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
- 格式:pptx
- 大小:4.23 MB
- 文档页数:45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一、引言在教学实践中,教案被视为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工具。
一份优质的教案不仅仅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一份获得优质课一等奖的涉江采芙蓉教案,通过分析该教案的编写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编写教案,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案概述本节课是一节以《涉江采芙蓉》为教学内容的语文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叙事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叙事诗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理解《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情节;-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1. 文学欣赏:- 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 - 辅助学生了解诗歌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向学生展示诗歌的魅力和艺术价值。
2. 朗读与表演:- 引导学生朗读《涉江采芙蓉》;- 观摩示范朗读和表演;- 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表演,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艺术表演能力。
3. 分析与讨论:- 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诗歌中的意义;- 进行小组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4. 创作与赏析:- 启发学生进行创作,创造个人的想象和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相互欣赏和评价;- 教师指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方法1. 演讲法:- 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和重要概念。
2. 问答法:- 引导学生主动提问,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思考;- 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引导。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重难点1、发挥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2、通过再现画面,学习把握“悬想”的写作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导学准备:1、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意思2、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知识。
3、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两幅画面,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展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我们全世界母亲的节日,这一天,我们会为母亲送上一枝康乃馨,表达我们的关心和祝福;亲友结婚,我们会送上百合,祝愿好友百年好合。
珍贵自古寓于常物,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的人们都有送花这种情怀,将最美好的情感寄托在花草中。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涉江采芙蓉》,同学们芙蓉是什么花呢?明确:芙蓉别称“荷花、莲花、菡萏、芙蕖、君子花、凌波仙子、水波仙子、六月春、中国莲、玉环玉芝等”二、导学检测1、关于《古诗十九首》文学常识2、字词解释三、诵读感知1、听录音,感受诗歌内容及节奏。
2、齐读(老师指导五言诗朗读“二三”格式)3、请学生试读四、体悟情感1、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这首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从诗中哪个词语看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明确:忧伤以终老2、是因为什么而忧伤呢?明确:所思在远道;同心而离居。
3、学生再次全读全诗,读出那种思而不见的忧伤之情。
(老师点评)五、赏析采莲图1、诗人借助什么来表达这种忧伤呢?诗中有两幅画面,找一找。
(采莲图、望乡图)2、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
下面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成果(课前预习作业)3、学生展示后老师点评:这几位学生的描述,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女子孤单、忧愁、怅惘地立于船头,正手拈芙蓉,仰望远天,身后的密密荷叶、红丽荷花,衬着她飘拂的衣裙,显得那样的孤独凄清。
这是以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衬托相思而不能见的忧伤,起到了以“乐景”衬“哀情”的效果。
板书:采莲图——以“乐景”衬“哀情”六、赏析“望乡图”1、请发挥想象,描绘这幅“望乡图”。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这是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
(二)找意象,品意境。
(三)找诗眼,抓主旨。
(四)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1、背诵诗歌。
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诗歌情感内涵,品味诗歌深衷浅貌的语言风格。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2017年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商丘市一高XXX一、导语设计师:XXX《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别离的哀音在真纯的古典文学世界回响不绝。
山隔水阻,风雪塞途,游学仕宦,战争行役……一朝分别,音讯杳然。
漫漫时光使分别化成了一声声长叹,迢迢山水让别离酿成了一曲曲哀歌,思念之情往往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走近涉XXX的有情人。
书写题目《涉江采芙蓉》出示幻灯片师:请看研究目标: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含蓄隽永的语言。
2.品析意象,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情感。
二、研究过程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诗歌,让我们初步感知这首诗歌。
涉XXX,XXX。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生读。
师: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对情感的把握稍显不足。
跟着这位同学的朗读,我们已经初步感知了这首诗歌,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生:同心而离居。
师:我详细地问问,是谁在涉江采芙蓉呢?他的目的是什么?生:女子师:你为什么把他想象成一位女子而不是一位男子呢?生1:因为采芙蓉的应该还是女子,如果是一位男子采芙蓉,这个画面也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生2XXX《荷塘月色》里也说:XXX是江南的旧俗……XXX的是少年的女子。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生:男子。
师:那你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呢?(你为何把他想象成一位男子呢?)生:诗歌的第三句和第四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我认为古代离开家乡,外出生活的应该是男子,而女子一般是不离开家的。
而且男子也可以采芙蓉,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一般给别人送花的都是男子。
师:你们谈了自己的见地,而且从诗歌中找到了自己的理由,老师觉得都不错,但是我发现无论你们的谜底是什么样的,都有一个配合的特性:都认为是一对星散的恋人在相互思念着对方。
涉江采芙蓉一等奖教案pdfcontents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内容与解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与实施•教学评价与反馈•教案特色与创新点目录01教学目标与要求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作者及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基本意象和表现手法。
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和创造性思考。
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珍视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和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涉江采芙蓉》的意象和表现手法,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意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能力。
