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真题:大气的运动规律
- 格式:pptx
- 大小:327.55 KB
- 文档页数:8
2018年高考真题之大气运动专题2018年高考真题之大气运动专题一、单选题下图(浙江省普通高校2018年4月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试题)为北半球锋面气旋系统示意图(单位:百帕)。
完成5、6题。
1.雨过天晴后,若图中甲地清晨出现浓雾天气,原因是A.大气吸收强B.大气逆辐射弱C.大气反射强 D.地面反射减弱答案: B2.图中乙、丙两地比较,气流状况①乙近地面风力较小②乙上升气流较强③丙近地面风力较小④丙上升气流较强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答案: C假定(浙江省普通高校2018年4月招生选考科目考试试题)各个气压带的宽度为10个纬度。
下图为某日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
完成18、19题。
3.该日为A.春分日 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答案: D4.图中甲地(纬度50°)表层海水大规模运动的方向为A.自西南向东北B.自西向东C.自东北向西南D.自东向西答案: B地处(2018年高考真题全国Ⅱ卷)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9~11题5.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答案: B【解析】考查考生对地理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的分析判断能力,属容易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说明当地降水变率增大,这与当地植被覆盖率的变化是否有因果关系无法判断(应该放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尺度背景下),但是可以排除A、C选项。
据表,当月前4次降水都没有明显洪峰出现,而且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这足以说明当地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的确能够减水减沙,排除D选项,B选项正确。
6.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B【解析】考查考生由果推因的综合分析能力,难度较大。
第一部分专题二第2课时单项选择题下图是2017年1月15日世界时)欧洲部分地区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读图,回答1~3题。
1.受图示天气系统的影响,此时可能出现大雪天气的国家有( C )A.英国、德国、法国B.挪威、瑞典、芬兰C.英国、法国、西班牙D.冰岛、丹麦、乌克兰2.下列关于甲、乙两地天气状况的描述,可信的是( B )A.甲地多云,气温将升高B.甲地晴朗,气温将下降C.乙地降雨,受冷锋影响D.乙地降雪,受暖锋影响3.若此时冰岛中部发生火山爆发,大量火山灰喷到空中,造成部分欧洲国家被迫关闭机场。
除冰岛外,最先关闭机场的国家(地区)会是( A )A.爱尔兰、苏格兰B.挪威、瑞典C.北爱尔兰、挪威D.英格兰、丹麦【解析】第1题,从题干中获取“1月15日”“欧洲部分地区”的信息,确定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图中有两个气旋、一个反气旋。
气旋的狭长凸出部分为低压槽,会形成锋面。
偏南部气旋的低压槽处的锋面为冷锋,冷锋过境会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该锋面穿过英国、法国和西班牙,故C项对。
偏北部气旋的低压槽处为暖锋,暖锋过境可能会带来连续性的降雨,该锋面穿过挪威、瑞典、芬兰和俄罗斯,故B项错。
德国、冰岛、丹麦、乌克兰四国均不在低压槽处,不会出现降水,故A、D项错。
选C项。
第2题,时往往是当地气温最高的时刻,过后气温会下降。
世界时为时,甲、乙两地的区时是,气温已在下降中,A项错;甲地位于高压脊处,天气晴朗,B项对。
乙地位于暖锋的锋后,暖锋过境后气温回升,降雪的可能性较小,故C、D项错。
选B项。
第3题,根据近地面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风向右偏的原理判断,冰岛与欧洲大陆之间的风为北风,北风将把火山灰最先吹向爱尔兰岛和大不列颠岛北部,即爱尔兰和苏格兰。
选A项。
据澳洲网2017年1月报道,澳大利亚某州一群妈妈决定建立第一所森林学校。
在森林学校里,学生可以在学习的同时,尽情享受户外活动。
这一想法得到联邦教育部的回应,称该州相关机构将于3月对这一森林学校进行考察以确定其可能性。
专题02 大气的活动规律(2017·北京卷)下图为影响我国的某台风海面风力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题。
1.该台风( )A.夏季生成于我国黄海海面B.小于6级风的范围降水最强C.气压值最低处风速最大D.西北侧的风向为偏北风【答案】D(2016·北京卷)下图表示某日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及16~24时北京空气质量指数变化。
读图,完成2题。
2.该日20时( )A.北京大风扬沙,空气污染加重B.东海海域天气晴朗,风大浪高C.低压天气系统中,P强度最强D.Q地位于暖锋锋前,出现降水【答案】A(2016·浙江卷)图乙为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图中数字所指的黑点为每天相同时刻的气球位置。
图甲为图乙的局部放大图,图甲中虚线表示近地面空气运动。
完成3~4题。
3.下列路段中,探空气球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的是( )A.③至④ B.④至⑤C.⑥至⑦ D.⑨至⑩【解析】根据题意及探空气球10天中随气流漂移路线图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③至④这段漂移的距离最长,说明此段风速大,即受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最大,A项正确。
【答案】A4.图中⑦⑧两点间近地面受( )A.暖锋影响,吹西北风 B.冷锋影响,吹西南风C.暖锋影响,吹东南风 D.冷锋影响,吹东北风【答案】B(2016·江苏卷)2016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
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回答5~6题。
5.此时我国( )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B.北方普遍降温降雪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D.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解析】读图可知,图中西南方有低压槽,A错;北方大部分地区被高压脊控制,天气以干冷为主,B错;根据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可判断三亚风力小于昆明,C错;北京、上海的风向都为西北风,故选D项。
