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机通过串口与电脑连接通信
- 格式:docx
- 大小:15.10 KB
- 文档页数:2
单片机MSP430与PC机串口通讯设计一、引言串口通信是指通过串行通信接口进行数据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
单片机MSP430和PC机的串口通信设计可以实现二者之间的数据传输和通信交互。
本文将从串口介绍、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等方面详细介绍该设计。
二、串口介绍串口是一种串行通信接口,常用的有RS232和RS485等。
RS232是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串口通信协议。
RS232接口有三根线,分别为发送线Tx、接收线Rx和地线GND。
该协议规定,发送端与接收端之间的电平差为±3至±15V,其中正电平表示逻辑0,负电平表示逻辑1三、硬件设计1.MSP430硬件设计MSP430是一种低功耗的专用于嵌入式应用的16位RISC微控制器。
它具有丰富的外设资源,包括多个通用输入输出引脚(GPIO)和两个USART (UART)接口。
其中一个USART接口用于将MSP430与PC机连接。
2.PC机硬件设计PC机通过串口连接到MSP430。
首先,需要将PC机的串口RS232转换为TTL电平,即RS232转TTL电平转换器。
其次,将转换后的TTL电平通过杜邦线连接至MSP430的USART接口的Tx和Rx引脚。
四、软件实现1.MSP430软件设计(1)串口初始化:设置数据位长度、停止位、奇偶校验等。
(2)发送数据:将要发送的数据存入发送缓冲区,并使能发送中断。
(3)接收数据:开启接收中断,并将接收到的数据存入接收缓冲区。
(4)中断处理:发送中断和接收中断时,分别从发送缓冲区和接收缓冲区读取数据并发送/接收。
2.PC机软件设计(1)打开串口:设置串口参数,如波特率、数据位长度等。
(2)发送数据:向串口发送数据,可以通过打开的串口进行写入。
(3)接收数据:使用轮询或中断方式读取串口接收到的数据。
五、总结与展望本文详细介绍了单片机MSP430与PC机串口通信设计,主要包括了串口介绍、硬件设计和软件实现。
通过串口通信,MSP430和PC机可以实现数据传输和通信交互,从而满足各种嵌入式应用的需求。
单片机与pc机通信
单片机与PC机通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常见的方法包括串口通信、USB通信和以太网通信。
1. 串口通信:串口是最常用的单片机与PC机通信方式之一。
单片机通常具有UART模块,可以通过串口与PC机进行
通信。
通过串口,可以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单片机通
过串口发送数据时,需要将数据转换为串口通信所需的格
式(如ASCII码),PC机在接收到数据后,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解析和处理。
2. USB通信:USB是一种更快的通信方式,可以直接连接单片机和PC机,通过USB接口实现数据的传输。
在这种
通信方式中,单片机需要支持USB接口,并通过USB协议与PC机进行通信。
一般情况下,需要在单片机上实现
USB设备的功能,以及相应的USB驱动程序。
3. 以太网通信:以太网是一种常用的网络通信方式,可以通过以太网接口实现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通信。
单片机需要具备以太网接口,并通过以太网协议进行通信。
在这种通信方式中,单片机可以作为TCP/IP客户端或服务器来连接PC机和网络,实现数据的传输。
无论使用何种通信方式,都需要在单片机和PC机上实现相应的软件和驱动程序,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具体的实现方法和细节,可以参考相关的开发文档和资料。
单片机与PC机通信1. 引言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单片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许多场景中,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介绍单片机与PC机通信的原理、常用的通信方式,以及如何实现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
2. 通信原理单片机与PC机通信的原理是通过串行通信实现的。
串行通信是一种逐位传输数据的通信方式,数据的传输速率较低,但占用的引脚少,适合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通信。
3. 通信方式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通信方式有多种,常见的方式包括:- 串口通信:使用串口通信可以方便地实现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串口通信需要通过串口线连接单片机和PC机,单片机通过串口发送数据,PC机通过串口接收数据。
