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6
武松打虎优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水浒传》中“武松打虎”选段的基本情节,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历史背景。
2. 学生能够分析武松形象的特点,了解其性格与行为的内在动机。
3. 学生能够掌握故事中的生词、成语、短语以及古汉语的表达方式。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提高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能概括故事大意。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武松的行为进行合理评价,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武松勇敢、正义的形象,培养积极向上、勇于面对困难的情感态度。
2. 学生从故事中体会集体主义精神,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增强集体荣誉感。
3. 学生通过分析故事,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阅读理解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注重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对故事情节有较高的兴趣,同时开始形成独立的价值观。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文学作品背景介绍:《水浒传》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作品主题等。
- 章节关联:课本中古代文学部分,《水浒传》选段。
2. “武松打虎”选段精读:- 故事情节梳理:武松的背景、酒馆遇虎、打虎经过、后续影响。
- 人物形象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动机分析。
- 语言特点:生词、成语、短语解释,古汉语句式讲解。
3. 思辨与讨论:- 武松打虎的正义性:引导学生探讨武松行为背后的道德和正义。
- 环境保护意识: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探讨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4. 价值观引导:- 勇敢与正义:从武松的行为中提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 集体主义精神:分析故事中的集体行动,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5. 教学大纲安排:- 第一课时:文学作品背景介绍,导入“武松打虎”选段。
小学语文课文《武松打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故事内容。
(3)通过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正义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道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2)准备好课本和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
(2)简介《武松打虎》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生字词的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2)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4.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运用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5. 拓展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武松打虎》故事。
(2)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分享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故事情节图。
(3)思考:武松打虎的勇气和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2. 拓展作业:(1)收集其他关于虎的民间故事或成语。
(2)观看与《武松打虎》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对比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2019-2020年长春版六年级上册《武松打虎》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松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
2.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重点朗读课文中描写武松打虎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和所表现出来的豪放倔强、机智勇敢的性格。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基础知识:1.正音字晌午(shǎng)景阳冈(gāng)一饮而尽(ér)当作(dàng)脊梁(jǐ)前爪(zhǎo)蹿(cuān)抡起哨棒(lūn)咆哮(xiào)扒身下的泥(bā)血泊(xuèpō)挨下冈(ái)迸(bèng)2.多音字:qiē(切肉) zhǎo(前爪) shé(折本)切爪折 zhē(折腾)qiè(亲切) zhuǎ(爪子) zhé(骨折)tiǎo(挑战) bā(扒拉)āi(挨家)挑扒挨tiāo(挑选) pá(扒手)ái(挨打)3.区别字:冈(山冈)滋(滋味)榜(榜样)勿(勿动)岗(岗位)慈(慈祥)傍(傍晚)匆(匆忙)耻(羞耻)梁(脊梁)晌(晌午)蹿(蹿高)扯(拉扯)梁(高粱)响(响声)窜(逃窜)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简介小说的背景二、初读课文,要求: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
2.标出作品的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掌握难懂的词语四、再默读课文,想一想:1.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着重写了哪两件事?2.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提出来。
五、分段,概括段意第一段(1~4自然段):写武松进店喝酒,不听劝告,执意过冈。
第二段(5~7自然段):写武松上冈,见了官司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第三段(8~12自然段):写武松赤手空拳与猛虎搏斗,终于打死老虎。
第四段(13自然段):写武松打死老虎后,一步步挨下冈来。
第二课时一、检查复习1.课文根据什么分的段?是怎样分的?2.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二、学习第一大段1.默读课文,理清层次。
武松打虎教案3篇武松打虎教案篇1教学要求:1、让学生通过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及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了解武松沉着、机智、勇敢的性格。
2、学习生字新词。
3、积累武松机智、勇敢的句子。
4、复习巩固“注意词的使用范围”的方法,并运用这个方法确定“摇摇晃晃”,“咆哮”的使用范围。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注意词的使用范围”的方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要求:1、读全文,了解大意,理清课文的脉络。
2、自学课文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一、示题。
1、板书课题:10武松打虎2、师述:这个故事是根据《水浒》第二十三会改写的。
二、自学课文。
1、预习课文:①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②理解“怠慢、苍凉,咆哮”等词语的意思。
③按“喝酒一上冈一打虎一下冈”给课文分四段。
2、检查预习情况。
3、分段:第一段:(1一一lo.)武松在酒店喝酒。
第二段:(11一一14)武松很勇敢地上冈。
第三段:(15一一24)武松打虎的经过。
第四段:(25)武松下冈。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三碗不下冈”是什么意思?课文哪句话告诉我们:用“一一”划出。
(2)武松是怎么做的?用“~~”划出。
(3)自由读,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4)出示句子,讨论交流。
①凡是来喝酒的客人,三碗以后没有一个能过得景阳冈,都醉得爬不起来了。
(这句话说明酒性烈,一般的客人喝三碗就醉得过不了山冈。
)②武松一口气又喝了十五碗,随后,笑眯眯,醉醺醺地走出酒店。
(武松喝了十五碗酒,加上前面喝的三碗,共十八大碗,却没有醉倒,说明他酒量大。
)(5)齐读第一段。
(6)小结:这一节主要讲武松喝了十八大碗酒没有醉倒,还准备上山冈。
四、作业: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组成的词。
第二课时课时要求:1、学习课文二~四段,重点训练“注意词语的使用范围”的方法。
2、摘录描写武松机智、勇敢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文。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了解武松喝了十八大碗酒没有醉倒,听说景阳冈有老虎,毫不在乎,大摇大摆走上冈。
