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7例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密切观察、及时处理等方式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结果 1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经给予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后,症状消失,病情得到改善。
结论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须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展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处理,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预防护理近几年,冠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呈年轻化趋势,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术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法治疗(以下称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方法,并以其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冠心病介入治疗毕竟是一种创伤性治疗措施,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并发症,甚至可能造成患者死亡。
因此临床上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预防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护理工作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我院依据文献,观察并采取有效措施,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行护理干预方法,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37例行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为45~75岁,平均年龄(58.9±4.8)岁;所有患者均为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经完善术前检查后行冠心病介入治疗。
观察、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发生。
1.2护理方法患者术后进入病房,取平卧位,穿刺侧肢体予以制动,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观察是否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的临床症状,穿刺部位是否有血肿、渗血及足背动脉减弱、消失等问题,如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以采取有效的处理;给予患者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监测患者体温;给予患者输液处理,患者术后一般会大量饮水,促进造影剂排出,但不可单纯地依靠饮水维持患者正常体液量,必要的输液是必须的,但输液量要根据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及手术造影剂的用量确定。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常见并发症观察及护理目的:观察冠心病介入诊疗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探讨相应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18例,并对其进行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相应护理。
结果:心律失常3例,穿刺部位渗血水肿8例,拔管综合征5例,假性动脉瘤2例,造影剂过敏2例,尿储留10例,经处理后好转。
结论:冠心病患者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后,良好的护理能大大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冠心病;介入诊疗;并发症冠心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脏疾病。
目前,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有三种:单纯性药物治疗、手术搭桥和冠状动脉成形及支架植入术。
近年来,随着心脏介入手术技术的成熟,冠状动脉介入术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进行冠心病诊治的有效技术,由其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疗效好、更安全、价格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众多患者接受。
在介入术临床广泛应用的同时,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非常重要,越来越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关注。
为了探讨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并发症及针对性护理方法与效果[1-2],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5月-2011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术后给予患者并发症的观察及综合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5月-2011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18例,其中,男69例,女49例,年龄31~83岁,平均(57.13±7.11)岁,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临床表现、心电图、酶学改变均支持冠心病诊断。
1.2方法患者术前常规使用抗凝剂,遵医嘱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口服或小剂量静脉推肝素钠。
医生在患者右侧股沟处穿刺股动脉,植入5-7F动脉鞘管颈动脉鞘植入肝素,插入引导导管,进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支架植入术。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及分析【摘要】观察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手术结束之后的病人实施护理与观察,同时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此次研究所选取的160例病人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以及有针对性的预防之后,只有6例病人出现皮下血肿情况,其他病人没有出现并发症。
结论对冠心病病人介入治疗之后,同时实施科学有效的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手术之后并发症的出现率。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护理并发症预防冠心病又被称为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心肌功能障碍,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以及心绞痛。
冠心病严重者会发生心肌梗死,继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此次研究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60例作为对象,分析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2012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6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所选取的160例病人中,男性病人有96例,女性病人64例,患者年龄各不相同,其中年龄最大的患者79岁,年龄最小的患者44岁,平均年龄67.3±2.5岁。
