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简述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东亚地区的一种表意文字,被广泛使用于中国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中。
以下是汉字的一些特点:
1. 笔画简便:汉字的笔画比较简单,往往由几个基本笔画组成一个单词或句子,不需要使用复杂的符号或字母。
2. 形近义同:汉字的字形往往非常相似,甚至只是稍微改变一些笔画或顺序,就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这种形近义同的特点使得汉字的发音和拼写非常相似,易于学习和记忆。
3. 历史悠久:汉字起源于东亚地区的古代文明,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
汉字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灵魂之一。
4. 统一规范: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被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统一规范的措施,如汉字规范字表等,以确保汉字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5. 歧义性强:汉字的发音和拼写有时候存在一些歧义或不确定性,因为同一个汉字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写法或发音,或者同一个单词
可以用不同的汉字来表达。
汉字的独特性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
的文字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五种字体特点及辨别方法中国的汉字有许多种字体,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辨别方法。
以下是中国五种常见字体的特点及辨别方法。
1.楷书。
楷书是一种流行的正式字体,通常用于书写文稿、信件和商业文档。
楷书笔画清晰,构形匀称,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艺术感。
楷书的主要特点是字形方正、线条平稳,具有强烈的几何感。
在辨识楷书时,应注意笔画要求清晰、端正、字体整齐、线条匀称。
2.行书。
行书是一种笔画自由、规范性较弱的字体,常见于书法、画作和宣传手册等场合。
行书笔画塑性强,笔势豪放,具有很强的动感。
行书的主要特点是笔画厚薄变化大,字形多变,线条曲折有力。
在辨识行书时,应注意笔画厚薄变化、线条曲折和字体自由等特点。
3.隶书。
隶书是一种传统的用于书法艺术的字体,通常用于书写古籍、典籍和文化史料等重要文献。
隶书笔画简单、线条粗犷,具有强烈的牢固感和力量感。
隶书的主要特点是笔画较直、笔划干练,字体格调古朴、稳重。
在辨识隶书时,应注意笔画简洁、线条粗犷和字体稳重等特点。
4.小篆。
小篆是一种古老的汉字字体,主要用于刻石、印章、铭文和文献等领域。
小篆字形讲究刚健有力,结构规整,整齐划一。
小篆的主要特点是笔画直而刚劲、字体结构简单、线条利落、印象深刻。
在辨识小篆时,应注意笔画直而刚劲、字体结构简洁和线条利落等特点。
5.隶书。
隶书是一种礼官用的草书,字形变化多端,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
在辨识草书时,应注意笔画送锋、雕刻般的压痕、字形扭曲等特点。
草书字形独特,需要有较高的审美敏感度和理解能力才能正确理解。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征特质
特征特质:
1、独特的表意性
2、灵活的构词能力
3、富有弹性的语言结构
4、追求神韵的美学风格
5、字形美
6、字音美
7、独体单音
8、单音四声
9、一字多音。
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汉字能够历久不衰,说明汉字具有与汉语特点相适应的优点.汉字的优点见之于它的特点.汉字的主要特点: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汉字的形音义之间原本存在一定的理据;汉字记录的语言单位是汉语的音节.汉字记录汉语是用整个字形跟语音相联系的,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汉字记录汉语不实行分词连写;汉字数量繁多,字形结构复杂;汉字具有一定的超时空性。
中国汉字中的轴对称中国汉字中的轴对称中国汉字是一种独特的文字系统,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结构而闻名于世。
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轴对称。
轴对称是指一个物体或图形可以通过某条中心线将其分为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
在汉字中,许多字形都具有轴对称的特点,这使得汉字在视觉上更加平衡和美观。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具有轴对称特点的汉字。
例如,“人”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无论是从左右还是从上下观察,“人”字都可以通过垂直中心线将其分为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
同样,“木”、“口”、“日”等字也具有明显的轴对称性。
那么,为什么汉字会具有这种轴对称性呢?这与中国书法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关系。
在中国书法中,每一个笔画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顺序。
