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本纪中项羽的人物形象
- 格式:ppt
- 大小:393.00 KB
- 文档页数:19
《史记》中项羽的人物形象《史记》里的本纪,本以各代帝王为中心,叙述各朝代的兴亡及重大政治事件。
项羽虽没有成功帝业,但因为在秦末农民战争中,在秦汉鼎革之际的一段时间里,他发政令、称霸王,权同帝业,所以司马迁列项羽于本纪。
项羽一生气宇轩昂,踌躇满志,一心要成就一番大业,但由于他本身性格上的目空一切、自以为是,认识上的偏差,作战谋略上的失误,血气方刚而智谋不够,最终只能是走投无路,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对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项羽本纪》一文中自始至终都曾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
如写项羽年少时学书学剑都不成,但他却自有道理:“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意思是,读书写字只要能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击剑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对付万人的本领。
他的一番话就体现体现出了他只求一蹴而就,不懂得循序渐进,逐步积累自己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来使自己有足够的阅历来对付战乱中的各种情况。
后来,他的叔父就叫他去学兵法,但“又不竟学”,半途而废。
但他的大志却也着实难得,如他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渡钱塘江,便“口出狂言”:“那人可取而代之。
”他力大无比,才气超人。
为了自己能在战乱中召集各路各派,反倒秦军并能使下属无所谓惧作下了铺垫,埋下了伏笔。
如他在进攻秦军的过程中,由于看不惯守义在危难之中还兀自贪图享受的行为,便谎称“守义和同齐国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杀掉他”,而杀死了守义父子。
这之后,项羽名声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所有将官都震骇顺服。
这大大增加了项羽的自信心,失势也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在巨鹿之战中,项羽指挥楚军同秦军作战,楚军一过河就运用了的军队,激战多次,断绝了秦军运粮的通道,把秦军打得大败。
这时,诸侯军队来救援,但没有一个敢派兵出战。
项羽指挥的军队呼声动天,无一不以一多十,震慑了秦国的诸侯将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军时,每人都曲膝而进,不敢抬头仰视。
项羽从这时开始做诸侯的上将军,诸侯们的军队都归他指挥。
巨鹿之战的巨大胜利,使项羽更为骄傲,本来就无深谋远虑的他更显得头脑简单,轻视敌人。
古文阅读解析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史记,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著作之一,被誉为“记史之宗”。
在史记中,作者司马迁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众多历史人物的形象,使得这些人物在读者心中栩栩如生。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的章节中,对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进行解析探讨。
一、项羽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史记对他的形象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在《项羽本纪》中,史记描绘项羽的外貌特征,用词生动且形象:他“体态矫健壮实,容色矜贵”,表现了项羽的英武和威严。
史记还通过描写项羽的行为举止来突出他的个性特征:他“豪壮有权谋”,“见利忘义”,展示了项羽的果断和冷酷。
史记通过对项羽形象的描写,勾勒出一个充满魅力、威武非凡的武将形象。
二、刘邦刘邦是史记中另一个重要的人物,他是项羽的对手,也是最终建立了中国汉朝的皇帝。
在《刘邦本纪》中,史记对刘邦的形象描写则突出了他的智谋和善于察言观色的能力:“聪明伶俐,善察言观色”,“机变多智谋,过人常问”。
这些描写表现了刘邦的机敏和智慧,同时也揭示了他成功之路的关键因素。
史记对刘邦形象的描写,使读者对这位历史人物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三、吕不韦吕不韦是一个早期的商人,也是史记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吕不韦列传》中,史记对吕不韦的形象描写相当细致,涵盖了他的外貌和性格特点。
史记描绘吕不韦的外貌特征时使用了一系列形象的词语:“仪貌不过人,而威容素倍”。
这些形容词突出了他的风采和气质。
史记还通过对吕不韦品行的描写,揭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追求卓越的心态:“其所好者,不同俗人。
”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吕不韦的形象有了全面的了解。