- USB通信:通过USB接口连接单片机和PC机,可以实现高速的数据传输。
USB通信需要使用USB转串口模块或者USB转串口芯片来实现。
- 以太网通信:通过以太网接口连接单片机和PC机,可以实现远程的数据传输。
以太网通信需要使用以太网模块或者以太网芯片来实现。
4. 实现单片机与PC机通信的步骤下面将介绍如何实现单片机与PC机的通信。
以串口通信为例,步骤如下:4.1. 硬件连接首先,需要通过串口线连接单片机和PC机。
单片机的串口引脚连接到串口线的发送端和接收端,PC机的串口引脚连接到串口线的接收端和发送端。
确保连接正确可靠。
4.2. 单片机程序编写在单片机上编写程序,使其能够通过串口发送数据给PC机。
根据单片机的型号和开发平台,选择相应的串口通信库或者使用底层的串口驱动程序来实现串口通信功能。
4.3. PC机程序编写在PC机上编写程序,使其能够通过串口接收来自单片机的数据。
根据PC机的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选择相应的串口通信库或者使用底层的串口驱动程序来实现串口通信功能。
4.4. 通信测试与调试编写完成的单片机程序和PC机程序可以进行通信测试与调试。
首先确保单片机和PC机之间的连接没有问题,然后运行单片机程序和PC机程序,观察数据的发送和接收情况。
单片机与PC 机的串口通信这一讲将介绍单片机上的串口通信。
通过该讲,读者可以掌握单片机上串口的工作原理和如何通过程序来对串口进行设置,并根据所给出的实例实现与PC 机通信。
一、原理简介51 单片机内部有一个全双工串行接口。
什么叫全双工串口呢?一般来说,只能接受或只能发送的称为单工串行;既可接收又可发送,但不能同时进行的称为半双工;能同时接收和发送的串行口称为全双工串行口。
串行通信是指数据一位一位地按顺序传送的通信方式,其突出优点是只需一根传输线,可大大降低硬件成本,适合远距离通信。
其缺点是传输速度较低。
与之前一样,首先我们来了解单片机串口相关的寄存器。
SBUF 寄存器:它是两个在物理上独立的接收、发送缓冲器,可同时发送、接收数据,可通过指令对SBUF 的读写来区别是对接收缓冲器的操作还是对发送缓冲器的操作。
从而控制外部两条独立的收发信号线RXD(P3.0)、TXD(P3.1),同时发送、接收数据,实现全双工。
串行口控制寄存器SC ON(见表1)。
表1 SCON寄存器表中各位(从左至右为从高位到低位)含义如下。
SM0 和SM1 :串行口工作方式控制位,其定义如表2 所示。
表2 串行口工作方式控制位其中,fOSC 为单片机的时钟频率;波特率指串行口每秒钟发送(或接收)的位数。
SM2 :多机通信控制位。
该仅用于方式2 和方式3 的多机通信。
其中发送机SM2 =1(需要程序控制设置)。
接收机的串行口工作于方式2 或3,SM2=1 时,只有当接收到第9 位数据(RB8)为1 时,才把接收到的前8 位数据送入SBUF,且置位RI 发出中断申请引发串行接收中断,否则会将接受到的数据放弃。
当SM2=0 时,就不管第位数据是0 还是1,都将数据送入SBUF,并置位RI 发出中断申请。
工作于方式0 时,SM2 必须为0。
REN :串行接收允许位:REN =0 时,禁止接收;REN =1 时,允许接收。
TB8 :在方式2、3 中,TB8 是发送机要发送的第9 位数据。
单片机与pc串口通信(二)引言概述:本文将继续介绍关于单片机与PC串口通信的知识,本文主要探讨了在单片机通信程序中如何处理接收和发送数据。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单片机与PC之间串口通信的基本原理和通信流程。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通过单片机实现数据的接收和发送。
正文内容:1. 数据接收1.1 设定串口参数:设置波特率、数据位数、停止位等参数。
1.2 串口接收中断:使用中断机制来处理接收到的数据,避免阻塞主程序。
1.3 缓存空间:使用缓存空间来存储接收到的数据,以便后续处理。
1.4 数据处理: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处理,例如解析数据帧、提取需要的信息等。
1.5 错误处理:处理接收数据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例如校验错误、帧格式错误等。
2. 数据发送2.1 设定串口参数:设置波特率、数据位数、停止位等参数。
2.2 数据缓存:使用缓存空间来存储待发送的数据。
2.3 串口发送中断:使用中断机制来处理发送数据,避免阻塞主程序。
2.4 发送数据处理:对发送的数据进行处理,例如封装成数据帧、添加校验码等。
2.5 错误处理:处理发送数据时可能出现的错误,例如发送缓冲溢出等。
3.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3.1 数据丢失:如何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丢失。
3.2 数据粘包与分包:解决因数据传输速度不同而导致的数据粘连或分散问题。
3.3 数据校验:如何使用校验码来验证数据的完整性。
3.4 超时处理:处理接收或发送数据时可能出现的超时情况,避免死锁等问题。
3.5 应用实例:通过实际案例来展示单片机与PC串口通信的应用。
4. 调试与测试技巧4.1 使用调试工具:介绍常用的串口调试工具,用于验证通信是否正常。