武松打虎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能够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3)能够运用成语和典故,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武松打虎》。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学习武松勇敢、正义、坚韧的品质,培养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3)运用成语和典故,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武松打虎》,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2)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武松打虎》的故事情节,了解作品背景。
(2)设计教学活动,准备相关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武松打虎》,了解故事情节。
(2)搜集与《武松打虎》相关的资料,了解作品背景。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武松打虎》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
(2)简要介绍《武松打虎》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武松打虎》,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讨论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武松打虎》,理解故事情节。
2. 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体会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内涵。
3. 搜集与《武松打虎》相关的成语和典故,下节课分享。
小学语文课文《武松打虎》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经典课文《武松打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分析以及课文理解。
具体章节为第二十二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武松勇敢、机智、为民除害的品质,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内容,理解武松打虎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朗读课文,分析句子,感悟武松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勇敢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讨论勇敢的意义。
(2)引入课题《武松打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字典、交流讨论等方式,学习生字词。
3. 课堂讲解(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理解武松打虎的过程。
(2)讲解重点句子,引导学生感悟武松勇敢、机智的品质。
4. 随堂练习(1)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进行课堂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武松打虎》2. 生字词:若干3. 重点句子:若干4. 课文结构:起因、经过、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2)用自己的话复述武松打虎的过程。
(3)思考:武松勇敢、机智的品质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课本附录。
(3)开放性答案,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了解更多英雄人物。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上册课文:29 武松打虎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武松打虎》节选自明代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课文细致而生动地叙写了梁山好汉武松在景阳冈打死一只伤害人命、屡捕不得的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英武、豪放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描写细致生动。
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理清文脉,把握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整合读、议、想象、讲述等教学方式,感受武松豪放、机敏、勇猛的性格特征;领略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练习运用细节描写和衬托的方法写文段。
如此设计,力求引导学生体味到阅读古典名篇的好处,从古典名著中汲取营养。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并讲述武松打虎的经过,想象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感受武松豪放、机智、勇猛的性格,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2.引导学生读懂文言词句的意思,感受文言词句典雅、庄重的特点。
3.练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语段。
4.会认“杖、耻、梁、肋、袒、迸”6 个生字;会写“杖、限、耻、脊、梁、膛、纳、”等7 个生字;掌握“景阳冈、时辰、耻笑、脊梁、胸膛、寻思、踉踉跄跄、咆哮、酥软”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武松是怎样打死老虎的,感受武松豪放、机敏、英勇的性格,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联系语境体会文言词句的意思,读通读顺读懂句子;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语段。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
2.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空:的武松。
在空中填上评价性的词语,如“机智”“机敏” 的动作细致入微地描写出“英勇”等,绘声绘色地朗读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来,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然后,让学生依据此法,自三、想象官民赞英雄设置情境:武松打死了老虎,消息传遍了全县,官民是怎样称赞武松的?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联系课文内容,模仿官民的身份,以赞美的语气,传讲武松打虎的事迹。
第三课时一、感悟文章的写法(一)默读第五自然段的一个片段(见课后习题2):“那个大虫又饥又渴……只一剪,武松又闪在一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武松打虎》。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武松打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敢、正义的品质。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武松打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会生字词。
2. 教学难点:(1)通过课文学习,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水浒传》中的其他英雄人物。
(2)引出本课《武松打虎》的故事。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
5. 练习写作:(1)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武松打虎后的情景。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指导。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预习下一课。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3.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写作的能力。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人教版武松打虎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背景,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特征。
2.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了解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和寓意。
3.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成语,并运用到日常口语和写作中。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朗读技巧,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述方法,创作一篇以英雄为主题的短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武松勇敢、正义的形象,培养勇敢面对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学生能够认识到保护动物、爱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人教版语文教材《武松打虎》为蓝本,结合学生年级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英雄故事充满兴趣,具备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实践,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介绍:《武松打虎》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通过对故事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点。
