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类详细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7.92 MB
- 文档页数:83
中国蜱虫种类
摘要:
1.蜱虫的概述
2.蜱虫的分类
3.蜱虫的传播与危害
4.蜱虫的防治方法
正文:
一、蜱虫的概述
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
蜱虫的体型较小,通常只有火柴棒头大小,但吸血后体型会明显增大。
蜱虫的背部有硬质的盾板,根据这一特征,蜱虫可分为硬蜱和软蜱两大类。
二、蜱虫的分类
1.硬蜱科:硬蜱科蜱虫背部有硬质的盾板,通称为硬蜱。
全世界已发现的硬蜱科蜱虫约700 多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蜱虫约100 种。
2.软蜱科:软蜱科蜱虫背部没有盾板,通称为软蜱。
全世界已发现的软蜱科蜱虫约150 种,我国已记录的软蜱科蜱虫约10 种。
三、蜱虫的传播与危害
蜱虫寄生于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部分种类也可侵袭人体。
蜱虫吸血习性,其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
蜱虫传播各种病原体,如森林脑炎、Q 热、莱姆病等。
四、蜱虫的防治方法
1.环境防治:清除蜱虫的孳生地,如草丛、树林等。
对家畜舍进行清洁、消毒,并保持通风干燥。
2.生物防治:利用蜱虫的天敌,如鸟类、捕食性昆虫等进行生物防治。
3.化学防治:使用杀虫剂对蜱虫进行喷洒或涂抹,以杀灭蜱虫。
4.个人防护:在蜱虫活动季节,尽量避免进入蜱虫孳生地。
十大恐怖动物——蜱资料: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
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形态:成虫体分假头和躯体两部分。
躯体椭圆形,表皮革质。
未吸血时背腹扁平,体长2~10mm,雌性硬蜱饱血后有的可达30mm。
螯肢长杆状,外围螯肢鞘,其末端具齿状的定趾和动趾,用于切割宿主皮肤。
口下板较发达,其腹面有纵列的逆齿,有穿刺与附着作用。
须肢可见4节,末节有感受器,当吸血时须肢起固定和支柱作用。
气门1对,有气门板围绕,位于足基节Ⅳ的前外侧或后外侧。
足分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跗节末端具爪1对及爪垫(pulvillus)1个。
足跗节Ⅰ背缘近端部具有哈氏器(Haller's organ),具嗅觉功能。
1. 硬蜱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
假头基背面形状呈矩形、三角形、六角形或梯形,因蜱属而异。
雌蜱的假头基背面有1对孔区(porose area),在产卵时其分泌物附在卵表面起抑制氧化作用。
口下板的逆齿较发达。
须肢第1节很短;第2、3节较长,形状各异;末节短小,嵌生于第3节腹面亚前端的小凹陷内,其顶端有感觉毛。
各节活动均不灵活。
躯体体表光滑。
背面有盾板。
雄蜱盾板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幼蜱和若蜱的盾板仅覆盖背面的前部。
盾板上可有刻点或色斑。
有些蜱属具眼1对,位于盾板的侧缘。
有的蜱属在躯体后缘具方形的缘垛。
躯体背面尚有各样的陷沟。
躯体腹面有围绕生殖孔向后延伸的生殖沟。
在肛门之前或之后有肛沟。
前者称前沟类硬蜱,如硬蜱属;后者称后沟类硬蜱,如其他蜱属。
雄蜱腹面可有骨板,其数目因蜱属而异。
气门板宽阔,位于足基节Ⅳ的后外侧,其形状因蜱种而异。
足基节上通常有距刺,爪垫通常较发达。
蜱虫形态和分类蜱虫,又称蜱螨,是一类寄生在动物体表或皮下的节肢动物,属于蜱目。
它们的身体呈椭圆形,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两部分,没有明显的身体分节,体表布满刚毛,可以在宿主的皮肤上牢固地附着。
蜱虫在动物身上吸血取食,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
蜱虫的头胸部呈扁平状,具有特殊的口器,可以穿透宿主的皮肤吸食血液。
一般来说,蜱虫的头部比较小,但口器发达,可以在宿主体内长时间吸血。
蜱虫的腹部较大,内含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
蜱虫的寄生行为会给宿主带来不适甚至危害,因此及时发现和清除蜱虫对于宠物和人类的健康都非常重要。
根据蜱虫的生活习性和寄主的不同,蜱虫可以分为许多种类。
