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地下水特征分析和由此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1]
- 格式:pdf
- 大小:294.00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辽宁省地下水污染物特征作者:卞玉梅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23期摘要:本文主要以辽宁省为研究范围,总面积约14.8万km2。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地下水质量评价标准值依照《地下水质量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执行。
对辽宁省地下水污染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对于地下水污染源控制及污染物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改善地下水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辽宁省;污染物;污染特征0.前言辽宁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南部,是全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和商品粮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机械制造、煤炭、钢铁、石油等产业基地。
而水资源,尤其是地下水资源,不仅是保障我省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各项工、农业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系统安全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辽宁省城市规模和城市化进程的扩大与加快、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也越来越高,地下水资源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由此引发的各种地质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其已成为制约辽宁省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1.自然地理概况辽宁省地处东北地区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3′-125°46′、北纬38°43′-43°26′,南临黄海、渤海,东南与朝鲜一江之隔,西北毗连吉林省,西南接壤河北省,与日、韩两国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沿边省份,也是东北及内蒙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
辽宁省国土面积14.8×104 km2,大陆海岸线总长2292km,近海水域面积6.8×104 km2。
全省共辖14个地级市、100个县(市、区),总人口4382万人。
2.水质评价方法2.1水质评价方法地下水水质由于受到区域水文地质气候及人类活动等诸多条件的综合影响,在不同时段具有“空间差异性”、“随机不确定性”、“模糊不确定性”等特性。
由于地下水水质污染程度的划分是客观存在的模糊概念和模糊现象,因此,模糊理论更适用于水质污染级别的划分。
辽宁省地下水水源概况本文详细研究了辽宁省地下水水源状况、水质特点和污染物来源及危害;阐述了该省地下水水源存在严重超采和严重污染的问题,以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为该省保护地下水水源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标签:地下水水源;现状;水质特点;污染;危害地下水是维持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资源。
近年来,辽宁省地下水面临着超量开采,水质污染严重等问题。
如沈阳市地下水锰、铁等污染物超标,并且还存在有机污染。
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用水的需求,同时给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平衡构成威胁。
1 辽宁省地下水水源现状辽宁省多年平均地下水水资源量124.68亿m3,其中平原区63.99亿m3,山丘区67.42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6.73亿m3。
2014年,全省浅层地下水供水量67.2亿m3,深层地下水供水0.39 亿m3;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67.2亿m3[1]。
其中农业、工业、城镇和农村生活用水比例分别为62%、18%、13%、7%。
据资料显示,辽宁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人均的三分之一,而地下水年开采率超过90%。
该省已成为国内地下水开采最高省份之一。
地下水的超采易引发诸多的生态问题。
为保护地下水资源,该省采取了禁止新设和限期关闭地下水工程、加强供水管网建设等手段。
2012年2月,辽宁省发文禁止批准新的地下水开采项目,仅保留已有应急备用水源。
对于其余取水工程将全部予以关闭。
缺水问题严重的辽宁中部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高达约80%,远超国外50%的上限。
而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快速增长,使得农业用水越来越不足。
由此容易引发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愈加突出。
2 沈阳市地下水水质特点沈阳市政供水主要为地下水源,地下水部分约为供水总量的三分之二。
水质调查显示,全市水源井原水中除了因地质构造引起的铁、锰超标外,还存在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总大肠菌群的污染。
部分水源如李官卜水源还存在有机物污染,且多数为不易降解有机物,具有种类多、性质复杂但浓度低的特点。
辽宁西部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问题摘要:对辽西沿海地区海侵情况,程度,变化规律,主要成因等进行了详细论述,为环境治理及开采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关键词:下辽河,海侵,咸淡水,水质,成因,分布。
辽宁西部东起锦州,西至山海关的沿海地区。