同时,由于古代诗歌语言简练、意蕴深远,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02教材内容与解析展示《涉江采芙蓉》的完整原文,包括生僻字的注音。
原文翻译重点词句赏析对原文进行逐句翻译,确保学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
选取诗歌中的经典词句进行深入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
030201《涉江采芙蓉》原文及翻译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介绍《涉江采芙蓉》的创作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
作者简介详细介绍诗人的生平、代表作品及文学地位,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诗人。
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主题思想阐述《涉江采芙蓉》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象、意境、语言风格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介绍与《涉江采芙蓉》相关的文学流派及其特点,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文学流派将《涉江采芙蓉》与同时代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帮助学生了解当时文学发展的整体风貌。
同时代作品比较介绍《涉江采芙蓉》在后世的影响及评价,加深学生对诗歌价值的认识。
后世影响与评价相关文学知识拓展03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与芙蓉相关的故事或传说,激发学生对芙蓉的兴趣和好奇心。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这是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涉江采芙蓉优质课一等奖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学情分析:学生基础较好,有独立分析能力。
3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一、导入: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诗经》一路走来,我们读过屈原的《离骚》,汨罗江边的纵身一跳,并没有真正停止了屈原的生命,借着《离骚》中芬芳馥郁的诗句,仿佛还能触摸到他的那颗滚烫的跳动的心。
于是,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都有了丰沛而清洁的源头。
我们还需感谢汉武帝,他设置了一个大规模的音乐机构——乐府,也许他只为了娱乐,了解施政效果,但客观上却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为后世留存了一个宝库。
时间流驶,我们来到东汉末年,有一群文人,文化素养较高,他们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创造出大量的风格独特,艺术成就很高的五言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
《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萧统《文选》,并非一人一时所作,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文本解读本篇课文的结构框架“五个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一串的真纯自然的举动,一声感人肺腑的叹息,来自一段深挚笃厚的爱情,一腔无以名状的忧愤。
这首诗很简单,写了一人一时一地一境。
首先我们就来欣赏诗人在诗首就为我们创设的意境,意境由多个意象组成,有哪些意象呢?一、一个高洁优雅的意境1、“芳草”的“兰泽”意象兰与芳草指的是江边的芬芳馥郁的水草。
同学们知道谁的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香花香草?(屈原)屈原对香花美草赋予善与美的高洁品性,又把穿着、佩戴、饮食香花美草比喻刻苦自修。
屈原《离骚》中出现的“芙蓉”就是这首诗中的重要意象,我们来了解一下。
涉江采芙蓉(反思教案)【教学目标】教学重点:1、读出《涉江采芙蓉》诗的感情。
2、读出《涉江采芙蓉》诗的情感3、欣赏和品读《涉江采芙蓉》,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1、鉴赏、领悟《涉江采芙蓉》诗中深层的情感。
2、思考《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文学背景,体会东汉末期中下层文人情感的普遍性。
3、学会鉴赏一首诗的情感内涵,产生课下再读《古诗十九首》其余诗的兴趣。
教学手法:诵读、点播、启发、拓展教学过程:一、导入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中,今天我们就来品读和鉴赏一首选自《古诗十九首》中的诗《涉江采芙蓉》。
二、初读写练1、ppt展示:“一辈子是场修行,短的是旅途,长的是人生,不必在乎结果,只看好沿途的风景,时光静好,不是雨无心,只是泪多情......”这是老师在读完《涉江采芙蓉》后写给主人公的一句话。
在预习的过程中大家也读了这首诗,现在依据你对诗的体会,请为抒情主人公写一句话。
限时三分钟。
2、评价解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有:①如果学生是从思乡的角度写的: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主人公对故乡的思念?作者在“望旧乡”的时候心情如何?②如果学生是从爱情的角度写的:诗中的主人公为爱做了什么?哪些词语让你感悟到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与不舍?(从采芙蓉、思、还顾、望、终老等词中通过诗句拓展感悟主人公情感。
)3、品诗要读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的诵读诗句。
要求:第一遍:放慢节奏,找准语调,读出诗的韵味。
句与句之间停顿一秒。
第二遍:读出诗句中的平仄,尤其是每句的最后一字。
声调抑扬顿挫。
第三遍:读出诗句中的重音,通过示范,让学生明白重音在一句的副词与动词上。
4、再品质疑同学们在理解这首诗的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吗?或者对这首诗,大家有什么质疑的地方吗?①预设启发的问题:大家是否想过,芙蓉其实并不长于江中,涉则代表水浅;而兰则生于幽谷,并不生于澡泽,为什么要涉江采芙蓉呢?又为什么说兰泽多芳草呢?ppt出示:屈原曾在《楚辞·九歌》中创作《涉江》,这是他在流放途中抒发悲愤心情的作品,其中抒发了屈原热爱正义、刚直不阿的斗争精神。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教案•课程背景与目标•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目•作业布置与拓展延伸•总结反思与改进建议录01课程背景与目标必修二课程在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必修二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要求必修二课程与前后课程的关联和衔接高中语文必修二课程概述《涉江采芙蓉》诗歌简介《涉江采芙蓉》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历史地位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能够背诵并默写全诗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鉴赏、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预期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学情分析及预期效果02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诗歌原文及注释解读诗歌原文提供《涉江采芙蓉》的完整原文,包括生字、难字的注音。
注释解读对诗歌中的生词、典故、地名、人名等进行详细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剖析主题思想阐述《涉江采芙蓉》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即爱情与坚贞不渝的信念。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比兴手法、意象运用、音韵节奏等,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讲解重点词汇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汇,包括生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等,帮助学生掌握词义。
句式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中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比喻等,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难点问题探讨与答疑难点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探讨,如诗歌意象的理解、情感表达的把握等。
答疑解答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消除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
03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涉江采芙蓉》中的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激发其探究欲望和创造性思维。
4、《诗》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1、2句:涉江郊游采摘芙蓉3、4句:人在远方心愿难遂5、6句:回望故乡长路漫漫7、8句:天各一方忧伤难遣三、深层鉴赏《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