【答案】D6.该日上海气温比成都低的原因是( )A.无高大山脉阻挡,受寒潮影响大B.濒临海洋,受到海洋影响C.纬度更高,正午太阳高度小D.冷锋过境,降温明显【解析】1月份,我国受高压控制,盛行西北风。
2018年高考地理押题专题02大气运动规律【解析】5篇第一篇:2018年高考地理押题专题02大气运动规律【解析】2018年高考地理命题猜想与仿真押题专题02大气运动规律【解析】2017年1月3~4日成都市(31°N,104°E)空气质量较差,下图是成都当时的空气质量指数(AQI)变化图,数值越高,污染越严重。
据此完成1~3题。
1.造成成都市3~4日空气质量指数偏高的因素不包括()A.大风扬沙 B.交通工具 C.工业生产 D.家庭炉灶【解析】由材料可知,3—4日空气质量指数偏高,说明污染严重。
此时为冬季,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但由于四川盆地的北匕部有山脉的阻挡,因此成者受西北风的景响较小,再加上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所以大风扬沙天气较少,A不是影响因素,故A正确;大气中的染物质主要来自交通、工业、生活等方面,因此B、C、D是相关因素。
排除B、C、D。
故选A 【答案】A 2.①表示的时间最可能是()A.0时 B.6时 C.16时 D.20时【解析】读图分析可知,从①时开始,成都的污染指数开始下降,这说明此时污染物质的扩散条件转好,污染物扩散速度加快。
晚上,地面气温开始下降,自下到上逆温逐渐形成,大气稳定,污染物质不易扩散,因此A、D错误;日出前后,逆温层最厚,污染物质不易扩散,B错误;午后,气温最高,对流运动旺盛,有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污染指数开始降低,故C正确。
【答案】C 3.图示时期,控制成都市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A.冷锋 B.暖锋C.低气压 D.高气压【解析】读图分析可知,该时期污染指数持续较高,说明大气稳定,污染物质的扩散条件较差,冷锋、暖锋和低气压天气系统控制时,都能形成利于污染物质扩散的大风天气或对流天气,故A、B、C错误;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大气稳定度,不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D 正确。
【答案】D 中央气象台于2017年2月7日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下图为2017年2月7日14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专题三大气运动规律一、选择题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题。
1.导致白天沙漠温度远高于绿洲地表温度的主要原因是沙漠( )①蒸发(腾)少②反射率小③比热容小④大气逆辐射强A.①②B.①③C.②③D. ③④答案 B 沙漠比热容小,白天升温快,且蒸发(腾)少,热量散失少,故白天沙漠温度远高于绿洲的地表温度。
由于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
为适应极端环境,“玉兔号”月球车不得不遵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作息规律。
下图1为“玉兔号”月球车沉睡了一个月夜后首次醒来。
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
“玉兔号”月球车使命大、本领强。
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2.(2020河南安阳模拟)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图2中的( )A.①B.⑦C.③D.⑤答案 B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应为⑦。
3.(2020河南安阳模拟)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 )A.①强,②强B.②强,③弱C.④强,⑤强D.①强,③弱答案 D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而夜晚地面辐射强,没有大气逆辐射,气温低。
故选D。
下图为晴天我国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题。
4.(2020四川仁寿模拟)根据图中虚线、实线的变化特点可判断( )A.虚线表示绿洲,气温日较差较小B.虚线表示沙漠,夜间大气逆辐射强C.实线表示绿洲,白天地面升温慢D.实线表示沙漠,白天地面辐射强答案 C 晴天,绿洲的气温日较差小于沙漠,读图可知,虚线的气温日较差较大,实线的气温日较差较小,故虚线表示沙漠、实线表示绿洲,排除A、D项;晴天,绿洲上空的水汽含量比沙漠大,因此夜晚绿洲大气逆辐射强于沙漠,B项错误;绿洲的比热容大于沙漠,白天地面升温慢于沙漠,故C项正确。
专题2 大气运动规律1.练高考(2017•北京卷)图2为影响我国的某台风海面风力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2题。
图22.该台风A.夏季生成于我国黄海海面B.小于6级风的范围降水最强C.气压值最低处风速最大D.西北侧的风向为偏北风【答案】2.D考点:台风、天气系统。
【点睛】该题主要考查对台风的理解,台风是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的热带气旋,其中心附近风速在12级以上称为台风。
(2017•江苏卷)2017年5月5—6日,我国东北部分地区在立夏之后罕降暴雪。
图4为“5月6日0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
读图回答7~8题。
7.最可能降暴雪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丁8.此时,远在我国南方戊地的天气状况为A.晴,B.阴,西北风C.晴,东南风D.阴,东北风【答案】7.A 8.C【解析】考点:天气和天气系统。
【点睛】锋面类型的判读步骤:①找槽线:图中PM、PN为两条槽线;②定半球:图中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漩涡,即是北半球;③定冷暖气流:判断出是北半球后,则从偏北方吹来的是冷气流(冷气团),从偏南方吹来的是暖气流(暖气团);④结合旋转方向判出锋面类型:从图中可知A是冷气团主动向南运动,即PM为冷锋,则PN为暖锋。
(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第10题。
全球变暖导致的环境变化越来越引人关注。
地理小组的学生将图8中近十几年来(阴影所示)相关数据的变化趋势与以前进行了比较。
