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植物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306.06 KB
- 文档页数:2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转基因植物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从而改变植物的遗传性状。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范围广泛,涵盖了农业、工业、医疗和环保等多个领域。
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某些有益的基因导入植物中,使其具有更高的生长速度、更大的产量或更好的品质。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具有高产量的基因导入大豆、玉米等农作物中,使其产量大幅度提高。
抗虫、抗病和抗除草剂转基因技术还可以使植物具有抗虫、抗病和抗除草剂等特性。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抗虫基因导入棉花中,使其能够抵抗棉铃虫的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适应不同环境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植物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干旱、高温、盐碱等。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耐旱基因导入小麦中,使其能够在干旱条件下正常生长。
改良植物性状转基因技术可以用来改良植物的性状,如花色、香味、口感等。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基因导入玫瑰中,使其花朵颜色更加鲜艳。
用于生物能源转基因植物还可以用于生物能源的生产。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能够产生生物柴油的基因导入油菜中,使其成为一种新的生物能源作物。
基因治疗研究转基因技术还可以用于基因治疗的研究。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能够治疗某种疾病的基因导入人体细胞中,以治疗遗传性疾病或某些癌症。
医疗和工业用途转基因植物还可以用于医疗和工业用途。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具有药用价值的基因导入植物中,从而生产出新的药物或工业原料。
环保和生态保护转基因技术还可以用于环保和生态保护。
例如,科学家将某种能够降解污染物的基因导入微生物中,使其能够净化环境中的污染物。
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可以用于生态修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总之,转基因植物的应用前景广阔,对于农业、工业、医疗和环保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应用转基因技术时,也需要注意其潜在的风险和安全性问题,以确保其应用不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基因工程举例基因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生物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改造和调控,以实现对生物体性状的改变和优化。
基因工程在农业、医学、生物工程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下面将就基因工程的相关应用举例进行介绍。
一、农业领域1. 抗病虫害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虫害的基因导入到作物中,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2. 转基因植物的抗逆性增强: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耐旱、耐盐等逆境相关基因导入植物中,提高植物的抗逆性,增加植物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3. 营养增强转基因作物: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作物进行营养增强,例如将富含维生素A的基因导入到水稻中,生产出富含维生素A的金黄色稻米,解决了部分地区维生素A缺乏的问题。
二、医学领域1. 基因治疗:基因工程技术可以用于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例如囊性纤维化、血友病等。
通过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的细胞中,修复或替代缺陷基因,达到治疗的效果。
2. 肿瘤基因治疗: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抗肿瘤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使肿瘤细胞失去增殖能力,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3. 个性化医学: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对个体基因组的分析,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方案。
例如,通过分析个体基因组中与药物代谢相关的基因,可以预测个体对某种药物的反应,从而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种类,提高治疗效果。
三、生物工程领域1. 重组蛋白的生产: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人类、动物或植物的基因导入到微生物中,使其表达出特定的蛋白质,用于医药和工业上的生产。
2. 工业菌株的改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使其能够高效地合成目标产物,例如生物柴油、生物塑料等。
