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血吸虫病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350.50 KB
- 文档页数:1
血防预防、控制和消灭血吸虫病,保障人体健康、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简称血防。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能受传染的寄生虫病。
血吸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
成虫寄生在人、牛、猪或其它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中,因此人和这类动物被称为成虫宿主或终宿主。
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人得了血吸虫病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由于血吸虫病流行十分严重,造成疫区居民成批死亡,无数病人的身体受到摧残,致使田园荒芜、满目凄凉,出现许多“无人村”、“寡妇村”、“罗汉村”(腹水肚大如鼓)和“棺材田”等悲惨景象。
湖北省阳新县40年代有8万多人死于血吸虫病,毁灭村庄7000多个,荒芜耕地约1.5万公顷(23万余亩);1950年,江苏省高邮县新民乡的农民在有螺洲滩下水劳动,其中4019人患了急性血吸虫病,死亡1335人,死绝45户,遗下孤儿91个,呈现出“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悲惨景象。
血吸虫病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同时对家畜也会造成极大的危害。
家畜得了血吸虫病后出现拉痢、消瘦和生长迟缓,使疫力下降,若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导致死亡,严重影响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980年,湖南省君山农场购入的200多头菜牛,不久就感染上血吸虫而无一存活。
由于血吸虫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影响疫区经济发展,对人们的危害性较大。
对本病的预防以灭螺为重点,采取普查普治病人与病畜、管理粪便与水源及个人防护等综合措施。
(1)管理传染源:在流行区每年普查普治病人、病牛,做到不漏诊。
一般慢性患者可采用单剂吡喹酮疗法,可使人群感染率显著下降。
病牛可用硝硫氢胺(2%混悬液)一次静脉注射法,水牛的剂量为1.5mg/kg,黄牛为2mg/kg,治愈率达98%以上。
(2)切断传播途径:①灭螺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应摸清螺情,因地制宜,采用物理灭螺或药物灭螺法,坚持反复进行。
可结合兴修水利和改造钉螺孳生环境,因地制宜,选择垦种、养殖、水淹、土埋及火烧等办法。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宣传
预防控制血吸虫病的方法不在有钉螺的湖水、河塘、水渠里进行游泳、戏水、打草、捕鱼、捞虾、洗衣、洗菜等接触疫水的活动。
因生产、生活和防汛需要接触痰水时,要采取涂抹防护油膏,穿戴防护用品等措施,预防感染血吸鬼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医院或血吸虫病防治机构进行检查和早期治疗,查出的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常应银行。
洗衣、洗菜玩水、游泳生活在疫区的群众要积极配合当地血吸虫病防治机构组织开展的查螺、灭螺、查病和治病工作,以及对家畜的查病和治疗工作。
改水改厕,防止粪便污染水源、保证生活饮用水安全,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习惯,是预防血吸虫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合性而吸由症变化快,症状严垂,负险性大,确诊成抢救不及时易造成死亡。
如出现持续发热、拉肚子等症状,要及时到当地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查。
血吸虫预防教案引言概述: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人体皮肤接触感染水源中的寄生虫卵而传播。
为了预防血吸虫病的发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介绍血吸虫预防教案的具体内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认识血吸虫病1.1 血吸虫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1.2 血吸虫病的症状和危害1.3 血吸虫病的高发地区和易感人群二、宣传教育2.1 血吸虫病的宣传形式和途径2.2 血吸虫病的预防知识普及2.3 血吸虫病的预防意识培养三、环境治理3.1 水源管理和改善3.2 卫生设施建设和改善3.3 环境卫生监测和评估四、个人防护4.1 避免接触感染水源4.2 使用防护工具和设备4.3 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五、医疗保障5.1 早期发现和诊断5.2 及时治疗和康复5.3 医疗资源和援助政策正文内容:一、认识血吸虫病1.1 血吸虫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血吸虫病由血吸虫寄生虫引起,主要通过人体皮肤接触感染水源中的寄生虫卵而传播。
