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8
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例证﹛梁启超的小说届革命/王国维的悲剧思想/鸳鸯蝴蝶派/林译小说﹜●梁启超,晚晴开始的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观念变革首要功臣,是本时期内重要的散文家,他的“新文体”就足以囊括一时代,立一界碑。
提出诗届革命,文届革命,小说届革命.●―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内最有成就●其中小说届革命声誉最著,<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启蒙,新民的工具作用。
强调社会功能。
●真正提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
他受到康德和叔本华的影响很大。
在文学观念上,他将文学从文以载道的奴婢位置上解放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
●王国维对文学现代性的贡献:引进了叔本华与康德,确立了悲剧。
●林译小说的贡献:打开了现代作家的审美事业;为中国作家接受西方的文学观、价值观打下基础;创作了迥异于中国的表现手法。
《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块肉余生述》《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派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小说品种有社会、言情、历史、武侠、侦探诸种,创作量比清末大,杂志上也不在靠翻译支撑,统称鸳鸯蝴蝶派(也叫礼拜六派)是都市文化的产物。
第一次提到了婚姻自由,反对包办婚姻。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徐是哀情鼻祖,是用骈文写的小说。
●“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
第一章五四文学的兴起与发展●陈独秀主编《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上海创刊,后改名《新青年》移址北京》为主要阵地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上提出了“民主”与“科学”口号●1917年1月,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它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滥调陈词,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句。
●2月,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学,建设新鲜的真诚的写实文学●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要从“肉“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
现当代文学史(上)期末整理(汉语言文学)林纾发表的黑幕小说《荆生》、《妖梦》。
《吟边燕语》《香钩情眼》30、五四文学革命的基本过程: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端。
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最主要阵地。
1915年9月,由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创刊。
1917年1月,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了“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把文学革命推向了高潮。
“文学革命”得到了刘半农、钱玄同等人的响应。
刘半农发表的《我之文学改良观》,钱玄同则在《新青年》的与刘半农写起了“双簧信”,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五四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现代化的新时代。
1、“学衡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1922年,在南京创办了《学衡》杂志而得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梅光迪、胡先骕等,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代表作品有《评提倡新文化者》、《论新文化运动》等。
鲁迅对学衡派的驳斥最为尖锐有力,《估〈学衡〉》说这批学兼新旧的学者们“于新文化无伤,于国粹也差得远”。
2、“甲寅派”: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
代表人物为章士钊。
《甲寅杂志》于1914年在东京创刊,1925年在《甲寅》复刊发表了章士钊的《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许多诬蔑爱国运动的言论,攻击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
最后在新文学阵营的反击下,《甲寅》派随着段祺瑞政府的垮台,也销声匿迹了。
3、“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由周作人、叶绍钧等人发起,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一、关于“现代”二、分期问题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导论一、关于“现代”古代-----近代-----现代------当代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①表现对象: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②创作手法: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③重视思想理论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传:感悟式、评点式(2)联系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3、小结: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重视学习、吸收、借鉴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二、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自我的认识动力“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简称,它于1949年7月2日——19日在北京召开,它的召开标志来自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两只文艺大军的胜利会师,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结束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
“双百方针”:在1956年2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提出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宣布“在艺术方面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是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方针之一。
主要成果:1、它鼓舞了作家的创作热情, 2、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在理论方面提出了反对教条主义,倡文学写人性、恢复人道主义传统等主张。
3、出现了一大批作品三突出:1968年5月,于会永提出,江青、姚文元通过,“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十七年文学的基本特点:(1)在表现对象上,注目社会政治运动,追求重大的社会题材。
(2)在艺术构思上,追求史诗效果。
一是所反映的是民族重大历史事件;二是主人公均为英雄;三是鸿篇巨制。
(3)艺术风格上,以肯定生活,歌颂革命与斗争的豪迈乐观为主导风尚。
(4)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强调阶级属性。
(5)在作品形式上,以民族化与大众化为艺术追求。
(6)在创作方法上,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不可违逆的法门。
(7)在创作队伍上,以工农兵出身的作家为骨干。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一)表现新时代新生活(二)塑造具有高尚品质,远大目标和求实精神的理想化的新人形象(三)浪漫的基调1,歌颂党和领袖时的感激与虔诚2,赞美新人新事新风尚时的激动与兴奋3,展示生活矛盾时的轻松与豪迈。
“山药蛋派”:在赵树理创作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小说流派,它起源于40年代,形成于50,60年代,主要代表有赵树理,马烽,孙谦,胡正等,由于都是山西作家,又有大体相近的创作风格和审美情趣,现实主义态度,敢于直面现实。
文学史上称为“山药蛋派”或“山西派”,有时也被称为“火花派”。
郭小川诗歌的主要特点:(一)鲜明而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战斗精神;(二)想象丰富,寓意深刻,富于哲理;(三)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四)艺术形式上的多方探索。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文明戏: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要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在话剧当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统称为“文明戏”。