3. 生物传感器的构建: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的基因导入微生物中,使其能够对环境中的特定物质产生反应,构建具有检测功能的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监测和生物安全等领域。
四、环境保护领域1. 生物降解材料的制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使其能够降解一些难以降解的有机物,用于环境污染的治理。
植物基因转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引言植物基因转变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工程的手段,对植物基因进行改造和转变的科学方法。
它能够通过选择性地引入外源基因或改造内源基因,使植物获得新的性状或改善现有性状,从而应对环境压力、提高产量和质量等。
本文旨在对植物基因转变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章:植物基因转变技术的研究方法2.1 基因传递方式植物基因转变技术常用的传递方式包括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基因枪法和电击法等。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是较常用的方法,通过利用农杆菌及其质粒将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细胞中。
基因枪法是将外源基因包裹在微小金属颗粒上,通过高速撞击的方式将基因引入到植物细胞中。
电击法则是利用电场脉冲使植物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以便外源基因能够进入细胞。
2.2 基因的选择和构建基因的选择是植物基因转变技术中的重要步骤。
常用的外源基因包括抗病基因、抗虫基因、抗逆基因和营养改良基因等。
构建外源基因则需要将目标基因与适当的调控序列组合,并经过人工合成或进行PCR扩增,最终构建出能够在转基因植物中进行表达的基因。
第三章:植物基因转变技术的应用3.1 抗病基因的导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抗病基因导入到植物中,能够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例如,在水稻中导入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基因Xa21,能够显著提高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从而实现重要农作物的病害防控。
3.2 抗虫基因的导入抗虫基因的导入能够有效降低植物受虫害的损失,并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例如,通过导入杀虫蛋白基因Bt基因到作物中,可以使作物在遭受害虫攻击时产生抗虫蛋白,从而实现对害虫的有效防控。
3.3 抗逆基因的导入逆境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通过导入抗逆基因,可以增强植物的抵抗逆境胁迫的能力。
例如,在水稻中导入轮播麦作为转基因水稻的耐旱基因,能够显著提高转基因水稻的耐旱能力,并增加其产量。
3.4 营养改良基因的导入通过导入营养改良基因,可以增加植物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转基因的应用原理是什么1.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Transgenic Technology)是指通过人为方式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使其成为转基因生物的过程。
转基因技术可以应用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不同生物体,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学和工业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2. 转基因的应用原理转基因的应用原理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使得目标生物体表达新的特定基因或产生新的蛋白质。
这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的:2.1 选择目标基因首先需要确定要导入目标生物体的外源基因。
这个外源基因可以来自于同一物种中的不同个体,也可以来自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
目标基因的选择取决于所需的特定特征或功能。
2.2 构建重组DNA在确定目标基因后,需要将其导入到重组DNA中。
重组DNA是由目标基因和载体 DNA(如质粒)组成的,通过重组 DNA 的构建,可以将目标基因正确导入到目标生物体的基因组中。
2.3 导入重组DNA将构建好的重组DNA导入到目标生物体中。
这可以通过多种技术实现,如基因枪法、电穿孔法等。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即利用农杆菌将重组DNA导入植物细胞中。
2.4 基因表达和蛋白质产生一旦重组DNA成功导入目标生物体的基因组中,目标基因便可以开始表达。
这意味着目标基因的DNA序列被转录成RNA,并由细胞机制进行翻译,最终产生新的蛋白质。
3.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学和工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可以改善生物体的特性、增加产量、提高抗病性等。
以下是转基因技术在不同领域的一些主要应用:3.1 农业•转基因植物的产量提高:通过转入抗虫、抗病基因,改善作物的抗性和产量。
•转基因植物的耐逆性增强:通过导入耐旱、耐盐基因,提高植物对环境逆境的适应能力。
•转基因植物的品质改进:通过导入特定基因,改善作物的口感、营养价值等特性。
3.2 医学•转基因动物用于研究:通过导入人类疾病相关基因,模拟人类疾病,进行研究和药物筛选。
基因编辑技术在转基因植物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已经成为了植物遗传学、生物学和农业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基因编辑技术具有高效、精确、低成本等诸多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转基因植物育种。
