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语言语用原则试析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收稿日期:2009203225作者简介:张忠堂(1968—),男,山西长治人,山西大同大学副教授,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2009年9月第36卷第5期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 on )Sep t .2009Vol .36 No .5近百年来《论语》语言研究述评张忠堂(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摘 要:近百年来,《论语》词汇、构词法和句法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
从研究趋势看,《论语》词汇备受学者关注,词法和句法则嫌偏弱。
从研究方法看,专题描写和比较居多,语法化分析、语义特征分析和配价分析等现代语言学方法尚处于尝试阶段。
目前,《论语》语言研究表现出两个不足:(1)侧重于传统题目、热点题目,对前人没有涉猎的领域缺乏热情;(2)侧重于“例证”式考据,对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借鉴不够。
今后,《论语》语言研究应加大批评继承、自主创新和综合研究、历时考察的力度。
同时,需要突出两个重点:(1)彻底描写《论语》各类词的特点和功能;(2)全面归纳《论语》的句型、句式和句类系统。
关键词:《论语》;专书语言;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5957(2009)0520137204一、近百年来的研究回顾《论语》语言研究风雨兼程几近百年。
截至2008年,论著已达225篇(部)之多。
在词汇、构词法和句法等研究成果不断累积的同时,学界研究《论语》语言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为便于后车之鉴,本文立足研究方法的嬗变,综述如下。
(一)专题描写专题描写就是选择《论语》里的某种语言现象,或者收集典型用例或者穷尽所有例句,采取排比归纳的方法总结出此类语言现象蕴含的内在规律。
胡适《吾我篇》(1917)是研究《论语》语言的开山之作,也是专题描写方法的最先运用。
该文以《论语》“吾”、“我”类例句为对象,旁及他书,归纳了“吾”、“我”使用的八条通则。
论语用学原则在交际中的运用刘璃蔧【摘要】Pragmatics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rules that influence language behavior and rules that govern alternately speaking.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pragmatics in the past 70 years, linguist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been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is field of research, forming cooperative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face-saving principle etc. Based on the above principles, this paper discusses pragmatic strategi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s:guided by adaptation theory, we should actively comply with the changes in the communicative context, mainly use the principle of cooperation, use cooperative principle, politeness principle, face-saving principle flexibly, so as to ensure the efficiency, friendship and harmony of the conversation.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hat English related practitioners should pay close attention to learning pragmatics and use language to guide practice.%语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的科学.自上世纪70年代语用学成立以来, 国内外语言学家不断对其丰富和发展, 形成了合作、礼貌和面子保全等语用原则.文章在分析上述原则的基础上, 结合实例论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语用原则策略:以顺应性理论为指导, 正确把握语用原则间的辩证关系, 积极顺应交际语境的变化, 以合作原则为主要会话原则, 灵活运用礼貌原则和面子原则, 保证会话的高效、和谐与可持续.文章最后建议语言相关从业者, 积极关注学习语用学发展, 并用语用学指导交际实践.【期刊名称】《惠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04【总页数】6页(P103-108)【关键词】语用学;语用原则;交际【作者】刘璃蔧【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辽宁大连 116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一、引言在日常交往会话中,人们会用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一般情况下字面意思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论语十二章特殊句式《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遗产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的十二章是其中的重要篇章之一。
这些篇章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这些句式不仅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还反映了古代先贤的思想和智慧。
本文将从句式的特点、运用和意义三个方面探讨《论语》十二章中的特殊句式。