通过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和书写技巧,书法家们能够创造出美丽而平衡的汉字作品。
此外,中国文化也强调平衡和和谐。
在中国哲学中,阴阳学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强调了事物之间的平衡和相互依存。
这种思想也反映在汉字的形态中。
通过轴对称,汉字传达了一种平衡和和谐的美感。
轴对称不仅仅是汉字的形态特点,它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人民注重平衡和稳定,他们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这种价值观也体现在他们对汉字书写的追求中。
总之,中国汉字中的轴对称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特点。
它不仅仅是一种形态上的特征,更是反映了中国书法、文化传统以及人民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轴对称,汉字传达了一种平衡、和谐和美感,使其成为世界上最独特而受欢迎的文字系统之一。
中国历代的字体演变顺序及特点可以总结如下:
1.甲骨文:这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出现于商代。
甲骨文的特点是笔画深刻,线条刚劲有力,结体瘦长,风格古朴。
2.金文:又称为钟鼎文,是商周时期和秦汉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是笔画圆润,结体较为肥硕,风格朴素厚重。
3.大篆:代表为石鼓文,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文字。
大篆的特点是线条均匀,结体方正,风格端庄。
4.小篆:由大篆衍变而来,通行于秦代。
小篆的特点是笔画简洁流畅,结体匀称,风格典雅。
5.隶书:形成于汉代,是对小篆的简化书写。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平直,结体扁平,风格端庄大方。
6.草书: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等,出现于汉代。
草书的特点是笔画连绵不断,结体自由奔放,风格豪放不羁。
7.行书:产生于汉末,是楷书和草书的结合体。
行书的特点是笔画简洁流畅,结体较为自由,风格典雅优美。
8.楷书:又称正书或真书,出现于东汉时期。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平直规范,结体方正匀称,风格端庄秀丽。
中国字的特点
中国字是一种特殊的文字,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笔画丰富。
中国字的每一个字都由若干笔画组成,通常比其他文字要复杂。
2. 线条优美。
中国字的线条流畅,有着优美的曲线和变化,如“人”字的左右两个横均呈弧形。
3. 意蕴深刻。
中国字往往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如“福”字象征着幸福、吉祥。
4. 形象生动。
中国字常常通过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山”字就像是一座山的形状。
5. 书写方式特殊。
中国字的书写方式有着独特的规范,如横平竖直、先后顺序等。
同时,中国字的书写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笔画和书法风格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总之,中国字是一种具有独特特点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文字,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象征。
- 1 -。
中国汉字书写特点如下:
1、楷书特点——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2、行书特点——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
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3、隶书特点——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4、草书特点——流跌宕落笔,运转龙蛇;流悬腕中锋,挥洒舞墨,使点画与插图相连接,省略与省略,是草书的一大特色。
5、篆书特点——篆书形状比较细瘦,讲求每个字都横是平的,竖是直的。
每个字大小的形状都比较的平均,大小非常的和谐。
形状从远处看上去是一个竖着的长方形。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
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
小篆,是秦国宰相李斯的书法精品;也是秦始皇实施书同文采用的字体。
中国汉字文化的性质和特点【摘要】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性和历史传承。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独特的象形文字特点。
汉字还具有多音字和多义字的特点,使得其表达丰富多样。
汉字的结构和造字规律严谨且独特,体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汉字的包容性和变化性使其适应了不同时代的发展需求。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可替代地位体现在其影响力和传播特点上。
汉字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汉字的文化性质和特点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汉字文化、性质、特点、象形文字、多音字、多义字、结构、造字规律、包容性、变化性、影响力、传播、中华文化、瑰宝、不可替代地位、延续、发展。
