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雕塑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9.62 KB
- 文档页数:3
大家应该都知道,园林景观中有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之分,这两者之间的区别,通过字面意思就很好理解,在这里就不多讲了,我们今天要谈到的园林景观雕塑,它就是人造景观中的一种。
景观雕塑存在于各种不同环境中,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人们的观赏条件。
我们都知道一项复杂的工程都需要详细的设计制作图纸,园林景观雕塑也是。
那么,雕塑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雕塑设计时需要注意些什么,在这里跟大家简单的来谈一下。
园林中的地形是连续性的,各组成部分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雕塑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雕塑的设计时,需充分考虑与整个园林景观的协调性和相关性,要能真正的、完全的融入到整个园林景观中,并且我们还要对园林景观雕塑的观赏效果做事先预测分析,特别是对其体量的大小与尺度研究,以及必要的透视变形和错觉的校正。
另外,这里顺便也提一下怎样克服透视变形问题?克服透视变形问题,可以采用一个简单方法,那就是将景观雕塑前倾,但这种前倾也是有限度的,同时还要考虑它的重心问题。
园林景观雕塑的平面设计可以采用中心式、丁字式、通过式、对位式这几种基本方式,这几种方式都有各自的特点,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建筑学中的视线图解法也可以应用在园林景观雕塑设计中。
运用视线图解法可以帮助我们研究雕塑与整个园林周围环境的关系,同时它还可以解决园林景观雕塑的倒影问题。
文章的最后,我们来谈谈园林景观雕塑的这个倒影问题。
做景观设计的朋友都知道,在园林景观中,有许多园林景观雕塑布置在水面之上或者临水地段上,那么,这就涉及到园林景观雕塑高低与水面的大小尺度关系,这里,我们就可以借助到视图解法了。
视图解法主要是通过预设雕塑的位置、高低、水平面的布置这三个因素来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按物理的镜面反射作图法,得到倒影的位置图。
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环境雕塑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及设计原则。
2. 培养学生运用雕塑手法表达环境空间美感和功能性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设计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环境雕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环境雕塑的分类及设计原则。
3. 雕塑手法在环境空间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环境雕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2. 雕塑手法的创新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环境雕塑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展示一些优秀的环境雕塑作品,引导学生思考环境雕塑的特点。
二、讲授新课1. 环境雕塑的基本概念:环境雕塑是指将雕塑艺术与自然环境、城市景观相结合,形成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空间艺术形式。
2. 环境雕塑的特点:a. 艺术性: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能丰富城市景观。
b. 实用性: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具有功能性。
c. 创新性:在材料、形式、手法等方面具有创新性。
3. 环境雕塑的分类:a. 公共环境雕塑:如城市广场、公园、校园等场所的雕塑。
b. 室内环境雕塑:如展览馆、剧院、商场等场所的雕塑。
c. 景观环境雕塑:如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等场所的雕塑。
4. 环境雕塑的设计原则:a. 与环境协调:雕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形成和谐的整体。
b. 艺术性与功能性相结合: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具有实用性。
c. 创新性:在材料、形式、手法等方面有所创新。
三、实践环节1.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具体的校园环境进行环境雕塑设计。
2.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挥创意,设计出具有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环境雕塑作品。
3. 各组展示设计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环境雕塑的特点、分类及设计原则。
2. 学生分享实践环节的收获和体会。
3. 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环境雕塑,提高审美素养。
教学评价:1. 学生对环境雕塑的基本概念、特点、分类及设计原则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美术环境雕塑设计教案课时:1课时课型:欣赏课授课对象:初中三年级教材分析:本课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前、后课是递进关系,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环境雕塑能够培养学生认识没、发展艺术能力的重要媒介,对学生来说本课能够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使雕塑优美的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一个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掌握对环境雕塑的含义,分类,形式学习培养欣赏和审美。
②掌握体会环境雕塑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方式。