4.2 日志记录:使用日志记录调试信息,以便分析问题。
4.3 基础问题排查:介绍常见问题的排查方式,例如检查硬件连接、确认代码逻辑等。
4.4 问题定位与修复:介绍如何定位并修复通信问题。
5. 总结本文从数据接收和发送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单片机与PC串口通信的实现方法。
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信一、实验要求单片机的串行口经MAX232(实际使用MAX202,二者功能兼容)电平转换后,与PC 串口相连,实现单片机和PC的通信。
二、实验目的1、掌握单片机串行口软件编程和硬件使用方法;2、了解Proteus虚拟终端的使用;3、了解PC超级终端(串口调试助手)和RS232的使用。
三、实验电路及连线硬件连接表注意事项:(1)实验箱上各模块是独立供电,实验时需要用到的模块都要给它提供电源,即+5V接口都要接到电源模块的+ 5V电源接口,GND接口可以不用接(默认实验箱上的GND网络都接在一起了),千万不要把+5V接口接到GND接口上,短路烧坏保险管。
(2)硬件连接表都是按照C语言编写的仿真工程连接硬件,适用于AT89S52、ATmega16单片机, PIC16F877A单片机请参照仿真工程接线,若做实验时用到汇编工程,请参照汇编工程里面的仿真电路连接硬件。
(3)RS232接口通过串口线与PC相连,打开串口调试助手,真确设置波特率,在串口调试助手界面观看实验现象。
四、实验说明1、主要知识点概述:本实验用到的主要知识点是:MAX232工作原理和Proteus虚拟终端使用。
(1)在简单的应用中,最常用的是MAX232电路。
它只需要有3条线即可完成通信,分别是第二脚RXD , 第3脚TXD ,第5脚GND。
串行通信与单片机之间的接口:RS-232C采用负逻辑规定逻辑电平,-5V—-15V为逻辑“1”电平,5V—+15V为“0”电平。
由于串行通信的电平逻辑定义是+15V(低电平0),-15V(高电平1) 而单片机中分别用5V ,0V 来表示1,0 它们之间必须通过电平转换才可以完成通信。
(2)此设计中将两个虚拟终端按图示挂于电路中,属性分别设置如下:VT1:VT2:2、实验效果说明:MCU不停向PC机发送数据,在屏幕上显示公司网站!等信息。
不同的单片机实验效果不同,具体请参照仿真的实验现象。
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讯的实现与应用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串行通讯是一种常见的信息交互方式,它在现代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单片机与PC机串行通讯的实现原理及其应用。
一、串行通讯的实现原理串行通讯是指通过一根信号线在不同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方式。
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串行通讯一般采用UART(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来实现。
UART是一种常见的串行通讯接口,它通过波特率(即每秒传输的位数)来控制数据的传输速度。
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串行通讯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硬件接口、通讯协议和通讯程序。
1. 硬件接口: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串行通讯需要通过串口来完成。
串口一般由发送引脚(TXD)和接收引脚(RXD)组成。
单片机的TXD引脚与PC机的RXD引脚相连,单片机的RXD引脚与PC机的TXD引脚相连。
通过这样的连接,单片机和PC机就可以进行双向的串行通讯。
2. 通讯协议: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串行通讯需要约定一种通讯协议,以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
常见的通讯协议有RS-232、RS-485和USB等。
其中,RS-232是一种串行通讯协议,它规定了数据的传输格式和通讯速率等参数。
RS-485是一种串行通讯标准,它可以支持多个设备之间的通讯。
USB是一种通用的串行总线接口,它可以连接多个外部设备。
3. 通讯程序:通讯程序是单片机与PC机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关键。
通讯程序一般分为发送程序和接收程序两部分。
发送程序负责将单片机中的数据发送给PC机,而接收程序负责接收PC机发送过来的数据。
通讯程序的编写需要根据具体的单片机和PC机的硬件接口来进行。
二、串行通讯的应用串行通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嵌入式系统中。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串行通讯应用。
