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新人教版 第36套)

  • 格式:doc
  • 大小:2.01 M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阳泉市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第Ⅰ卷阅读题(46分)

甲必考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提笔忘字”与汉字危机

数字化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因为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只能大致记住汉字的形状,提笔却无法正确写出具体部首和结构。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两千余名受访者中有逾八成的人承认写字有困难。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正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应当承认,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五笔输入法”把每一个汉字拆成最多四个部分,倒是让人记住了汉字的基本架构,但写起字来也难免有时会缺胳膊少腿,而太多习惯用“拼音输入法”的人则连汉字的具体构造都记不住。在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诱惑下,人们由习惯成依赖,由依赖成退让,最后是能“敲字”的决不“写字”。及至万不得已情况下要用手写时,才发现汉字的具体构成竟是如此模糊,写出的字也丑得难以见人。

一项千百年来被人们运用自如的汉字手写艺术,却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的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钝化了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乖交流工具。结果便是,作为符号和工具的汉字,往往只是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正如学者所言:“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又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曾几何时,能写一手好字是竞争的资本,是一件值得骄傲与自豪的事情。无论时代怎样嬗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汉字所承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而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不能在各种冲击面前丧失汉字文化的自尊、自重与自觉。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得到光大,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的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滋养我们现实生存发展的血液。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忘了笔杆”,汉字不能沦为失落的文明。

(节选自《人民日报》)1.下列对于“提笔忘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笔忘字”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文字记录方式在数字化时代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人们要经常使用电脑记录文字,用键盘输入文字,而很少用笔书写、记录文字。

B.“提笔忘字”不是说提起笔时完全忘了汉字怎么写,而是指许多人在数字化时代提起笔却无法正确写出汉字的具体部首和结构。

C.“提笔忘字”的现象是从人们对方便、快捷、高效的文字信息化处理的习惯到依赖,又由依赖成退让,最后到能“敲字”的决不“写字”的过程中一步步形成的。

D.“提笔忘字”已经成为当今国人一种普遍的现象,如果持续发展下去,就将成为一个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五笔输入法”最多只能把汉字拆成四个不同的部分,不可能把每一个汉字的所有笔画都包含进来,所以经常使用此输入法也只能让人记住汉字的基本架构。

B.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之所以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就是因为电脑等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C.在电脑和网络普及应用这一场新技术冲击的背后,我们对具有独特美感的汉字书法的审美能力可能已经钝化了。

D.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改变,无论时代怎样演变,无论技术怎么革新,作为后来者理当致力于文化的接续和弘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应用只是汉字手写艺术在一二十年间就陷入尴尬境地的客观原因,我们不能推脱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B.由于忽视了手书汉字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而仅仅把汉字视作表意符号和交流工具,结果是汉字只在实际运用这个层面上存在。

C.数千年来,汉字被视作艺术品,更被看做人格的标记,正因如此,“横平竖直写汉字”与“堂堂正正做真人”被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

D.要使民族的文化得到光大,就要让我们的民族优秀的文化很到很好的传承。汉字是我们文化的根,我们不熊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2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4分)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之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释】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大旆:大旗。介马:披甲的战马。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送石昌言使北引引:出使

B.吾始数岁,未学也始:开始

C.又以亲戚故,甚狎狎:亲近

D.虽不言,察其意甚恨恨:痛恨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又以.亲戚故,甚狎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安知其.至此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说大人,则藐之.及其所之.既倦

D.吾始数岁,未学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苏洵为友人昌言出使边塞,为壮其行而写的。文中借孟子的话,鼓励石昌言慨然赴边,展示天朝大国的雄壮气概,从气势上压倒夷狄,为国扬威。

B.作者在文中回忆幼时,石昌言在生活中、学业上对“我”的关心和鼓励,尤其强调了对“我”废学的“恨”,“摧折复学”后的欣喜,表达了对故交的感激之隋。

C.夷狄骑兵数万在宋使的驿亭旁彻夜奔驰,使昌言的随从惊吓得变了脸色,胆战心惊。以此反衬石昌言镇定自若,处变不惊的气度。

D.苏洵对石昌言的描述,从参加科举考试写起,一直到他代表天子出使强悍的夷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石昌言深深的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