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钟与对联
- 格式:docx
- 大小:25.38 KB
- 文档页数:5
落尽复还生(诗钟对联卷)雅韵笔墨轩临屏雅对辑1.山寒水远长相望,(秋水)雨苦风凄各自伤。
(自对)盛风揽月邀星醉,(秋水)执笔学文望业成。
(青逸)盛风揽月邀星醉,(秋水)拔剑倚天枕岳眠。
(飞扬)盛风揽月邀星醉,(秋水)借酒携烟对月愁。
(书童)清魂逸魄诗藏泪,(秋水)义胆忠肝词赋情。
(书僮)静听竹韵不觉醉,(秋水)闲品兰幽未知愁。
(书僮)脉脉幽情称醉意,(秋水)缕缕诗意随闲情。
(书僮)九宵落寞彤云梦,(秋水)四海漂零浪子情。
(书僮)秋风落叶两相负,(秋水)暮雨飘红各自痴。
(书僮)歌舞升平谁饮恨,(孤剑)诗词入画我描红。
(秋水)寒秋冷月凝重露,(夏露)残夜疏星映薄霜。
(秋水)姗姗醉步谁来晚,(秋水)袅袅云鬟月隐轻。
(自对)葡萄美酒去风寒。
(孤剑)琥珀光杯盛玉露,(秋水)簌簌梅花如雪落,(夏露)翩翩梧叶若蝶飞。
(秋水)烟雨江南三世梦,(秋水)秋霜洛水一江隔。
(冰风)溶溶秋影可如梦,(秋水)缕缕春心也纵情。
(孤剑)烟雨江南三世梦,(秋水)驼铃漠北一生情。
(夏露)朱甍蓝瓦紫竹苑,(秋水)翠玉青阶碧桂园。
(书童)问君何意双行泪,(秋水)答妾因思千水隔。
(书僮)筱露松风天簌里,(秋水)霭烟紫雾水云间。
(书僮)朱甍蓝瓦紫竹院,(秋水)墨迹素笺红玉轩。
(夏露)问君何意双行泪,(秋水)怜妾此间满纸情。
(夏露)·277·浮生若梦如云散,(秋水)万物皆空似雾消。
(书僮)剑泪飘零孤客倦,(秋水)墨香扬溢骚人闲。
(书僮)淡然一笑春成梦,(秋水)梵唱三叠色释空。
(书僮)横刀激浪势吞海,荡剑惊风气贯云。
(书僮)飞舟踏浪行如电,荡剑惊风气贯云。
(秋水)可取寸心昭日月,也倚尺剑耀乾坤。
(秋水)踏浪追风何曾料,随波逐流未可知。
(楚乡醉客)落花谁道恋流水,飘絮只言醉晚风。
(楚乡醉客)冷月孤芳承影笑,(秋水)暗香曲水映花愁。
(秋水)冷月孤芳承影笑,(秋水)凄风苦雨倚栏愁。
(书僮)昏鸦点点忧夕晚,(秋水)紫燕双双慕雨飞。
诗钟十讲之三诗钟跟对联是什么关系?
第三讲:诗钟跟对联是什么关系?