1. 数据采集系统:串行通讯可以用于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PC机上进行处理。
通过串行通讯,可以实现远程监测和数据采集,例如气象站、环境监测设备等。
2. 工控系统:串行通讯可以用于工控系统中的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
单片机串行通信实验结果描述一、引言单片机串行通信是嵌入式系统中常用的一种通信方式,通过串行通信可以实现单片机与其他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
本文将详细描述单片机串行通信实验的结果。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单片机串行通信,实现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具体要求如下: 1. 使用串口通信模块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交互; 2. 在计算机端编写相应的程序,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3. 确保数据的准确传输和接收。
三、实验器材1.单片机开发板;2.串口通信模块;3.计算机。
四、实验步骤1. 连接硬件将单片机开发板与计算机通过串口通信模块连接,确保连接稳定。
2. 编写单片机程序在单片机开发板上编写程序,实现与计算机的串行通信。
具体步骤如下: 1. 初始化串口通信模块的相关参数,包括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 2. 设置串口通信模块为发送模式; 3. 通过串口发送数据。
3. 编写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编写程序,实现与单片机的串行通信。
具体步骤如下: 1. 打开串口通信端口,并设置相关参数,与单片机的配置保持一致; 2. 接收串口发送的数据,并进行处理; 3. 将处理后的数据显示在计算机的界面上。
4. 运行实验将单片机程序烧录到开发板上,运行计算机程序。
观察数据的传输和接收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得到了如下结果: 1. 数据传输稳定:通过串行通信,单片机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稳定可靠,没有出现丢失数据或传输错误的情况。
2. 传输速率较快:串行通信的传输速率较快,可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3. 数据处理准确:计算机程序正确接收并处理了从单片机发送的数据,实现了数据的正确显示。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单片机串行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实现了与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
实验结果表明,单片机串行通信是一种稳定可靠的通信方式,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可以利用串行通信实现更多功能,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单片机与PC机串口通讯学生:何绍金学号:201203870408专业班级:自动化1202指导老师:杨东勇2014年12月一、实验目的学习PC机的串口通讯原理。
二、实验设备统一电子开发平台。
三、实验要求单片机与电脑串口通讯,将单片机与电脑相连,借助串口调试助手,单片机发送“which led is light?”,串口调试助手中输入1-8个数字中一个,相应的led点亮,单片机再发送“which led is light?”消息提示输入下一个需要点亮的灯。
通讯波特率:9600bps,信息格式:无校验位+8个数据位+1个停止位,传送方式,单片机采用中断方式接收信息。
四、实验原理鉴于8051单片机输入、输出电平均为TTL/CMOS电平,而计算机配置的是RS232标准串行接口,使用的是RS232标准电平(逻辑0:+3V~+15V,逻辑1:约-3V~-15V),二者的电气规范不一致,因此要完成PC机与单片机的数据通讯,必须进行电平转换。
这里,我们介绍Sipex公司的SP3232电平转换专用芯片[7]。
1.SP3232的工作原理SP3232的引脚如图1所示。
图1 SP3232引脚图SP3232管脚定义如表1所示:SP3232的内部包括3个部分:充电泵电压变换器,发送(传输器),以及接收装如图2”。
2.实验原理图实验原理图如图3所示。
图3 单片机与PC机串口通讯实验硬件原理图图4-2六、实验思考题如果PC机连续发送数字字符,如何避免错漏接收字符?答:利用中断判断是否接受完一个数字字符,接受完后再接收下一个数字字符。