本文将围绕基因编辑技术在转基因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和特点基因编辑技术指的是对生物体基因组中的DNA序列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包括基因敲除、基因点突变、基因插入等操作。
目前,主要的基因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TALEN和ZFN等。
其中,CRISPR/Cas9是一种原核细胞利用Crispr RNA(crRNA)和转录单元RNA(TracrRNA)结合Cas9核酸酶靶向外来基因并进行切割的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具有高效率、精确性和可控性的特点。
与传统的基因改造技术相比,基因编辑技术无需引入外源DNA序列,避免了可能的不可预测性和安全隐患。
此外,基因编辑技术可进行多个基因的同时编辑,并可以在单个基因的不同位点进行编辑,从而实现实验结果更加精细的控制。
因此,基因编辑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二、基因编辑技术在转基因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在转基因植物育种中有许多应用,包括改良植物品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增强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等。
以下将就其中几个应用展开讨论。
1. 基因敲除基因敲除是指通过特定的CRISPR/Cas9系统或TALEN等,干扰或删除目标基因的DNA序列。
基因敲除在转基因植物育种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例如在小麦中抑制16S rRNA基因可提高小麦对氮肥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节约农业资源和减少污染的目的。
此外,基因敲除也被用于改良植物的质量和产量等性状,如水稻中的OsMADS57基因敲除可提高水稻产量。
2. 基因点突变基因点突变是指通过将外源单链DNA浸入目标基因或TALEN等工具进行基因组区域打靶,并引入单个碱基的变异。
基因点突变可实现高度精准、高效率的目标基因缺陷化。
园艺作物生理学课程论文转基因技术在园艺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遗传转化(pla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是指通过某种途径将外源基因导入受体基因组中,并使之在受体植物细胞内实现功能表达的分子育种技术。
1983 年,人类首次获得烟草和马铃薯的转基因,经过10多年的发展,转基因技术已在近200种植物中获得成功。
转基因植物在提高植物的农业和园艺价值,作为某些重要蛋白质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廉价生物反应器,以及研究基因在发育和其它生理生化过程与代谢途径中的作用等方面,均充当了核心角色。
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但近几年随着政府政策的导向和广大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中国蔬菜的转基因呈现出蓬勃生机,其应用为蔬菜作物的遗传育种和品种改良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使人们有可能获得优质、高产、抗病(毒)、抗病虫及抗逆性强的蔬菜新品种或新种质,同时也提高了育种的速度和效率,加快了育种进程。
到目前为止,已获得转基因植株的蔬菜有番茄、辣椒、茄子、马铃薯、胡萝卜、甘蓝、花椰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生菜、菠菜、芥菜、茴香、豌豆、南瓜、黄瓜、西瓜、甜瓜、石刁柏、洋葱等,所转基因的目的涉及面广,转化方法也多种多样。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论我国转基因技术在园艺作物育种中的应用1 转基因育种和传统育种的区别和联系1.1 涵义的不同转基因育种技术指在体外将目的基因或异源DNA片段,与适当的载体(Ti-质粒或病毒)进行重组,得到杂种DNA分子,然后将杂种DNA分子导入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上,在受体细胞中复制、转录、翻译和表达出导入DNA所携带的优良遗传性状,从而按育种目标定向培育出抗性更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营养更丰富、生产成本更低的转基因的新作物、新品种。
传统育种技术,主要通过有性杂交,以及利用自然突变,或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进行人工诱变,然后选育获得新品种。
虽然该技术已为人类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遗传诱变可能引起所有性状随机的和不可预测的遗传变异,具有很大的不精确性和不可预见性。
植物转基因技术植物转基因技术,也被称为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造植物基因组的方法。
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植物转基因技术使得植物获得了新的性状或功能,从而在农业、环境保护和医药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方法植物转基因技术主要依靠DNA分子的重组和重构完成。
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和双链RNA法。
基因枪法是将外源基因通过微粒轰击的方式送入植物细胞中,使得外源基因插入目标植物基因组中。
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则通过利用农杆菌将外源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中。
双链RNA法则是通过RNA干扰的方式,引导RNA分子与目标基因互作,从而达到基因沉默的目的。