2. 课文解析:a. 人物分析:武松、店家、老虎等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形象塑造。
b. 情节梳理:课文中的起承转合,关键事件及发展脉络。
3. 词汇与成语学习:a. 重点词汇: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词,理解其含义,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b. 成语积累:学习课文中的成语,了解成语的来源及用法。
4. 语言表达与运用:a. 朗读指导: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b. 写作实践:结合课文描述方法,进行以英雄为主题的短文创作。
5. 小组合作与角色扮演:a. 分组讨论: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武松打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共3篇《武松打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本篇文章将会介绍《武松打虎》教学设计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包括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
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学习《武松打虎》这一传统文化经典,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围绕《武松打虎》这一传统文化经典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文本阅读首先,老师应该带领学生对《武松打虎》这一文本进行阅读。
通过分析文本内容、描绘人物形象、刻画情节、理解寓意等多个方面,让学生了解这一经典所呈现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掌握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角色扮演接下来,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武松打虎》中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进一步融入到文本中去,感受其中的文化精髓。
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还可以刺激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制作海报最后,老师可以让学生以《武松打虎》为题材,进行海报制作。
学生可以从文本中选取关键词、意象、情节等元素进行综合运用,用自己的语言和视角,来呈现这一经典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阅读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以及创意设计教学法等。
1. 阅读教学法通过阅读经典文本,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其中的价值观念。
2. 角色扮演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在模拟构思的情境中体验文本,真切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内涵。
3. 创意设计教学法通过创意设计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武松打虎》教学中的表现:1. 文本分析作业通过一些文本分析作业来评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 角色扮演评价通过评价学生角色扮演的表现,看是否能够充分理解人物形象和情节。
《武松打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和打虎的勇敢行为。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思考和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提高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
(3)通过写作和绘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2)培养学生勇敢、正义的品质。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1)让学生阅读《武松打虎》的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和打虎的勇敢行为。
2.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口语表达和表演。
(2)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增加角色的个性和表现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武松打虎》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和打虎的勇敢行为。
3. 角色扮演:(1)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口语表达和表演。
(2)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增加角色的个性和表现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表现,包括阅读、讨论、角色扮演等。
2. 口语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表演中的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创造性思维:评估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表演中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武松打虎》的课文文本。
2. 图片或视频:与《武松打虎》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 角色扮演道具:与故事中人物相关的道具,如剑、酒杯等。
六、教学拓展:1. 文化背景了解:通过查阅资料或讨论,让学生了解《武松打虎》故事背后的文化背景,如宋江传、水浒传等。
武松打虎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水浒传》中的经典片段“武松打虎”,涉及教材的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故事背景介绍、原文阅读、语言特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浒传》的背景,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和语言特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通过故事的学习,教育学生勇敢、正义,弘扬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武松打虎的语言特点,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深层意义。
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武松形象,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水浒传》原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简要介绍《水浒传》背景,引导学生阅读原文,了解故事情节。
3. 讲解:分析武松形象,讲解故事中的语言特点,如成语、俗语、修辞手法等。
4. 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武松打虎的看法,以及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
5. 例题讲解:以“武松打虎”为例,分析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让学生学会分析类似文学作品。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水浒传人物形象,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水浒传》简介2. 武松打虎故事情节3. 武松形象分析4. 语言特点分析5. 价值观教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形象,结合故事情节,阐述你的理由。
2. 答案:学生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分析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在以后教学中注意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全书,深入了解其他英雄人物,提高文学素养。
组织课后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心得。
《武松打虎》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想象武松打虎时的精彩场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对打虎英雄的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了解武松豪放、勇敢无畏的性格。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结合。