附:实验源代码;********************ASM汇编实验*******************; 工程:; 晶振: 11.0592M;*************************************************//#include "REG_MPC82G516.INC" /* 如果用到MPC82G516的特殊寄存器请包含这个头文件*/ORG 0000HAJMP MAINORG 0023HAJMP INT_COM1MAIN:MOV SCON,#50H ;;MOV TMOD,#20H ; ;设置波特率MOV TH1,#0FDH ; ;SETB TR1;SETB EA;允许总的中断SETB ESMOV R1,#01H ;发送消息判断标志,1 代表发送,0 代表不发送CALL SHOW ;发送显示灯选择消息LOOP:CALL LED1SJMP LOOPINT_COM1:PUSH PSW ;保存寄存器数据。
单片机P2口接8只LED灯,P3.2~P3.3引脚连接有K1和K2共2个按键,使用单片机串行口与PC机通信。
1)由PC机控制单片机的P2口,将PC机送出的数以二进制形式显示在LED灯上;2)按下按键K1向PC机发送数字0x55,按下K2向PC机发送数字0xAA。
源程序如下:#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include "string.h"#include "reg51.h"unsigned char code table[]={0xC0,0xF9,0xA4,0xB0,0x99,0x92,0x82,0xF8,0x80,0x90, 0x08,0x03,0x46,0x21,0x06,0x0e}; //十六进制-7段译码表void mDelay(unsigned int DelayTime) //延时函数{ unsigned char j=0;for(;DelayTime>0;DelayTime--) //延时循环{ for(j=0;j<125;j++){;}}}void SendData(uchar Dat) //发送函数{ uchar i=0;SBUF=Dat; //发送Datwhile(1){if(TI) //如果发送中断标志为1,则等待,{ TI=0; break; } //否则清除发送中断标志}}uchar Key() //按键处理函数{ uchar KValue; //声明键值函数P3|=0x3e; //中间4位置高电平 0011 1101if((KValue=P3|0xe3)!=0xff) //如果按键按下{ mDelay(10); //延迟时间函数if((KValue=P3|0xe3)!=0xff) //如果按键还在按下状态{ for(;;) //等待if((P3|0xe3)==0xff) //如果按键抬起,return(KValue); //返回键值}}return(0); //如果按键没有按下,返回0}void main() //主函数{ uchar KeyValue; //定义键值变量KeyValueunsigned char ns,ng,temp; //定义变量ns,ng,tempP2=0xff; //熄灭P2口连接的所有发光管TMOD=0x20; //确定定时器工作模式,模式2,常数自动装入TH1=0xFD;TL0=0xFD; //定时器1的初值波特率为9600,晶体为11.0592MHz //PCON&=0x80; 若是SMOD=1 可以使波特率加倍TR1=1; //启动定时器1SCON=0x40; //串口工作方式1 运行在8位模式REN=1; //允许接收for(;;) //无限循环{if(KeyValue=Key()) //调用按键函数,获取按键信息{ if((KeyValue|0xfb)!=0xff) //如果按键k1按下SendData(0x55); //调用发送函数,送出0x55if((KeyValue|0xf7)!=0xff) //如果k2按下SendData(0xaa); //调用发送函数,送出0xaa}if(RI) //如果接收中断发生{ P2=SBUF; //将接收数据写到端口P2RI=0; } //清除接收标志位temp=P2; //暂存接收到的数据ng=temp & 0x0f; //取接收数据低4位ns=temp>>4; //将高4位右移4位ns &=0x0f; //取接收数据高4位P0=table[ng]; //P0口连接的数码管显示低4位P1=table[ns]; //P1口连接的数码管显示高4位}}。
单片机与pc机串口通信单片机与 PC 机串口通信在现代电子技术领域,单片机与 PC 机之间的串口通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
它为各种应用场景提供了便捷的数据传输方式,使得单片机系统能够与强大的 PC 机进行有效的信息交互。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单片机。
单片机,也被称为微控制器(MCU),是一种集成了 CPU、内存、I/O 接口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型芯片。
它在各种电子设备中扮演着“大脑”的角色,负责控制和协调设备的运行。
而 PC 机,作为功能强大的通用计算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处理能力。
那么,为什么要实现单片机与 PC 机的串口通信呢?原因有很多。
一方面,通过串口通信,PC 机可以向单片机发送控制指令,实现对单片机所控制设备的远程操作。
另一方面,单片机可以将其采集到的数据实时传输给 PC 机,以便在 PC 机上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分析和存储。
