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致橡树》《再别康桥》《雨巷》《我愿意是急流》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4
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A.寒暄.玄.机选.拔炫.耀B.雾霭.拜谒.遏.制蔼.然C.珊.瑚删.除蹒跚.姗.姗D.懊.丧澳.门奥.运凹.凸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慰藉狼藉痴情踯躅B.崎岖涟漪伟岸巍峨C.攀猿援助橡树照像D.火焰烟囱威仪崴脚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A.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
B.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C.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D.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4.在下面句子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你们一个非常的日子,具有特定意义的花,一个特殊的场合,我出了一道即兴的教育话题。
A.置于选择了在给B.选择了在置于给C.在选择了置于给D.在给置于选择了5.按照题后提示的查阅资料,根据上下文填写古诗文原句。
(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2)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最难将息。
(李清照《声声慢》)(4)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二、阅读题6.“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你对《致橡树》中的这句诗是如何理解的?7.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运用了鲜明生动的比喻和象征,能让读者插上想象的翅膀,使诗歌更具有韵味和感染力。
B.《致橡树》是一篇向陈腐观念发出挑战的现代男性的爱情宣言,只有这种爱情观才体现了男女平等。
C.《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急流》都表达了女性对真正的爱情的表白、向往与呼唤。
D.《致橡树》中的“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和《我愿意是急流》中的“只要我的爱人是青青的常春藤”,暴露出男女的爱情观在一些地方是有矛盾的。
8.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完成文后的问题。
他们替我缝补了腿,给我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要我数在一座新桥上走过的人。
《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比较赏析《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比较赏析《我愿意是急流》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于1847年给他心爱的女友森德·尤丽亚写的一首情诗。
这首诗充分、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爱情的深刻理解。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1979年发表的成名作,此诗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独到理解。
本文拟就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进行比较。
一、思想内容不同《我愿意是激流》中诗人选择了五组富于深意又互相对立的意象来表现主题,诠释自己和所爱的人之间那种依靠与被依靠、抚慰与被抚慰的如胶似漆的关系。
诗人以“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等意象自况,勾勒出一个坚韧、豪迈而充满苍凉感的“我”的形象;又以“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夕阳”为喻,展现了女性娇媚温馨的气质。
这些意象两两对应,生动贴切地构成了共同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为了真爱敢于承受孤独、敢于与任何敌人抗争的意志,同时也倾诉了对爱人无私的抚慰和支持的渴望,歌颂了生死相依的忠贞爱情。
《致橡树》中诗人把自己的抒情主体化作一株木棉的形象,爱的另一方是橡树的形象。
诗人以“致橡树”作为诗的题目,表明诗的中心是爱的一方对另一方的倾诉。
这种倾诉,不仅坦白了对爱的诚挚、坚贞和炽热追求,更主要在于表现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诗人在这首诗里,摒弃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否定了那种依附性的爱情观:如凌霄花之于高枝,痴情鸟之于绿荫;也否定了那种奉献性的爱情:如泉源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
这两种爱情观都以牺牲一方作为爱的前提。
她所追求的爱,是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存、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
二、艺术技巧的不同《我愿意是激流》运用了多个意象,两两对比,反复吟咏,强化诗歌的主题。
“我”为了爱人的幸福,愿意做急湍的流水,冲击崎岖的山路;愿意是废墟,无声地在静默中毁灭;愿意是破旗,孤寂地独举……与“我”的痛苦、孤寂、艰难、艰辛相对的是“我”的爱人,她幸福,像欢快的小鱼;美丽,像青春的常春藤;明亮,像珊瑚似的太阳。
《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教学目标:1、了解朦胧诗派。