课前准备教学准备:课及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上节课我们对武松打虎这篇文章已经已经进行了初步的学习,今天让我再次深入学习这篇文章。
2、新课学习(一)快速读课文,回忆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武松乘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二)默读课文,深入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什么?(武松打虎经过是文章的重点。
)2.自由读4-6自然段,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大风过后,跳出大虫。
(猛虎出现)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一闪、一闪、又一闪。
(猛虎进攻)老虎翻过身来,武松打断梢棒;老虎咆哮起来,武松赤手空拳打老虎;武松用半截梢棒又打了一回,打死了猛虎。
(打死猛虎)3.这一部分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什么地方最能体现出来?(表现了武松机智、勇敢、武艺超群的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课件,重点体会: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往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
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来了。
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
武松只一闪,闪在一边。
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把着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撺、掀、吼写出了虎的气势,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有如此气势,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了不得了。
《武松打虎》教案+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能够运用成语和典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技巧。
(3)通过写作和绘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拜。
(3)培养学生对勇敢和正义的追求和信仰。
二、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武松打虎》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水浒传》中的一个重要故事,描绘了武松的英雄形象和打虎的壮丽场面。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和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和分析《武松打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武松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运用成语和典故,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3.2 教学难点(1)理解武松打虎的意义和价值。
(2)分析武松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
(3)运用文学手法,创作自己的故事和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
(2)采用角色扮演法和表演法,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技巧。
(3)采用写作法和绘画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4.2 教学手段(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图片,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学习资源。
(3)利用评价表和反馈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五、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和表演,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表演技巧。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
2、通过分析武松言行的描写,体会他英勇无畏、机智勇敢、豪放倔强的性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深入文本,引导学生以朗读来了解武松打虎经过。
难点:通过分析武松的言行,体会他英勇无畏、机智勇敢、豪放倔强的性格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复习四大名著2、我国古代有四大名著,《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它请讲述了北宋末年农民起义的故事。
书中刻画了许多英雄人物,据说有一百零八位,武松就是其中的一位。
谈到武松大家想到什么事?对了,是打猛虎。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景阳冈》。
二、作品以及背景介绍1、作品简介:《水浒传》,它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小说歌颂了起义英雄的斗争,成功塑造了武松、林冲、鲁达等众多英雄形象。
2、背景介绍: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回目是“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
”武松在清河县因酒后醉了与人争执,把人打昏,以为打死了人,于是逃到柴进柴大官人家避难,不想染上疟疾,在柴进家住了一年有余。
宋江因与梁山有关系被阎婆惜抓住把柄而怒杀阎婆惜,也投奔柴进而来,在柴进家里武松拜宋江为义兄,武松要回清河县看望哥哥,两人依依惜别。
文章节选的就是武松回家的路上经过景阳冈只身打死猛虎的故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读课文要求:(1)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本文写武松在一家酒店开怀畅饮后,趁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
)2、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把课文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四部分内容。
开端:武松进酒店喝酒,不听酒家劝告,执意要过景阳冈。
(喝酒)发展:武松上冈后看见榜文,才知真的有虎,但怕回去被店家耻笑,决定继续上冈。
(上冈)高潮:武松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终于打死了老虎。
(打虎)结局:武松打虎后下冈,被众人称作“英雄好汉”。
《武松打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武松打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导入观看视频片段,感知精彩情节。
二、深入文本,分析打虎语段。
(一)圈画段落中的描写(二)分析描写1.那是一只怎样的老虎?明确:凶猛。
2.老虎是如何向武松发起进攻的?找出最能概括老虎吃人招数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有何作用?明确:老虎吃人的招数体现在三个动作上:“一扑”、“一掀”、“一剪”,这些词语写出了老虎的凶猛。
写虎的“猛”,为了衬托人的“勇”。
3.面对老虎的凶猛进攻,武松反应如何?表现了武松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武松的对策是:闪、躲、闪4.体会“躲”、“闪”的妙处。
明确:“闪”,“躲”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
表现了武松的沉着,机智,动作敏捷迅速。
面对突如其来的猛虎,武松既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贸然的行动,可以看出他不仅勇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
5.等老虎这三招用完以后,老虎已经气性先自去了一半,而武松能够躲过这三招,他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大长,所以这三招下来以后,他开始主动出击,反守为攻。
自由读课文,看武松打虎分别用了哪几招,在课文中圈划出描写武松打虎的动词。
明确:抡、劈、揪、按、捺、踢、提、打6.分析打虎过程(1)刚开始用什么打?明确:梢棒(2)结果呢?明确:打折了(3)武松没有了梢棒,第二招是什么?明确:脚踢(4)老虎的反应呢?明确:扒土(5)这时老虎还能咆哮,还能扒泥,武松仍然处在危险之中,这时他又使出了第三招,是什么?明确:拳打(6)老虎又有什么反应?明确:七窍出血(7)为什么说是“迸”出鲜血而不是流出?明确:“迸”显得流血之多,流血之快(8)从打虎过程中体现出武松有怎样的特点?明确: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小结:武松打虎时先是机智的躲过老虎的扑、掀、剪;接着转守为攻梢棒打虎;最后拳打脚踢把老虎打死。
“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武松打虎》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导入
观看视频片段,感知精彩情节。
二、深入文本,分析打虎语段。
(一)圈画段落中的描写
(二)分析描写
1.那是一只怎样的老虎?
