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29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29
初中物理规律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让学生学会使用力的图示表示方法。
4. 让学生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及作用。
2. 力的三要素。
3. 力的图示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点的理解。
2. 力的图示表示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分享对力的理解和感受。
二、讲解力的概念和作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教师讲解力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讲解力的三要素(10分钟)1. 教师讲解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力的强度,可以用牛顿(N)作为单位。
2. 教师讲解力的方向:力的方向是力的作用的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
3. 教师讲解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是力作用的位置,可以用坐标表示。
四、讲解力的图示表示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力的图示表示方法: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画出几个力的图示。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给出几个力的实例,让学生画出力的图示。
2.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讨论力的表示方法。
六、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力的概念、作用、三要素和图示表示方法。
2. 教师提出几个拓展问题,如力的合成、分解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力的三要素和图示表示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力的知识。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全册第一章简单的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器材:电脑、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教材分析:1、本节研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要求尽可能利用实验、周围现象去进行教学。
可以利用课本外的实验、现象去进行教学。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指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的结论,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释有关的现象。
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无————因为暂无相关内容二、导学达标: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1、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2、声音的传播:(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声波:利用录像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秒三、小结: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四、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五、课后活动:练习:物理套餐的部分内容。
作业:16页1、2、3题。
教学后记:1、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2、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学习目标:1、知道人耳的构造。
2、知道声音在人耳的传播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