③提高学生欣赏和审美及评价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一些环境雕塑图片的观察和欣赏为主导,以提问思考相结合,使学生在感知观察和思考与理解中自主学习,掌握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对环境雕塑形象进行理性为主的艺术认识,增加学生对雕塑的情趣,对艺术美的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对环境雕塑特点的认识教学难点:环境雕塑与环境、环境中的人的关系教学方法:1.教法:讲解与启发法和观察法相结合2.学法:感知、观察、理解、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课本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安定课堂,检查学具二:引入新课:同学门这节课是对欣赏课——环境雕塑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请问同学们平时你们都见过那些雕塑?并谈一谈给了你们什么感受,请一位同学简要谈一谈。
由此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三:讲授新课:板书课题:环境雕塑1:下面就让看看老师为大家展示几张图片。
请大家注意观察并且思考环境为什么需要雕塑啦?2:讲诉:①雕塑的含义;雕塑:可雕性、可塑性的材料,通过雕、塑、铸、焊等手段制作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审美理想的三维实体的造型艺术。
是造型艺术之一②环境雕塑:环境雕塑是雕塑类的一种与我们的生活、工作场所密切相关的空间地狱的雕塑通常称城雕,一座好的城雕好的成功的城雕,可以使周围环境“活”起来成为净化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的生活的公共空间。
雕塑作为三维空间的实体,给予人的感受,首先来自它的形体。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双亲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
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环境雕塑设计》教学目标通过讲授、分析、比较等欣赏活动,让学生理解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与人的关系,认识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从而多视角地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涵。
学会欣赏、评述环境雕塑作品。
隐性内容与目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雕塑与历史有关、与特定的时代有关,表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更表明特定环境的特殊意义,从而看到艺术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即我们生活和工作所依靠的环境与环境艺术有关,体验到环境雕塑与城市、道路、绿化、建筑、广场和所在环境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环境雕塑方案的提出等活动,更加珍惜自然环境,珍视美术文化。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对环境雕塑的特点的认识。
难点:环境雕塑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雕塑与架上雕塑的区别。
授课过程导入:先播放两张有关雕塑的幻灯片,提问,同学们,大家从这两个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对,是雕塑,关于雕塑,咱们在7年级的时候学过纸浮雕和纸雕塑,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下有关雕塑的东西。
讲授新课:提问:什么是雕塑?你见过的雕塑作品最多的是在哪里?雕塑是用雕、琢、刻、磨、塑等手段制作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种形象。
好,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雕塑之后,我想请大家看两幅作品,播放幻灯片,架上雕塑和环境雕塑,让同学分析他们的不同之处以及特点。
这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架上雕塑的特点:从放置地点上说,一般是放置在室内的案台上,不需要考虑与环境协调的问题。
环境雕塑的特点:环境雕塑是环境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在特定的环境中,给人以特有的审美感受,营造出相应的文化氛围和情调。
影响着人们的情绪和心境。
因此环境雕塑与环境、与环境中的人及周围的生态因素互动,构成了相互协调的环境景观。
它反映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表现出时代精神。
这就是环境雕塑的主要特点共同点:可以从多个角度观赏。
环境雕塑小品设计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赋予材料以生命》的第四个活动,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雕塑小品及基本造型方式并掌握采用抽象形态的造型运用立体构成的原理进行设计练习,由于本活动教参没有教学目标,因此针对课本和本单元的总目标来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学生到了初三由于年龄的成长,心智的成熟,学生趋于理性,这导致学生上课的气氛与初一有很大的差别,初一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调动,上课可以用一些小游戏、活动穿插其中,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其中,而初三的学生则相反,这就决定课堂教学要偏重理性,问题的提出要有一定的深度和余地,因为课的设计是为学生服务。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环境雕塑小品的基本知识2、技能目标:通过环境雕塑小品的制作练习,学会利用泡塑材料或其他易于加工的材料进行立体的艺术造型3、情感目标:养成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留心身边各种美的因素并利用其进行美术创作的习惯和意识。
四、教学重点:通过环境雕塑小品的制作练习,学会利用泡塑材料或其他易于加工的材料进行立体的艺术造型五、教学难点:制作过程中根据材料的质感和肌理选择适宜表现的造型进行创意六、课型造型、表现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泡塑材料、不同质感、肌理的材料,教师制成的半成品范作等八、教学设想本课共分6个环节完成,第一环节情境创设通过雅典奥运会的开幕式的雕塑展示片段和《加莱义民》和《斜卧的人像》旧知回顾,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利用不同环境的雕塑小品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雕塑小品的基础知识第三环节,教师展示半成品的范作师生互动,启发引导,共同探究分析抽象小品的基本造型方法第四环节,考察校园欣赏雕塑,启发学生如何进行创意设计,开阔学生的思维第五环节,创作实践,小组合作制作雕塑小样,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及立体思维能力。