所选取的病人全部接受冠状动脉的造影检查,病人在完善手术之前的检查之后实施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1.2 护理方法病人在接受治疗之后,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对病人加强拔管护理、术后护理以及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相关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冠心病患者的年龄都相对较大,其内心对于疾病比较敏感,情绪容易受到环境影响,从而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因此,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过程中,需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要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解,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患者及家属介绍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临床症状以及临床治疗措施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能够纠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错误认知。
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护理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护理。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40例冠心病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
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5%,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结论:冠心病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护理效果较佳,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并发症;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276-02冠心病,属于通过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是阻塞诱发的心肌缺血缺氧方面的病症,其属于心脏方面的疾病,也可以叫做缺血性心脏病[1]。
这类病症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40例冠心病患者,探究冠心病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护理,现进行具体的报道。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4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
观察组包括男性18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为(57.8±5.5)岁。
对照组包括男性1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为(59.6±)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进行干预,于手术前2.5h,给予患者生理盐水(生产厂家: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500mL,实行静脉灌注。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进行干预。
手术前的护理,为患者介绍介入治疗(PCI)的方法,以及手术过程可能会产生的并发症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患者能够对病症的治疗和病症的基本知识有大致的了解。
手术后的护理,手术后对患者实行心电图和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多方面的监测,并对患者的心率、血压、面色和精神状态进行严格的观察。
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柳丽杨玉芹发布时间:2023-06-19T08:00:45.709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6期作者:柳丽杨玉芹[导读] 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手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8名冠心病患者,时间跨度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对其进行介入治疗,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进行常规护理和舒适护理干预,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对比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结果:术前SDS和SAS评分在两组患者中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在这些指标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在手术后的8周内,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
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中,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入院时都有所提高。
结论: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舒适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江苏南京 211500摘要:目的:分析冠心病介入手术后并发症发生原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8名冠心病患者,时间跨度为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对其进行介入治疗,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进行常规护理和舒适护理干预,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对比术后并发症的比较。
结果:术前SDS和SAS评分在两组患者中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在这些指标上的差异并不显著。
在手术后的8周内,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
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中,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较入院时都有所提高。
结论: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舒适护理能够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护理随着心血管疾病患病率的不断攀升以及医疗条件的日益完善,心脏介入手术因其创伤微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患者接受度高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和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其手术量也随之广泛增加。
冠心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及相关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236例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其生命特征,密切观察术后反应。
结果:术后并发心律失常34例,局部皮下血肿15例,迷走反射及低血压9例,尿潴留9例,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
结论:护理人员严密观察,对症护理,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促进其早日顺利康复。