2、学习通过意象把握诗歌主题。
3、时代对爱情观的影响。
教学重点:1、诗歌意象的运用特点。
2. 两首诗爱情观的不同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两首诗爱情观的不同及其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一、朦胧诗指以舒婷、顾城等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为代表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它以“叛逆”的精神,对人的自我价值重新确认,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
朦胧诗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重要特征是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
代表人物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二、舒婷(1952年-),原名龚佩瑜,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
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较浓意味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
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著有诗集《童年絮味》《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
三、《致橡树》文本分析1、意象主要意象:橡树象征男性木棉树象征女性次要意象------凌霄花、鸟儿、绿荫、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象征持不赞同的爱情观的女性2、内容第一层------“破”,诗人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
第二层------“立”,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
3、主旨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
(完整word)《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练习题(含答案),推荐文档.docx十七爱情诗二首复习指导:1.《致橡树》作者是______,原名________,当代_____诗派代表。
诗人借助______和______两个主要意象,否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错误爱情观,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的理想爱情。
2.《我愿意是急流》的作者是_______(国别)的________,他是该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被誉为“一朵带刺的玫瑰” 。
同步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凌霄()绿荫(..雾霭()流岚(..二、阅读理解。
)慰藉(.)虹霓(.)刀戟()红硕(..)崎岖()..)霹雳(..不落窠臼(..))(一)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 /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 /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 甚至春雨, /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得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 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爱—— /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本诗的作者是当代女诗人_______ ,属于 _________诗派。
2.诗歌主要采用_______手法,展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表达了诗人主旨的句子是3.诗人否定的三种庸俗的爱情观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通话50篇朗读作品1. 《背影》——朱自清2. 《荷塘月色》——朱自清3. 《春》——朱自清4. 《济南的冬天》——老舍5. 《白杨礼赞》——茅盾6. 《雨巷》——戴望舒7. 《再别康桥》——徐志摩8. 《匆匆》——朱自清9. 《我爱这土地》——艾青10.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11. 《离骚》——屈原12. 《将进酒》——李白13. 《长恨歌》——白居易14. 《琵琶行》——白居易15. 《满江红》——岳飞16.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17.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18.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19. 《沁园春·雪》20. 《致橡树》——舒婷21. 《我愿意是急流》——裴多菲22.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23. 《雨霖铃》——柳永24. 《虞美人》——李煜25. 《如梦令》——李清照26. 《鹊桥仙》——秦观27. 《一剪梅》——李清照28. 《苏幕遮》——范仲淹29. 《破阵子》——辛弃疾30. 《江城子》——苏轼31. 《游子吟》——孟郊32. 《静夜思》——李白33. 《泊秦淮》——杜牧3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35. 