诗钟属于对联大家族的成员之一,是常见的“七字联”中的一种。
“七字联”的创作规则也同样适用于诗钟。
不同的是,诗钟是限题、限格、限律、限时的“七字联”。
就是说,参加创作的人员必须按照事先确定的钟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交卷。
否则,写得再好也无效。
限题、限格、限律、限时是诗钟冠名的前提。
通常说,对联作者不能把自己的“七字联”冠名诗钟。
这样做就等于标榜自己知律明格,反映迅速,才思敏锐,出口成章,有自我吹嘘之嫌。
但是,这不等于我们就不可以创作诗钟自娱乐自乐。
通常情况下,你可以随机从字典上找两个或几个字,便是挑五个字的短句也行,然后给自己定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里把对联写好。
这也应当是符合诗钟创作要求的。
当然,如果能在他人监督之下完成,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我通常是请小孙子在一旁监督。
他也乐意做配合,还说是“我出题目考爷爷”。
让他参与这个过程实际是在激励他的学习兴趣。
闭门造车,如果看成是秘密练兵,那就不是贬义了。
出人头地之前,总有怕丑、害臊的过程,先关起门来练练,没有什么不妥。
创作诗钟也是这样。
所以,在这里参与互动,跟帖发布的作品,都被视为诗钟。
我会搜集整理,供大家欣赏。
互动内容:一年一度的“两会”刚刚落下帷幕。
我们就以“人/大”或“政/协”[两钟题由网友自己选择]来个一唱。
一则给代表助兴,二则记录这次大会盛况。
振波浪清诗钟,对联汇总版——401...500尺书山泪已飞疆振波浪清诗钟,对联汇总版——401...500 尺书山泪已飞疆401三唱格---【山.石】回和老师12楼黑林山羡云无际荒岭石哀草有根402三唱格---【山.石】回和老师11楼黄烟石唱千年雨黑海山追万岭云403三唱格---【山.石】和老师十三楼---8丈烛石情三月影尺书山泪两秋天404三唱格---【山.石】北岭山泉喷玉朵南林石寨绕炊烟405三唱格---【山.石】塔影山湖云玩水琴声石院蝶追花406三唱格---【山.石】寸笔石情才起墨尺书山泪已飞疆407三唱格---【山.石】丈烛石情三月影尺书山泪两疆天408三唱格---【山.石】琴弹石舍摇篮曲筝奏山湖出水莲409三唱格---【山.石】八回和老师16楼百鸟山林游雾里千舟石岸打波中410三唱格---【山.石】七回和老师16楼三疆石兀千沙里两岸山摇一水中411三唱格---【山.石】六回和老师16楼月枕山风移小径星窥石影步斜廊412三唱格---【山.石】五回和老师16楼飞烟石殿红尘卷送荔山门次第开413三唱格---【山.石】四回和老师16楼溪浒山亭斟美酒桥旁石凳对佳联414三唱格---【山.石】三回和老师16楼东辽石灶吞疆野北魏山旗荡雁门415三唱格---【山.石】再回和老师16楼春满山林鸟声脆草稀石涧鱼影欢416三唱格---【山.石】回和老师16楼才听石院清凉雨又赏山亭交错风417三唱格---【山.石】回和老师14楼草木山遮云吻水泥沙石蕴玉连城418三唱格---【山.石】回和老师13楼【序二】万里山奔云有际千年石刻语无声419出句:歌舞和亲武寨当宁宁武镇自对:心同毕力同泉是大大同城420自对:翠鸟对栖,枝巢百日秋风闹【振波浪清】出句:丽人双恋,琴阁千音夏月羞【振波浪清】421三唱格---【山.石】十六回和老师16楼回联石韵千三对和唱山钟十六楼注:“对”作名词用422三唱格---【山.石】十五回和老师16楼声悠石谷随风起影碎山林拾径长423三唱格---【山.石】十四回和老师16楼院沐山风晨雨嫩亭观石野夜萤忙424三唱格---【山.石】十三回和老师16楼闲亭石院挥云去寂寺山钟带月来425三唱格---【山.石】十二回和老师16楼三厢石画千毫唱一水山歌两岸牵426三唱格---【山.石】十一回和老师16楼枫染山湖秋月满竹熏石径夏荷浓427三唱格---【山.石】十回和老师16楼湖清石唱渔翁影雪厚山寻隐士歌428三唱格---【山.石】九回和老师16楼水静山深音杳远田荒石冷迹幽寒429顶峙格----【冷。
吟风阁楹联诗社诗钟优秀篇在吟风阁楹联诗社的诗钟计时器里,记录了许多优秀的篇章。