一、句式的特点《论语》十二章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反问句,即在陈述语句后面加上问句,以表达强烈的语气和思考,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二是对比句,即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不同来强调某种观点,例如“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三是排比句,即通过重复同一句型来强调某种观点,例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些句式的特点在于它们形式简单、语言直白、表达清晰,能够准确地表达古代先贤的思想和智慧。
同时,这些句式还具有强烈的语气和节奏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句式的运用《论语》十二章中的特殊句式运用广泛,可以用于表达各种观点和情感。
其中最常见的是反问句,这种句式可以用于表达强烈的疑问、质疑和思考,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友情的珍视和喜悦,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友情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对比句则常用于表达某种价值观或者道德标准,例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君子之间应该保持和谐,但是也要保持个性和独立性,而小人则只会追随别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考能力。
排比句则常用于表达某种行为原则或者方法论,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于学习的看法,他认为学习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法,要从优秀的人身上学习,同时要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三、句式的意义《论语》十二章中的特殊句式不仅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还反映了古代先贤的思想和智慧。
这些句式的意义在于它们能够引导人们思考和探索,同时也能够提高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徐州市部编版七年级语文语言运用试题(含答案)(1)一、初中语文语言运用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答。
“四书”包括:《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孟子》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大学》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内容,不超过30字。
(2)根据材料内容,以“《中庸》”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方法,写一句话。
【答案】(1)“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
(2)示例一:《中庸》论述了儒家人性修养,提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示例二:《中庸》是为人处事、人性修养的一面镜子,端正着人们的行为。
【解析】【分析】(1)认真阅读这段话,可知这段话分别讲了四书的主要内容,文段最后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可把这句话压缩到30字以下即可。
(2)《中庸》是一本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可从“修养”这个词进行生发联想,如可以把他比作一面镜子,一个心灵的导师等。
故答案为:⑴“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
⑵示例一:《中庸》论述了儒家人性修养,提出了丰富的思想内容,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示例二:《中庸》是为人处事、人性修养的一面镜子,端正着人们的行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梳理及概括能力。
做此类题需要学生在仔细阅读材料时,将关键句子找出,利用归纳和概括的方法将各种关键词语进行整合,按照要求,形成答案。
专业领航ZHUANYE LINGHANG教师·TEACHER1232021年2月Feb.2021孔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育目的及培养目标。
为了实现这样的人生价值目标,需要具备全面的技能与能力,而首先需具有的能力就是语言能力。
“修身”是加强自身建设,丰富个体的内涵,而其核心内容就是言语生命素养。
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属于社会性的,达成这个目标的主体是一个社会人,这样的本质要求是其必须具备口语和书面语能力的言语交际素养。
所以,孔子特别重视口语交际的教学。
孔子分别从言与意、言与文、言与德、言与行的关系对口语交际教学思想进行了论述,并对倾听和慎言所涉及的交际原则作了明确阐释。
一、孔子口语交际教学思想 (一)言与意的关系:辞达而已矣 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就是信息准确,做到彼此能顺畅沟通。
孔子对口语表达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辞达而已矣”。
朱熹对“辞达”的解释是:“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
”即指口语表达只要求能将意思表达清楚,不必文过饰非。
由此可见,孔子对口语交际教学已有一定的标准要求,同时也间接地表明了孔子口语交际教学的最低目标,就是要求教育对象达成“辞达”的基本要求。
孔子曾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强调了辞采在言语交流中的作用,强调只有将言语内容和言语交际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其中“不言,谁知其志”直接强调了口语交际的重要性。
尽管你内心有千言万语,但也只有用口语或书面语表达出来,才能让人认识和了解。
所以孔子在言与意的关系中,突出强调了表达的重要性。
(二)言与文的关系:文质彬彬 在孔子的言语观中,强调言与文的辩证关系。
其中的“言”和“文”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语言”和“文字”,而是言语本质特征里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
在突出“辞达”作为基本要求的同时,也关注了“文采”在意义表达上的作用。
孔子就言与文的关系指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论语》语言语用原则试析