二、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植物转基因技术在农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常见的转基因植物作物包括转基因水稻、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等。
这些作物通过引入耐草酮类和杀虫剂抗性基因,提高了作物的抗蚜、抗虫能力,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
此外,转基因作物还能够抵抗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各类病害,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植物转基因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转基因技术改造植物的性状,例如增加植物的污染物吸收能力和金属离子富集能力,可以用于修复受到污染的土壤和水源。
此外,转基因技术还可以改善植物的耐旱、抗盐性能,以应对气候变化和土地退化等问题。
植物转基因技术还在医药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
通过转基因技术,植物可以成为生产蛋白质药物和疫苗的“生物工厂”。
例如,转基因植物可以表达人类胰岛素、乳制品过敏症患者所需的乳头素等蛋白质,用于治疗糖尿病、乳制品过敏等疾病。
三、植物转基因技术的争议和风险尽管植物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环境保护和医药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潜力,但它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风险。
其中,最主要的争议之一是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有人担心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影响,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已有的科学研究没有证明转基因食品有害。
转基因植物的利与弊转基因农作物的优点:一、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品质和产量。
其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特性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用量,利于保护环境。
二、将豆科植物的固氮特性转移到小麦和玉米等大宗农作物中,能够大幅度降低化肥用量。
三、部分转基因农作物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可以用来开发生产功能性食品。
三、四季常青的转基因牧草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牧场的载畜量,并防止草原沙化。
四、耐寒、耐旱的新品种能够使不能耕种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变成牧场甚至良田。
转基因农作物的弊端:一、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远期不确定性。
尽管目前的研究证明其对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长期大规模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尚不确定。
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远期不确定性。
食物品种和食物结构的长期改变究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尚需长期观察和研究。
三、已有研究证明,对于某个物种过敏的人群,由于该物种的基因转移到了另一物种,该过敏人群也可能会对该新物种产生过敏反应。
而该过敏人群可能预先并不清楚,从而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四、医疗上抗生素长期大量使用,产生了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变种,使部分抗生素失灵。
高抗性物种的大规模推广也可能催生新的有害物种。
植物转基因有害吗? 药品和疫苗生产花费巨大,而且一旦生产出来,为保持药性和活性又需要非常苛刻的储存条件,很多贫困国家很难满足这些要求。
研究人员正利用转基因技术开发含有可食疫苗的西红柿,比传统疫苗更容易运输、储存和管理。
转基因技术在医药健康方面替代了费用昂贵且非常危险的传统工艺,生产出更有效、更安全、可防止人畜共患传染病的疫苗。
主要应用有,利用转基因技术将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所含有的乙肝表面抗原的基因片段,插入到酵母菌中来生产乙肝疫苗。
我国已经大规模使用这项技术,不仅制造成本低廉,而且品质更好;其免疫效果超过血糖疫苗酵母菌生产的疫苗,并已经广泛应用。
转基因技术还将胰岛素基因插入大肠杆菌中,通过培养这些大肠杆菌,方便、快捷、大量地生产人用胰岛素。
植物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摘要:综合介绍了植物转基因的主要技术与其在各个领域的主要应用;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进行了一些讨论,并对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自1983 年第一株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和应用在世界各国蓬勃开展。
所谓转基因植物就是植物细胞或组织经遗传转化后,进行组织培养长出愈伤组织,再经诱导所分化出来的完整植株。
转基因可以使优良的生物基因在不同种生物之间进行交流, 从而弥补单一生物种类中的遗传资源不足,丰富种质库。
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在目前的生物技术领域中最为活跃,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
1. 植物转基因技术1.1 土壤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革兰氏阴性菌根瘤农杆菌是一种植物病原菌,通常只能感染双子叶植物的受伤部位。