通过对史记中几位重要人物形象描写的解析,可以看出史记在描绘人物时的用词精确、生动,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这些描写不仅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和个性特征,也使得史记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总结起来,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准确细致,通过对人物外貌、行为、性格等方面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对这些历史人物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项羽本纪》项羽悲剧形象论文概要:我国古代文学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内涵,项羽的形象在各个类型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与发展,涉及项羽的诗歌多集中在各类古书中,且分散在众多的戏剧、影视剧中。
由于本人精力有限,整理归纳不够全面,对各类作品中项羽的解读也不够到位,难免存在一定的纰漏。
希望日后在本课题基础上,继续思考和拓展范围,做更细致深入的研究。
关于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论文,多是从单一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的,缺乏系统全面的剖析,故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就其人格魅力与悲剧形象这两个方面进行整合研究,进而从多个角度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提出个人观点。
一、项羽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项羽这个充满传奇色彩、极具复杂性的悲剧英雄,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所向披靡,成为历史上有名的“霸王”。
但他在楚汉相争的大舞台上的快速陨落,使得他的悲剧引人深思。
纵观项羽的一生,他悲剧形象的形成及原因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因素。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于楚国下相的楚将贵族世家,其父项超早逝,祖父项燕对其尤为宠爱。
但在公元前223年,项羽10岁的时候,秦王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危在旦夕之时,其祖父项燕临危受命,带领楚国全部兵力与秦将王翦决一死战,但因王翦采用坚壁固守的战术,在平舆突袭楚军而导致楚军大败,项燕战死,致使楚国大片江山被秦军攻占,楚王也被秦军俘虏,长达八百年的楚国也随之灭亡。
项羽也从贵族子弟沦落为流亡者,只能在吴中各地藏匿流窜,这一变故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也是他在后来处理有关秦国事务上过于不理智的原因。
成年后的项羽复仇心切,在公元前209年,与其叔父项梁合力杀死了会稽县的昏庸的郡守,率领8000多农民子弟投入到了反抗秦国的战斗中,并于公元前208年,听从其叔父项梁的意见,拥立楚怀王为新皇,汇聚各地的起义队伍联合抗秦。
随着起义军规模的壮大以及反秦事业的高涨,项羽的复仇心情更加热切,并采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激发将士的斗志,大破秦军声名远扬,但其暴虐也在这时展现出来。
项羽本纪文化常识
《项羽本纪》出自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记载楚霸王项羽生平事迹的重要篇章。
1.文学地位:《项羽本纪》是中国古代最早以个人传记形式记载英雄人物的历史文献之一,其生动、细腻且富有情感色彩的叙述方式对后世史书撰写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史学价值:通过对项羽从起兵反秦到乌江自刎这一过程的详细描绘,展现了秦末农民战争的壮阔画卷,揭示了乱世中英雄的崛起与衰落,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3.人物塑造:项羽在《项羽本纪》中被塑造成一个英勇善战但又刚愎自用、重情轻智的人物形象。
如“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等事件,体现了他的勇猛决绝和悲剧性命运。
4.成语典故:《项羽本纪》中的许多故事演化为了脍炙人口的成语,例如:“破釜沉舟”寓意下定决心,不留退路;“鸿门宴”象征表面友好实则暗藏杀机的危险局面;“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孤立无援、人心离散的境地。
5.人文关怀:司马迁在书写项羽时,融入了自己的人文关怀和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使得《项羽本纪》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感的人文佳作。
6.艺术特色:司马迁运用对比手法刻画项羽与刘邦的性格特点,通过一系列矛盾冲突展现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展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7.文化传承:《项羽本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和精神内涵不断被后世文学、戏剧、影视作品借鉴和演绎,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记忆中的重要篇章。
根据《史记》之《项羽本纪》、《高祖本纪》,论述至少三点司马迁塑造的项羽、刘邦的形象,结合文本。
项羽①勇猛。
《项羽本纪》中,用了四个莫敢(莫敢起、莫敢枝梧、莫敢纵兵、莫敢仰视),勇猛可见,不敢与他正面交锋。
即使垓下被围,英雄末路,霸王别姬,左右依然“莫能仰视”。
钜鹿之战,连用三个“无不”;楚汉相持未决,项羽提出与刘邦单挑,刘邦不愿意。