10.学生经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与图8所示信息相符的是A.海洋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减速上升B.地球表面增温趋缓,海平面仍在上升C.火山喷发频率增加,海平面加速上升D.800米以下海洋储热量增加,海平面减速上升【答案】B考点: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点睛】本题以全球变暖相关数据变化趋势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对图示信息的获取、解读和应用能力。
能够准确获取图示信息并加以分析判断是解题的关键。
(2016•上海卷)(十三)气候异常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它严重威胁与影响人类的生存和生活。
2019届高三毕业年级文科地理模拟精选大气的运动一、选择题,选对得4分(文综格式)(本大题共18小题,共16.0分)2019年1月20日是农历节气大寒,受来自西伯利亚的“霸王级”寒潮影响,之后数日南方多地迎来了大范围雨雪冰冻天气,降温幅度达10至14℃.下图是此次寒潮过境时雨雪分界线推进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影响雨雪分界线推进的天气系统是①冷锋②暖锋③气旋④反气旋A. ①④B. ①③C. ②③D. ②④2.19日夜间~21日夜间,图中四地雨雪分界线平均推进速度最快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3.果农在寒潮来临前为柑橘穿上了“羽绒服”(塑料薄膜)(如上右图所示),可有效地防止冻害,其原理是A. 增强大气逆辐射B. 阻挡地面辐射C. 增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D. 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答案】【小题1】A【小题2】D【小题3】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由图知,雨雪分界线不断的向南推移,说明冷空气不断南下,与南方暖空气相遇,形成了冷锋,带来了雨雪天气。
2019年1月20日是农历节气大寒,受来自西伯利亚的“霸王级”寒潮影响,即高压(反气旋)的影响,出现了大幅度的降温天气,①④对。
故选A。
本题考查雨雪分界线平均推进速度。
由图知,雨雪推进分界线有疏有密,雨雪推进分界线密,代表推进速度慢;雨雪推进分界线疏,代表推进速度快。
丁地雨雪推进分界线最稀疏,代表推进速度最快,D对。
故选D。
本题考查用塑料薄膜有效防止冻害的原理。
寒潮来临前为柑橘穿上了“羽绒服”(塑料薄膜),白天,塑料薄膜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无阻挡,使其几乎全部能够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夜晚,塑料薄膜对地面的长波辐射阻挡作用强,使地面温度不降低,从而使果树免受寒潮侵害,B对。
故选B。
4.如下图所示,一架澳大利亚的飞机在其国内航线上飞行,可判断( )A. 顺风飞行B. 逆风飞行C. 风从北侧吹来D. 风从南侧吹来【答案】A【解析】该题考查全球性大气环流,难度中等。
[网络构建
]
[名师点拨]
本讲复习过程中,应围绕“大气运动”这一核心,把握以下几点:
(1)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和特点;
(4)天气系统变化及其影响;
(5)注重对等温线、等压线和天气系统图示及气候资料图的分析和判读。
核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气温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昼夜温差大小的原因
(2)“高处不胜寒”: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3)全球变暖:温室气体增多,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增强,气温升高;同时大气逆辐射增强,保温作用强。
(4)烟雾防冻:增强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增强。
(5)温室大棚: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6)果园铺沙石:昼夜温差增大。
3.气温的分布规律
4.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纬度高,气温低;纬度低,气温高
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
同高度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
(4) 洋流
方法技巧
1.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陆地与海洋: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大。
原因是陆地比热容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降温快;海洋则相反。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原因是阴天时,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较晴天高。
(3)。
2018年高考地理衡水中学高考押题专题02大气的运动规律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当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导致()A.①减少B.②增加C.③增加D.④减少2.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是因为()A.白天地面吸收强,夜晚①弱B.白天反射作用强,夜晚②弱C.白天大气辐射强,夜晚③弱D.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④弱【解析】1、B 2、D 第1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导致气温升高,大气辐射(包括大气逆辐射)增强,故①②④过程增加,③减少。
第2题,昼夜温差大,说明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即大气削弱作用弱;晚上散失的地面辐射多,即大气逆辐射弱。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
下图为洞庭湖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文材料可知,此时()A.①处为陆风B.②处盛行上升气流C.③处风力小于①处D.④处更易形成降水4.关于城市与湖陆风相互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地面硬化使湖陆风减弱B.围湖造陆使湖陆风增强C.湖陆风使城市昼夜温差减小D.湖陆风使城市湿度下降【解析】3.D4.C第3题,此时,风从湖面吹向陆地,②为下沉气流,④为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