1. 引言1.1 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自古以来,汉字便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
汉字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进程,记录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记忆。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书法艺术、文学创作还是历史研究,汉字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汉字的魅力在于它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象征,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和精神传统。
1.2 汉字的独特性和历史传承汉字的独特性体现在其形态和构造上,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汉字的字形采用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等方式,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在世界文字体系中独树一帜。
汉字的历史传承也是其独特性的重要表现,汉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汉字的独特性和历史传承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字的特点
中国字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以下特点:
1. 形态优美,富有变化:中国字的笔画构成独特,形态优美富有变化,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创造出数以万计的汉字。
2. 传统与现代融合:中国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但是其基本结构并未改变。
现代书写方式融合了传统的笔画和结构,保留了汉字的美感和文化内涵。
3. 语言和文化的紧密联系: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每个汉字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学习汉字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了解文化、历史和哲学。
4. 指代丰富:汉字不仅仅是字形,还具有强大的指代能力。
一个汉字可以表达多层次的含义,这是汉语中的独特之处。
5. 学习门槛高:相较于拼音,学习汉字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精力。
但是,掌握汉字可以让人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
总之,中国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学习汉字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也可以让人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 1 -。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及特点咱今儿个来唠唠中国汉字的事儿。
你知道吗,中国汉字那可是相当有历史底蕴的。
最开始啊,那是甲骨文。
甲骨文就像是古人画的小画儿,你看那些字啊,就像一幅幅简笔画。
比如说“日”字,就画个圆圈中间加个点,那就是代表太阳啦。
这甲骨文主要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那时候的人用这个来记录一些大事儿,像祭祀啊,打仗啊之类的。
再往后呢,就有了金文。
金文就刻在青铜器上啦,那看起来就比甲骨文更规整一些。
毕竟青铜器在当时也是很贵重的东西,字儿也得写得好看点儿嘛。
而且啊,金文的线条就更圆润,更有那种古朴的美感。
接着就到了篆书的时代。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呢。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推行的文字。
这小篆啊,那可真是规规矩矩的,笔画特别整齐,看起来就很有秩序感。
就好像一群小士兵,站得整整齐齐的。
不过呢,篆书写起来可不容易,弯弯绕绕的,特别费劲儿。
然后就出现了隶书。
隶书可就不一样喽,它比篆书简单多啦。
隶书就像是篆书的小表弟,变得更加亲民了。
它把篆书那些弯弯的笔画变得直了一些,写起来就轻松多了。
感觉就像是篆书脱下了厚重的盔甲,变得轻便了。
再后来就是楷书啦。
楷书大家就很熟悉了,咱们现在写的字大部分就是楷书的样子。
楷书那叫一个端庄大方,一笔一划都很清晰。
就像一个正襟危坐的君子,规规矩矩的。
除了这些啊,还有草书和行书呢。
草书那可就像是在纸上跳舞,笔画龙飞凤舞的,特别潇洒。
行书呢,就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有楷书的规整,又有草书的灵动。
咱中国汉字的特点也是相当有趣的。
它表意性特别强,不像那些字母文字,光看形状你都能猜出个大概意思来。
而且汉字还特别有包容性,不管是外来的文化还是思想,都能在汉字里找到对应的表达。
汉字还充满了艺术感,你看那些书法家写的字,简直就是艺术品。
汉字就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老朋友,陪伴着我们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