项羽派一些将士挑战,刘邦派善骑射者楼烦,见到项羽,项羽“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不敢复出”,连用三个不敢。
表现强调项羽的勇猛。
②残暴。
项羽打仗特点:坑之、杀之、烧之、烹之,种种对待敌人的手段。
经常杀了投降的人。
③优柔寡断,有妇人之仁。
耳根子软,抓不住重点。
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项羽与刘邦并无恩怨,并无直接来往,项羽始终下不了决心。
项伯,项羽季父,鸿门宴前,向刘邦告密,后又以“沛公言报项王”,项羽非但不杀他,反而“许诺”。
鸿门宴中,项庄舞剑,项伯又“常以身翼蔽沛公”,帮刘邦解围,项羽亦不杀。
④不听劝告。
项羽入关,将秦宫室烧一空,当时有纵横家策士言“关中阻山河西塞,地肥饶,可都为霸”,项羽不听,“心怀思欲东归”,离开关中,放弃了大好的兵家必争之地。
⑤天真、单纯,胸无城府。
楚汉相持未决,项羽谓刘邦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刘邦“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刘邦①无赖。
彭城大战,项羽回师,刘邦溃败。
家室被项羽掳走。
刘邦途中“道逢得孝惠、鲁元”,楚兵追刘邦,刘邦“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
如是者三。
”面对患难,连亲生儿女都弃之不顾。
项羽逼迫刘邦和谈,要“烹太公”,刘邦曰,我们同时奉楚怀王为天下共主,“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可以视自己的儿女、父亲于不顾。
②不杀投降之人。
刘邦兵至霸上,秦王子婴降,“诸将或言诛秦王”。
刘邦以“人已降服,又杀之,不祥”。
这是刘邦与项羽最大的区别。
项羽本纪人物评点项羽,算得上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了。
他是一个武力超群的壮士,一呼百应的将领,却又最终以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其中原因何在呢?通过《史记·项羽本纪》,也许我们能有所了解。
“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他的英雄气概在《项羽本纪》中多处都有所体现。
一开始与项梁在会籍起义,之后率兵攻城略地,即使在该下被围仍不减以一敌众的气势。
然而他的性格上却有一些弱点,又如阿喀琉斯的脚踵,足以致命。
其一是自满。
项羽小时候“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很生气,项羽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读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惊讶于项羽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抱负。
但当项梁教他兵法时,他也是浅尝辄止。
自满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其二是暴烈。
他坑杀已降秦卒二十余万,火烧宫室。
有人触怒他,他便“烹之”,却从不思考别人的话是否有可取之处。
刘邦灭楚后不诛杀项氏支属,也于项羽的暴烈性格形成了对比。
其三是优柔寡断。
这一点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范增多次举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但“项王默然不应”。
刘邦逃脱后,范增只有叹“竖子不足与谋”,并作出一个惊人判断,“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项羽的当断不断,使他最终山穷水尽,死于自己剑下。
其四是多疑。
范增本是项羽的得力助手,然而项羽却因为一个小小的离间计生出疑心,疏远范增。
范增也离开了他。
在《高祖本纪》中刘邦分析项羽得天下的原因时说:“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多疑,使得项羽失去了身边最后有力的支持。
有句话说得好,“性格决定命运”。
项羽的悲剧命运,与他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辩证的看待这一历史人物。
太史公司马迁将项羽这一失败了的英雄的事迹列在本纪之中,对他的评价之高,也可以想见了。
项羽本纪中的细节描写项羽,字盈,楚汉战争时期的名将,也是楚国的宗室。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一篇传记,对项羽的生平、军事才能、政治智慧、品德和性格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描写。
本文将针对项羽本纪中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和介绍。
1. 性格与外貌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性格和外貌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描写。
他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具有很强的领袖气质;他勇猛过人,喜爱打猎、御马和武艺,同时也有博闻多识、善于交际的一面。
他的性格则表现出深情厚谊、豪爽大度、自尊心强烈、果断、容易受感情左右等特质。
2. 战争策略项羽是楚汉战争中最具有战略眼光的一位将领。
他先后提出“横江破秦”和“鸿门宴”等著名战略。
在战争中,他注重兵谋,以人为本,善于团结士兵和将领,立军法,提高军纪,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挑战了秦国的统治地位,成为楚汉战争中的主角。
3. 政治智慧项羽本纪中描写了项羽在政治上表现出的智慧。