农杆菌携带一种称为Ti 的质粒,该质粒含有一段NDA ,称T-DNA(transfer-DNA) ,它能转移并整合到植物组织中,并导致冠瘿瘤的形成。
不含有Ti 质粒的土壤农杆菌不能诱导冠瘿瘤产生。
利用Ti 质粒对植物进行遗传转化的最基本方法是将目的DNA 片段插入T-DNA 区,然后通过土壤农杆菌和Ti 质粒将其送入受体植物并整合到植物细胞的基因组内,使之得到遗传转化。
2 土壤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是目前最常用的获得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由于近几年来在载体系统和转化方法上的不断完善,土壤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不仅局限于其天然寄主双子叶植物范围内,在转化水稻、玉米和小麦等单子叶植物上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例如,Ishida 等1996 年在玉米上获得了 5 %~30 %的转化率,Hiei 等1994年在水稻上获得了29 % 的转化率。
就目前的情况看,土壤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组织培养和再生技术。
1.2基因枪技术由于土壤农杆菌转化技术在单子叶植物上的局限性,目前,多数研究者倾向于使用基因枪技术对单子叶植物进行转化。
基因枪技术1987 年由Sanford 等人发明,是目前最有前途的植物DNA 转移系统之一。
转基因植物培育技术的使用技巧转基因植物培育技术是一种将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中,从而赋予植物新的性状的方法。
它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耐旱性、产量等特性,有助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及环境问题。
然而,转基因植物培育技术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转基因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需要合理选择转基因载体、目标基因和适宜的转基因植物品种。
在使用转基因植物培育技术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选择合适的转基因载体。
转基因载体是将目标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载体,对转基因植物的培育成败具有重要影响。
常用的转基因载体有农杆菌介导的Ti质粒和农杆菌介导的Ri质粒。
选择转基因载体时,我们需要考虑载体的复制能力、转移效率、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因素,确保目标基因能够稳定、高效地导入植物细胞。
其次,选择适宜的目标基因。
目标基因是指我们希望将其导入转基因植物中,并赋予植物新的性状或功能的基因。
在选择目标基因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考虑植物的性状和功能,确定所需的基因类型。
例如,为了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我们可以选择抗病基因导入植物中;为了提高作物的耐旱性,可以选择耐旱相关基因。
此外,目标基因的来源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我们可以选择来自其他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基因。
第三,选择适宜的转基因植物品种。
不同的植物对于转基因技术的适应性有所不同。
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植物品种,这既要考虑转基因操作的难易度,也要考虑转基因植物品种的农业价值和应用前景。
常见的转基因植物包括大豆、玉米、水稻等,它们在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当我们确定了适宜的转基因载体、目标基因和转基因植物品种后,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使用技巧。
首先,保证转基因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转基因操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目标基因的克隆、转基因载体的构建、转基因载体与植物细胞的导入和整合等步骤。
在转基因操作中,我们需要严格控制各个步骤的实验条件,确保转基因操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进行充分的实验验证,确保导入的目标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能够稳定表达并产生预期效果。
植物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植物植物生物技术是在植物学和生物科技领域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通过应用生物学和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和开发与植物相关的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植物是植物生物技术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在植物的遗传改良和物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转基因植物的应用和风险评估等方面,探讨植物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与转基因植物。
1. 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基因工程是一种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使宿主细胞具有特定功能或性状的技术。
其关键步骤包括基因克隆、载体构建、转化与筛选等。
首先,通过PCR等方法将目标基因扩增并获得。
然后,将目标基因插入适当的载体中,如质粒或病毒载体。
接下来,在适当细胞或组织中导入载体,使目标基因转移到宿主细胞中。
最后,通过筛选和鉴定,筛选出具有所需性状的转基因植物。