这些篇章是由一群热爱诗歌的人们倾情创作而成,展现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诗歌的热爱。
以下是其中几篇精选篇章:1.《春风诗韵》百花争妍,春风碧波涟漪扬。
春日融融,万物复苏。
碧空如洗,白云朵朵。
轻风吹拂着花叶,微雨滋润着新绿。
春风吟唱着生机盎然,万象更新的壮丽画卷。
呼吸着春天的气息,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延续与希望的滋长。
2.《夏日之梦》夏日炎炎,阳光如火,空气中弥漫着暑热的气息。
蜻蜓飞舞,蝴蝶飘荡。
绿草茵茵,清泉潺潺。
荷叶上水珠晶莹剔透,蓝天下白云飘荡如绵羊。
午后的阳光洒在脸上,温热的感觉如同拥抱。
夏日的梦想在心间绽放,我期待着属于我自己的火热夏天。
3.《秋韵》金黄的季节,秋天的脚步临近。
树叶在秋风中翩翩起舞,雁阵排列成一字。
农田里丰收的歌声此起彼伏,摘下硕果的笑容灿烂如金。
落叶飘零,一地的斑斓与美丽。
秋日的天空澄澈蔚蓝,宛如一面洁净的镜子,映照出大地的韵味与富饶。
我沐浴在秋天的气息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丰盈。
4.《冬日寒韵》白雪纷飞,冬日的寒韵铺展开来。
大地仿佛披上了银盔银甲,层层叠叠,洁白无瑕。
动物们蜷缩在洞穴中,人们裹紧身上的衣物,踩在铺满雪的地面上发出清脆的踏雪声。
寒冷不曾阻挡人们追求美的步伐,冬日的诗歌在心中萦绕,浸透着希望的光芒。
5.《爱与和平》红日初升,阳光照耀大地。
花朵含苞待放,人们充满爱与希望。
和平是大地的底色,我们要用爱心去填充。
幸福的笑容传递给每个人,暖和的拥抱连接着世界。
携手共进,守望相助,我们的世界将充满和谐与欢乐。
爱与和平交织成最美的篇章,永远在诗钟的韵律里回响。
这里的每一篇篇章都是由吟风阁楹联诗社的成员们倾心创作而成,每一行文字都蕴含着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诗歌的热爱。
这些篇章记录了人们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感悟和对爱与和平的追求。
它们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的善良。
正是因为这些精彩的篇章,吟风阁楹联诗社的诗钟才得以永远跳动,将美好与温暖传递给更多的人们。
振波浪清诗钟,对联汇总版——1701。
1800 十万岸追云赶月,携滔滔雪浪振波浪清诗钟,对联汇总版——1701。
1800 十万岸追云赶月,携滔滔雪浪1701出句118:构架此乾坤,长城万里贯经纬【江夏穷儒】对句118:啸吟无日夜,赤水千年挽昨明【振波浪清】1702出句:五千年逝水流光,问滚滚红尘,谁记英雄伏虎?圣贤灵魄,王者精魂,都随封土长埋。
幸青屏留得些须雅韵,教骚人文脉尚能相托。
把酒登高,唱千里快哉风,揽八万里松涛奔笔底!【笑疯】对句:十万岸追云赶月,携滔滔雪浪,我吟壮士降龙!利剑清辉,强弓俊影,但向开天猛击。
谢劲笔写来多少豪情,镌大岭高峰永久代传。
抚阑望远,思万书闲荡史,驰一千书境界出心中!【振波浪清】****************************************************************************************************** *************************************************** *************************************************** 1703出句:试问红尘和尚,三十年磨折,却苦谁来?不图一刻欢娱,竟抛伊去。
谈什么伽蓝禅杖,怎任由豆蔻香销。
纵凝神长诵大乘,到头来、难招脂粉幽魂,终究是、枉落青丝怨泪。
【笑疯】对句:平陈白石道人,百千字推敲,为甘尔也!但盼通篇饱蓄,然引律回。
著这些美韵空灵,堪凭允琶音玉去。