他在建立楚汉联盟时懂得借助刘邦的权力,以合作打败秦朝,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同时,他明白君王必须依靠百姓的支持才能长久执政,支持劳动人民和贫苦百姓,而不是仅仅关注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4. 情感生活在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情感生活也得到了细致的描写。
他与虞姬的爱情故事是楚文化的经典,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名篇之一。
在战乱中,他不仅表现出对自己部下的深情厚谊,也展现了对爱情的执着和悲凉的命运。
总之,项羽本纪中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丰富,为我们了解这位著名历史人物提供了深入而全面的视角。
无论在战争、政治还是情感生活中,他都表现出了极具领袖才华和魅力的一面。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
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 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
接着又给出了一个特写镜头:项羽对着敌将瞪着眼睛一声怒吼,不但使这个本应该来追击他的将领吓破了胆,连他的马也受了惊,连连后退,逃出数里。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的重要篇目之一,作者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本纪主要记载了项羽从起兵反秦到失败自刎乌江的整个过程,展示了项羽英勇、刚毅、迈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现实。
以下是《项羽本纪》的赏析:
1. 人物塑造: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成功塑造了项羽这一悲剧英雄形象。
通过描绘项羽的江东起兵、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等重大事件,展示了项羽军事才能、勇武精神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同时,司马迁也通过细节描绘了项羽的憨直、粗疏寡谋等性格特点,使得项羽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2. 历史价值:《项羽本纪》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同时也是研究秦末汉初历史的重要史料。
本纪中记录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如江东起兵、楚汉之争等,为后世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提供了宝贵的。
3. 文学风格:《项羽本纪》采用了生动的文学手法,如描绘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使得本纪既有史实价值,又具有文学价值。
此外,司马迁在本纪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典故,如
“破釜沉舟”、“乌江自刎”等,丰富了汉语表达,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思想内涵:《项羽本纪》反映了作者司马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通过描绘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成败得失,司马迁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使得本纪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项羽本纪》作为《史记》的重要篇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不仅展示了项羽英勇、刚毅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斗争现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项羽的性格特点
项羽的性格特特点是豪爽、自信、积极进取、信守承诺,但是同时又十分刚愎自用、残忍好杀、多疑。
项羽是历史上一个悲剧人物,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具有复杂矛盾的多种性格特征,他的人生虽然已失败告终,但是他的人格魅力被后世所承认。
项羽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项羽东城之战中,被数千名汉军重重包围,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但是他临危不惧,战力极强,导致汉军竟然无法将其制服,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项羽的武力值是非常高的,且十分骁勇善战。
在杀宋义一事之时,又体现了项羽的果敢,他杀宋义,夺走兵权,解决了起义军的燃眉之急,且在杀宋义之前,还在士兵面前宣布了宋义的罪行,制造舆论,由此可以看出他并非一点谋略也无。
项羽性格的弊端
不过项羽的失败也是注定的,他出生高贵,形成了刚愎自用的狭隘性格,无论是在行军打仗还是在其它方面都极难听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且还在极大程度上压制贤能之士,导致韩信、陈平等有才之士都叛楚归汉。