2.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转基因植物是经过基因工程改造的植物,具有特定的性状或功能。
转基因植物在农业、医药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中,转基因植物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耐受性。
在医药领域,转基因植物可以用于生产重要的药物蛋白,如疫苗和抗体。
在环境保护方面,转基因植物可以用于吸附和降解环境中的有毒污染物。
3. 转基因植物的风险评估转基因植物的应用虽然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担忧。
有关转基因植物的风险评估成为了植物生物技术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环境影响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评估。
环境影响评估主要研究转基因植物与野生种群的遗传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问题。
食品安全评估主要研究转基因植物产生的新蛋白是否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国际上已经建立了一系列评估标准和方法,以确保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
4. 转基因植物的发展前景转基因植物作为植物生物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转基因植物领域的研究深入,转基因植物将在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转基因植物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2-06T16:04:38.32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18年10期作者:方源媛
[导读]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成熟,更多农业方面的问题将得到较好地解决。
昆明市第一中学云南省昆明市 650031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作物的产量与经济命脉息息相关。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目前国内农作物受到的影响主要有自然灾害、病害、虫害等时刻在威胁着它们的健康生长,减产会造成损失。
转基因技术孕育而生,高效地解决了这类问题,成为发展必然。
本文通过比较传统防治方法和转基因技术在防治的效果,运用文献阅读、资料分析等方法,从抗病、抗虫、抗除草剂三个方面对比二者,得出转基因技术相对传统防止方法优势明显的结论。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成熟,更多农业方面的问题将得到较好地解决。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抗病、抗虫、抗除草剂
1. 农作物受灾现状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生存之本。
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则显得更为重要。
目前农业生产面临着人口不断增长和资源短缺的双重挑战。
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自然灾害及胁迫,容易导致生产上的损失。
首先是自然灾害,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灾害也逐渐增多。
旱涝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平繁发生,别说植物,就连其他生物的生活都会遭到很大的影响。
这将成为农作物减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往年因旱灾造成的粮食损失约200亿至250亿千克,直接经济损失约150亿至200亿元。
低温影响也不可忽视,如大气环流异常以及拉尼娜现象的出现,引发了2008年一月下旬我国南方地区的极端气候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1]
其次,是病害、虫灾、某些灭生性除草剂等恶劣的环境等胁迫。
它们更加直接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目前采取的措施如喷洒化学农药、喷洒除草剂等,其弊端不言而喻。
因此我们急需寻找一种高效的防治方法。
在不断寻找和探索新方法后,转基因技术——一项高效且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2. 转基因植物的优势
2.1 转基因植物抗病
植物的病害种类繁多,同人类一样,在植物生长的整个阶段,都有可能遭受到病原物不同程度的侵害。
每年植物病给我国的经济、粮食作物造成的损失很大,仅番茄和烟草两种农作物的损失就超过亿元。
同样以西瓜和甜瓜为例,它们是常见的、且经济价值很高的水果,但同样遭受到病害的威胁,真菌病害尤为明显。
[2]传统的防治方法缺陷较多,无法较好地解决病害,提升农作物产量、品质。
而目前通过将病毒蛋白基因转入植物体体内,来提高农作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成为了一种直接有效的方法,在一些重要的农作物改良中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次就是将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导入植物体细胞中,这能有效降低病毒的繁殖速率,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
中国农业科学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成功修饰和克隆了几丁质酶基因和葡萄糖氧化酶基因,将它们导入棉花,就获得了抗枯萎病和黄萎病的转基因棉花新品种。
它们的生长状况与野生型相比更加良好。
除了棉花之外,近期我国已获得马铃薯、番茄、烟草、黄瓜等作物的抗病毒转基因品种。
除此之外,抗细菌、真菌的转基因科研工作也在积极进行着。
[3]
2.2 转基因植物抗虫
虫害问题是一直困扰农业生产的重大问题。
许多植物都遭遇着虫害的威胁。
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大面积喷洒农药。