标签: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护理Coronary Interventi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Yue Li【Abstract】Objective : Explor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elated to the common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 236 case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coronary intervention postoperatively, monitoring the clinical data of life, closely observe postoperative reactions. Results : After 34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s, local subcutaneous haematomas 15 cases, the vagus reflection and hypotension, 9 cases of urinary retention in 9 cases, adopt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 the symptoms were obviously improved. Conclusion : Nursing staff strict observation of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pain, promote its soon recover smoothly.【Key Words】Coronary intervention Complications Nursing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日益增高和医疗条件的成熟与改善,心脏介入术由于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手术量广泛增多,已成为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诊断方法和主要治疗手段。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摘要】总结了600例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显现的并发症,要紧有出血、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术后胸痛等。
笔者对此进行了缘故分析,总结了观看护理体会,以便在尔后的护理中及早采取必要的防治方法,从而减轻患者的不适与痛楚,缩短住院时刻,降低医疗费用。
【关键词】冠状动脉介入术并发症预防护理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目前确诊和医治冠心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创伤少、恢复快、医治成效好的优势。
但由于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一种创伤性检查和医治方式,对心脏及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阻碍,在进行心脏介入检查医治进程中,并发症往往是不可幸免的[1]。
现将这些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一样资料我科在2004年1月~2007年12月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医治600例,其中男442例,女158例,发生并发症42例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9~71岁,平均49岁。
并发症发生情形见表1。
表1 600例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并发症2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出血出血和皮下血肿是最多见的并发症。
因术中应用肝素、改换体位不妥、患者过早活动穿刺侧肢体或局部加压包扎的力度及时刻不妥而引发。
另外,腹压太高、便秘、尿潴留、长时刻猛烈咳嗽均致使出血、血肿并发症的发生[2]。
因此,术后在穿刺点上方将股动脉压迫至股骨上,确信出血停止后,局部采纳绷带“8”字固定法,加压包扎10 h。
穿刺侧肢体制动,且维持伸直位10 h,绝对卧床,在制动时刻内用宽绷带将术侧肢体固定于床尾,幸免患者不自主活动而引发出血等。
术后嘱患者多饮水,进食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的饮食,维持大小便通畅。
指导患者咳嗽、大小便时用手压迫穿刺点,以避免穿刺点大出血,同时紧密观看生命体征及穿刺处敷料有无渗血、大腿内侧有无血迹、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皮肤色温等。
本组1例女性患者因过早下床活动发生大出血,1例女性患者因肥胖致加压包扎力度不到位而致使大出血,因发觉及时当即予以手指压迫止血,并从头加压包扎,嘱患者绝对卧床,穿刺侧肢体制动10 h后未再会出血,其余19例均为皮下小血肿、淤斑,未做特殊处置,自行吸收。
浅谈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的观察与护理,降低并发性反应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扩大手术的成功率。
方法:选择近期100例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在进行介入性治疗手,做出最后进行评价。
结果:全部病例中有4例患者发生出血或渗血、血栓,5例患者发生尿潴留,术后护理效果满意。
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是当今治疗冠心病的最有效方法,在术后进行精确的护理,可明显减少并发性反应的发生,提高术后患者的恢复能力。
标签::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护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1],发生时分为稳定期和不稳定期,患者在不稳定期容易出现心肌梗死,是导致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我院自开展冠心病择期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以来,大大降低了冠心病患者因心肌梗死与心力衰竭而导致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同时也降低了心血管的发生率。
为保证治疗效果和预防并发性反应的发生。
对我院近期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诊治的护理体会分析,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有100例,行冠脉造影加PTCA术[2]59例,行内支架置入术41例。
年龄在34~76岁,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5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2例,心绞痛13例。
1.2治疗方法:通过对下行右股动脉穿刺进行局部麻醉,行冠脉造影术后用特别球囊导管[3]扩大病变部位,再将带有支架的球囊导管移植到病变处,用8个大气压扩球囊植入支架压后,再将带有支架的球囊送至病变部位。
2 结果在动脉拔出时出现迷走神经反射[4],反射低血压的4例,在利用多巴胺等药物抢救后,血压基本正常;局部皮下血肿2例;出血1例;血栓1例;用过尿激酶等药物溶栓治疗后,效果较好;尿潴留5例,3例诱导排尿成功,2例给予留置导尿;拔管综合症1例。
3 护理措施3.1术前护理。
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担心的重点问题和产生焦虑的原因,做针对性的解释,并对其进行开导和安慰。
将CAG知识介绍给患者,进行相应的卧床排便指导,劝导患者要平衡心态,积极对待手术,合理的心理疏导有利于患者放下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手术,在术前30 min遵医嘱给予安定5 mg口服,稳定患者的情绪。
2023冠心病的护理心得体会(通用11篇)冠心病的护理心得体会篇1(1556字)1临床资料以我院6月至6月冠心病介入治疗的52例患者进行研究,依照氯吡格雷的剂量大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26例。
男32例,女20例,年龄在36-65岁之间,患病病程最少1年,最长8年。