《过零丁洋》——文天祥36.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37. 《己亥杂诗》——龚自珍38. 《回乡偶书》——贺知章39. 《登鹳雀楼》——王之涣40. 《绝句》——杜甫41. 《忆江南》——白居易42. 《望庐山瀑布》——李白43. 《春晓》——孟浩然44.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45. 《悯农》——李绅46. 《山行》——杜牧47. 《独坐敬亭山》——李白4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49. 《春夜喜雨》——杜甫50.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专题复习三——诗歌《致橡树》阅读下列诗段,完成练习题。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①;②;③。
2.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①;②;③;④。
3.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4.诗人在表述“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还是不够的”这一爱情观时,采用的比喻意象是( )A.泉源险峰日光春雨B.鸟儿凌霄花泉源险峰C.泉源险峰鸟儿日光D.鸟儿凌霄花日光春雨5.舒婷,原名,中国当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6.舒婷的《致橡树》是从角度来表达了一种的观念,是一种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7.“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相爱的人应该是同一类人。
B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C 爱人应该时刻在一起,相依相伴。
D 女人应是男人的陪衬和骄傲。
8.作为爱的双方应是下列选项中的什么样形象:()(多选)A 男性形象“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B 爱是建立在凌霄花与树木的关系之上。
C 木棉一样丰富美丽的女性姿态。
D 用对方来衬托自己的男性形象。
9.凌霄花代表了什么样的人?10.“紧握”和“相触”能不能互换?为什么?11.诗中“绝不像”、“绝不学”表现了态度的。
12.我们该怎样理解“木棉”这一形象呢?13.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包含下列选项中的哪些内容:()A 互相衬托、互相攀附。
B“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C 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D 尽量的付出,不求回报。
《我愿意是急流》阅读下面《我愿意是急流》,回答4~6题。
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十七爱情诗二首复习指导:1. 《致橡树》作者是_____ ,原名_____ ,当代 ___ 诗派代表。
诗人借助_____ 和____ 两个主要意象,否定了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三种错误爱情观,表达了_________ 、 ______ 、 ___________ 的理想爱情。
2. 《我愿意是急流》的作者是______ (国别)的 ______ ,他是该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被誉为“一朵带刺的玫瑰” 。
同步练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凌霄.()绿荫.()慰藉.()刀戟.()红硕.()霹.雳.()雾霭.()流岚.()虹霓.()崎.岖.()不落窠.臼.()二、阅读理解。
(一)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得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的作者是当代女诗人,属于诗派。
2. _________________ 诗歌主要采用手法,展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表达了诗人主旨的句子是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否定的三种庸俗的爱情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4. 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1)橡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2.1课 诗二首《雨巷》《我愿意是急流》同步练习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 .撑(zhǎng )着 彷(páng )徨 凄(qī)清 巷(xiàng )道B .彳亍(chì chù) 凄婉(wǎn ) 颓圮(pǐ) 迷茫(méng )C .河畔(pàn ) 荡漾(yàng ) 青荇(xìng ) 长篙(gāo )D .斑斓(lán ) 沉淀(dìng ) 似(sì)的 泥(nì)古【答案】C【详解】根据汉字规范字音,A 选项中“撑( chēnɡ)着”;B 选项中“迷茫( mánɡ)”;D 选项“沉淀( diàn)”。
2.在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组是( )A .攀缘 峻峭 懊丧 崎岖B .巢臼 彷徨 愁怨 惆怅C .稠密 凄清 篱墙 寂寥D .斑澜 悠长 哀曲 消散【答案】B【详解】根据汉字规范字形,B 选项中应该是“窠臼”。