由于该区交通方便,工业发达,工业城市(锦州市、锦西市、葫芦岛港、兴城、绥中等)密布,且锦州港、高岭电厂等大型工程又相继施工,需水量愈来愈大,而所需供水又绝大部分采自地下水,故形成了锦州、锦西、绥中等近海局部地段的海水入侵,并使地下水资源遭到污染。
本文现就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1沿海地区水文地质概况本区由东部双台子河口至西部山海关,在沈山铁路以南沿海地区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广为分布,构成通称“辽西走廊的沿海平原。
辽西走廊东段双台子河至锦州之间,为大、小凌河冲洪积扇地和沿海冲海积平原。
扇地的西北部及小凌河口两侧,仅有1个含水层,含水层顶部覆有3-6m的亚砂士或亚粘士含水层由砾卵石组成,砾卵石的砾径1—5cm,大者为10-15cm,砾石上部分选好,下部差,含5—20%粉土,厚20-50m,渗透系数150-400m/d,单井出水量大于5000m3/d水位埋深3-5m。
为潜水一微承压水,水质较好,多属矿化度小于1g/L的重碳酸钙或重碳酸钙镁型水。
近海地段水质较差,为孙化度3-10g/的氯化钠型咸水。
区内东南及东部可分上、下两个含水岩组,上部含水岩组的含水岩层主要为冲洪积砂砾石、砂砾卵石组成,并有向东部边缘相变为中粗砂及中粗砂含砾的趋向,含水层厚20-50m,渗透性及富水性较好,渗透系数50-120m/d,单井涌水量多大于50),水位埋深15m,属微承压水。
该层地下水在郭苇场、安屯、西八千、北小柳一线西北为矿化度小于1g/L的重碳酸型淡水;东南侧则渐变为氯化钠型咸水。
在该含水岩组的顶部覆盖较厚的亚粘士及亚砂土层。
下部含水岩组埋藏于上部含水岩组之下,其间为中更顶部5-10m厚的精士亚粘土隔水顶板。
辽宁省环境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及其问题的防治探讨辽宁省环境工程地质特征分析及其问题的防治探讨1引言环境工程地质既是工程地质的分支学科,又是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
它是专门研究由于人类所兴建的各种工程设施引起的工程地质现象、问题及其防治和利用等。
因此,环境工程地质不但要从地质角度,而且要从环境保护角度,亦即从人类资源生态、健康、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整体的综合研究,克服地质和环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1]。
辽宁省地势自北向南、自东西向中部倾斜,受北北东向地质构造格局控制,山脉平原均呈北东方向展布。
山地丘陵分列于东西两侧,中部为平原,北部为波状平原及丘陵低地[2]。
2区域地质概况辽宁省地壳运动具有多旋回的特点,断裂构造分为超岩石圈断裂、岩石圈断裂、壳断裂和一般断裂4种,它们分属于中朝准地台断裂体系和滨太平洋断裂体系。
辽宁境内的深断裂极为发育,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点。
该区第三纪以来的地壳变动,表现为辽东、辽西大面积上升,中部下辽河平原下降,伴有断裂、火山活动及局部小构造生成。
表现为:辽北低丘缓慢隆起、下辽河断陷平原沉降、辽东山地较强烈隆起、辽西丘陵山地缓慢隆起。
辽宁省为继承性的断陷、坳陷盆地,新构造运动控制着全区的环境工程地质稳定性,展示出明显的差异性运动,从而也导致了岩、土体结构类型较为复杂,因此全区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有较大的差异。
3环境工程地质特征3.1环境工程地质稳定性辽宁省环境工程地质稳定性大体可分为4种类型:辽西为弱差异性上升的冲洪积平原基本稳定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
辽东为强差异性上升的冲洪积平原不稳定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主要表现在深大断裂在本区通过,并有多次强烈地震发生。
如1975年曾发生7.3级海城强烈地震造成的危害极为严重,周期性地震活动的发生使此区成为易受强烈地震危害的不稳定区。
中部及北部为均匀下降的冲洪积平原基本稳定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
沉积物均一,为上覆粘性土良好的天然地基与少丘漫布的天然地基。
辽南为河口三角洲大幅度下降的滨海平原稳定性较差的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受构造运动的影响,本区大幅度下降,接受河口及海相沉积,形成多层结构。
简述辽宁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成因一、矿床开采技术条件(一)矿区(床)水文地质1.矿区水文地质a、自然地理辽宁省本溪市草河掌镇苑家堡子金矿区,地处松岭山山脉西南延伸部分,位于中低山区内。
山顶呈长岗状,多北西走向,山脊线呈舒缓波状,余脉向四周延展。
地势总体北西高,南东低。
地形标高变化在950~460m 之间,相对高差490m。
地形坡度一般在25°~40°之间,局部陡峻。
区内沟谷发育,主沟一般呈东西向、次级沟多呈南北向,并由上游而下变宽,谷底坡度渐变在5~15°内。
山体坡脚与谷底多呈陡度接触。
具剥蚀山区及山间谷地之特点。
矿区地貌类型简单,地形条件复杂。
该区气候温和适宜,四季分明,年最高气温34.2℃,最低气温-34℃,年平均气温7℃左右。
年平均降雨量达1100 毫米左右,主要集中于7、8 月份,无霜期为150 天。
封冻时间在11 月份,翌年4 月中旬解冻。
冻土深度1.2 米。
矿区内水系较发育,头道沟河为区内较大河流,由北西向南东流经矿区。
洪峰期河水泛滥、水势迅猛,水量约是平水期河水的数十倍,暴雨后快速消退。
河水季节性变化明显。
当地侵蚀基准面位于区外,标高为460m。
b、含水岩组及富水性按地下水赋存规律,岩石与岩组的含水程度,划分地下水类型。
基本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基岩裂隙水二种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水该类型水主要赋存于沟谷、河床两岸及山体坡脚处呈块状或不对称条带状展布的砂砾石、碎石、角砾堆积体中。
调查知,区内松散岩类堆积体厚度为0.5~2m 不等、连续性差,透水性好,下伏岩面一般较陡,其中水疏干快、径流途径短。
则区内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富水性属贫乏。
2 )基岩裂隙水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构成低山丘陵的层状、块状岩类裂隙中。
①层状岩类裂隙水该类型水主要分布于矿区中部的早元古界辽河群浪子山组一段岩石风化裂隙发育带中。
岩性主要为泥质板岩、绢云绿泥片岩、石英砂岩等。
地下水以下降泉形式出露,泉点流量在0.221l/s~0.484l/s 之间,属富水性弱的含水岩组。
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部,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要说起它的水文地质条件,那可有不少有趣的特点和故事呢。