第六环节,作品展评,通过自评,互评,点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及发现美的习惯,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能加以拓展延伸到实际生活。
《环境雕塑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美版九年级下册第四课,本课的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前、后课是递进关系,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环境雕塑。
掌握环境雕塑设计的要素,能创作一件与环境符合的雕塑作品。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雕塑有一定的认识,对环境保护认识深刻,只是对设计作品有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以及雕塑和环境的关系。
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设计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讲授、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理解设计环境雕塑的要素有哪些,以及材质对雕塑的重要性,并能动手设计一件有创意的雕塑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环境雕塑的艺术魅力。
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环境雕塑的设计要素,以及材质选择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能设计一件符合环境的雕塑作品
【教学方法】:
1.教法:讲解与启发法和观察法相结合
2.学法:感知、观察、理解、讨论相结合。
【教具准备】:课本,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你知道下面的雕塑分别在哪座城市吗?不只是在中国,世界许多城市都
有标志性雕塑。
这些雕塑不但是这些城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风景,也是城市文明的象征。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环境雕塑设计》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环境雕塑:
环境雕塑是安置在公共空间美化和装饰环境的雕塑作品,是城市建设和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雕塑与地区文化互为映衬,在美化环境、体现本地文化、彰显时代精神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龙(不锈钢,北京)1999 耿铁群
把传统草书中平面的“龙”字做成立体雕塑摆放在大楼前的草坪上,强劲的笔意,加之金属光泽的多变,引发观者无限的艺术想象,这是用现代艺术手段表现民族文化的大胆尝试。
(二)、设计一件成功的环境雕塑应考虑的要素有哪些
1、人文要素:
中国风(不锈钢喷漆,北京)1999 严威
《中国风》是北京长安大戏院前的标志性雕塑。
作者以京剧脸谱为素材,通过插接、嵌入等手法于写意中张扬戏曲艺术的精髓,是现代形式与传统内容的相谐,也是雕塑作品与环境的契合。
2、建筑风格:
沙漠之舟(迪拜)
这件雕塑的材质和后边的酒店装修材质十分接近,风格上协调统一。
如果把这件雕塑的材质换成青铜,还有现在的效果吗?
3、色彩关系:
火烈鸟(钢板喷漆,美国)1973 考尔德(美国)
这件抽象雕塑作品,采用钢板焊接、铆接而成。
斜线和弧线造型使其与周围建筑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形成对比。
巨大的红色形体在灰暗的楼群中显得生机勃发,为环境注入鲜活的气息。
如果把这件雕塑颜色换成暗淡的颜色,还有现在的效果吗?
4、空间尺度:
李大钊纪念像(花岗岩,唐山李大钊公园)1991 钱绍武
李大钊故居塑像
5、审美特征:
对之动(不锈钢抛光,日本)20世纪伊藤隆道(日本)
一对纺锤状的金属形体矗立在蓝天、青山、喷泉、绿草之间,其镜面般的金属质地以及多个切面的形态,反射出多方向的景色,使我们原地不动就能观赏到“不同角度的风景”。
思考与讨论:
如果将《对之动》与《火烈鸟》的环境互换,会有怎样的效果?
小结:一件环境雕塑在设计之初,雕塑家就从环境出发,潜心研究环境与雕塑的关系,结合周边人文要素、建筑风格、空间尺度、色彩关系、审美特征等诸多因素,力求使二者浑然天成,取得和谐的美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提升环境艺术品位与文化价值的作用。
(三)、材质对于环境雕塑的重要性:
这几件不同材质的“思想者”给你带来的感受一样吗?
新材料、新手法、新科技等在城市雕塑中的运用,使环境雕塑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
(四)、环境雕塑的价值:
环境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好的环境雕塑往往成为一代文化、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标记,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能代替的巨大社会功能。
(五)、作品欣赏:
1、接力(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白澜生
2、黄河线亲(花岗岩,兰州)1986 何鄂
3、歌乐山烈士纪念碑(花岗石,重庆)1985 江碧波叶毓山
4、帆(青岛市海上公园)
5、拓荒牛潘鹤
金廉绣王一林
思考与讨论:《和平少女》有两件,你知道另一件被安置在哪里吗?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洁白的大理石材质塑造出中国少女美丽动人的青春形象。
少女真挚的目光与臂上的和平鸽亲切交流的瞬间引人遐想,张开双臂的造型表达了人们要珍爱生命、追求和平的深刻主题,放置在日本长崎和平广场正切合了这一主题。
三、布置作业:
选择适当的材料,为学校、社区等公共环境设计制作一件意象或抽象风格的雕塑小样。
要求制作精细,造型和色彩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提示:
1.雕塑要与环境协调(可运用图形处理软件在电脑上合成效果)。
2.在材料和色彩运用上打开思路,大胆尝试。
四、作业讲评:
请设计者向全体同学陈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并让同学之间互相展示作品,师生共同探讨作品优缺点,让学生及时提出自己学习和创作中的困惑,全班的学生帮助他们共同探求解
决的方法,激发他们他作的热情,鼓励学生敢于阐明自己的观点。
大胆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雕塑设计的和相关知识的技能,并且能通过自己的设计,应用到生活中,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