作者:刘方方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0年第05期
摘要:《论语》所阐述的政治、哲学、道德等方面的思想之所以能得以长期保存,历经千年而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承载这些思想的语言的运用。
本文着重从语用的角度来看《论语》语言的巧妙运用,分别从话语的隐含意义、语境的规约、语言运用的美学原则、话语的连贯机制、话语得体原则几方面入手加以阐述。
关键词:《论语》?摇语言语用价值
一、《论语》语言浅析和“语用学”概念的提出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语行事的语录体著作。
其语言是以当时周朝流行的“普通话”(即“雅言”及当时群众的口头语为基础,同时又吸取了前人书面语精粹、洗练、典雅的长处,再经过加工锤炼而成,其语言艺术价值自不待言。
笔者在这里试着用现代语用学理论来分析《论语》语言,从中窥出《论语》中蕴含的语用价值。
其实《论语》中散见了许多关于运用语言的原则性说明,只是还很零散,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是经过认真的梳理,是不难发现其语用学理论价值的。
语用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首次提出“语用学”这个术语的是美国哲学家莫里斯,他于1938年出版的《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并进一步粗略指明语用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即研究“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
此后,语用学的研究者愈来愈多,而对其下的定义也莫衷一是。
有代表性的如钱冠连在其《汉语文化语用学》一书中给语用学下了窄式和宽式两种定义,窄式定义为:“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人是如何在附着的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之下对多于话面(字面的含义)做出解释的”;而宽式定义则是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理论,它研究语言使用人是如何在附着符号束、语境和智力的参与和干涉之下理解并运用话语的。
对语用学的各种定义,尽管措辞不同,侧重不同,但是有几个方面是每个概念都无法不涉及的,即是话语隐含于字面的意义、语境的规约、语用策略中的话语得体原则,在这里研究《论语》语言的语用价值。
二、现代语用原则在《论语》中的自觉运用
虽然语用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系统的语用学理论原则的归纳提出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已自觉地运用了语用原则。
1.语言运用的美学原则。
所谓美学原则指语言运用要讲究辞采美、声律美、节奏鲜明美等,《论语》语言的运用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论语》的词汇不仅丰富,而且新鲜,语
气词运用得特别多,它非常善于把抽象的哲理凝聚在具体的形象之中,使深奥的理论文字具有盎然诗意,形成了许多蕴含着宝贵经验而又辞约义丰的格言警句,让读者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受到了经验人生的教育,它还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不仅加强了表达的效果,而且还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简言之,《论语》语言运用的美学原则主要体现在口头语言运用的通俗美和修辞格运用的辞藻美上。
首先,口头语言的大量运用。
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李贽评曰:“何有于我哉,都是说家里话”。
这“家里话”就是日常用的口头语言,有些口语还带有幽默风趣,富有启发性。
如“……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既有日常的生活情趣,又富有启发性,使人感觉亲切,也表现了孔子的鬼神观、生死观。
其次,修辞格的大量运用。
比喻: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旨在说明为人要讲信誉的重要性,用大车无輗、小车无軏而寸步难行来比喻,说服力极强。
对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君子”与“小人”道德行为进行的对比。
顶真: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说的是“正名”的重要性,显得气势宏大,理由充足,无可辩驳,读来有一泻千里之感。
其他的修辞手法还很多,如借代、比拟、夸张、双关等就不一一举例了,正是口头语言和修辞格的运用使得《论语》语言既有通俗易懂的雅俗美,又有辞藻丰富、行文整齐、韵律鲜明之美。
2.话语连贯机制。
《论语》使用了大量的语助词,若同时又围绕同一话题而谈,将该话题贯穿到底,便会使得整个篇章前后连贯,浑然天成。
如《论语·先进》恃坐篇: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中间使用了大量的语助词,如“尔、也、哉、焉、乎、矣、与、者”等,同时该篇章又围绕同一话题而展开,即如果国家受到起用,将采取什么样的施政纲领?这就使得整个篇章衔接自然、连贯一致。
总之,孔老夫子是一代圣人,其言语特别注意得体与否,所以从其言谈举止中不难看出其作为一代儒学大师的风范。
三、《论语》语言语用研究的价值
历来对《论语》的研究多侧重于其语言艺术特色,或侧重于其思想文化意识,而从语言运用角度来研究的甚少。
实际上,《论语》语言的艺术及其思想的传达正是在言语的运用中得以体
现的。
因此,从语用方面来研究《论语》,其意义是深远的。
不仅为现代语用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同时也是对今天语言运用中所体现的语用原则的一种印证和说明。
《论语》中散见的语用原则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三方面来分析说明《论语》语言的运用,以点带面来研究整部《论语》的语用价值。
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是为实践服务的,二千多年前《论语》语言中自觉遵守的语用原则服务于今天的话语表达,仍具有不可取代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伯骏.论语.中华书局,1980.
2.索振羽.语用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钟春燕.从《论语》看孔子的言语观.湖湘论坛,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