咱们先来说说本溪的地表水。
本溪境内有太子河、浑江等众多河流。
太子河那可是本溪的“明星河”,河水奔腾流淌,就像一个活力四射的少年,一路欢歌。
记得有一次,我沿着太子河散步,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就像无数颗钻石在闪耀。
河岸边,芦苇轻轻摇曳,微风拂过,发出沙沙的声响。
远处还有几只水鸟在嬉戏,时而扎进水里捕鱼,时而振翅高飞,那场景真是太美啦!本溪的地下水也很有特点。
这里的地下水类型多样,有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等。
在一些山区,你能看到清澈的泉水从石缝中涌出,形成小小的溪流。
有一回,我去山区游玩,在一个山脚下发现了一处泉眼。
泉水冰凉刺骨,我用手捧起尝了一口,哇,那甘甜的滋味,简直比买的矿泉水还好喝!本溪的含水层分布也挺有意思。
在河谷平原地区,含水层厚度较大,水量丰富。
而在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含水层的分布就相对不均匀啦。
有的地方地下水丰富,有的地方则相对较少。
这就好像大自然在跟我们玩捉迷藏,让我们不断去探索它的奥秘。
本溪的水文地质条件还对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农业方面,丰富的水资源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保障。
在工业方面,一些企业也依靠优质的地下水进行生产。
不过,这也给水资源保护带来了挑战。
为了保护好本溪的水文地质环境,当地政府和居民可没少下功夫。
加强水资源管理,防止过度开采;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让河水更清澈;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大家都在努力,让本溪的水更清、更甜。
总的来说,本溪的水文地质条件独特而丰富,既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也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希望我们都能珍惜这宝贵的水资源,让本溪的水永远流淌,永远清澈。
辽宁省2010年度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摘要文章在简述辽宁地区基本概况的基础上,阐述了辽宁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类型,对其地下水的主要水文地质单元进行了划分,并以野外监测数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辽宁地区各主要城市和所属水文地质单元的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及水质特征,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和依据。
关键词辽宁省;地下水;水位;监测;动态;上升;下降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陆地面积14.57万km2,人口4200万。
全省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各地有比较明显的差异。
总的来看,北部属温带气候;南部属暖温带气候;东部多为湿润气候;中部为半湿润气候;而西部则为半干旱气候。
主要特点是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漫长而寒冷;夏季多东南风,炎热而多雨;春季少雨而多风;秋季短暂而晴朗。
年平均气温5℃-10℃,高低悬殊,日平均气温在22℃-25℃之间。
寒暑极值气温变化多在±40℃之间。
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1200mm之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最大降水中心在鸭绿江下游的宽甸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200mm以上;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位于建平,年平均降水不足400mm。
除地域分布不均外,季节变化也很大,年降水量的70%-80%集中在雨季6-9月,年平均降水日数在70-120天之间,其中以千山东侧最多,在120天以上,辽河流域及辽东半岛80-90天,西北部朝阳、北票、阜新地区不足70天。
境内地表水系较为发育,大小河流36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5000km2以上者10条,1000km2以上者45条,分属辽河、鸭绿江、大凌河、黄海、渤海沿海诸河等流域,平均年径流量325×108m3。
各河川径流量随季节变化差异较大,夏季水量充沛,冬季流量小。
1辽宁水文地质条件辽宁地区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水文气象等地质环境条件特征,控制了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构成若干个由补给区、迳流区至排泄区比较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
辽宁省本溪市水文地质条件简述本溪市位于辽宁省东部,是辽宁省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
该市的水文地质条件受地形、地貌、气候和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概述本溪市的水文地质条件。
一、地形与地貌本溪市的地形主要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组成。
其中,山地和丘陵地区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0%,而平原地区仅占30%左右。
这种地形使得本溪市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大部分水资源集中在山地和丘陵地区,而平原地区的可利用水资源相对较少。
二、气候条件本溪市的气候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该市年平均降水量为700-900毫米,其中7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这种气候条件使得本溪市的水资源较为丰富,但同时也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三、地质构造与地下水本溪市的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元古界、古生界和中生界等岩石组成。