主要特点是:“幕表制”;革命政治色彩浓烈;常采用剧外戏。
2、五四文学革命:大致可以以十年为期划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1917——1927年“20 年代文学/五四时期的文学”1928——1937年“30年代文学”左翼文学革命、人文主义文学并存1937 ——1949年“40年代文学”由于战争的影响,文学分为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三大块,文学呈现出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面貌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12人。
他们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发表《文学研究会宣言》,认为“文学应当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人生的一般问题”。
因此很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受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倡导“写实主义”文学精神,强调文学关切社会和人生的必要,并在创作上体现出关注人生和社会的文学立场。
人们习惯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4、创造社: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早的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留学日本学生。
先后创办了《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十余种刊物。
他们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讲求文学的“全”与“美”,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同时又注重表现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
该社团成员的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的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显示出与文学研究会迥然不同的创作风貌。
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为界分为前后期,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革命文学,推动了30年代左翼文学的兴起。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目录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1 双簧戏: (10)2 文学研究会: (10)3 创造社: (10)4 新月社: (10)5 语丝社: (11)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 (11)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1)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1)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2)10 左联: (12)11 中国诗歌会: (12)12 京派 (12)13 论语派: (13)14 文协: (13)15 孤岛文学 (13)16 七月诗派: (13)17 九叶诗派: (14)18 战国策派: (14)第二章鲁迅 (15)1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15)2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15)3 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16)4 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 175 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18)6 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19)7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20)8 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21)9 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23)10 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 (23)11 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24)12 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25)13 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 (26)14 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26)15 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 (27)16 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28)17 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8)18 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29)第三章郭沫若 (30)1 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30)2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 (31)3 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31)4 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 .. 325 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 (33)6 分析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33)7 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34)8 简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和诗情 (34)9 简述《屈原》的现实战斗意义 (35)第四章1917年-1927年的文学创作 (36)1 分析评价《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及其地位与不足 (36)2 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37)3 分析评价《倪焕之》的思想和艺术 (37)4 分析叶圣陶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和风格 (38)5 简析许地山早期短篇小说的特点 (39)6 简析许地山后期小说《春桃》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40)7 简析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的思想和艺术 (41)8 简析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的思想 (41)9 简析王统照小说创作的风格 (42)10 简析冰心的“问题小说”的发展 (42)11 简析诗集《繁星》《春水》的思想和形式 (43)12 简析《寄小读者》的思想和形式 (43)13 简析朱自清以事传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5)14 简析朱自清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5)15 简析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45)16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46)17 简析《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 (47)18 简析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47)19 简析《沉沦》的思想 (48)20 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 (48)21 分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49)22 分析郁达夫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0)23 分析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 (50)24 简述闻一多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51)25 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 (51)26 分析评价徐志摩的前期诗集的思想 (52)27 简述徐志摩后期诗集的思想 (53)28 