寄生虫卵会在水中孵化成毛蚴,然后通过淡水螺类中间宿主的体内发育,再次进入水中,等待人类的感染。
人类在接触感染水源时,毛蚴会通过人体皮肤进入人体,引发疾病。
1.2 血吸虫病的症状和危害血吸虫病的症状主要包括发热、腹泻、腹痛、贫血等。
严重的血吸虫病还可能导致肝脏、肾脏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特别是儿童和长期暴露于感染水源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危害。
1.3 血吸虫病的高发地区和易感人群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我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以及一些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
在这些地区,由于水资源相对丰富且卫生条件较差,血吸虫病易发生。
同时,那些长期接触感染水源的人群,如农民、渔民等,更易感染血吸虫病。
二、宣传教育2.1 血吸虫病的宣传形式和途径针对不同群体,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血吸虫病的宣传。
如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进行宣传,组织专家讲座和培训,开展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普及活动等。
血防小知识1、什么是血吸虫病血吸虫病又叫裂体吸虫,寄生在宿主静脉的扁形动物;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在钉螺体内寄生并发育,再从钉螺体内跑出来,遇到入水的人和家畜牛、羊等血吸虫幼虫马上钻入皮肤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侵入体内,引起发烧、拉肚子、肝脾肿大等,严重危害了人、家畜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就是血吸虫病;钟祥市血防办公室宣2、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水中有一种叫“钉螺”的螺蛳,外形呈圆锥,就想一个小的螺丝钉,因此得名;表面有纵肋者称肋壳钉螺,壳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生存于湖沼或水网地区;壳面光滑者,比肋壳钉螺稍小,长、宽分别约6毫米和3毫米,在山丘地区多见;钉螺是水陆两栖动物,尤其喜生活在“冬陆夏水”的洲滩,因此,在生产生活中,如果看到这类地方,潮湿的、芦苇很多的,就应离它远点,不要去接触那里的水和植物;钟祥市血防办公室宣3、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如果从来没接触疫水的人在疫水里洗手或劳动就会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感染,被感染部位几小时后有明显的黄豆大小丘疹,红、痒,但不痛;一般会在40天左右出现畏寒、高烧、腹泻、头昏,肌肉、关节痛等症状,严重者如不及时抢救还可导致死亡;多次接触疫水或急性血吸虫病没有完全治愈,都可转为慢性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大便带血等轻微症状,严重者大便中带有红白冻子,时间一长,则有乏力、肝脾肿大等症状;急、慢性血吸虫病没有及时彻底治疗,可发展成晚期血吸虫病;钟祥市血防办公室宣4、得了血吸虫病该怎么办血吸虫病可防可治,并不可怕,得了血吸虫病应尽快到当地卫生院或市第四人民医院检查,并住院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血吸虫病,治疗的方法也不同;急性血吸虫病人必须住院治疗,可采用口服抗血吸虫药物吡硅酮6日疗法,即总量1/2剂量在第1天、第2天分次服完,其余1/2剂量在第3—6天分服完,每日剂量分3次服用,急性血吸虫病人还应加强营养,口服维生素类药物;慢性血吸虫病人,采用口服吡硅酮2日疗法;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应在改善患者全身情况以后,改善肝功能,缓解消除症状,恢复患者的健康;钟祥市血防办公室宣5、家畜患血吸虫病也应早治疗耕牛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因此疫区所有的家畜,每年应进行一次普查,以牛为主,其次是猪、羊、狗等,以便做到早发现、早确诊,及时治疗或处理;凡血吸虫病的病牛,都要进行治疗,老残病牛要处理;治疗药物有硝硫氰胺和吡硅酮两种,都是1日1疗法,安全,方便,疗效高;钟祥市血防办公室宣6、血吸虫病患者诊断基本方法凡是到过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人,只要接触过疫水,并出现皮疹、发烧、肚子疼、拉肚子、身体消瘦,四肢无力等症状时,都应到当地医院作全面检查;检查的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抽血化验,另一个是检查大便;血检阳性为血吸虫病临床病人,粪检检测到血吸虫卵为血吸虫病确诊病人,都应该及时治疗;钟祥市血防办公室宣7、药物灭螺见效快药物灭螺是目前杀灭钉螺最直接的办法,