横夺我真词响句,归底也、信取佳风丽梦,必将应、畅奔上境高情!【振波浪清】*************************************************** *************************************************** *************************************************** *************************************************** 1704对句125:道素光临,道士道台传道法【振波浪清】出句125:仙音踵起,仙翁仙鹤舞仙山【吟风道人】1705出句124:万柳扶风,与灵禽争递春消息【江夏穷儒】对句124:千花竟野,和秀水同听雨配方【振波浪清】1706出句123:风吟竹径竹吟风【吟风道人】对句123:海笑天蝗天笑海【振波浪清】1707出句123:风吟竹径竹吟风【吟风道人】对句123:蝶舞花丛蝶舞花【振波浪清】1708出句123:风吟竹径竹吟风【吟风道人】对句123:月望湖堤湖望月【振波浪清】1709出句122:雷塔为毫,滇池是砚,盛赞古今英物【江夏穷儒】对句122:云山系曲,琼岛则词,常怀日月丰功【振波浪清】1710出句121:夜雨孤灯,羁旅天涯人不寐【吟风道人】对句121:晨霜远岸,征鸿塞外泪难收【振波浪清】*************************************************** *************************************************** *************************************************** *************************************************** 1711出句120:李太白,以诗名世,斗酒百篇人莫及【江夏穷儒】对句120:齐阿芝,凭画冠华,寸毫千卷史当垂【振波浪清】1712002出句:十里桃园,几间茅舍,或调琴,或传卮,不愧是诗林妙境;【秋夜明】002对句:千层石壁,万朵棉云,如醉水,如梦岭,从容然玉国瑶池。
诗钟与对联的区别诗钟与对联的区别●王柏松诗钟脱胎于律诗中的改诗(折枝),虽表现形式类似于对联,但其与对联亦有较大区别。
现笔者结合近年来创作诗钟与对联的体会,就诗钟和对联的区别作一浅议。
一、体式区别在诗钟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非七言的诗钟,但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已被自然淘汰,如今诗钟的正统就是七言诗钟。
对联则不限字数,单边最短可到一字,长联则可无限延长。
短联者,如9·18事件后,为哀悼死难同胞,鼓舞国人斗志,有人写了仅有两字的对联:死;生。
其寓意明显: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
此可谓奇对。
而长联最有名者,当属昆明大观楼对联,洋洋洒洒共计180字,也算是蔚为大观。
由此可见,随着对联的发展和对联创作水平的提高,对联的字数可以无限增加。
二、创作禁忌区别诗钟是最严格的文体,它在七言对联形式的基础上,增加了专属于诗钟的创作禁忌。
整体说要铢两相称,极限求工,上比的逻辑、词性、感情色彩、用典、修辞都天然成了下比的苛刻参照物,下比必须亦步亦趋。
一字不工就落了下乘。
而对联则允许有宽对借对,允许各种别出心裁,宽对往往有佳构。
在格律上,诗钟相对于对联则要求更严格。
对联有“一三五不论”之说,而诗钟就算格律放到最宽也要求第五字必论,更有诗钟著述或钟社要求字字必论。
可见诗钟格律要求之严。
三、从嵌字技巧说钟、联区别诗钟有比对联更加严格的评判标准。
同样是嵌字,那么如何判定到底是诗钟,还是嵌字对联呢?这就要引入钟眼的概念。
钟眼,就是在诗钟创作中与题字组合而成词汇的那个字,往往以名词为佳,限制在实词范围内,这个字就称为眼字。
给出的诗钟题字因是随意拈出,往往小类不工,因此就要求眼字必须小类工对,且以有来历为佳构。
张西厢在《闲话诗钟》中举例《千·雪》一唱如下:千眼西方般若佛,雪肤南内太真妃。
“千眼”出自佛典千眼千手观世音,“雪肤”出自《长恨歌》【唐·白居易】“雪肤花貌参差是”。
题字“千”与“雪”不相称,而以“眼”“肤”成对,则构成钟眼工对。