分析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54)29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思想特色 (55)30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艺术特色 (55)31 简述冯至的《作日之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56)32 简述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56)第五章茅盾 (57)1 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57)2 简析《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 (58)3 简析《蚀》的艺术特点 (59)4 分析《子夜》的思想内容 (59)5 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60)6 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 (61)7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61)8 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62)9 简析《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6310 简析《白杨礼赞》、《风景谈》的思想艺术特色 (64)第六章老舍 (66)1 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66)2 通过祥子的悲剧分析《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思想 (67)3 分析祥子的形象 (68)4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二马》的思想和幽默特色 (70)5 简析《猫城记》思想的复杂性 (70)6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离婚》的思想和艺术 (71)7 简析老舍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的艺术成就 (72)8 简析《骆驼祥子》中虎妞形象及其对祥子悲剧的意义 (72)9 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73)10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 (74)11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 (75)12 简析《四世同堂》的结构特点 (76)13 简析《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 (76)14 分析《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 (77)第七章巴金 (79)1 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 (79)2 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79)3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80)4 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80)5 《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现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丰富多样,反映了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命运。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回顾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探讨其特点和意义。
第一部分:白话文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学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变革,即白话文运动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作家们开始使用白话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鲁迅,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文学的形式,也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在这个时期,一批年轻的作家和思想家开始提倡新的文学观念和艺术风格。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胡适、陈独秀等人。
他们主张文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的命运。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不仅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部分:抗战文学的崛起20世纪30年代,中国抗日战争爆发,抗战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的作家们以抗战为题材,描写了人民的英勇斗争和牺牲精神。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丁玲的《三八节有感》和巴金的《家》。
抗战文学的崛起不仅表达了人民的抗战情感,也对国家的团结和民族精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四部分:社会主义文学的兴起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这个时期的作家们以社会主义为主题,描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鲁迅、茅盾、巴金等人。
社会主义文学的兴起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变革,也对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五部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后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了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点复习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一、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2、反思小说:3、寻根小说:4、知青小说:5、大墙文学:6、“现实主义冲击波”7、新写实小说:8、先锋小说:9、女性主义小说:10、归来诗人:11、朦胧诗:二、文学潮流分析(简答题)伤痕小说的主要特点;三、作品主题分析(简答题):《爸爸爸》的文化主题;四、人物形象分析(简答题)《绿化树》中的章永麟形象五、艺术特色分析(简答题):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点;六、综合问答(问答题):结合作品,分析《曾国藩》中的曾国藩形象;方方《风景》赏析名词解释1、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宗璞《我是谁》。
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长篇小说: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反思小说:主要指1979至80年代初出现的对解放后几十年曲折历史和人的现实处境等进行反思的小说。
发轫之作: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其他代表性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李顺大造屋》、《绿化树》等;长篇小说:《古船》等。
与伤痕小说内容上有交叉,是伤痕小说的深化。
但存在偏重于政治反思,文化反思不够等缺陷。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
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
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
(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4、女性主义小说: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现在汉语复习资料导论:一: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的分期:1.古代文学:1919新文化运动之前2.现代文学分期:(1)1917-1928:文学革命阶段(2)1928-1937:革命文学阶段(3)1937-1949:抗战文学阶段3.当代文学:1949-今二:现代文学产生的原因:救亡图存;政治经济政策的失败;思想上、文学上的改革;白话文运动。
第一章:文学改良一:1.严复:1989《天演论》,奠定了近代现代语言文学的价值观,是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最终成为现代思想的生长点和导火线。
2.林纾:其翻译的小说为中国人打开了外国小说的大门,让更多的中国人目睹了不同于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和价值观念。
三:晚清白话文运动1.中国第一家白话报刊《民报》创办于1876年3月。
2.原因:对言文合一的迫切要求和维新、“新民”的需要。
3.代表刊物:《演义白话报》、《无锡白话报》、《通俗报》、《女学报》…4.内容:以白话为语言工具,强调与中国社会大剧变密切联系,强调对民众的启蒙。