3. 下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诗人,主要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B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C.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印象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D .戴望舒后期诗歌主要表现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沉挚。
【答案】C【详解】根据《雨巷》以及戴望舒基本常识,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忧伤哀愁。
4.对《我愿意是急流》赏析不当的一项 ( )A.“急流 ”“荒林”“废墟”“草屋”“云朵”, 荒凉冷落,喻自己;“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夕阳”,美好欢快,喻爱人。
诗人在对比和比喻中告诉我们:不管自己的命运多么坎坷、险恶,只要是为了爱人,就会感到幸福。
10首最适合朗诵的经典诗歌今天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关于10首最适合朗诵的经典诗歌,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1、《致橡树》舒婷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2、《南方的夜》冯至我们静静地坐在湖滨,听燕子给我们讲南方的静夜。
南方的静夜已经被它们带来,夜的芦苇蒸发着浓郁的情热——我已经感到了南方的夜间的陶醉,请你也嗅一嗅吧这芦苇中的浓味。
你说大熊星总象是寒带的白熊,望去使你的全身都感到凄冷。
这时的燕子轻轻地掠过水面,零乱了满湖的星影——请你看一看吧这湖中的星象,南方的星夜便是这样的景象。
你说,你疑心那边的白果松总仿佛树上的积雪还没有消融。
这时燕子飞上了一棵棕榈,唱出来一种热烈的歌声——请你听一听吧燕子的歌唱,南方的林中便是这样的景象。
总觉得我们不象是热带的人,我们的胸中总是秋冬般的平寂。
燕子说,南方有一种珍奇的花朵,经过二十年的寂寞才开一次——这时我胸中觉得有一朵花儿隐藏,它要在这静夜里火一样地开放!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4、《预言》何其芳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于来临!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的细碎的蹄声!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你一定来自那温郁的南方,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
男性与女性爱情宣言的现实意义——《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的比较解读男性与灸性中学语文教学2004.6爱情宣雷的现实意义——《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的比较解读江来军刘学瑶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人教社试验修订本?必修本)收录了匈牙利着名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同时收录了中国当代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其实我们如果将《我愿意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曾经人选人教社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本)对比鉴赏,就会发现它们恰好构成了一种男性与女性之间关于爱情宣言的对话关系.当我们吟咏《我愿意是急流》,感动于男性可以为心爱的女人无私奉献,愿意付出所有甚至生命的爱情表白时,我们难道不觉得舒婷的《致橡树》同样也声情并茂地表达了女性对真正的爱情的向往与呼唤吗?而且这二者之间的奇妙关系,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这五个比喻意象极形象地写出了男性世界的不完整,充满了阴冷和暗灰的色调.在生活困苦的挣扎里,在战争艰难的奋斗中,在外界风雨暴虐的打击下,男性,他是义不容辞,当仁不让的征服者.所有的艰辛,挫折,打击甚至生命的毁灭,对男性来说,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困难.因为这一切不能使"我'懊丧".倘若没有女性在他的世界里"游来游去""做窠""呜叫""闪现""傍着""脸",他就缺乏一种力量跨越众多障碍,克服诸多困难来建立一个完整的王国(自然女性也可以分享的).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男性在他的征服与奋战中,他需要女性来抚慰,依恋,那是男人的精神支柱,这是造物主赋予男人的一种情感和精神的需要.可"我"的意识上可贵之处在于:为了这种需要,自己可以心甘情愿,毫无保留地为对方付出.他不仅愿意让爱人的欢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而且还以此为乐,视为最大的幸福.以"我" 的"急"换取爱人的"快乐"与自由;以"我"的"荒"换取爱人生活的安定与悠闲;以"我"的"废"换取爱人常青的生命力;以"我"的"困"换取爱人蓬勃的生机;以"我" 的"苍白"换取爱人生命的"鲜艳"与"辉煌".这不断强化的对比和衬托,这不断真诚的倾诉与表白,这用生命的琴弦弹奏的歌声,会令每一位女性喉头梗塞,心灵潮湿.一位男性能够忍受五个"我愿意"的残缺与伤痛,而只要他的爱人做到于己于他都幸福的那么一点点,这不免会勾起每一位女性对这种古典式爱情的热望.这'备课平台?本栏E-mail:*************首诗极富有朦胧性和象征意味,意象的内涵极其丰富, 这也给读者鉴赏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这种情感可以上升为一种对于民族,国家的情感.一位热血男儿,对待爱情,生死不渝,无私奉献,道出了古往今来爱情之真谛,此乃诗中之高致:小而对于个人爱情,大而对于祖国,皆能抱一种忠实之态度,即使当其不幸而处于绝望之境地,生死之难关,也能体现一种无私奉献, 生死不渝之精神.惟其有此一种精神,小而至于个人爱情,才能够肝胆相照,心心相印;大而至于祖国民族,才能够苦尽甘来,生生不息.