对联的学习方法——诗钟诗钟是学习对偶技巧的一种训练方法,又是观赏对偶佳趣的一种文字嬉戏。
从清朝中叶在福建兴起,很快传开,“五四运动”以后趋于寂静,此时此刻又渐渐兴起。
^^一、诗钟活动的特点诗钟活动的特点是限时限题写出一副七言律诗中的诗联,得名于限时的方法。
在钟表没有普及的时候,是用细线坠铜钱系在一根线香上,烧到必须的时间,铜钱落在下面承接的铜盘中,大家停笔。
限题主要有两种方法,诗钟以此分为两种体式:分咏体要求在上下联分咏出绝不相干的两件事物;嵌字体要求在上下联指定位置嵌上毫无关系的两个字〔或几个字〕。
嵌字体如林那么徐作过《陈·人一唱》:“陈迹浑如牛转磨,人情几见雀衔环。
”用陈、人二字嵌在指定的第一字位置上〔称一唱〕,写成工整的诗联,感慨因循守旧,世风浇薄。
分咏体如张之洞作过《凉棚·申报》分咏:“阴阳舒卷长绳里,欧亚纵横乱纸中。
”凉棚可以随天气阴晴用长绳舒卷顶席,申报是最早报道欧亚新闻的报纸,抓住二者特点,以嬉戏笔墨张大其词,用阴阳、欧亚大字眼写成此联。
诗钟虽有许多规格,但是只有平起、仄起两种句式。
以上张之洞作品为平起式,林那么徐作品为仄起式。
诗钟有在社中出题现作、先期发题征作和举办诗钟大唱等活动方式。
在交卷、誊录、评比、宣布评比结果等方面,都有一套程序。
^^二、嵌字体诗钟的产生以前各地塾学都是先教学生作对联,然后教作诗。
福州人李家瑞在所著《停云阁诗话》中说:“予年六岁,入塾读书即学作对偶,自一字至七字止。
后更作五、七言偶句,拈限数字嵌入中间,上下字不得相黏,谓之五、七碎。
”说的是道光年间状况。
当时作七碎,塾师时常限定两个字,假如要求分嵌在上下联之第一字位置,称“七·一”;要求分嵌在第七字位置,称“七·七”。
所限的两个字必需一平一仄〔即不得相黏〕。
这是初级水平,称作碎。
假如再高一步,所限定的两个字是不拘平仄的,后来称为折枝,也就是诗社里常作的诗钟。
从“一唱”到“七唱”,在各地诗社有时美称为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等格。
诗钟对仗与嵌字技巧探微本文重点阐述诗钟创作的重要技巧——对仗与嵌字,引用的观点与诗例源自笔者网络文章《诗钟津梁》与《首求合律》。
一、诗钟对仗工稳的方法诗钟与对联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其句式均源于律诗的颔联或颈联。
对联的句式在继承律句的基础上有所变化,而诗钟则严格遵循七律的对仗句式,二者在对仗上的基本要求大体相同,如: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但诗钟作为“对仗的高峰”,在对仗的要求上更为严格,尤其在词性、结构等方面有许多讲究,如不细究,就会出现对仗弊病。
现就对仗工整须注意的一些要点归纳如下:(一)析结构对仗中“结构对应”往往比“词性对品”更为重要。
例如“生死”对“富贫”,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形容词,词性虽不对品,但结构对应(二者都是反义联合),因此也算工整。
要判断结构是否对应,须弄清结构的形类。
以两字组成的词或词组为例,主要有八种结构类型:1.偏正式,其特点是前一个字修饰或规定后一个字,如“小河”、“铁人”。
2.联合式,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同、相近、相关的词根并列而成,如“是非”、“制造”、“仁义”、“山海”等。
联合词中的词根是并列的,没有主次关系。
3.动宾式,由动词与宾语(动词的支配对象)组成,如“开门”。
4.主谓式,由主语与谓语组成,其构成公式是“什么+干什么”,如“地震”,或者“什么+怎么样”,如“山高”。
5.动补式,后一个词根说明、补充前一个词根,如“打倒”、“厘清”、“说明”。
6.物量式,由名词(物)与量词组成,如“船只”、“花朵”、“布匹”。
7.附加式,由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附加意义的词缀组成,如“桌子”、“石头”。
有时词缀放在词根的前面,如“老虎”、“阿姨”。