优点是见效快、效果明显,一般选择在每年3月—11月的合适时间进行;氯硝柳胺是世界卫生组织唯一推荐使用的杀螺剂,由于其难溶于水,影响杀螺效果,后又制成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国内产品为50%可湿性粉末,产品为干燥、均一的黄色粉末;该药杀螺效果好,对人畜安全,对皮肤无刺激,不损害农作物;钟祥市血防办公室宣8、个人防护小常识有血吸虫的地区生产作业必须接触疫水时,应切实做好个人防护;常用的方法有:涂擦防护药剂,比如防蚴灵;穿戴防护用具,如长筒胶鞋、胶皮手套等;饮用自来水或井水,如在疫区野外作业急需用水,可采取加热或药物杀虫等办法处理疫水;改水改厕;口服预防药,在接触疫水后一定时间内,按医生建议口服“蒿甲醚”、“青蒿琥脂”、“吡硅酮”等药品;钟祥市血防办公室宣9、封洲禁牧防控血吸虫病封洲是指非生产人群在封洲期间一律禁止到江、湖、洲、滩等有钉螺的草洲活动和接触疫水;禁牧是指所有家畜在禁牧期间禁止到有螺草洲放牧和接触疫水;因为患病的耕牛是血吸虫病的主要传染源,而且长期散放散养的家畜,群放于湖区草洲,随处排便,是传播血吸虫病的主要原因,因此禁止耕牛在有螺的河岸草洲随处放养,到处排便,是控制血吸虫病的关键,同时,不让家畜在河岸草洲随处放养,也可以减少家畜感染血吸虫病的机会;钟祥市血防办公室宣10、以机代牛防控保健康以机代牛即以机代替牛耕,是一项科学有效的防控血吸虫措施;一是以机代牛淘汰疫区全部耕牛,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对防控血吸虫病作用巨大;二是以机耕代替牛耕,减少了农民劳动与疫水直接接触的机会,确保农民身体健康;三是机耕提高了劳动工效,促进了增产增收;目前我省对自愿以机代牛的农户均给予政策性的补助,以帮助农民购买农机;钟祥市血防办公室宣。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问答,这些你都知道吗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寄生虫病,它通过水生螺类媒介传播,并且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亚洲地区。
以下是关于血吸虫病防治的常见问答。
1、什么是血吸虫病?凡是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为血吸虫。
寄生于变温脊椎动物的血吸虫为雌、雄同体,但寄生于恒温脊椎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的血吸虫是雌、雄异体,哺乳类如人类及哺乳动物(牛、羊、马、猪、猫及鼠等)。
血吸虫种类繁多,己为人类认识的86种,有19种与人类致病有关。
其中有5种血吸虫(即日本、埃及、湄公、间插、曼氏血吸虫)致使人畜患血虫病。
日本血吸虫致病严重,分布很广。
包括日本、中国、菲律宾及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在中国流的血吸虫病的病原只有日本血吸虫一种。
根据发掘出土的西汉古尸解剖分析证实: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日本血吸虫寄生在我国人体内了。
2、血吸虫病是如何传播的?人、畜接触了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后,尾蚴就会很快钻进人、畜体内,经过37天左右发育成血吸虫成虫,寄生在肠系膜血管里,以吸血维持生命。
雌虫在肠系膜静脉的内管里产卵。
卵内含有毛蚴,每条雌虫每天产卵1000- 3500个左右。
卵要放出毒素,影响健康;一部分卵随血流到肠壁,能使肠壁破溃而进入肠腔内,随大便排除。
卵很小,要用显微镜才能看见。
含有血吸虫卵的大便污染了水源,在水温大约25°C 情况下,经4小时左右虫卵内毛蚴破壳而出,在水中快速游动,遇到钉螺,很快就会钻入钉螺内,在钉螺体内不断繁殖,形成大量尾蚴。
含有尾蚴的钉螺遇水,尾蚴就不断放入水中,人、畜下水接触到尾蚴而受感染,这样就得了血吸虫病。
血吸虫就这样周而复始地循环生存,不断地危害着人民生命与健康。
3、血吸虫病的症状有哪些?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轻重不一。
重型患者会出现反应迟钝、心肌损害等症状,在疾病进展或治疗期间,极易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典型症状包括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晚期血吸虫病以及异位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血吸虫病是一种由血吸虫寄生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水源传播。
为了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相关的防治知识。
了解血吸虫的生命周期是非常重要的。
血吸虫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主要阶段:人体内寄生阶段和水体中生活阶段。
在人体内寄生阶段,血吸虫寄生在人体的肠道或膀胱中,通过排出的粪便或尿液进入水体中。
在水体中,血吸虫的卵孵化出幼虫,幼虫通过水中的某种介体(甲螺)感染人体,重新进入人体内寄生。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饭前便后要彻底洗手,特别是在接触水源后要注意清洁双手。
同时,不要随地大小便,要使用卫生厕所,并及时清理。
