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非侵染性病害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七章非侵染性病害一、植物生理缺陷和遗传病1. 植物生理缺陷:- 植物生理缺陷是指由于植物体内生理功能紊乱导致的病害,如营养缺乏、水分失调等。
- 营养缺乏: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土壤中某种或某几种营养元素不足,导致植物生长受阻。
- 水分失调: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由于水分供应不足或过多,导致植物生长受阻。
2. 植物遗传病:- 植物遗传病是指由于植物遗传物质发生变异导致的病害,如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等。
- 基因突变:由于DNA序列发生改变,导致植物生长受阻。
- 染色体畸变:由于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植物生长受阻。
二、化学因素致害1. 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指在植物体内残留的农药,对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 农药残留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2. 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是指土壤或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过高,对植物生长产生毒害作用。
- 重金属污染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3. 化肥施用不当:- 化肥施用不当包括过量施用、施用时机不当等,导致植物生长受阻。
- 化肥施用不当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三、物理因素致害1. 干旱:- 干旱导致植物水分供应不足,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 干旱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2. 寒冷:- 寒冷导致植物组织损伤,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 寒冷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3. 盐碱:- 盐碱导致土壤中盐分和碱性物质含量过高,影响植物根系发育。
- 盐碱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4. 污染:- 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对植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 污染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受阻,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四、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1. 症状观察:- 观察植物病害的症状,如萎蔫、黄化、生长不良等。
- 分析症状是否符合某种非侵染性病害的特征。
2. 环境因素分析:- 分析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如土壤、水分、温度等。
第七章非侵染性病害
1.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有哪些不同类型的病因?
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 diseases )是由于植物自身的生理缺陷或遗传性疾病,或由于在生长环境中有不适宜的物理、化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一类病害。
它和侵染性病害的区别在于没有病原生物的侵染,在植物不同的个体间不能互相传染,所以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病害。
环境中的不适宜因素主要可以分为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两大类,植物自身遗传因子或先天性缺陷引起的遗传性病害,虽然不属于环境因子,但由于没有侵染性,也属于非侵染性病害。
不适宜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和光照等气象因素的异常;不适宜的化学因素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养分失调、空气污染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毒害等。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栽培制度和措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复种指数的提高,保护地栽培面积的扩大,使农作物赖以生存的环境逐步人工化;以及将获取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作为单一追求目标而造成的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植物生长的环境变坏,植物营养的不均衡更加突出,导致非侵染性病害种类增多,发病面积扩大。
2.如何诊断不同类型的非侵染性病害?
诊断的目的是为了查明和鉴别植物发病的原因,进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并了解有关环境条件的变化;二是依据侵染性病害的持点和侵染性试验的结果,尽量排除侵染性病害的可能;三是进行治疗诊断。
病害的现场观察和调查十分重要,这对于初步确定病害的类别、进—步缩小范围很有帮助。
非侵染性病害不是由病原物传染引起的,因此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而没有病征,这就可以通过检查有无病征初步确定是否非侵染性病害。
在区分非浸染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时,应该明确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是:①没有病征。
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类出现。
②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
③没有传染性,田间没有发病中心。
④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
在遇到新病害或难于区分的病害时,应采用柯赫法则证明病害是否有侵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