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文化、情感,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宝贝呢。
汉字演变特点
中国汉字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甲骨文、金文、隶书和楷书。
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3世纪):甲骨文是殷商时期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形态复杂,有许多形声字和会意字。
甲骨文的特点是形体古拙、线条粗糙、结构稳定。
2. 金文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金文是秦汉之后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在青铜器上。
与甲骨文相比,金文的线条更为流畅,结构更加完整,字形也更加规整。
3. 隶书时期(公元2世纪-公元3世纪):隶书是由秦汉时期的小篆演变而来,是一种规范的书法字体,因为它的笔画平稳,结构工整,成为官方文书和书法艺术的代表字体。
4. 楷书时期(公元3世纪至今):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是现代汉字书写的主要字体。
楷书字形规整、端正,笔画平稳,结构稳定,形态美观。
总的来说,中国汉字的演变历程中,字形结构逐渐趋于稳定、规范化,字体越来越优美、流畅。
但在每个阶段汉字的形态都有着很多变化和创新,不断发展和演进,体现了中国文字的历史文化传承和艺术魅力。
简述汉字的特点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历史悠久: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
时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字形和语法结构。
2. 形声结合:汉字的构成主要是由形和声两个方面组成,其中形
指的是字的笔画、形状,声指的是字的意义、发音。
这种形声结合的
方式使得汉字能够根据读音来理解含义,同时也使得汉字在变化中保
持了一定的稳定性。
3. 多样化的字体:汉字有着丰富多彩的字体,包括黑体、宋体、
行书、草书、楷书等,每种字体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汉字的字
体不仅反映了历史和文化的变迁,而且也是现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基础。
4. 多义性:汉字的含义非常丰富,同一个字可以有不同的读音、
义项和用法,这就是汉字的多义性。
汉字的这种情况使得教育和文化
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语境中,汉字的含义可能会发生变化。
5. 表达精准:汉字的语法结构非常精密,每一个字都能够准确地
表达一个意思,这使得汉字在表达精准上具有很大优势。
同时,汉字的
语法结构也可以使得语言的表达更加流畅和自然。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独特的字形、语法结构和历史意义,是现代书法艺术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汉字的构成特点
中国汉字的构成特点
象形:这种造字法是依照物体的外貌特征来描绘出来,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
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指事:这是指表现抽象事情的方法,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
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是也。
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等等。
形声:就是文字内以特定形状(字根)表特有的音。
例如胡。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有三种组合方式:
左形右声:指、诗、估、格
左声右形:救、歉、剑、钦
上形下声:空、露、花、崭
上声下形:盂、货、娶、基
内形外声:闻、问、闷、瓣、辫、辩
内声外形:园、囤、病、衷、阁、匣
会意:这种造字法,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
如“日”和“月”组起来,就是日光加月光变成“明”
转注:这是用于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义而不同形,汉代许慎解释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这怎么说呢?
此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
假借:此法简言之,就是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
例如“又”,本来是指右手(最早见于甲骨文),但后来被假借当作“也是”的意思。
又如“闻”,本意是用耳朵听的意思,《大学》中就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后来被假借成嗅觉动词。
汉字的特点是什么?汉字是中国人记录语言的文字。
它是现在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