串口通信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
它是一种基于串行数据传输的通信方式,通过发送和接收一系列的二进制位来实现信息的传递。
在串口通信中,数据以一位一位的顺序依次传输,相比于并行通信,虽然速度较慢,但具有线路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
要实现单片机与 PC 机的串口通信,需要一些硬件和软件的支持。
在硬件方面,通常需要一个串口转换芯片,将单片机的 TTL 电平(通常为 0 5V)转换为 PC 机所使用的 RS232 电平(通常为-10V 到+10V)。
常见的串口转换芯片有 MAX232 等。
此外,还需要连接相应的数据线,将单片机的串口引脚与 PC 机的串口接口相连。
在软件方面,对于单片机来说,需要编写相应的串口通信程序,设置串口的工作模式、波特率、数据位、停止位等参数,并实现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功能。
而对于 PC 机,通常可以使用各种编程语言,如 C++、C、Python 等,通过调用操作系统提供的串口通信库来实现与单片机的通信。
```cinclude <reg52h>void initUART(){TMOD = 0x20; //设置定时器 1 为模式 2TH1 = 0xfd; //波特率 9600TL1 = 0xfd;TR1 = 1; //启动定时器 1SCON = 0x50; //工作方式 1,允许接收}void sendByte(unsigned char dat){SBUF = dat;while (!TI);//等待发送完成TI = 0; //清除发送标志}void main(){initUART();while (1){sendByte('A');delay_ms(1000);}}```在这个示例中,首先通过`initUART` 函数对串口进行初始化设置,包括波特率等参数。
利用单片机串口实现与PC机的并行通信作为系统的一种,已在控制以及家电产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频繁的单片机系统都具备一个串行口(如80C51系列),有的还具备了两个串行口(如DS80C320系列)甚至多个串行口。
随着单片机技术的成熟,单片机异步串行通信已经广泛应用于点对点通信以及单片机对PC机的通信中。
串行通信虽然有其自身优点:如适合长距离通信,有一定的纠错能力等,但并行通信在短距离(数米范围内)传输过程中的优点是自不待言的。
首先串行通信时要设置串口数据,如:串口号(Com1、Com2或者其他串口)、波特率、数据位数、停止位、校验位等等。
而且单片机与PC 机的串口数据必需一一对等,否则不能传输。
而并行传输时,无需上述过程。
第二,PC机的串口电平值为+12V"-12V,单片机是TTL电平(0-+5V),两者必需要经过电平转换芯片举行电平间的转换。
而举行并行传输时,因为双方都是TTL电平,所以PC的并口可以与单片机或其他芯片挺直相连;另外,串行传输速度慢,每次只能传送一位,而并行每次可以传送8位,速度上的差异自不待言。
而对于单片机,串口(UART)是最常用的端口,尤其对于存在两个或多个串口的单片机来说,充分利用串口举行通信是十分重要的。
输出输入接口的扩展单片机串口实现"并行"通信,其原理就是将PC机传过来的并行数据转换成串行数据,送入单片机的串口再由其举行相应处理。
实质上就是一个数据串-并、并-串转换的过程。
PC的并口为一个标准的25针插座,包含一个八位二进制数据端口(地址为378H),即第2脚到第9脚;一个输入控制端口(地址为379H),即第15脚、13脚、12脚、10脚、11脚,其另外低三位无定义;一个输出控制口(地址为37AH),即第1脚、14脚、16脚、17脚,其另外高四位无定义。
由此可见后面两个端口都不是彻低的8位。
输出接口扩展第1页共3页。
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通信方式及协议PC机和单片机之间的通信是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嵌入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需要通过PC机和单片机之间的通信来实现数据交换、控制指令传输等功能。
本文将深入探讨PC机和单片机之间的通信,并介绍一些常用的通信方式和协议。
一、PC机和单片机之间的通信方式在PC机和单片机之间进行通信前,需要确定使用哪种通信方式。
根据通信距离、带宽、成本和可靠性等因素的不同,可以选择以下几种通信方式:1.串口通信串口通信是PC机和单片机之间最常用的通信方式之一。
它使用两根线(TX 和RX)进行数据传输,传输速率一般较低,但成本低廉,适用于较短距离的通信。
串口通信常用的协议包括UART(Universa1AsynchronousReceiver/TransmItter)>RS232和RS485等。
2.并口通信并口通信是另一种常见的PC机和单片机之间的通信方式。
它使用8根或16根线进行数据传输,传输速率较高,但成械校高,适用于较长距离的通信。
并口通信常用的协议包括GP1O(Genera1Purpose1nput∕Output)、1PT(1inePrintTermina1)和CentroniCS等。
B通信USB通信是一种高速、可靠和易于使用的通信方式,成本适中,适用于中短距离的通信。