5.意义:晚清白话文运动虽然为文学改良做出了贡献,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做了铺垫,但其政治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改良的意义;造成了晚晴白话报刊的泛滥;“新文体”随之而产生。
第二章:中国现代汉语文学诸文体只发端一:诗界革命1.时间:18952.人物:梁启超、谭嗣同、黄遵宪3.主张:是一场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领导的有纲领、有队伍、有阵地、有理论、有创作实践的自觉地诗歌革新运动。
4.发展阶段:新学诗-新派诗-新体诗;诗界革命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和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
5.意义:促进更新了近代创作题材,丰富近代诗歌的思想意蕴;吸引了许多进步诗人参加的一次群众性的诗歌革新运动;不能突破诗歌改革的语言障碍,所以是一次失败的诗体改革运动。
二:1.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李宝嘉《文明小史》刘鹗《老残游记》……2.鸳鸯蝴蝶派:即民初小说家,也称为礼拜六派或民国旧派,指开始于民国初年,以《礼拜六》、《小说月刊》等通俗刊物为阵地,致力于通俗小说的创作和创新的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徐枕亚《玉梨魂》李涵秋《广陵潮》包笑天、张恨水周瘦娟四:1.1906年春柳社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早期话剧活动的正式开始。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要点中国当代文学是指1949年以后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涵盖了丰富多样的文学作品和流派。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主题和流派,并总结出复习要点。
一、重要作家1. 鲁迅(1881-1936):鲁迅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代表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他以尖锐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思想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2. 钱钟书(1910-1998):钱钟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品主题涉及家庭、婚姻等。
他的代表作品《围城》通过幽默的笔调展现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3. 巴金(1904-2005):巴金以揭示农民问题和社会不公正为主题,被誉为“生活写实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家》、《春》等。
4. 老舍(1899-1966):老舍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而闻名。
他的代表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
5. 阿来(1957-):阿来是中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主题涉及藏族文化和西藏问题。
他的代表作品《尘埃落定》、《云南虫谷》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主要主题1. 社会批判:中国当代文学经常关注社会现象问题,批判社会黑暗面和不公正现象。
作家们用文字揭示社会问题,并通过文学作品来影响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2. 历史记忆:中国当代文学也强调历史记忆的重要性,通过回顾历史事件和人物,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
3. 人生哲理:许多当代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探讨人生哲理,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生死、爱情等问题。
他们通过文学表达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流派特点1. 现代主义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流派强调个人主义和精神内省,注重语言形式和实验性的敘事结构。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杨绛等。
2. 农民文学:农民文学是以农民生活和问题为中心的文学流派,代表作家包括刘庸、杨显惠等。
这种文学探讨农民的命运和他们面临的困境。
3. 女性文学:女性文学关注女性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探讨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册》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新文化运动------1917年,《新青年》由上海迁京。
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这场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其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并于1919年借“五四”运动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
2、问题小说------1919年初,《新潮》杂志创办。
当时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肃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的回答。
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俞平伯的《花匠》、叶圣陶的《这也是一个人?》等,显露了“问题小说”的端倪。
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斯人独憔悴》等,正式开创“问题小说”的风气。
到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且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更将“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高潮。
其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
其次其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直接刺激。
特征:它流行的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
其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每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比较形而上些,“虚”些。
作者的生活视野还比较狭窄,题材局限于小知识分子的生活圈,大部分作品从一般的社会命题出发,结合了一点生活经验,真正从刻骨的生命体验入手,用力开掘的作品尚不多,概念化、简单化。
3、三美------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绘画美强调诗画相通。
4、语丝派------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
他们坚持思想革命,主要成就是短小犀利的杂感,其批评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是所谓的“语丝文体”。
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但应该产生怎样的'新',却并无明白的表示,而一到觉得有些危急之际,也还是故意隐约其词”。
5、后期新月派------是前期新月派的继续与发展。
它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派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等老诗人外,主要有陈梦家、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以徐志摩为主要旗帜的。
其创作主张:“单讲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乃至无意识的形式主义”,“一首诗的字句是身体的外形,音节是血脉,'诗感'或原动的诗意是心脏的跳动,有它才有血脉的流转”,仍然采用了“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其重点的转移是明显的。
这同时就意味着对闻一多所坚持的“格律是艺术的必须的条件”的立场的一种松动。
要回到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强调抒情诗的创造。
6、新感觉派------30年代在上海都市读者群中风靡一时,是第二代海派,是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
它的登场,清楚地表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引入,已然越过了初期,进而问鼎于独立的地位。
对于海派自身来说,由于它与世界新潮文学携手,同步发展,也就终于冲出了旧文学、旧小说的藩篱,让市民文学越过仅仅是通俗文学的界线,攀上某种先锋文学的位置。
代表作家:刘呐鸥、施蛰存。
7、京派小说------30年代京派文人活跃在《现代评论》、《水星》、《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文艺杂志》这些重要的北方文学报刊上,形成有别于左翼,又与海派对峙的一个鲜明的小说流派。