这样可以减少血吸虫卵排出到水体中,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
对于居住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的人群,定期进行血吸虫病检查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检查粪便或尿液中是否存在血吸虫卵,可以及早发现感染,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防止水体污染也是血吸虫病防治的关键。
对于水源地和饮用水源地,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和保护,防止血吸虫卵污染。
这包括保持水源的清洁、禁止随意排放粪便和污水,以及加强对甲螺的监测和清除。
在一些血吸虫病流行地区,采取药物治疗是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经过医生诊断后,可以选择合适的抗血吸虫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杀灭体内寄生的血吸虫,减轻症状并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除了个人和药物治疗,疫苗研发也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方向之一。
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究和开发血吸虫病疫苗,以提供更有效的防护手段。
疫苗的研发将在根源上减少感染源,从而对血吸虫病的防治有着长远的影响。
加强宣传和教育也是预防血吸虫病的关键。
通过宣传血吸虫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增加人们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政府、学校和社区可以组织宣传活动,向居民普及相关知识,提高防治血吸虫病的整体水平。
血吸虫病的防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个人卫生、定期检查、水源管理、药物治疗、疫苗研发和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的传播。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1、什么是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由人类或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疾病。
人得了血吸虫病会严重危害身体健康。
在急性期患者可有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消瘦乏力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出现肝脾肿大、腹水等症状,严重危及生命。
儿童得血吸虫病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影响生长发育,严重者可发展为侏儒症,患者将痛苦终身。
2、危害人类健康的“瘟神”20世纪40年代末,我国血吸虫病流行猖獗,疫区居民成批死亡,无数病人身体受到摧残,致使田园荒芜、断垣残壁、满目凄凉,出现了许多“无人村” “寡妇村” “肚胞村”等悲惨景色。
如素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昆山,血吸虫病感染者占当地人口总数的65%以上,有100多个“无人村”。
高邮县新民乡农民在有螺的洲滩下水劳动,其中4019人感染急性血吸虫病,死亡1335 人,死绝45户,遗下孤儿91个,真所谓“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3、血防形势依然严峻5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广大人民群众和血防专业人员的共同努力,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是一种生命力、繁殖力都很强的生物,加之有螺环境复杂,给灭螺工作增加了难度。
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了经济发展,但人口大流动使血防形势更加严峻。
例如,我省某市一小学生暑假期间随父的船队去血吸虫病流行区,曾在江滩上戏水玩耍,回家以后生病入住市医院。
医院因病孩高热不退给予多种治疗措施,疑为伤寒、白血病等而作各种细菌培养、骨穿刺,还转诊上海某医院,未果。
后经血防部门工作的亲戚探病提出看法,即去血防站就医,确诊为血吸虫急性感染,给予吡喹酮治疗痊愈出院。
该患儿由于误诊使得病程延长,增加了痛苦,多耗费了近万元,劳民伤财。
由于缺乏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导致一些人得病后误诊而延误治疗,甚至导致死亡的这类病例并不少见,同时也反映了部分临床医生的血防意识淡薄。
4、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范围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及长江流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上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的400多个县、市、区。