常见的蜱虫有硬蜱和软蜱两大类。
硬蜱是蜱虫中的一个主要类别,具有坚硬的背板,外壳坚硬而光滑。
硬蜱的头部和胸部融合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区分。
硬蜱一般寄生在哺乳动物身上,如狗、猫、牛等,也会寄生在鸟类中。
硬蜱的传播疾病的能力较强,是许多传染病的媒介,需要引起重视。
软蜱则是另一类常见的蜱虫,外壳较软,背板没有明显的坚硬硬度。
软蜱的头部和胸部有明显的分界,腹部圆润。
软蜱主要寄生在爬行动物和鸟类身上,如蜥蜴、蛇、鸟类等。
软蜱的传播疾病的能力相对较弱,但也需要及时清除,以免对宿主造成不良影响。
除了硬蜱和软蜱外,还有一些特殊种类的蜱虫,如眼蜱、疥螨等。
这些蜱虫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有着独特之处,但都属于蜱目的范畴。
总的来说,蜱虫是一类常见的寄生虫,对宠物和人类的健康有一定的危害。
了解蜱虫的形态和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蜱虫的寄生,保护宠物和人类的健康。
希望通过对蜱虫的了解,大家能够更加重视蜱虫的防治工作,减少蜱虫带来的危害。
蜱虫形态和分类蜱虫是一类寄生于动物体表的节肢动物,属于蛛形纲下的蜱目。
它们的形态特征独特,分类较为复杂。
本文将以蜱虫的形态特征和分类为主题,对蜱虫进行详细介绍。
一、蜱虫的形态特征蜱虫的体型较小,多为椭圆形或圆形。
它们的体长一般在1-10毫米之间,形态呈扁平状。
蜱虫的身体由头部、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组成。
1. 头部:蜱虫的头部较小,前端呈圆形或半圆形。
头部具有一对复眼和一对口器,口器由刺吻和颚组成。
蜱虫的口器特化为穿刺式,可以插入宿主体内吸取血液。
2. 胸部:蜱虫的胸部较宽大,呈卵圆形。
胸部上有四对足,足的形态和结构各异,用于爬行和附着在宿主体表。
3. 腹部:蜱虫的腹部较大,背部呈扁平状。
腹部上有许多细长的刚毛,用于固定在宿主体表。
蜱虫的腹部还有生殖器官和呼吸器官。
二、蜱虫的分类蜱虫是一类多样性较高的寄生虫,目前已知约有9000多种蜱虫。
根据形态特征、寄主种类和生活史等方面的差异,蜱虫可以分为多个科、属和种。
1. 科别分类:蜱虫目前被划分为17个科,包括蜱科、螨蜱科、软蜱科等。
其中,蜱科是蜱虫中最大的科,包括了许多重要的蜱虫种类。
2. 属别分类:蜱科下又分为多个属,每个属下有若干种蜱虫。
例如,蜱科中的蜱属包括了一些常见的蜱虫种类,如犬蜱(Ixodes)、人蜱(Dermacentor)等。
3. 种别分类:每个属下的蜱虫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成多个种。
以犬蜱为例,它下面有许多种类,如森林犬蜱(Ixodes ricinus)、牛蜱(Ixodes scapularis)等。
蜱虫的分类主要依据于形态特征、生活史和寄主种类等方面的差异。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的发展,蜱虫的分类也逐渐趋于准确和细致。
三、蜱虫的生态和重要性蜱虫是一类重要的寄生虫,它们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森林、草原和农田等环境中。
蜱虫寄生在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等宿主身上,通过吸食宿主的血液获取营养。
蜱虫在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它们是一类广泛的病原体携带者,可以传播多种疾病,如蜱媒传播的疟原虫病、蜱媒传播的布鲁氏菌病等。
蜱虫形态和分类蜱虫,也称虱子,是一类古老的小型昆虫,全身由复杂的前纤维状鳞片覆盖,大多只有0.1-1.0毫米的体长,但某些物种可达20-50毫米。
蜱虫有非常细小的头,有四只胸肢,后腹只有三只胸肢,头上有些有两只眼。
此外,蜱虫的特点有:有数百片细密的前纤维状鳞片,粘性蛋白的粘合剂使它们能够在不接触表面上爬行;有两只触角,有16条腿,依照全身腔肠和肠胆道的有无区分,蜱虫可划分为栖型蜱和浮型蜱;主要以卵或幼虫为食,有的物种吃水果和树叶,成年蜱虫也吃细菌和霉菌。
根据蜱虫的形态和细胞结构,可以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种类,包括擦鳞蜱、腔蜱、蚤、蚊、衣虱、般袜虫和蜱子等。
擦鳞蜱(Acari)是最大的蜱虫类群,有大约四分之三的蜱虫属于擦鳞蜱类。
具有三节胸肢和一节后节,头上有两只触角,有两对螨脚,体表有许多纤维状鳞片,可以分辨出擦鳞蜱和其他种类的蜱虫。