USB通信可以提供高带宽和多路复用功能,并支持热插拔和自动配置。
在PC机和单片机之间进行USB通信时,需要使用USB转串□芯片或USB转并口芯片将USB信号转换为串口信号或并□信号。
4.网络通信网络通信是一种基于TCP/IP协议的通信方式,适用于远程通信和大规模数据传输。
在PC机和单片机之间进行网络通信时,需要使用以太网接口芯片或无线网络模块等设备来连接网络,并通过socket编程实现数据交换和控制指令传输。
二、PC机和单片机之间的通信协议为了保证PC机和单片机之间的通信稳定和正确,需要使用适当的通信协议。
51单片机与PC串口间通讯设计与分析一、串口通讯原理串口通讯是指通过串口来进行数据的收发传输的一种通讯方式。
串口通讯分为同步串行通讯和异步串行通讯两种方式,而51单片机与PC之间的串口通讯采用的是异步串行通讯方式。
异步串行通信是指每个数据字节之间可以有可变长度的停止位和起始位。
串口通讯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传输数据线:用于传输数据的信号线,包括发送数据线(TXD)和接收数据线(RXD)。
2.时钟线:用于提供通讯双方的时钟信号。
3.控制线:用于控制串口通讯的流程,包括数据准备好(DSR)、数据就绪(DTR)等。
二、串口通讯协议串口通讯协议是约定通讯双方数据传输的格式和规则,常见的串口通讯协议有RS-232、RS-485等。
在51单片机与PC之间的串口通讯中,一般使用的是RS-232协议。
RS-232协议规定了数据的起始位、数据位数、校验位和停止位等。
起始位用于标识数据的传输开始,通常为一个逻辑低电平;数据位数指定了每个数据字节的位数,常见的值有5位、6位、7位和8位等;校验位用于校验数据的正确性,一般有无校验、奇校验和偶校验等选项;停止位用于表示数据的传输结束,通常为一个逻辑高电平。
三、51单片机串口的程序设计#include <reg52.h>#define UART_BAUDRATE 9600 // 波特率设置#define UART_DIV 256- UART_BAUDRATE/300void UART_Init( //串口初始化TMOD=0x20;SCON=0x50;PCON=0x00;TH1=UART_DIV;TL1=UART_DIV;TR1=1;EA=1;ES=1;void UART_SendByte(unsigned char ch) //串口发送字节TI=0;SBUF = ch;while(TI == 0);TI=0;void UART_Interrupt( interrupt 4 //串口中断处理if(RI)unsigned char ch;ch = SBUF;RI=0;//处理接收到的数据}if(TI)TI=0;//发送下一个字节}void mainUART_Init(;while(1)//主循环}在上述程序中,首先通过UART_Init(函数进行串口初始化,其中设置了波特率为9600;然后使用UART_SendByte(函数发送数据,调用该函数时会把数据放入SBUF寄存器,并等待TI标志位变为1;最后,在UART_Interrupt(函数中,使用RI标志位判断是否收到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处理,TI标志位判断是否发送完当前字节。
51单片机与PC机通信随着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51单片机在许多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单片机具有低功耗、高性能和易于编程等优点,使其在各种嵌入式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这些应用中,与PC机的通信是一个关键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51单片机与PC机通信的方法和协议。
串口通信是51单片机与PC机进行通信的最常用方式之一。
串口通信使用一个或多个串行数据线来传输数据,通常使用RS232或TTL电平标准。
在硬件连接方面,需要将51单片机的串口与PC机的串口进行连接。
通常使用DB9或USB转TTL电路来实现这一连接。
在软件编程方面,需要使用51单片机的UART控制器来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具体实现可以使用Keil C51或IAR Embedded Workbench 等集成开发环境进行编程。
USB通信是一种比较新的通信方式,它具有传输速度快、支持热插拔等优点。
在51单片机中,可以使用USB接口芯片来实现与PC机的通信。
在硬件连接方面,需要将51单片机的USB接口芯片与PC机的USB接口进行连接。
通常使用CH340G或FT232等USB转串口芯片来实现这一连接。
在软件编程方面,需要使用51单片机的USB接口芯片来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具体实现可以使用相应的USB库来进行编程。
网络通信是一种更加灵活和高效的通信方式。
在51单片机中,可以使用以太网控制器来实现与PC机的网络通信。
在硬件连接方面,需要将51单片机的以太网控制器与PC机的网络接口进行连接。
通常使用ENC28J60等以太网控制器来实现这一连接。
在软件编程方面,需要使用51单片机的以太网控制器来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具体实现可以使用相应的网络库来进行编程。