预防血吸虫的知识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感染疾病,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水源或食物,进入人体内,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了预防血吸虫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掌握一些相关的知识。
了解病原体是预防血吸虫病的基础。
血吸虫是一种寄生虫,它的生命周期分为两个阶段:水生阶段和陆生阶段。
在水中,血吸虫通过分泌出一种化学物质来感染人体,所以我们要避免接触可能被感染的水源,特别是淡水湖泊、河流和水田。
此外,血吸虫的感染还可能通过食用未煮熟的感染水源中的食物而传播,所以在食用蔬菜、水果和其他水产品时要特别注意。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要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可能被感染的水源后。
同时,要定期清洗和消毒水源容器,以防止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
此外,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未经煮熟或煮熟不彻底的食物,特别是来自感染水源的食物。
正确使用防护措施也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接触可能被感染水源时,应佩戴防护手套、口罩和防护服等防护用品。
避免暴露在感染水源中的时间过长,尽量减少感染的机会。
同时,在户外活动时,要选择适当的服装和鞋子,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可能被感染的水源。
定期进行体检也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感染血吸虫后,症状可能不明显,但寄生虫依然存在于体内。
定期进行血液和粪便检查,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感染,避免病情的恶化。
加强宣传教育也是预防血吸虫病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血吸虫病的认识,增加对预防措施的了解和重视。
同时,加强卫生监管,加强对水源和食品的检测和管理,减少感染的机会。
预防血吸虫病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包括避免接触感染水源和食物,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正确使用防护措施,定期进行体检,加强宣传教育等。
只有全面提高预防意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有效预防血吸虫病的发生。
血吸虫病的预防教案章节一: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1. 了解血吸虫病的定义、症状和传播途径。
2. 掌握血吸虫的生命周期和感染阶段。
3. 认识血吸虫病的危害和影响。
章节二: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1. 了解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和食物传播。
2. 学习如何避免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源和土壤。
3. 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如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防护用品等。
章节三: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1. 学习血吸虫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和环境卫生管理。
2. 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和饮用安全水源的重要性。
3. 了解并实践钉螺控制和水源保护的措施。
章节四:血吸虫病的诊断和治疗1. 了解血吸虫病的诊断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
2. 学习血吸虫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3. 掌握血吸虫病治疗的注意事项和药物使用原则。
章节五:血吸虫病的健康教育1. 学习血吸虫病的健康教育知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2. 了解血吸虫病的高风险人群和地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3. 掌握血吸虫病的预防和控制知识,向他人宣传和普及。
章节六:血吸虫病监测与控制策略1. 了解血吸虫病的监测方法,包括定期检查和疫情报告。
2. 学习血吸虫病的控制策略,如疫情控制、钉螺消灭和预防接种。
3. 掌握血吸虫病控制的规划和实施流程。
章节七:血吸虫病的社会干预1. 认识血吸虫病的社会干预重要性,包括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