腔蜱(Opisthosoma)头部宽大,没有触角,有6到8对胸肢,体表有白色,黄色或褐色斑点,通常会停留在植物上进行取食。
蚤(Phalangida)头部呈现三角形,有8对肢,肢比腔蜱的更长,能够在植物或墙上进行快速爬行。
蚊(Ixodida)头部具有叉刺形,有4对肢,可以用叉刺进入宿主的皮肤,从而取食血液,最常见的蚊属于斑蚊科,例如猩红热病蚊、黄热病蚊和日本乙型脑炎蚊。
衣虱(Anoplura)头部具有叉刺形,可以用叉刺进入宿主的皮肤,有8对肢,最常见的衣虱属于癣虱科,例如棉花衣虱和头虱,它们可以通过吸收血液来从宿主中获取水分和营养。
般袜虫(Arachnida)是一类独立的节肢动物,头部带有四只触角,有8对肢,属于蜱虫的一种,最常见的蜱虫属于多足蜱,典型的物种有苍蝇蜱、蟑螂蜱、螨虫和八腳蜱等。
蜱子(Scutoidea)是一类蜱虫,属于多足节肢动物,有8对肢,有许多类似蟑螂的特征,头部有两只短触角,体表有许多鳞片。
蜱防制知识宣传要点一、蜱的特点蜱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蜱总科,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及软蜱科。
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犬豆子、八脚子等,通常寄生在鼠类、家畜等体表。
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
全世界已知蜱类800余种,我国已发现110余种。
中原地区常见的有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微小牛蜱等。
蜱的一生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4个阶段,其中成虫、若虫有8条腿,幼虫有6条腿。
春秋季是蜱的活动高峰,冬天基本不活动。
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
蜱离开动物后附着草上,可叮人、吸血。
蜱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
二、蜱的分布国内各省(区、市)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
蜱大多生活在草地、农田、森林等野外环境,因蜱种不同而异。
一般须具备较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如全沟硬蜱主要见于北方森林地区、长角血蜱多见于丘陵地区、草原革蜱多见于草坪和草原牧场,而二棘血蜱主要见于南方丘陵、山区等。
三、蜱的危害蜱叮咬人后可引起过敏、溃疡或发炎等症状,一般均较轻微。
蜱是媒介生物,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使人患病。
蜱可传播多种疾病。
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31种细菌、32种原虫,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如森林脑炎、蜱传出血热、Q热、蜱传斑疹伤寒、野兔热、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巴尔通体感染等,给人类健康及畜牧业带来很大危害。
蜱传疾病极少见人传人现象,但是,接触含有较大量病原的血液或分泌液,有可能感染发病。
四、个人防护(一)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
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针织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二)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如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可维持数小时有效。
蜱虫是犬的一种重要外寄生虫。
病原:寄生于犬身上的蜱主要有血红扇头蜱、二棘血蜱、长角血蜱、草原革蜱和微小牛蜱等。
【血红扇头蜱】雄虫体长约2.7~3.3 mm ( 包括假头 ),宽约1.6~1.9 mm。
雌虫末吸血时体长约 2.8×1.6 mm ( 包括假头 )。
为三宿主蜱,其形态特征是:有肛后沟,盾板无花斑,有眼,假头基呈三角形,气门板呈逗点状。
雄虫腹面有肛侧板。
【二棘血蜱】雄虫体长约1.96 mm ( 包括假头 ),宽约1.26 mm;雌虫末吸血时体长约2.38 mm ( 包括假头 ),宽约1.40 mm。