第4题,城市地面硬化,热岛效应增强,湖陆风增强;围湖造陆,湖泊面积缩小,湖陆风减弱;风从湖泊吹向城市,城市湿度加大,昼夜温差减小。
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5题。
5.影响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洋流B.地形、大气环流C.海陆分布、地形D.大气环流、海陆分布【解析】5、C 图中39°纬线上等温线分布表现有两个特点:一是与海岸线基本平行,说明受海陆分布影响;二是陆地上有一个闭合低温区,说明该地有山地地形。
图中①~⑦示意某月31°N纬线上 7个地点的气压分布。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所示季节,②地的总体天气特点是()A.低温晴朗B.高温阴雨C.炎热干燥D.温和多雨7.此时⑥地所在地区的主要盛行风向是()A.东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西南风【解析】6.C7.A第6题,图中④地位于(31°N,90°E)附近,刚好位于印度低压所在位置,其气压最低,则此时为夏季。
大气运动规律(命题猜想)【咼考命题考向解读】1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及其影响。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4•气候类型分布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网络构建】【命题热点突破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 •大气的热力作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就是热量的传输过程。
太阳辐射经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大气辐射的大部分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地表主要在白天接受太阳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随时都存在,只不过不同时刻强弱不同且大气辐射最强和地面辐射最强的时刻分别是大气温度最高和地面温度最高的时刻。
(3)大气保温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②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果实的糖分积累。
2 •逆温及其影响(1)逆温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地形逆温和锋面逆温等几种形式。
辐射逆温较为常见,无论其形成还是结束都是从近地面开始的。
(2)无论哪种形式的逆温,都不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从而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剧大气污染。
例1、(2018 •全国卷I, 11)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 F图所示。
据此完成下题。
避暑是小明此次旅游的目的之一。
导致7月毕节气温较重庆低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大气环流解析重庆位于四J瞌也海拨较低,气温較高,且曼山地阻打不易散勲,外界气流趣过山地下沉咋增温作用较强・毕节位于云贵高原」海扌菇滴』气温较低「人正确,答案 A【变式探究】【2017全国卷I】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
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图3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 该地寒冷期 A.最低气温高于-16C B .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11. 该地可能位于A.吉林省 B .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答案】9. B 10. C 11. D【解析】9.四条曲线井别罡当地寒冷期⑴月至灰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t 泸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內 平均温废日变化。
专题02 大气的活动规律1.“逐水草而居”是某地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该地域的气候类型最可能是()A.温带大陆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热带雨林气候2.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不可能是()A.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少B.远离海洋,到达的海洋水汽很少C.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多盛行下沉气流D.受山地阻隔,水汽难以深入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10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某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示意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
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4.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下图是“夏季某时段近地面等压面(单位:hPa)垂直分布示意图”。
完成5~6题。
5.该天气系统过境N市,可能出现()A.淫雨霏霏B.大雪纷飞C.持续干旱D.狂风暴雨6.该天气系统北移过境N市,该市的风向()A.东北风转西南风B.东南风转西南风C.东北风转西北风D.西北风转偏南风读“某地气候统计资料图”,完成7~8题。
7.该地()A.气温日较差约为40℃B.春季多大风,夏季基本无风C.气温年较差约为50℃D.7、8月降水量占全年的一半以上8.该地可能位于()A.塔里木盆地B.华北平原C.江南丘陵D.青藏高原下图为“以极地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9~10题。
9.代表高气压带的数码是()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10.大陆西岸容易形成降水的气压带、风带是()A.①⑤B.②⑥C.④⑦D.③⑥读图,回答11~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