舒婷的《致橡树》恰恰在某种程度上提醒某些女性,女人可以接受男人的真心付出,但是绝对不可以借此抬高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女人可以接受男人真诚的爱情, 但是绝对不可以泯灭自我;"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我们仿佛看到舒婷对裴多菲说:感谢你的真心付出,不过,我也会让你知道我的存在."我"是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从来就不是孤军奋战,"我"是与你"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从来就不是独享快乐,"我"是与你"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如果说《我愿意是急流》让人领悟到的更多的是单方面付出的纯真浪漫的爱情童话,而《致橡树》则让我们看见了两个平等的灵魂怎么面对生活的现实内容.事实上,裴多菲没有想到自己真正"百年之后"会有一个异国的女性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要是当初他的心上人森德莱尤利亚给他来这么一个舒婷式的爱情宣言,他也许会觉得自己的一番痴情简直没有个着落处;自然,舒婷也许没有料想到自己理智昧十足的爱情观多少会泼灭一点裴多菲的爱情之火.现代社会,神圣的爱情似乎已经被蒙上了过多的物质和金钱的色彩, 维纳斯的身上披上了名贵的裘皮大衣,脚上穿上了高跟鞋.执着坚贞的爱情,被人嗤笑为"土包子"."小秘" "二奶"已经成为一些女性时尚的奢望.所以在这个物欲横流,爱情被某些人斥为奢侈品的社会里,细细品味这两首诗会唤醒某些人的自尊和良知.作家谌容对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也是情有独.中学语文欺掌2004.6钟的.不然,她不会在《人到中年》里让傅家杰在陆文婷的病床前满怀愧疚地念这首诗,而且这首诗已成为贯穿小说始终的主旋律.读者流下热泪,并不仅仅是为傅家杰的深情所动,还因为他就算愿意成为陆文婷的遮挡风雨的保护伞,输送幸福快乐的源泉,也是无能为力啊!两人之间的这份惺惺相惜,让我们不禁反思当时社会对他们的不公.诗成之后第二年就在战火中死去的裴多菲,在事业和家庭困境中挣扎的傅家杰,能够唱出《我愿意是急流》这样以泯灭个人幸福的方式来换得爱人无穷幸福的诗歌,实乃人间绝唱.可是现在,已有众多的傅家杰随着时代的进步度过了人生的低潮期,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变迁,不知道他们还有没有兴趣和心情,再对自己终生相伴的爱人翻唱这首诗歌?如果有,那是这个时代赐予女性的一种万幸,如果没有,那就是这个时代给予女性的一种悲哀.不管怎样,舒婷的《致橡树》更值得我们女性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静下心来细细拜读.裴多菲并没有把爱情看成是生命的惟一,不是"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吗?最后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句诗的内涵.但他却把爱情看得高于生命.够了!这就够了!女性从来就不要想去独占男人的整个世界,但却期待男人给她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看重.《我愿意是急流》激起女性的就应是这份期待,而绝不是一份幻想.舒婷也是这么说的,一个女性如果没有了自我,自立,自尊,自重的意识,男人又哪会给她所期待的一切呢?平等,从来是相互的.可是在现实生活里,当男人的欲望不断膨胀,又不断满足时,我们女性该怎样做才能与之构成真正的平等关系呢?今天的女性应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独立就会决定一个人人格上的独立.一个女性如果经济上依附于男子,万事看男人脸上的阴晴圆缺,那岂不是一件令她身心俱累的事情么?哪怕这个男人心甘情愿倾其所有地付出,作为女性也是受之不安的.连身为男作家的梁实秋也说,一个男人"觉得他对女人的最大的恩惠,便是把赚来的钱全部或一部分拿回家来,掏出来的时候, 他脸上的表情是骄傲的成分多,亲爱的成分少".所以, 作为女性要想真正做一棵与丈夫并立的木棉,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人生空间.在现今这个时代,繁漪可以摆脱周朴园的禁令,蔑视周萍的懦弱,大胆地追求真正的爱情;娜拉从家庭中走出去了,就会开创属于自己的新天地,也就不可能再回来;子君解决了生活问题,爱,就有所"附丽",她和涓生的生活就有了常新的内容."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此处透露出了一位女性应有远大的生活目标的自觉意识,女人绝不可以做男人的附属物,不可以为男人的成功作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牺牲者.是啊!当一位女性在经济和情感上都不依赖.汪兆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二册选编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杜牧在赋中说:"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且指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但是,最近的考古有了新发现,2004年2月26日《光明日报》邀请了三位专家进行了对话,下面就是专家的对话内容——阿房宫:成未成?烧没烧?主持人:阿房宫是一项庞大的建设工程,不是短短几年就能建成的,史料中也有许多阿房宫未建成的记载.从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分析,阿房宫到底建成了没有?王晖:《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说,秦始皇三十五年开始修筑阿房宫前殿,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死亡,便把修建阿房宫的民工调去修骊山墓.秦二世元年(前209)四月,二世又命令继续修筑阿房宫.其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冬天,因为天下形势混乱,赋税繁重,民不聊生,左右丞相和一位将军(其中左丞相就是李斯),共同建议停止阿房宫的修建.