【长角血蜱】雄虫体长约2.10~2.38 mm ( 包括假头 ),宽约1.29~1.57 mm;雌虫末吸血时体长 2.52~300 mm ( 包括假头 ),宽约1.57~1.75 mm。
二棘血蜱和长角血蜱属于血蛔属三宿主鲜。
其形态特征是有肛后沟,盾板无花斑,无眼,须很短,第二节外展,超出假头基之外。
假头呈矩形,雄虫腹面无几丁质板。
【草原革蜱】雄虫体长约 6.2 mm ( 包括假头 ),宽约 4.4 mm;雌虫饱食后体长约 17 mm ( 包括假头 ),宽约 11 mm。
为三宿主姆。
其形态特征是有肛后沟,盾板上有银灰色花斑,有眼,须肢粗短,假头基呈方形,气门板呈卵圆形或逗点形。
雄蜱腹面无几丁质板。
【微小牛蜱】虫体长约 1.9~2.4 mm ( 包括假头 ),宽约 1.1~1.4 mm,体中部最宽;雌虫末吸血时体长约 2.1~~2.7 mm ( 包括假头 ),宽约 1.1~1.5 mm,饱食后虫体达 12.5 ×7.8 mm。
此虫无肛沟,盾板无花斑,有眼,假头基呈六角形,气门板卵圆形。
【生活史】牛蜱是不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其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
多数蜱在动物体上进行交配,交配后吸饱血的雌邮离开宿主落地,爬到缝隙内或土块下静伏不动,一般经过 4~8 天待血液消化和卵发育后,开始产卵。
蜱开放分类: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蛛形纲、动物、蜱螨类蜱(Tick)蛛形纲、蜱螨亚纲、寄螨目(Parasitoformes)蜱总科(Ixodoidea)动物的总称。
分硬蜱、软蜱、纳蜱(目前仅发现一种,我国未发现,此处略)三类。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
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形态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子状,大者可长达30mm。
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
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部份。
1.硬蜱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
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
螯肢1对,是重要的刺割器。
口下板1块,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
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
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
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
雄蜱背面的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仅覆盖部分背面。
硬蜱2.软蜱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
颚基背面无孔区。
躯体背面无盾板。
软蜱硬蜱与软蜱形态特征的鉴别硬蜱|软蜱1.颚体:在躯体前端,从背面能见|在躯体前部腹面,从背面不能见2.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无孔区3.躯体背面:有盾板,雄者大,雌者小|无盾板。
体表有许多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4.雌雄蜱区别:雄蜱体小盾板大,遮盖整个虫体背面;雌蜱体大盾板小,仅遮盖背部前面|区别不明显生活史蜱是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有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期。
幼虫和若虫的外形与成虫相似,但幼虫只有3对足,若虫无生殖孔。
从卵到成蜱的时间,因蜱的种类、血食情况、温度和湿度而不同,一般为几个月至1~3年.生态1.产卵和孳生地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
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