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的性格特征与形象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浅析《史记·项羽本纪》中的项羽性格特征与形象摘要: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高超的笔法成功的塑造了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项羽是太史公笔下描写最成功的悲剧人物。
他的性格注定了他的结局,虽然他的人生是以失败落幕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后代人的心灵。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凝聚了司马迁毕生的心血与和全部的精神,太史公通过记录不同时期的人物事迹来向我们展现了历史的沉浮与兴衰。
《史记》中的许多人物兼有英雄与悲剧的性质。
《史记》中的悲剧人物大多是胸怀大志、百折不挠、奋斗不息的,他们大都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者至少对当时社会有影响。
太史公用生花之笔刻画了一个最成功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在秦汉之际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项羽是一位具有对立且矛盾的性格的历史人物。
性格决定着命运,项羽虽然走到了人生的至高点,但最后也没有摆脱失败的结局,以悲剧的命运谢幕,这与他的性格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项羽作为一个悲剧形象,他具有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特征。
“悲剧人物及性格往往就不是那样简单、纯粹。
”项羽的身上有恨多的对立的性格特征,注定了他是一个充满悲剧的人物。
他的人生是完满的,却有点让人心痛。
一)英勇善战却谋略不足。
从英勇善战上面来说,在《史记》中作者用浓墨重彩的手法对项羽进行了详尽的描写。
东城之战,这是楚汉之争中最为激烈的一次战斗。
在这场战斗中项羽处在数千汉军层层的包围圈之中。
在重重包围之下,虽然手下只剩二十八名骑兵。
但他临危不惧,越战越勇,汉军拿他没有办法。
在《项羽本纪》中对战斗场面是这样描写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吒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这里先向我们描述出这样的一个场景:项羽骑着一匹快马大声喊着向汉军冲去,包围他的军队就像被强风吹过的原野之草,相继倒下了,四处逃散。
《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人物形象研究综述2011243231陈婷燕摘要: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骁勇善战、刚正直言、有勇有谋、坦率磊落、豪爽仗义;但也有的人觉得项羽是刚愎自用、寡谋轻信、优柔寡断、轻敌自大。
而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形象描写,一方面以确凿的历史记录粉碎了刘邦集团对项羽的歪曲与污蔑,大力歌颂了项羽的功绩和道德,另一方面通过韩信、刘邦之口述说了项羽性格上的缺点。
关键词:项羽本纪,项羽,人物形象、评价正文: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人说他是骁勇善战、刚正直言、有勇有谋、坦率磊落、豪爽仗义;但也有的人觉得项羽是刚愎自用、寡谋轻信、优柔寡断、轻敌自大。
对于不同的评价,我们不禁要深思:“项羽到底是成王?还是败寇?”伴随着这个问题,笔者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网、读秀网以及湖州师范学院图书馆CNKI全文数据库翻阅查找各种社会上和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对项羽这一形象分析的资料,帮助笔者研究项羽的人物形象。
翻阅众多的资料,发现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主要是从他的四次主要事件为基础的,项羽少时、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首先我们来看项羽少时。
关于项羽少时的评价,多数是赞美之词,《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么一段描述项羽少时的话:“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以及在他二十四岁那年,在街上看到秦始皇威风凛凛的巡游时,不禁对他的叔父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也”。
这样的豪爽志气、这样的宏伟理想,使得人们纷纷称赞。
何孟春说:“项籍喜兵法,略知其意而不肯竟学,是真能学兵法者。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真能解书者。
”对于项羽所说的“彼可取而代也”,在康清莲的《英雄气不短,儿女情更长——以《史记》中项羽形象分析为例》中写道:“项羽尤其让人刮目相看的是他说自己可以取代秦始皇,我想这句话不仅让项梁“奇籍”,也让天下人“奇籍”。
史记中项羽的优秀品质
项羽此人属于贵族中的将军。
项羽的优秀品质主要有:
1、心怀家国天下——他是想统一天下、恢复楚国、建功立业的;
2、直率感性,敢做敢当——相对而言,刘邦的地痞气太重了;
3、披坚执锐,冲锋在前,善待己方士卒——典型的将军特性。
巨鹿之战时,项羽率军渡过漳水后,下令把船全部凿沉,把做饭的器具全部毁坏,只带着三日粮草与秦军作战,项羽士卒因此以必死之心奋勇向前,项羽军因此战斗力得到大幅提升,个个以一挡十,杀的诸侯军人人胆寒,最终,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