这样不仅对植物、环境造成危害,而且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
转基因植物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问题。
植物自身防治害虫,不需要化学药剂的大量喷洒,同时也避免了传统防治方法的负面影响。
说到转基因抗虫,那还得从大名鼎鼎的Bt基因说起。
在20世纪初,它首先在受病害的蚕蛾中发现,但未保存下来。
20世纪20年代起,Bt作物被大量生产来防治欧洲玉米螟。
之后人们才发现,它的杀虫活性是由形成芽孢是产生的杀虫晶体蛋决定。
这种蛋白能破坏昆虫的膜腔离子平衡,导致其停止进食而死亡。
近年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致力于抗虫性植物的研究,在抗虫转基因育种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除了刚才提到的Bt基因之外,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昆虫毒性基因、植物凝集素基因等抗冲击因也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它们大大解决了虫害对植物的侵袭。
目前,已经批准或即将批准的转Bt基因作物在21种以上,在我国,只有转Bt基因的抗棉品种得到了商品化生产。
这样看来,转基因抗虫方法取缔了喷洒农药对人类及各种生物生存环境的破坏的不良之处。
但与此同时昆虫也在不断进化,为此,寻找新的抗虫基因成为了之后研究的重点。
[4] 2.3 转基因植物抗除草剂
近几年,杂草对农作物的影响非常巨大。
实验表明,杂草品种多,数量大,农作物因此损失严重。
如山药损失8.9%,大豆39.6%,棉花64.2%,玉米16.4%,花生80%。
[5]目前,绝大多数防治方法就是通过喷洒化学药剂除草剂是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手段。
开发抗除草剂植物是近几来的最活跃的生物技术,带来了显著的经济以及环境的效益。
最具代表性的是棉花转基因抗草甘膦作物的出现与推广。
棉田常用除草剂的机理是通过抑制植物体内的不同生理功能来导致植物体死亡。
不同的除草剂基因对植物有着不同的效果。
如:氨基酸合成抑制性除草剂是通过抑制植物体内氨基酸生成物的关键酶的分泌;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是通过影响光合作用,干扰CO2的固定而抑制光合作用,与此同时产生有害分子对植物造成多重伤害等等。
但是,部分的除草剂在除去杂草的同时,对非目标植物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于是,改良植物的基因,使它们不受抗除草剂的影响,这就是植物抗除草剂基因的重要性。
转基因抗除草剂的引入可以使事情变得简单而高效。
它们的作用机理如下:1.变化除草剂的结合位,使除草剂对它不发挥作用;2.促进除草剂分解酶的过量表达,使除草剂被迅速降解而发挥不了作用;3.区域化隔离除草剂。
目前已研究的除草剂基因有bar(PAT)、抗磺酰脲类除草剂、psbA突变基因等近20种,可以说有很大成果。
抗除草剂目前被应用到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等作物中;[6]而目前已经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抗除草剂棉花有:抗草甘膦棉花、抗磺酰脲类棉花、抗草铵膦棉花等。
[7]
转基因抗除草剂有其优势所在,但也不是毫无缺点。
例如:抗除草剂转基因的安全性;抗除草剂作物本身因提高生长能力而变成超级杂草,打破生态平衡;因转基因产生的新型蛋白质对于食用其的生物,包括人在内可能含有毒素,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破坏,引起食品安全
问题等等,这都需要我们去发现并进一步解决。
3.结论与展望
转基因技术前景广阔,相对传统技术有诸多优势,既能自然、直接、高效地解决各种问题,又防止了理化物质造成的大面积生态环境破坏,是一项新颖、高效的技术。
我们在农作物抗病抗虫抗倒伏方面等发现巨大,但也存在转基因过程的困难或是难以组培再生。
实验室转基因烟草易得,但应用在玉米、水稻等农作物中相对困难,组培苗成活率不高。
因其不可控性,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等,还不被大众所接受。
以及转基因植物的大面积推广可能会产生超级杂草,再次消灭杂草会变得更加困难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且目前还没有研究成果,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改善。
尽管转基因工程的应用令人担忧,但总得说来,是利大于弊的。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
每项新技术的产生,发展路程无疑都是曲折的。
尽管其问题众多,但是随着人们的认知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如果因噎废食,无疑是最大的损失。
由此看来,转基因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
参考文献
[1]俏山农.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及对策.搜狐科技
[2]肖守华.西瓜、甜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6.
[3]李淼,檀根甲,承何元,吴芳芳,韩翔,张成林.植物抗病性研究现状与前景展望[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2,5:731-735
[4]宋相杰.Bt转基因抗虫植物的研究进展[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7,2:55-59
[5]兰茹,桂芳.杂草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技,1981,03:33
[6]王宜林,李宏.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的研究现状[J].生物学通报,2005,40(4):15-17
[7]郭书巧,倪万潮,王庆南,沈新莲,束红梅,张香桂,徐鹏,巩元勇.转基因抗除草剂棉花的创制及产业化前景[J].江苏农业学报,2012,5:94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