这些岩石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含水层和隔水层。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砂岩、砂砾岩和页岩等岩石的裂隙和孔隙中。
地下水的类型包括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
其中,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山地区,而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四、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根据对本溪市地形、地貌、气候和地质构造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水文地质条件评价:1、水资源分布不均:由于地形和地貌的影响,本溪市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需要采取措施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2、地下水开发潜力有限:本溪市的地下水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是受到地质构造和地形的影响,开发潜力有限。
在平原地区,由于地下水位较浅,需要注意防止地下水污染和地面沉降等问题。
3、洪涝灾害风险较大:本溪市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使得洪涝灾害的风险较大,需要加强防洪减灾工作。
4、水质较好:本溪市的水质总体较好,但部分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问题。
需要加强水环境保护和水质管理。
本溪市的水文地质条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点。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确保本溪市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辽宁省地下水超采危害性及治理保护措施崔舒颖【摘要】辽宁省是中国北方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地下水在水资源供给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辽宁省地下水源供水量已接近总供水量的一半,并形成多个地下水超采区.地下水资源虽然有其特定的优势,但过度开采会带来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地面下沉等多方面的危害,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科学的治理保护措施,从而促进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期刊名称】《黑龙江水利科技》【年(卷),期】2017(045)001【总页数】4页(P57-60)【关键词】辽宁省;地下水;超采;危害;治理【作者】崔舒颖【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水文局,辽宁抚顺113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8水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地下水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生活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地下水的开采需要遵循合理适度的原则,过度开采将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地下水位下降,河道基流量减少甚至断流。
尤其是在临海地区,地下水超采不仅容易导致水污染的发生,还将带来海水入侵问题,给人畜饮水造成困难。
因此,及时治理地下水超采问题,有效保护水资源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文章将以辽宁省为例,深入探讨地下水超采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治理保护措施。
辽宁省是中国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地下水也因此成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资源。
从近年来的统计可以看出,辽宁省不仅水资源紧张,而且地下水开发利用过度的问题日益突出,地下水储存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
1.1 辽宁省水资源概况辽宁省是北方严重缺水的地区,全省水资源总量342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1/3,约820 m3,明显低于国内平均水平。
根据新一期的水资源公报显示,2014年辽宁省平均降水量453.6mm,折合降水总量659.98亿m3,比多年平均值少33.1%。
2014年不仅降水量较少,还出现了阶段性春旱和严重夏伏旱。
汛期全省6—9月平均降水量为302.3mm,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少36.6%;7—8月主要降水期的平均降水量为149.0mm,比同期多年平均值少57.5%[1]。
摘要:淡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经济效益,系生态环境建设的控制因素。
辽宁省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
需充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推动缺水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水资源缺乏缺水因素找水方向开发模式水是世界上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淡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系生态环境建设的控制因素,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全球化,水与人口和资源并称为人类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社会问题。
近些年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受到全球的极大关注。