没有想到触怒秦二世,并把这三位高官送交司法机关治罪.可见这时阿房宫工程还没有完成.到第二年(前207年)秦二世自杀,从此以后更谈不上完成阿房宫的工程修建了.尽管《秦始皇本纪》未明确说阿房宫工程没有完成, 我们根据上面文献资料的分析,从秦始皇晚年到秦二(依赖≠依恋)男子时,她就有足够的勇气对男子的某些不负责任的行为说"不",来扞卫自己的尊严.不过,这份经济和情感上的独立并不意味着女子就可以把它当做在男人面前强逞威风无理取闹的借口.舒婷也并没有告诉女性不可成为奴隶就一定成为将军,她只要求女性在自立的基础上追求一份真正平等的爱情,能让爱人与自己共得了患难,更共得了甘甜.当我们沉浸在男人们裴多菲式的爱情表白所营造的浪漫多情的氛围中时,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是否可以先想一想,你愿意作"废墟"上"青青的长春藤",还是爬起来做橡树旁边的一株高高的木棉树?圆湖南沣卞卞茅一中学415400本栏E-mail:*************?备课平台?●●推荐一则备课参考资料阿房宫昀神秘面纱。
爱情诗《致橡树》《我愿是急流》教案爱情诗,抒发男女间爱情的诗,尤指男人对女人的诗,是诗的一种,是爱情表达的一种形式。
爱情诗的定义简单说来就是情人之间传达爱意的诗。
如果是信件,就会称为情书。
爱情诗分为古典爱情诗,现代爱情诗,当代爱情诗,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爱情诗《致橡树》《我愿是急流》教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致橡树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爱情,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留下了几多千古绝唱:“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爱情,让人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心灵深处,听听她的心灵独白。
(板书课题、作者)二、讨论:情为何物师: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在感叹“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在学习诗歌之前,请同学们先讨论一下:“爱情是什么?”学生讨论发言,老师出示前人爱情语录: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苏联尤留里科夫: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英国莎士比亚: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
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法安德烈?莫洛亚: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莫里哀: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苏联留里科夫: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
爱情诗两首《致橡树》《我愿是急流》教案十七、《爱情诗二首》教案《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教学课时:4课时五、授课方式:诵读法、讲授法、鉴赏法、比较法六、教学过程1、什么是爱情?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你认为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
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
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
卓文君,是汉代临邛大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
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亦非凡。
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
时值年少孤贫的汉代大才子、辞赋家司马相如,从成都前来拜访时任临邛县令的同窗好友王吉。
王县令在宴请相如时,亦请了卓王孙座陪。
后来卓王孙为附庸风雅,巴结县令,请司马相如来家做客。
最优秀的十首散文诗
1. “嘿,你读过《雨巷》没?那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像一幅水墨画。
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多让人着迷呀!这散文诗,难道不美吗?”
2. “《再别康桥》听过吧?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多浪漫的画面呀!就像一场美丽的梦。
你不想走进这梦里吗?”
3. “《热爱生命》,哇哦,那对生命的执着,像一团燃烧的火。
激励着我们向前冲。
这散文诗,多有力量呀!”
4. “《致橡树》,独立又坚强的爱情,像一棵挺拔的树。
咱都该学学这种爱情观,不是吗?”
5. “《我愿意是急流》,那无私的奉献,像温暖的阳光。
能把人的心都融化了。
你不感动吗?”
6.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乐观积极的态度,像一道光。
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这多棒呀!”
7. “《乡愁》,那浓浓的思念,像一杯醇厚的酒。
越品越有味道。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呢?”
8. “《断章》,简洁又深刻的哲理,像一颗闪亮的星星。
让人深思。
你不觉得很妙吗?”
9. “《相信未来》,对未来的憧憬,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鸟。
带着我们飞向远方。
多让人期待呀!”
10. “《一棵开花的树》,那美丽的等待,像一朵盛开的花。
让人怜惜。
你能不喜欢吗?”