需要注意的是,网络编程涉及到更多的协议和数据格式,需要有一定的网络基础知识。
本文介绍了51单片机与PC机通信的三种常用方式:串口通信、USB 通信和网络通信。
每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通信例程1. 引言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通信是嵌入式系统开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通信,可以实现数据传输、命令控制等功能。
本文将介绍单片机与PC 机之间通信的基本原理以及编写通信例程的步骤。
2. 单片机与PC机通信原理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串口(UART)或者USB接口实现。
串口是一种常见且简单的通信方式,适用于低速数据传输。
USB接口则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复杂的协议,适用于高速数据传输和复杂的控制。
2.1 串口通信原理串口通信使用两根线(TXD和RXD)进行数据传输。
发送端将数据通过TXD线发送到接收端,接收端通过RXD线接收数据。
发送端和接收端需要使用相同的波特率(Baud rate)进行通信,波特率决定了每秒钟传输的位数。
2.2 USB通信原理USB通信使用四根线进行数据传输:VCC(供电)、GND(地线)、D+、D-(数据线)。
USB接口还包括一个复杂的协议,如USB1.1、USB2.0、USB3.0等。
3. 编写通信例程的步骤编写单片机与PC机之间的通信例程,需要以下步骤:3.1 确定通信方式首先需要确定使用串口通信还是USB通信。
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通信方式。
3.2 配置硬件根据选择的通信方式,配置单片机和PC机的硬件接口。
如果使用串口通信,需要连接TXD和RXD线;如果使用USB通信,需要连接VCC、GND、D+、D-线。
3.3 编写单片机程序根据单片机的型号和开发环境,编写单片机程序。
程序中需要包含对串口或USB接口的初始化配置以及数据传输或命令控制的代码。
3.4 编写PC机程序在PC机上编写相应的程序,用于与单片机进行通信。
根据选择的通信方式,编写串口或USB接口相关的代码。
在使用串口通信时可以使用Python中的serial库进行串口读写操作。
3.5 测试与调试将编写好的单片机程序烧录到单片机中,并运行PC机程序。
通过监视器或调试工具查看数据传输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调试。
本实验实现串口中断实验,通过中断和计算机进行通信 *
首先接受联机信号,然后接受计算机的相关控制信号*
本实验中,采用发送不同的字符给计算机来模拟接收到的不同的计算机控制命令* 通过扩展,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 *
*
* *
********************************************************************************/
#include
#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
uchar time,b_break,b_break_3;
ucharbuf;
void waitsend()
{
while(!TI)
{
};
TI = 0;
}
//串行中断程序
void int_s(void) interrupt 4 {
ES = 0; //关闭串行中断
RI = 0; //清除串行接受标志位
buf = SBUF; //从串口缓冲区取得数据
P1 = buf; //数据送往p1口显示出来
if(buf == 255) SBUF = 255; //发送联络信号
else{
switch(buf)
{
case 1: SBUF = 'M',waitsend();break; //如果接受到1,发送字符'M'给计算机case 2: SBUF = 'C',waitsend();break; //如果接受到2,发送字符'C'给计算机case 3: SBUF = 'S',waitsend();break; //如果接受到3,发送字符'S'给计算机case 4: SBUF = '5',waitsend();break; //如果接受到4,发送字符'5'给计算机
case 5: SBUF = '1',waitsend();break; //如果接受到5,发送字符'1'给计算机
default: SBUF = 'n',waitsend();break; //如果接受到其它数据,发送n给计算机
}
}
ES = 1; //允许串口中断
}
void main(void) {
P0 = 0;
P2 = 255; //关闭数码管显示
EA=1;
SCON=0x50;PCON=0X80;
TMOD=0x20;ES = 1;
TL1=TH1=0xf3;TR1=1; //串口工作在模1,波特率4800@12Mhz)
while(1);
//无限循环等待串行中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