全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7?342m3,但由于世界水资源的分配在时间和空间上很不平衡,所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缺水。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为28?100×108m3[1]。
辽宁省是我国严重缺水省份之一。
水资源总量为325×108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785m3,为全国的第21位。
相当于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三分之一,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十分之一[2]。
辽宁西部地区包括锦州市、阜新市、朝阳市和葫芦岛市。
该地区地下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是辽宁省最为缺水的区域,水资源短缺一直困扰着该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干旱频繁发生,尤其是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缺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需充分、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推动缺水地区经济的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2.缺水状况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包括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
辽宁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辽宁东部平均迳流深约为600mm。
辽宁西部仅100mm,且年度分布不均;辽西丰水年份的降水量是枯水年份的2~3.5倍,形成的地表水资源差异更大,丰水年是枯水年的7~20倍,年度内各季节的降水量分配亦很不均匀。
雨季6~9月份,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80%[2]。
辽宁省西部地区包括锦州市、阜新市、朝阳市和葫芦岛市,该地区属于大陆性温带半干旱缺候区,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供水问题已成为影响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浅析辽宁省水化学特性及水资源质量作者:杨玉光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02期摘要:分析辽宁省水化学特性、时空变化规律,水资源质量以及污染趋势。
关键词:水化学;水资源;特性;水质中图分类号:P333 文献标识码:A辽宁省位于中纬度地区,地处亚洲东部沿海、太平洋西北岸,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季风气候区,其西北部为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气候特征是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日照丰富,干旱多风。
冬季气温低,降水量少;夏季气温高,降水量多。
全省年平均气温5℃~10℃;全年日照时数2270~12990h;平均无霜期124~215d。
1 地表水水质、特性1.1 河流水化学特性河流水化学是河流水文特性之一。
河流水体在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所形成的水化学特性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反映了地表水的天然特征。
根据近20a的水化学监测可知,辽宁省河水矿化度的地区分布与降水、径流地区分布趋势相反。
辽宁省大部分河流的矿化度在200~500mg/L之间,从东部的~200mg/L向北部、中部、西部递增至300~500mg/L,局部超过500mg/L。
河水的总硬度和矿化度密切相关,总硬度随矿化度增高而增大。
辽河、沿渤海西部诸河的大部分总硬度在150~300mg/L之间,属于适度硬水;沿黄海、渤海东部诸河的大部分总硬度在50~150mg/L之间,属于软水区。
辽宁省河流除了辽河支流招苏台河的王宝庆段为氯化物类水、浑河的东陵大桥段为硫酸盐类水,其余都属于重碳酸盐类水。
河流pH值多年平均值在7.3~8.3之间,为弱碱性水和碱性水。
其中,辽河、浑河、太子河、鸭绿江、沿黄渤海东部诸河pH值在7.3~7.9之间;沿渤海西部诸河pH值在7.7~8.3之间。
水化学的变差系数Cv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河流水化学成分年际变化的特征。
根据辽宁省近20a的矿化度和总硬度的Cv值分析结果可知:辽河矿化度变差系数一般在0.2左右;浑河变化较大,变差系数在0.1~0.3之间;太子河变化较小,变差系数一般都在0.1左右;大小凌河及沿海诸河一般小于0.2;鸭绿江在0.2~0.3之间。
辽宁省地下水特征分析和由此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金速
【期刊名称】《辽宁地质》
【年(卷),期】1997(000)003
【摘要】辽宁省重工业基础雄厚,地下水工发利用程度高,致命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
由此诱发了一系列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本文分析了辽宁地下水特征,概括归纳可能产生的该省特有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总页数】7页(P223-229)
【作者】金速
【作者单位】辽宁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1
【相关文献】
1.哈尔滨市地下水过量开采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J], 关明铭
2.哈尔滨市地下水过量开采诱发环境地质问题 [J], 赵焱;张立永;张文辉
3.广东省超量开采地下水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 [J], 梁靖
4.辽宁省采矿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 [J], 张瑛;贾淑垦
5.冀中南地下水超采区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J], 王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