这些散文诗都超棒,各有魅力,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激流》对比赏析——反传统背后的传统阴影写于前我们完全可以获知,即使是在人类文明最黑暗最蒙昧的时期,狩猎归来的男人或许也会偶尔捎上一两片白垩纪的贝壳或者寒武纪的兽骨去增彩为他持家育子的女人,抑或用自己捕获的猎豹亲手为她制作一件丝毫不逊于范思哲普拉达时装的豹纹小背心。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爱情的表达与文明程度无关。
于是当我们源自于人类本能的斑斓的情感诉求在上世纪60-70年代渐渐地被样板戏、蓝布衣裤、口号标语漂成死白,对于生活在此间的每一个敏感的个体来说,1977年3月舒婷《致橡树》的出现则无异于一道强烈的光亮,无谓普世的照耀,更是着色于我们日益苍白干瘪的爱情。
当我仔细品读这两首诗,蓦然产生了一种时空错位的幻觉。
仿佛假设置二者于人类整体的诗歌流变体系中,如果没有舒氏《致橡树》于前的布道,就决然不会有裴氏《我愿意是急流》于后近二百年的流香。
而现实恰恰是《我愿意是急流》写于1846年,而《致橡树》却写于1978年,其间整整相差了132年。
这近1.5个世纪的时间差倒不能解读为此间彼处的差距鸿沟,只能说我们在这132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若干个关于阵痛成长鼎盛分蘖衰亡的循环后又蹒跚地回到了起点。
而当我们今天在同一个时空中品味这两首源于同一文明母体的诗歌时,才发现,我们原来曾经是世界的弃儿。
下文为自己读诗时一点粗浅的感悟。
学生固知立论之不易,前贤之难追,但为尊重自己内心最本初的想法,所以才无奈棋行险招剑走偏锋。
如果能知晓分数无虞,那所谓“形为心役,随心所欲”的幸运与幸福,大概也如我此时的感受吧。
卑之无甚高论,或牵强或做作,还望老师不吝指正。
正文舒婷写于1977年3月的《致橡树》作为文革之后的第一首爱情诗,也作为遭受了历史苦难的这一代年轻诗人的第一次爱情发声,不仅仅是一首爱情宣言,同时更多的是对女性自我独立人格的确认。
而其中对情爱关系中个性与自我的维护,并不仅仅是女性独立的檄文,实际上更是对共性和群体的排斥与恐惧。
《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的差异性阅读
许敏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9(000)001
【摘要】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一册(必修本)第一单元的诗歌阅读专题,在第四课的外国诗三首中选取了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同时在第三课的中国当代诗三首中选取了我国当代诗人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对比鉴赏,就会发现两首诗歌在主题确立的共性基础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
【总页数】1页(P55)
【作者】许敏
【作者单位】内蒙古准格尔旗世纪中学,01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比较解读 [J], 孙敏敏
2.女性觉醒意识与男性爱情宣言之对话——《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比较[J], 张军蓉
3.《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比较赏析 [J], 李晓已
4.《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比较阅读创新微型教案 [J], 涂成凤
5.略论中西诗歌中的爱情观差异——以《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为例 [J], 艾迪娅·帕尔哈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题复习三——诗歌《致橡树》阅读下列诗段,完成练习题。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1.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①;②;③。
2.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①;②;③;④。
3.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4.诗人在表述“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还是不够的”这一爱情观时,采用的比喻意象是( )A.泉源险峰日光春雨B.鸟儿凌霄花泉源险峰C.泉源险峰鸟儿日光D.鸟儿凌霄花日光春雨5.舒婷,原名,中国当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6.舒婷的《致橡树》是从角度来表达了一种的观念,是一种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爱情观。
7.“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 相爱的人应该是同一类人。
B 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C 爱人应该时刻在一起,相依相伴。
D 女人应是男人的陪衬和骄傲。
8.作为爱的双方应是下列选项中的什么样形象:()(多选)A 男性形象“你有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B 爱是建立在凌霄花与树木的关系之上。
C 木棉一样丰富美丽的女性姿态。
D 用对方来衬托自己的男性形象。
9.凌霄花代表了什么样的人?10.“紧握”和“相触”能不能互换?为什么?11.诗中“绝不像”、“绝不学”表现了态度的。
12.我们该怎样理解“木棉”这一形象呢?13.诗人认为真正的爱情包含下列选项中的哪些内容:()A 互相衬托、互相攀附。
B“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C 作为相爱的两人,应分担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D 尽量的付出,不求回报。
《我愿意是急流》阅读下面《我愿意是急流》,回答4~6题。
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在河流的两岸,对一阵阵的狂风,勇敢地作战……只要我的爱人是一只小鸟,在我的稠密的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岩上,这静默的毁灭并不使我懊丧……只要我的爱人是青春的长春藤,沿着我荒凉的额,亲密地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在深深的山谷底,草屋的顶上饱受风雨的打击……只要我的爱人是可爱的火焰,在我的炉子里,愉快地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是灰色的破旗,在广漠的空中,懒懒地飘来荡去,只要我的爱人,是珊瑚似的夕阳,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4.诗歌的第一自然段中意象的对比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组意象已能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态度,诗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么多意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些意象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对主旨的表达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依据课文内容,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正确的一项是()我愿意是云朵,,在广漠的空中,只要我的爱人,傍着我苍白的脸,。