8.重叠式,相同的两字并列,如“弯弯”、“常常”。
以上八种结构须同类相对,不可互对。
例如“金瓯”不能对“玉帛”,因为前者是偏正结构,后者是联合结构;又如“抢走”不能对“回归”,前者是动补结构,后者是联合结构;又如“背井”不能对“归途”,前者是动宾词组,后者是偏正词。
落尽复还生(诗钟对联卷)锚落江山定,人行星月随。
池小能容月,楼高自戴天。
池小能容月,水迢可泛舟。
潮来惊起浪,风落卷成云。
听禅云打坐,参佛月躬身。
好酒陈年久,良朋醉忆长。
锚落江山定,人行星月随。
小雨牵着云与我,微风分出水和天。
山高不挡云来去,水远难捎柳挂牵。
且留步因花顾我,方回眸为柳牵衣。
梅题小字春笺上,笛奏新章月殿中。
水浅无鱼常钓月,花香有韵总吟风。
千枝粉饰早春树,一袭银装腊月梅。
万卷书笺谁可寄,一生诗酒我何求。
拂尘扫尽凡庸事,横笛吹成隽雅音。
一径雪梅迎雅客,半窗风竹醉思人。
围炉煮雪梅为客,对月举杯诗作朋。
一庭飞白海棠泪,几许流红枫叶殇。
满腹离愁无处诉,一生蝶梦几人知。
几只白鹭栖霞处,十里江枫落照间。
梅花一弄惊春梦,杨柳几枝住骊歌。
千帆过尽斜阳远,一曲吹绝伫影孤。
·228·寒梅有梦千枝俏,修竹无心百尺高。
何当蝶舞青春里,又到梅香腊月时。
几处莺啼惊草色,一庭花醉枕春风。
落魄一生诗作伴,孤单半夜月为俦。
一卷唐风学到老,几叠古韵品出新。
残更望月温断梦,雪夜抚琴忆故人。
冬雪甘为守岁人,寒梅总是迎春女。
风烛残年难度日,寒窗孤枕怎成眠。
万缕千丝垂碧柳,三杯两盏醉花阴。
漫品笙箫梅弄影,轻吟词曲月当窗。
绵雪应知梅冷傲,微风怎懂月清明。
西窗伫影斜阳远,南浦飞霞暮色微。
暮雨几番红转碧,春风一度死还生。
春心一动万山绿,秋水忽盈千鸟惊。
山映水光凝画意,波击月影碎冰轮。
十里霜沙天海阔,一滩鸥鹭水云闲。
几缕箫声萦妙影,一庭月色品秋香。
忘却巫山云一段,负得沧海月千秋。
春山几度红枫落,秋院一夕黄叶深。
燕扣村扉春未醒,柳垂野陌梦犹温。
落日栖山菊遍野,秋风过境雁横空。
尘弦怎述云烟事,淡墨难描风月情。
一径梨花轻似雪,几分草色淡如诗。
晓吟可觉霜寒重,夜语曾经笔恨长。
小楼望雪知梅韵,曲岸听风明柳思。
·229·秋月长天无尽处,高山流水有逢时。
满目河山心尚在,一庭花木梦犹温。
别泪潸潸频有拭,征途漫漫久无言。
诗钟碎锦格是一种对偶的技巧,它将两个词或短语以某种方式连接起来,以形成有趣和意想不到的组合。
以下是一些诗钟碎锦格的例子:
* 画栋连云光旧业,华堂映日耀新居。
* 晴雪梅花照玉堂。
* 月明华屋画舫碧阴。
* 朝霞红乱海水云闲。
* 水流孤塞千声雁,村绕寒林万点鸦。
* 金风爽气知香舞,素节霜葩笑露颜。
这些例子展示了碎锦格的多样性,通过将看似不相关的词语连接起来,创造出新的意义和感觉。
在欣赏这些诗句时,可以感受到碎锦格的魅力和对偶的趣味。
写作诗钟的要求诗钟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一定的规矩和准绳。
犹如律诗一样,诗钟也有自身的“规格”,而且是极为严格的。
1、句式单一:诗钟因最早是从对联之七言律句中脱胎出来,承此传袭,诗钟一般只限于7言。
每联诗钟仅十四个字,不得增减。
2、对仗工稳:诗钟的对仗讲究属对匀整,浑然天成。
忌同音相犯、同义异字、动静无别、虚实难称等毛病。
诗钟要求对仗工稳,不仅仅是从字词层次的狭义对仗要求,也是从句意境界的广义对仗层次来要求的。
狭义对仗首先要求字词工整成对。
例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前六字工稳成对,但是最后“翼”、“通”两字却是不成工对,因此全联不能作为合格之诗钟分咏。
狭义对仗还要求字词实际意义对应整齐,不能出现以一物对两物者,之“三脚钟”。
例如“风云”对“秋月”。
诗钟分咏上下联吟各写各主题,各有各的独立意境和概念。
但又要求情事相类、文字完整,彼此配合,上下照应。
3、平仄和谐:诗钟的平仄必须严格合律,不允许以拗句的形式出现。
诗钟平仄的正格,实际上只有两种:平起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起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4、用字讲究:诗钟分咏用字非常严格,一不能用题目之字,二不能重字、迭字;以字字不落空,字字不能移易为佳制。