所显现的是乡村中国的文学形态,其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二、简答题1、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的核心即精神胜利法。
阿Q处于未庄社会最底层,他永远都是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
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中华民族觉醒与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
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对我们民族的自我批判。
而从人类学内涵来分析,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
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都是一次绝望的轮回,只能无奈地返回自身。
这样,“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非议的。
这丝毫没有改变人的失败的屈辱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
鲁迅正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正视,提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从而使自己具有了超越时代民族的意义与价值。
2、茅盾的小说成就------茅盾独特的小说艺术探索,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与主题的开掘上。
他的小说注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与重大性,要求创作与历史事变尽量地同步,自觉地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他为我们提供了一部20世纪上半时段中国社会的编年史。
其次,适应以长篇小说为主的小说艺术发展的需要,在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茅盾更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将人物的行为、情感、心理、个性诸点,加以展开,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其性格塑造更能显示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时代特征。
茅盾人物刻画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进行了“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主要创造了民族资本家与时代新女性两个形象系列。
由于种种原因,在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里民族资本家形象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茅盾的独特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具有特殊的历史的、美学的价值。
此外,作为一个自觉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他对小说结构的极大注意,也是他的显著特点。
他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布局,他的作品总是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在小说艺术表现上,他特别注重于细腻的心理刻画,追求着社会历史的剖析与社会人的心理剖析的统一,对提高心理刻画在我国现代长篇小说艺术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3、吴荪甫人物形象分析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族资本家的典型形象,其性格的基本特征是似强实弱、外强中干。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吴荪甫性格中强与弱两个方面不断进行搏斗,其发展趋势是前者不断地让位于后者。
吴荪甫是中国现代社会出现的“新人”------与旧的封建地主阶级完全不同的民族资产阶级,他在精神上无疑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兄弟。
茅盾称他为“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他有着发展中国独立的民族工业的雄才大略,有着活跃的生命力,刚毅、顽强、果断的铁腕与魄力,更有现代科学管理的经营之才。
可惜他生不逢时。
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而且是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帝国主义经济大肆侵入中国的30年代中国社会的民族资本家。
他有着种种不可克服的矛盾:他自身所具有的封建性使他在包括妻子在内的周围人的关系中经常处于孤立地位;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他在与背后有着帝国主义撑腰的厚颜无耻的买办资产阶级的搏斗中,不能不感到自己政治、经济上的软弱无力。
这种软弱性投影在他的心灵、性格上,就形成了他本质上软弱的一面,在表面的果决善断背后是他的狐疑惶惑,在充满自信的背后是悲观绝望,在遇事胸有成竹的背后是张皇失措,最后导致了精神上的崩溃。
吴荪甫性格的复杂性,主要集中于他包含的极其深刻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而他的悲剧命运正是说明了: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国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4、分析郁达夫笔下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些抒情主人公大都是所谓“零余者”,即“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他们是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这些“零余者”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固自戕,也不愿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变态行为来表示反抗。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这些在艺术表现上往往显示出郁达夫小说所特有的感伤美、病态美。
作者竭力抒发他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的心理言行,从中提示出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高潮过后是有相当代表性的。
郁达夫一方面紧紧扣住了青年知识者本身的生理的心理的病态,一方面指出青年的制造者是黑暗的病态社会。
笔下病态人物的命运,又是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相联的,祖国的贫病也是造成青年“时代病”的重要原因。
5、觉新人物形象分析他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却又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他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潮,而感情上、行动上却仍然留恋旧家庭,以致在专制和压迫面前妥协屈从。
他每一次向恶势力退让都以牺牲别人为代价,而他自己也在罪恶的泥沼中难于自拔。
不过他毕竟是个善良的弱者,思想与行动的矛盾使他经常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清醒而又懦弱使他不能摆脱严酷的自我谴责,这些都大大加强了人物的悲剧性。
作者对他充满同情,同情之中又无不批判。
《家》的结尾,终于有所醒悟,并表示支持觉慧的出走。
在《春》和《秋》中,思想上产生明显的转变,逐渐抛弃了他的“作揖主义”。
6、骆驼祥子人物形象分析这部作品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纯朴的农民与现代城市文明相对立所产生的道德堕落与心灵腐蚀的故事。
祥子从农村来到城市,幻想当一个有稳固生活的劳动者,可是他被腐败的环境锁住,受“逃匪”“侦探”等的欺压、“虎妞”的陷阱,加上他自身固有的缺陷,不合群,别扭,自私,死命赚钱,决定了他的孤独脆弱。
人生旅途每经过一站,都更沉沦堕落一层,愈来愈接近最黑暗的地狱层,最后完全变了个人,真正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他想向命运搏斗而终于向命运屈服,他的一切幻想和努力都成为泡影,恶劣的社会毁灭了一个人的全部人性。
他被物欲横流的城市所吞噬,自己也成为那城市丑恶风景的一部分。
小说直接解剖构成环境的各式人的心灵,提示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人们从中可以感触到老舍对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的忧虑。
三、分析题1、《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1918年5月鲁迅狂人日记在新青年发表,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将在1918--1922年连续写的15篇小说编为呐喊,1924--1925年的11篇小说收入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与小说模式(1)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