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有三种:一种是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它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后来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和波斯人都使用过,到公元前330年,随着波斯王国的灭亡而消亡了;另外一种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它产生于4100年以前,历经岁月沧桑后也消亡了。
再就是中国的方块汉字,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今天还在被人们使用着。
汉字之所以能有如此强的生命力,是与汉字本身的特点有关。
汉字有哪些特点呢?1.跨历史、超方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众所周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辅助工具,它负载着特定的信息,而且能把这种信息传播千百年之后,这种符号不是最有价值的符号吗?在文字产生之前的上古时代,人们“结绳而治”,“刻契”而记,可是“结绳”和“刻契”传达的信息很不清楚,受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过了一段时间或换了一个地方,人们就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谁知道五个绳结是代表五斗米?还是五尺布?还是要会见五个朋友?所以这种办法被人们抛弃了,代之以文字。
而创造汉字的汉民族,以其聪明才智,创造出了这种以表意而不是以表音为主的文字,使信息交流不仅在当时可行,而且还能传以后代。
所以我们今天读两千年前的古书时,还明白“于乎皇考,永世克孝;念兹皇祖,陟降庭止。
”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如果用记音符号记录下来的话,由于古今语音的变迁,我们今天就不一定能读懂了。
这是一种奇迹。
有一位日本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创造出千古不变的汉字,与中国人的民族性和文明价值标准有关。
中国人追求的文明是“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明价值为标准”的。
他举例来说,中国人常说:“希望中日两国世世代代、子子孙孙友好下去”。
“子子孙孙”这句话早在青铜器时代就是常用语。
中国人把字铸在青铜器物上,铭文的结尾总是说“子孙其永宝用”。
所以中国人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能超越时代而永久保存下去的东西,而不是只图眼前的方便。
中国汉字演变的特点汉字的演变,一直是中国文字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远古时期就出现了几种比较简单的文字,而这些简单的文字正是汉字的前身。
汉字的演变,经历了多次的发展和改变,书写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汉字。
在中国漫长的文字发展史中,汉字也经历了不少变化,其中主要有五大特点。
首先,汉字演变形成了许多新的文字,它们从古代文字衍化而来,形成令人叹为观止的丰富多彩的汉字大军。
其次,汉字的书写形式也在演变,从古代的文字发展到当今的简体字和繁体字,每一个时期都有特有的书写形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字文化。
第三,汉字演变了更多的部首和部件,丰富了中国文字的表达范围和内容,使其成为一种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字。
第四,汉字也不断地向国外输出,在国外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字文化。
同时,汉字也不断接受来自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新语言的影响,从而不断改变、升级。
最后,汉字的历史悠久,传承下来的语言和文化影响也很大,也成为中国文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的发展演变,不仅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文化历史,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发展。
古代的著名文学作品,如《现代汉字表》《说文解字》等,都是汉字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贡献。
汉字演变的特点,构成了中国文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今文学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今文学史上,汉字不仅是中国文字文化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中国文字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贡献。
未来,汉字将继续保持它的历史传统,在传播中文文化的过程中将发挥着关键作用。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汉字演变的特点,在中国文字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文字文化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汉字演变的特点,为中国文字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发挥汉字的作用,促进中国文字文化的发展,让中国文字文化在国内外更好的传播。
中国汉字的演变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有千年文明的古老文明,从春秋战国时期起,中国已
经开始出现了很多汉字的演变。
演变的过程充满了活力和活跃,其中