2. 学习如何开展血吸虫病的社区教育和宣传活动。
3. 掌握血吸虫病的社会干预方法和技巧。
章节八:血吸虫病的全球视角1. 了解全球血吸虫病的流行情况和防治现状。
2. 学习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对血吸虫病的防控政策。
3. 掌握全球血吸虫病防控的挑战和机遇。
章节九:血吸虫病的科研进展1. 了解血吸虫病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疫苗研究和药物研发。
2. 学习血吸虫病诊断和治疗技术的发展动态。
3. 掌握血吸虫病研究的未来趋势和研究方向。
章节十:综合复习与案例分析1. 复习血吸虫病的基本知识、预防措施、诊断治疗等要点。
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讲稿一、血吸虫病的传播和危害血吸虫病的传播血吸虫病的流行因素造成一个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有三个:一是传染源:感染了血吸虫的人、家畜和野生哺乳动物的粪便中有大量的虫卵,即是血吸虫病的传染源。
二是传播媒介:中间宿主――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媒介。
有钉螺孳生的地方,就可能造成血吸虫病的流行;没有钉螺的地方,血吸虫病不会传播。
三是接触疫水:人不分男女、老幼、职业、种族,动物不分家畜和野生哺乳动物,一旦接触疫水,都可感染血吸虫,一般无先天性免疫力。
感染的主要方式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接触疫水的方式很多,捕鱼捞虾、游泳戏水、在水中抢收抢割、开垦有螺湖荒、种水稻、打湖草、防汛抢险、在有螺江河湖滩放牧、在有螺河沟洗衣物等。
接触疫水的次数愈多,时间愈长,面积愈大,感染的机会就越大,感染的程度就愈严重。
感染的主要途径血吸虫尾蚴主要是经皮肤侵入人体,接触疫水的皮肤面积愈大,感染就愈重。
尾蚴也可经眼结膜、口腔和鼻粘膜侵入人体。
感染血吸虫病的季节一年四季,人体接触疫水都可以发生感染,而4-10月最易被感染,这个季节雨水多,气候温和,钉螺活跃,逸出大量的尾蚴漂浮在水面上,人们因生产繁忙,接触水的机会多,极易被感染。
感染血吸虫受环境影响较大:水位上涨,降雨量多,感染性钉螺被水淹,尾蚴大量逸出,尤以“久旱逢水”,开春后的首次涨水及下大雨后,最易感染。
在湖北急感发病的高峰季节往往与洪水上涨、降雨增多密切相关,集中在6-10月份。
血吸虫病流行的地区性钉螺的分布决定了血吸虫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在没有钉螺的地区所发现的血吸虫病人,是在流行区里接触疫水所感染的,不会在当地造成血吸虫病流行。
个别地方存在有钉螺而无血吸虫病人,主要是因为没有传染源散布虫卵污染水源。
钉螺的分布基本上与水系分布一致:由于居民点大多分散在水系附近,出门是水,水边有螺,居民因生产、生活接触疫水而感染。
流行区的水系分布有的复杂,有的单一,面积有大有小,而钉螺在不同地区、水系中的分布又各有特点,因此,血吸虫病流行区可以成片,也可以成块状孤立分布。
预防血吸虫病知识
一、什么是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可造成急性或慢性肠炎、肝硬化,并导致腹泻、消瘦、贫血与营养障碍等疾患,
二、急性血吸虫病的症状与体征
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3种。
急性多发生于初次感染者,但少数慢性甚至晚期血吸虫病病人,在感染后也可发生。
接触疫水后1-2天内,有的人在接触部位的皮肤出现点状红色丘疹,奇痒。
病人绝大多数有肝脏肿大,并伴有压痛。
感染较重,或反复感染者可出现脾肿大,若不及时治疗,可迅速出现消瘦、贫血、营养性水肿和腹水,而导致死亡。
三、什么季节最容易得血吸虫病
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血吸虫,但在气温较高的4-10月份最容易感染。
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习惯的人感染血吸虫的高峰季节也不相同。
春季雨水多,气候温暖,最适宜钉螺活动。
加上人们春耕生产繁忙,下水的次数多,因此感染的机会较多。
夏季气温高,下湖、下河游泳、洗澡的人数多,接触疫水的时间长,身体暴露的面积也大。
另外,在洞庭湖、鄱阳湖湖滨和长江沿岸等一些地区,洪水季节到来时,由于抗洪抢险突击下水人数增多,因此,受感染的人数也有可能增加。
一般来说,急性血吸虫感染以夏季最为常见。
秋季温度也适宜钉螺活动,且又是捕鱼的好季节,鄱阳湖、洞庭湖等沿湖地区居民纷纷下湖捕鱼、捉虾,常常发生急性感染。
因此,秋季同样是感染血吸虫的一个重要季节。
四、预防血吸虫病的措施
1、普查普治病人和病牛以控制传染源;
2、灭螺以切断传播途径;
3、粪便管理,防止人畜粪便污染水源,保护水源,改善用水卫生(提倡用井水。
可疑用水消毒:饮水先用明矾沉淀,再以漂白粉消毒。
每担水加漂白粉1克漂白粉精一片,15分钟后即可安全取用);
4、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必须接触时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防蚴笔(以脂肪酸为基质,加碱皂化后加2%氮硝柳胺和10%松节油制成)具有强大杀灭尾蚴的作用,涂擦皮肤可耐久不脱。
此外有1%氯硝柳胺碱性溶液浸渍衣裤,对尾蚴亦有杀灭作用。
大桥中心卫生院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