5、扣题严格(1)除非是镶嵌格,诗钟不可犯题面字,即句中不可出现题目的字词,这点分咏和合咏是一样的。
例如分咏“月老”、“丘比特”。
则钟句须避用“月、老、丘、比、特”五字。
(2)顾忌转咏到题面之同义或近义字词上去。
例如,咏“狗”者不能移“犬”,“冠”者不能移到“帽”。
(3)忌以代替字明点题意。
例如“象、扇”分咏。
如用“大兽”、“交趾兽”、“挥羽”、“羽毛”、“一羽”、“裁纨”等字,即将原为中心题目的字词作为手段和语言载体来使用,就容易将目的变成手段,进而失去题意。
例如“争钦挥羽运奇谋”、“指挥一羽定三分”则因将羽扇作为载体手段而转咏卧龙,非咏扇了。
(4)题目字眼不能点明使用,但却常以旁敲侧击影射之,此法多借用其它适合成对的字词来作为转换平台,扣应字眼,以方便落笔。
例如分咏“汉光武、燕”,先觅“赤帻”、“紫襟”等作为转换平台。
分咏“牧童、蛇”先觅“骑牛”、“吞象”等来旁敲侧击。
此字眼转化扣应之法,必须从广义对仗上把握工稳,务使有鸳鸯交颈、鸾凤和鸣之妙,不可有彩凤随鸦、鲜花插粪之嫌。
6、立意新奇:诗钟篇幅短小,应该尽量追求新颖诗意,争取出奇制胜,切不可俗而无格,味同嚼蜡。
所谓正宗之诗钟,须有诗之声调风格,置之于诗中,则为名诗,置之于钟中,则为名钟。
此外,诗钟造句亦贵奇峰突出。
7、对法讲究:诗钟虽为诗之一联,然切忌流水对法,而对仗亦不宜假借,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诗则为名句,在诗钟来看,则嫌其以“春蚕”对“蜡炬”,不能合格。
惟以“人语”对“猿声”,这样的两字连用,借对一字者,则无不可。
而双用常语,如“天地”对“古今”,“春秋”对“江汉”,则更无不可。
8、用典均衡:诗钟用典常见,尤以粤派钟社为盛,故诗钟用典,几成惯法。
出句用典,则对句亦须用典,而典故的使用,也应该遵循广义对仗的原则,宜近不宜远,宜和不宜同。
如以三代典故属对三代典故固佳,即属对秦汉典故亦可,若两时代相距过远,风格不和,彼此失衡,均为小疵。
盖以吴道子之钟馗与潘雅声之美人,并悬于书室中,终觉不称也。
诗钟与对联江南楹联网对联是即景即事以简短对偶句写出所感所思的一种文体。
采用对偶句是为了以活泼的联想,或从对立统一的角度,生动而深刻地表达主旨。
传情达意是目的,写对偶句是手段。
诗钟是以提高这个手段为目的的写作。
诗钟是以寓教于乐的方法,对提高对偶修辞技巧,进行高难度大运动量的训练。
各种规格体式的诗钟作品都能包括在对联的大范围之内。
诗钟的佳作也是对联的佳作。
对联在清代中叶有很大发展,诗钟随后兴起。
对联的声律对仗,使用有节奏的马蹄韵,句内平仄相间,上下句间平仄相对。
七言律诗的声律与此一致。
诗钟从句式到词性和平仄的对仗,完全按七言律诗对偶句(颔联、颈联)的规范。
因为嵌字体诗钟,原本就是塾学中老师出嵌字题,让学生练写七言对偶句的方法(早期也练写五言句)。
后来福建诗社用来练笔竞作,称为折枝。
流传到各地,成为社会上的文字游戏,因为在聚作评比中所用的限时方法,而被称为诗钟。
嵌字体诗钟题目,如限嵌“窗、夜”二字于上下句第一字位置,福建标为《窗·夜》一唱。
林则徐所作为:窗虚权借月栖榻夜静猛闻风打门“窗”“夜”是不好用来直接相对的,组成“窗虚”“夜静”两个写环境的词,就可以据以成联了。
根据题字组成的词在诗钟写作中称为“眼字”。
现在这一对眼字都是陈述式结构的合成词,上下句的谓语都是连动式,于是成为一联工对。
所练的技巧不仅可以用于作诗作联,对于写骈文、散文也都十分有益。
对联和诗钟都有集前人诗句的写法。
前人的七言律句拿过来就能用,说明从格律上来说,它们本来就是一家。
七言律句的对联有一些联格,都与诗钟的钟格一致。
用两个字平列嵌于上下句第一字到第七字,分别称为凤顶、燕颔、鸢肩、蜂腰、鹤膝、凫胫、雁足,多半是借用前人讨论声病时所用的名目当作联格、钟格的雅称。
福建人分别称为“一唱”……“七唱”,比较明快,现在已被各地采用。
这七种格在诗钟写作中最常用,被称为“正格”。