明确:凶猛。
2.老虎是如何向武松发起进攻的?找出最能概括老虎吃人招数的词语,说说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明确:老虎吃人的招数体现在三个动作上:“一扑”、“一掀”、“一剪”,这些词语写出了老虎的凶猛。
写虎的“猛”,为了衬托人的“勇”。
3.面对老虎的凶猛进攻,武松反应如何?表现了武松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武松的对策是:闪、躲、闪
4.体会“躲”、“闪”的妙处。
明确:“闪”,“躲”既是本能的反应,又是防御的手段。
表现了武松的沉着,机智,动作敏捷迅速。
面对突如其来
的猛虎,武松既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贸然的行动,可以看出他不仅勇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
5.等老虎这三招用完以后,老虎已经气性先自去了一半,而武松能够躲过这三招,他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大长,所以这三招下来以后,他开始主动出击,反守为攻。
自由读课文,看武松打虎分别用了哪几招,在课文中圈划出描写武松打虎的动词。
明确:抡、劈、揪、按、捺、踢、提、打
6.分析打虎过程
(1)刚开始用什么打?
明确:梢棒
(2)结果呢?
明确:打折了
(3)武松没有了梢棒,第二招是什么?
明确:脚踢
(4)老虎的反应呢?
明确:扒土
(5)这时老虎还能咆哮,还能扒泥,武松仍然处在危险之中,这时他又使出了第三招,是什么?
明确:拳打
(6)老虎又有什么反应?
明确:七窍出血
(7)为什么说是“迸”出鲜血而不是流出?
明确:“迸”显得流血之多,流血之快
(8)从打虎过程中体现出武松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机智勇敢、武艺超群。
小结:武松打虎时先是机智的躲过老虎的扑、掀、剪;接着转守为攻梢棒打虎;最后拳打脚踢把老虎打死。
“抡”“劈”“揪”“按”“踢”“提”“打”等几个字,字字千钧,虎虎生风,形象生动地凸现了武松打虎的英雄气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武松过人的高大形象。
这段精彩的打虎场面,紧张激烈,扣人心弦,显示了《水浒传》这部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分析其他语段
1.课文的其它内容和“打虎”这部分有没有关系?
明确:有。
2.武松喝酒和店家发生冲突,冲突是什么?表现了武松怎样的特点?
明确:想喝酒与限制喝酒的冲突。
打虎前写武松喝酒,作者用了大量篇幅穷形尽态地描绘了武松在酒店内喝酒的情形。
不管是“三碗不过冈”的酒幌和酒家“透瓶香”、“出门倒”的宣传,还是武松“这酒好生有气
力!”“好酒!”“端的好酒!”的三番叫好,无非是为了渲染酒性之烈,然而武松竟连饮十八碗,“却又不曾醉”,这就使得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具有惊人的酒量和食量,性情豪爽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体现了武松的性情豪爽。
也表现出了武松说话粗鄙的特点。
2.武松离开酒店上冈途中有两次心理活动。
这又表现了武松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好面子,“喝酒”和“上冈”这两部分,不仅是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还对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一定的作用,表现了武松豪放、倔强的性格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为下文他英勇打虎做了铺垫。
表现了豪放、倔强和无所畏惧的特点。
也表现出了武松逞强好胜、自信刚烈的特点。
四、课堂练习
本文通过对武松言行心理的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下面你看看这些句子运用了那些描写方法。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
1、武松道:“休要胡说!没地不还你钱!再筛三碗来我吃!”
2、武松焦躁,道:“我又不白吃你的!休要饮老爷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
3、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麽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4、武松再来青石上坐了半歇,寻思道:“天色看看黑了,傥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却怎地斗得他过?
五、写法探究
提问:选文是怎样塑造武松这一形象的?
明确: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
六、拓展延伸
《水浒传》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英雄人物,还有许多生动感人的英雄故事,希望同学们课下去细细品味,汲取文学营养。
阅读《水浒传》中塑造武松形象的回目:
23、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
26、偷骨殖何九叔送丧,供人头武二郎设祭
27.、母夜叉孟州道卖人肉,武都头十字坡遏张青
28、武松威震安平寨,施恩义夺快活林
29、施恩重霸盂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
30、施恩三八死囚牢,武松大闹飞云浦
31、张都监血溅鸳鸯楼,武行者夜走蜈蚣岭
32、武行者醉打孔亮,锦毛虎义释宋江
七、作业
1.阅读《水浒传》中的“武十回”的后七回。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