必修3 第一章 单元归纳整合
- 格式:ppt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22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1、遥感(RS)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视力的延伸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
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归纳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知识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养料 O2 养料 O2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代谢废物、CO2 淋巴代谢废物、CO2内环境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温度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渗透压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高中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激素调节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3、血糖平衡的调节①血糖正常值0.8-1.2g/L(80-120mg/dl)来源:①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②肝糖元的分解③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为CO2 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转化为脂肪、某些氨基酸②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布在胰岛外围)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布在胰岛内)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两者激素间是拮抗关系血糖含量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氧化分解或转变为脂肪(增加血糖去路);同时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减少来源)血糖含量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主要作用于肝脏,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③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含量的稳定,它们之间存在着反馈调节.4、激素的'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寒冷、过度紧张等刺激( 促进 ) (促进)(抑制) (抑制)反馈调节 (浓度高时)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5、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注: 激素是有机分子,信息分子,由腺体产生后,运输到各器官和细胞,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和靶细胞,激素作用是间接的.6、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都在下丘脑.体温的相对稳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水盐平衡调节的重要激素是抗利尿激素7、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a、特点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b、联系:二者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生物必修三考点知识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R肽键:—NH—CO—��NH2—C—COOH��H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5、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高二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学习生物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
从...学习生物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生物必修3第一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1、水生单细胞生物直接与水进行物质交换。
从水中获得氧和养料,向水中排放代谢废物。
如草履虫。
2、体液:指多细胞生物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也是人体内液体的总称。
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3、细胞内液:指细胞内的液体。
包括细胞质基质、细胞核基质、细胞器基质。
4、细胞外液:指存体内在于细胞外的液体。
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5、血浆:指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主要含有水、无机盐、血浆蛋白、血糖、抗体、各种代谢废物。
6、组织液:指体内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
成分与血浆相近。
是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7、淋巴:指存在于淋巴管内的液体。
是淋巴细胞的生活的内环境。
8、内环境:是指人体的细胞外液所构成的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就是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非蛋白氮:是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的总称,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包括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等。
10、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11、渗透压:⑴、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⑵、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成正比。
⑶、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⑷、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⑸、内环境渗透压的稳定程度取决于肌体对水盐平衡的调节水平。
⑹、人的血浆渗透压约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12、正常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⑴、血浆接近中性,PH在7.35——7.45之间⑵、内环境PH能维持相对稳定是因为缓冲物质的存在。
高三物理第一章知识点高中物理必修三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电场和电势的基本概念、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以及电势与电场的关系等内容。
本文将对该章节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1.电荷与电场电荷的属性: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同性相 repulsion,异性相attraction。
库伦定律:两个点电荷间的电场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之间的电荷的乘积成正比。
2.电场强度E电场强度的定义:电场强度是指单位正电荷所受的电场力。
数学表示为E=F/q,单位是N/C。
均匀带电直线上的电场强度:E=kλ/r,其中k是电场常量,λ是直线上每单位长度的电荷量,r是测点到电荷的距离。
均匀带电面的电场强度:E=σ/2ε0,其中σ是面上的电荷密度,ε0是真空中的介质常数。
3.电势能和电势差电势能的定义:电势能是指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电势能的计算公式为Ep=qV。
电势差的定义:电势差是指单位正电荷从一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时所具有的电势能的变化。
电势差的计算公式为ΔV=W/q。
电势差的计算:ΔV=Ed,其中E是电场强度,d是移动的距离。
4.电势电势的定义:电势是指单位正电荷在其中一点所具有的电势能。
电势可以用电势差来表示。
电势的计算:V=kQ/r,其中k是电场常量,Q是电荷,r是测点到电荷的距离。
电势与电场强度的关系:E=-ΔV/Δl,其中ΔV是电势差,Δl是移动的距离。
5.电场线电场线的性质:电场线的密度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电场线的方向表示电场的方向,电场线不相交,电场线越密表示电场越强。
6.理想导体中的电场理想导体的特性:理想导体内没有电场,导体表面上的电荷都集中在表面上,导体内部的电场强度为零,导体的内部是等势面。
理想导体中的电场:当导体与电源连接时,在导体表面形成等势面,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的电势恒定。
以上就是高三物理第一章中的主要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希望通过这些知识点的整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温习课必修3 第一章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组织水肿: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是血浆、细胞内液浓度下降引发水分移动, 使组织间水分过量引发.•原因:1.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到毛细淋巴管, 引发组织液浓度升高.2.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3.过敏反映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4.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会引发血浆蛋白流失到组织间隙,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液、血浆、淋巴三者的异同点1)相同点:大体化学组成相同①营养物质:水(约90%)、无机盐(约1%)、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②代谢废物:CO2、尿酸、尿素等。
③其他物质: O2、激素、抗体、组织胺、神经递质、纤维蛋白原等。
2)主要不同点:所含的蛋白质含量不同:如:血浆蛋白质,血浆中较多,而组织液和淋巴中很少。
【易错提示】“细胞内液”与“内环境”、“细胞外液”与“外界环境”的区别①“内环境”与“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
“内环境”是相对于个体的外界环境提出,细胞外液是相对于动物和人的细胞内液提出的。
②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但不是说就只有这三种。
例如,脑脊液也属于内环境组成成份。
③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此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
④细胞内液里的物质,比如::血红蛋白、胞内酶。
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份。
练习: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尽是内环境成份的是( ) 、CO2、血红蛋白、H+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泪液+、 2HPO、葡萄糖、氨基酸42.(2021.广东模拟)右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用意,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液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相较甲丙液,3中的CO2浓度较高C.人发生过敏反映,1结构的通透性会升高,可能会造成组织水肿D.1中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通过5层膜才能被3中细胞吸收并利用1.渗透压1)渗透压的概念: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2)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3)影响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的因素: 主要与无机盐(Na+,Cl-)、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一章走进细胞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三章细胞的必备结构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必修二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第四章基因的表达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二章动物体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知识梳理: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梳理: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四、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2内容要点:共三点。
数学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数学必修三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算法概念: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2. 算法的特点:(1)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2)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3)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4)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5)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1.1.2 程序框图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一)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二)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程序框名称功能起止框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是任何流程图不可少的。
输入、输出框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可用在算法中任何需要输入、输出的位置。
处理框赋值、计算,算法中处理数据需要的算式、公式等分别写在不同的用以处理数据的处理框内。
判断框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是”或“Y”;不成立时明“否”或“N”。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
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