另外还有把两个字错开嵌在上下联中和嵌更多字的,随字数和嵌用的位置不同,而有蝉联、魁斗、鼎峙、鸿爪、碎联等格名,常作的不超过十种,没有必要多罗列。
这些在诗钟中为别格。
对联和诗钟的格名虽然一致,但是作品不能胡乱归队。
按钟聚出的题目写出的是诗钟作品。
自己出题自作的,包括为了更明确地切题而嵌字的,都是对联。
林则徐有“自题”一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的书上说这是诗钟《以·之》七唱。
那是误传。
如果自己写了对联,然后加题目说是诗钟,那是不应该的。
因为诗钟是限题(有时还限时)写作,难度较大,这样做有夸大自己写作水平之嫌。
诗钟和对联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仗的宽严。
对联、诗句和诗钟当然都以能写出恰好表现内容的工对为好。
一般地说,对联的格律要求较为宽松。
以上海半淞园的楹联为例:剪取吴淞半江水聊寄江南一枝春上联用杜甫诗句,下联用陆凯的诗意对成。
恰好写出“半淞”的韵味,在音律上以及实词、虚词相对上就都不苛求了。
此联的上下句中,“取”与“寄”、“淞”与“南”、“江”与“枝”都不是一平一仄的互对。
在律诗中不但不能用于对偶联,连首联、尾联中都不能容许。
在前人的钟聚中如果以这样的作品交卷,会罚以暂停写作,去当誊录或扫地。
对联重在传情达意,格律是属于形式方面的东西,要服从内容。
写诗也是重在抒发诗思,既然选择了律诗的体式,就要遵用律诗的格律。
诗钟是在文字游戏中竞赛写作的,要经得起评比。
作品是按题目规定的嵌字或分咏的要求,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学美感的积累,自由发挥依律写成。
诗钟特别要求对仗工整,并且是在增设了难度的条件下写作。
因为这是练笔活动,平时训练从严,临场才能游刃有余。
真到写联写诗的时候,应首重意蕴,不专求工整。
分咏体是诗钟的另一大类,以上下联分别咏出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格律与嵌字体相同。
如张之洞所作《申报-凉棚》分咏:阴阳舒卷长绳里,欧亚纵横乱纸中。
这种异想天开的出题方法来自酒令。
这是中国文学中一种奇特体式。
但是它也不是无源之水。
前人诗句的对偶联中,也有把不相干的事物以丰富的联想巧妙捏合成一联的佳句。
在对联中也有相似的作品。
如同治年间广东的何淡如,为当地放焰火鞭炮的亭子所写的趣联:四面花果然好样一肚草格外大声如果用于《焰火亭·牛皮大王》分咏,就是切题的佳作。
有人说分咏体诗钟就是无情对,其实二者旨趣不同。
分咏体和无情对都是从夸大对偶修辞的技巧和汉语汉文的某些特点,寻找乐趣。
对偶的上下句之间照例要有关连,而关连又不能太紧,如果形成近乎同义的词和句相对,就犯了“合掌”的忌讳。
无情对是把这一规矩推向另一极端,写出两句句式一致,字词逐一相对,句意却毫不相干的对联,让人感到可笑。
分咏体是按题目写作,在两句中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事物,却要求不但字面要逐一相对,还要求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连起来。
分咏体的佳作很多,读起来有无情对趣味的很少。
分咏体的着眼点是显示对偶的方法无所不能,如苏轼所说“世间事无为无对,第入思之不至也”。
无情对的作法,主要是把做为合成词词素的单音词拆出来,用其本义或歧义与另一联中同性、同类的词相对,使两句虽成对仗却貌合神离,显出滑稽的效果。
无情对读起来不象分咏体作品,因为它整联没有意义,上下两句也不切什么题目。
二者都是在欣赏我们语言文字的修辞技巧的优势,深入玩味,自我陶醉,而侧重点不同,旨趣有异。
写诗钟,不论分咏体或嵌字体都有活跃文思的效果。
但是在对仗上过于求工整,也能使人在写作中偏重于适应格律,以至在文义的发挥方面,受拘束,放不开。
对于现代的写格律诗和作对联的人来说,我们自幼所受的语文教育,缺少对偶这一课,用诗钟补这一课却是个好方法。
(摘自<燕山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