有三大特点。
首先是文字演变的多元性和积极性。
在中国古代,各朝代都曾出
现过不同的汉字系统,如后汉书中的隶书,新唐书中的楷书,宋代的
行楷书,明代的楷书,近代的汉字拼音系统等,都是人们试图表达更
多信息、思想、情感和意义的一种积极事物。
其次是汉字演变中流传性强的特点。
汉字演变的过程中,自古著
名的六书——甲骨文、金文、大业文、小篆文、隶书和楷书,都是为
汉字演变昔日向今日贡献了重要功劳。
每种文字在流传的过程中,大
都有写其特色的书、故事、诗歌,促进着汉字演变的发展,集传承性
和灵动性于一身,使用者最直观的体验到汉字古老而典雅的传承意义。
最后是文字的变化和长久性的特点。
从公元前4500年至今,汉
字1300多年的发展,虽然存在着每个时期汉字的改变,但是此种变化
不会破坏汉字本身系统的完整性。
也正因为中国汉字拥有裔母长久的
历史积淀,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令人钦佩和尊崇。
总的来说,中国汉字的演变兼具多元性、流传性、变化性和长久性,是中国古老文明的核心所在,令人印象深刻。
中国汉字的特点
中国的语言文字不同于世上任何一个国家,甚至比他们的衣着更为奇特。
中国没有字母,不要拼字,没有文法,也没有词类;这个世界最古老、最优秀、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竟然没有这些困扰西方年轻人学习语文的麻烦东西,这实在令人惊奇。
也许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的文字也有语尾变化、动词变化、格、数、时态和语气;但当我们一追溯到它的存在的时候,这些性质已不存在。
每一个字可以做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副词,这视它的上下文和语调而定。
因为中国的语言只有400到800个单音语,而这些单音语必须要表现4万个字,那么每一个语就有所不同。
由于表现的形态和上下文可以增加这些音调,可以使每一个音调有好几种用法;所以,一音可以代表69个字中的任何一个,Shi可以代表59个字,Ku可以代表29个字。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一开始就这样的复杂,这样的精微,这样的简洁。
中国的文字甚至比口语更奇特。
从河南掘出的商朝古物显示,上面所刻的文字,本质上与今天所用的一样。
所以,除了那一部份现在仍说古埃及语的埃及土人(Copt)外,中国人应算是说世界最古老语言的民族,而且中国的语言也是分布最广的一种语言。
我们从老子的一段话推知,中国人最早是用结绳来传播音讯。
后来,也许因为道士要画符,陶工要在陶器上作记号,而导致成象形文字的发展。
这些象形文字即那600个符号的原来形式,这些记号即今日中国书写的基本单字。
其中大约有214个部首,它们是构成几乎现在所有单字的元素。
现在的单字已变成极端复杂的符号,这是由于原先的象形文字再加上其他的形式进去,以便能特定出意义来,通常是用声音来表示。
不仅是每一个单字,有它自己的符号,即每一个概念,也有它自己的符号;有一个符号代表一匹马,另外一个符号则表示“一匹腹部有白色的棕色马”,另外一个则表示“一匹前额有白点的马”。
有些单字非常简单,在一条直线上有条曲线,(即太阳在地平线上的意思)表示“早晨”的意思;日和月并起来表示“明”,口和鸟并起来,表示“鸣”;宀下面加女,表示“安”……
从某种观点来说,这实在是一种原始的文字,经过极端的保护,才一直沿用到今天。
它的缺点显然多于优点。
据说,中国人要花10年到50年才能熟谙这4万个单字。
但当我们了解到这些字不是字母,而是意思(ideas),且所指要花这么多时间才能精于运用这4万个意思,或甚至这4万个单字,我们认为我们用时间来与字数相较,实在是不公平、不正确。
我们认为要精通这4万个意思是需要花50年的。
在实际应用上,一般中国人都能运用3000到4000个符号,它们可以从这些符号的部首,很快的就可以学会。
这种文字——只表现意思,不表现声音——最明显的好处是,韩国人、日本人与中国人一样,很容易了解其意义,而成为远东地区的一种国际文字。
中国方言之多,达到了彼此不能互通声息,而其文字则全国上下统一,每一个的念法各地
不一。
中国这种一统文字的好处,不但可以从空间看出,亦可从时间获得明证。
中国文字历经几千年,并没有什么改变,但是从文字而分出的口语,则达几百种以上。
两千年前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中国文学,虽然,我们不能确知这些古代的作家怎么读,怎么说这些文字,但到今天,只要识字的人,都可以看得懂。
虽然处在这种不断的创新和变迁的方言下,中国文字的持久不变,保存了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同时,对于保守主义也产生了极大的保护力量;古老的思想仍然在舞台出现,雕塑了青年人的心。
中国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字的象征:它在变化和成长中保持的统一,它的
深邃的保守主义,以及它的举世无双的连续性。
这种书写的系统乃是一种极高智慧的成就。
在几百个部首加上1500个显著的符号,即可包罗整个世界的事物、活动和性质,在它们的完整形式下,它们可以代表在文学上和生活上的所有思想。
我们可不要深以为我们那种千变万化的语文,会优于这种显然是原始形式的文字。
17世纪的莱布尼兹(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tz,1646-1716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和现代的罗斯(Sir Donald Ross)都曾梦想有这么一种文字符号的系统,这种系统能独立于口语中,超越了国家、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分歧,因此,能在不同的民族中,表现相同的思想,走上互相了解的
途径。
但是,如此精确的这种符号的语言,在已历经了几千年,并有全世界1/4 以上的人民正在用的这种文字,已经存在于远东。
总之,这种东方的文字是合乎逻辑的,值得发扬的:世界上
其他各国应当一起来学中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