所选患者均符合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标准,排除严重心肝肾基础疾病患者,排除有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排除正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2.1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在手术前口服阿司匹林100mg及氯吡格雷300mg。
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次日,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同时应用皮下注射一周低分子肝素,并依据具体病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降脂药等进行对症处理。
试验组,在行介入治疗前1周开始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00mg,手术前6h口服氯吡格雷300mg。
介入治疗后次日,每日口服氯吡格雷150mg、阿司匹林100mg,如此治疗4周以后,改用每日口服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100mg,其余基础治疗同对照组。
2.2观察指标所选患者在介入治疗前、药物应用12h、24h后,检测血小板聚集情况。
并对其进行不良反应的监测。
2.3数据处理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数据对比采取χ2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3.1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情况比较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情况显著下降。
(P0.05)。
3.2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情况试验组患者26例,有轻微出血3例,腹痛便秘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对照组患者26例,有轻微出血2例,腹痛便秘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两组患者间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
4讨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出现使得该病手术治疗效果上收获了质的飞跃。
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体会。
方法总结分析行冠脉介入术的冠心病患者100例中,术后出现并发症9例资料。
结果并发症主要为尿潴留、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等。
结论护理人员术后应严密观察,及早发现,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关键词】冠脉介入;并发症;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440—02
冠脉介入是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因其具有创伤小、效果迅速、安全、成功率高的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所接受[1]。
但同时作为一种有创性诊疗手段,在术中、术后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多种并发症。
因此,对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尽早发现及时处理尤显重要,也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一个重点。
现将我科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100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接受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00例,男性52例,女性48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心绞痛60例,心肌梗死40例。
1.2 并发症情况
术后尿潴留3例,股动脉穿刺部位血肿2例,假性动脉瘤1例,血管迷走反射3例,低血压2例。
2 原因分析及护理预防
2.1 尿潴留
2.1.1 原因手术前未行卧床排尿训练;部分患者合并前列腺增生;术后情绪紧张。
2.1.2 护理和预防术前指导患者加强床上排尿训练;术后给予热敷和按摩腹部;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解除紧张、羞涩情绪[2];诱导排尿无效时行导尿术。
2.2 出血、血肿及假性动脉瘤形成
2.2.1 原因术中反复穿刺;穿刺点过高;穿刺使血管受到严重损伤造成局部渗血[3];拔管后局部压迫止血时间过短;压迫部位不准确;术后患者肢体过早屈曲活动;老年患者血管脆性增加;患者自身凝血机制障碍或抗凝剂的应用等。
2.2.2 护理和预防术前常规检查凝血时间及血小板功能;术后建立观察记录单,详细记录手术部位有无肿胀、包块,多巡视多汇报;嘱患者穿刺侧肢体制动,避免弯曲,指导患者咳嗽排尿、排便时用手压迫穿刺点;酌情应用约束带固定术侧肢体;一旦出现血肿,重新加压包扎,24小时后可用50%硫酸镁湿敷。
2.3 血管迷走反射
2.3.1 原因拔出动脉鞘管时按压、疼痛、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及沙袋压迫引起血管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4]。
另饥饿、尿潴留也可
促使其发生。
2.3.2 护理和预防术前指导患者进食不宜过饱,术后鼓励患者进食、水要少量多次,预防低血糖反应及胃肠道突然扩张诱发迷走神经反射;拔管前建立静脉通路、备好急救药品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有排尿困难者尽早诱导排尿或导尿;拔管要在心电监护下进行,做好局部麻,并与患者交流分散其注意力;拔管后弹力绷带包扎适度,尤其男性患者注意避免绷带压迫睾丸引起疼痛而发生迷走神经反射;及时去除沙袋;同时注意观察心率、血压,面色是否出汗等早期症状,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2.4 肢体血栓形成
2.4.1 原因长期卧床造成血流瘀滞;手术侧肢体穿刺点按压或加压包扎用力过大造成血管壁损伤。
2.4.2 护理和预防术后合理应用抗凝剂,预防血栓形成;视患者具体情况给予局部按摩;
观察对比双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对称,动脉搏动是否正常。
2.5 低血压
2.5.1 原因冠脉介入术后低血压可见于心源性、小量内出血等。
多在术后30 分钟至2小时出现。
血压下降、心率增快、甚至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
2.5.2 护理和预防术后应密切观察血压情况,发生血压下降时立即告知医生。
血压下降常伴心率增快或减慢、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严重时发生心脏停搏,因此介入术后应保持静脉通路
通畅,一旦发生紧急状况及时给与抢救直至血压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平稳。
3 讨论
并发症的发生虽与术者的操作技术有关,但仍存在多种因素,其中包含护理因素。
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加强心血管疾病护理知识的学习,重视对术后患者的密切观察,建立系统、完整的术后护理常规,保证护理措施全面有效地实施,从而才能有效地避免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冠脉介入术后的并发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改. 冠心病介入治疗术34例心理特征及护理干预[ j] . 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5 ): 22.
[2] 宋润路,丁亚芳.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卧床及并发症的关系[ j] . 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7 ( 7): 546 - 547. [3] 吕树铮,陈韵岱主编. 冠脉介入诊治技巧及器械选择[m ]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5
[4] 朱彩霞. 拔管压迫与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与护理[ j] . 现代护理, 2006, 12( 7):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