①是珊瑚似的夕阳②是灰色的破旗③显出鲜艳的辉煌④懒懒地飘来荡去……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8.判断题(对的选“是”错的选“否”)1.诗篇标题为《我愿意是急流》,但它并未凝聚起全诗的主题。
全诗的主题应是歌颂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倾慕依恋的爱情。
(是否)2.诗篇的表现方法主要是比喻。
诗人选择了急流小河和小鱼,荒林和小鸟,废墟和常春藤,草屋、炉子和火焰,云朵、破旗和夕阳等一系列比喻,多角度地刻画了“我”的高大形象。
(是否)3.诗篇形式优美。
全诗共五段,每段八句,整齐划一;句式简短,节奏感强;译文注重韵脚,使得旋律悠扬,铿锵悦耳。
(是否)三、填空题1.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岩石上经过……(《我愿意是急流》)。
2.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3.《我愿意是急流》作者是,本文选自,是献给。
《再别康桥》阅读《再别康桥》中的两节,回答问题。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基础填空(1)徐志摩,笔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认为是____________诗派的“盟主”,著有________等诗集。
(2)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________;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_,________。
(3)轻轻的我走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组中加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撑船(zhāng) 潭水(tān) 揉碎(róu suì) 浮藻(zǎo)B.笙箫(shāng) 漫溯(mànsú) 沉默(chénmò) 衣袖(yī xiù)C.河畔(pàn)荡漾(yàng)青荇(xìng)长篙(hāo)D.斑斓(lán)沉淀(dìng)似(sì)的浮藻(zǎo)2.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蹑手蹑脚水波荡漾飘浮漂浮B. 柔声细语波光艳影破锭C. 力挽狂澜招摇过市回溯D. 悄无生息沉默寡言沉淀3.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音乐的美”、“绘画的美”、“环境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5.下面四项中,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那树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6.第二三节诗运用了哪些修辞?答:7.请写出第二三节诗的韵脚。
答:8.你怎样理解“招摇”、“甘心”二词?答:《雨巷》阅读《雨巷》的开头和结尾两节,回答问题。
(一)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1.诗一开始用“悠长”“寂寥”的雨巷表明了居住地的_____________,以细雨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天气特点。
2.结尾重复了开头,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把“逢着”改为“飘过”,又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态特征。
3.课文的感情基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就是对作者心情的反映,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其实这也是当时社会普遍青年的内心的真实写照。
B.全诗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是一种充满希望的情调。
C.全诗作者怀着失望和孤独的感情,始终彷徨着、忧郁着。
D.全诗作者作为一个革命追求者也就是这雨巷中孤独、彷徨的前行者,交织着失望和悲观。
4.下列对诗歌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 B.她/静默地/远了,/远了,C.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D.到了/颓圮的/篱墙,5.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颓圮:意志消沉,精神萎靡。
B.彳亍:慢步走,走走停停。
C.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D.惆怅:丝绸的轻薄、柔软。
6.对象征主义的阐释错误的一项是( )A.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于法国的文学艺术运动,在巴黎的知识界影响很大,并对20世纪美学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B.《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C.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
D.诗歌中的“丁香姑娘”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
而“雨巷”可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
7.对这首是的艺术特色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抒情。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B.《雨巷》的音乐性强,曾受到叶圣陶先生的赞誉,说它“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诗人巧妙使用了词语的重迭、复沓、首尾两节重复,强化了诗作营造的凄婉迷茫,冷漠的气氛和抒情主人公“我”的孤独彷徨的情绪律动,形成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