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第4章 计算智能(1)
- 格式:ppt
- 大小:150.50 KB
- 文档页数:25
习题一、选择题1 .关于k-近邻算法说法错误的是OA是机器学习B是无监督学习Ck代表分类个数Dk的选择对分类结果没有影响2 .关于k-近邻算法说法错误的是OA一般使用投票法进行分类任务Bk-近邻算法属于懒惰学习C训练时间普遍偏长D距离计算方法不同,效果也可能显著不同3 .关于决策树算法说法错误的是OA受生物进化启发B属于归纳推理C用于分类和预测D自顶向下递推4 .利用信息增益来构造的决策树的算法是OAID3决策树B递归C归约DFIFO5 .决策树构成的顺序是()A特征选择、决策树生成、决策树剪枝B决策树剪枝、特征选择、决策树生成C决策树生成、决策树剪枝、特征选择D特征选择、决策树剪枝、决策树生成6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属于O假设A样本分布独立B属性条件独立C后验概率已知D先验概率已知7 .支持向量机是指OA对原始数据进行采样得到的采样点B决定分类平面可以平移的范围的数据点C位于分类面上的点D能够被正确分类的数据点8 .关于支持向量机的描述错误的是OA是一种监督学习的方式B可用于多分类问题C支持非线性核函数D是一种生成式模型9 .关于k-均值算法的描述错误的是OA算法开始时,k-means算法时需要指定中心点B算法效果不受初始中心点的影响C算法需要样本与中心点之间的距离D属于无监督学习10 .k-Medoids与k-means聚类最大的区别在于()A中心点的选择规则B距离的计算法方法C应用层面D聚类效果二、简答题1 .k-近邻算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 .决策树的叶结点和非叶结点分别表示什么?3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为什么是“朴素”的?4 .线性可分支持向量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5 .核技巧是如何使线性支持向量机生成非线性决策边界的?6 .什么是聚类?聚类和分类有什么区别?7 .试举例聚类分析的应用场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C3.A4.A5.D6.B7.C8.D9.B 10.A二、简答题1.请简述k・近邻算法的思想答:给定一个训练样本集合D以及一个需要进行预测的样本X:对于分类问题,k-近邻算法从所有训练样本集合中找到与X最近的k个样本,然后通过投票法选择这k个样本中出现次数最多的类别作为X的预测结果;对于回归问题,k近邻算法同样找到与X最近的k个样本,然后对这k个样本的标签求平均值,得到X的预测结果。
第四章不确定性推理习题参考解答4.1 练习题4.1什么是不确定性推理?有哪几类不确定性推理方法?不确定性推理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哪些?4.2什么是可信度?由可信度因子CF(H,E)的定义说明它的含义。
4.3什么是信任增长度?什么是不信任增长度?根据定义说明它们的含义。
4.4当有多条证据支持一个结论时,什么情况下使用合成法求取结论的可信度?什么情况下使用更新法求取结论可信度?试说明这两种方法实际是一致的。
4.5设有如下一组推理规则:r1:IF E1THEN E2(0.6)r2:IF E2AND E3THEN E4 (0.8)r3:IF E4THEN H (0.7)r4:IF E5THEN H (0.9)且已知CF(E1)=0.5,CF(E3)=0.6,CF(E5)=0.4,结论H的初始可信度一无所知。
求CF(H)=?4.6已知:规则可信度为r1:IF E1THEN H1(0.7)r2:IF E2THEN H1(0.6)r3:IF E3THEN H1(0.4)r4:IF (H1 AND E4) THEN H2(0.2)证据可信度为CF(E1)=CF(E2)=CF(E3)=CF(E4)=CF(E5)=0.5H1的初始可信度一无所知,H2的初始可信度CF0(H2)=0.3计算结论H2的可信度CF(H2)。
4.7设有三个独立的结论H1,H2,H3及两个独立的证据E1与E2,它们的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分别为P(H1)=0.4,P(H2)=0.3,P(H3)=0.3P(E1/H1)=0.5,P(E1/H2)=0.6,P(E1/H3)=0.3P(E2/H1)=0.7,P(E2/H2)=0.9,P(E2/H3)=0.1利用基本Bayes方法分别求出:(1)当只有证据E1出现时,P(H1/E1),P(H2/E1),P(H3/E1)的值各为多少?这说明了什么?(2)当E1和E2同时出现时,P(H1/E1E2),P(H2/E1E2),P(H3/E1E2)的值各是多少?这说明了什么?4.8在主观Bayes方法中,请说明LS与LN的意义。
第4章搜索策略参考答案4.5 有一农夫带一条狼,一只羊和一框青菜与从河的左岸乘船倒右岸,但受到下列条件的限制:(1) 船太小,农夫每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河;(2)如果没有农夫看管,则狼要吃羊,羊要吃菜。
请设计一个过河方案,使得农夫、浪、羊都能不受损失的过河,画出相应的状态空间图。
题示:(1) 用四元组(农夫,狼,羊,菜)表示状态,其中每个元素都为0或1,用0表示在左岸,用1表示在右岸。
(2) 把每次过河的一种安排作为一种操作,每次过河都必须有农夫,因为只有他可以划船。
解:第一步,定义问题的描述形式用四元组S=(f,w,s,v)表示问题状态,其中,f,w,s和v分别表示农夫,狼,羊和青菜是否在左岸,它们都可以取1或0,取1表示在左岸,取0表示在右岸。
第二步,用所定义的问题状态表示方式,把所有可能的问题状态表示出来,包括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
由于状态变量有4个,每个状态变量都有2种取值,因此有以下16种可能的状态:S0=(1,1,1,1),S1=(1,1,1,0),S2=(1,1,0,1),S3=(1,1,0,0)S4=(1,0,1,1),S5=(1,0,1,0),S6=(1,0,0,1),S7=(1,0,0,0)S8=(0,1,1,1),S9=(0,1,1,0),S10=(0,1,0,1),S11=(0,1,0,0)S12=(0,0,1,1),S13=(0,0,1,0),S14=(0,0,0,1),S15=(0,0,0,0)其中,状态S3,S6,S7,S8,S9,S12是不合法状态,S0和S15分别是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
第三步,定义操作,即用于状态变换的算符组F由于每次过河船上都必须有农夫,且除农夫外船上只能载狼,羊和菜中的一种,故算符定义如下:L(i)表示农夫从左岸将第i样东西送到右岸(i=1表示狼,i=2表示羊,i=3表示菜,i=0表示船上除农夫外不载任何东西)。
由于农夫必须在船上,故对农夫的表示省略。
人工智能导论-各章习题答案第一章习题解答1. 什么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是指使机器具有类似或超过人类智能的能力。
人工智能研究的目标是使计算机能够进行人类智力活动,例如学习、理解、推理和决策等。
2. 人工智能的基本分类人工智能可以分为弱人工智能(Narrow AI)和强人工智能(General AI)两类。
弱人工智能是指针对特定任务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比如语音识别、图像处理和机器翻译等。
弱人工智能系统有特定的输入和输出,其能力局限于特定任务。
强人工智能是指能够在各种智力活动中与人类媲美或超越人类的人工智能系统。
强人工智能拥有自主学习、理解、推理和决策的能力,可以应对复杂的问题和情境。
3. 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人工智能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机器学习:基于数据和统计方法,让计算机自动学习并改进性能。
•自然语言处理: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
•机器视觉:使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图像和视频。
•专家系统:建立基于规则和知识的推理系统,用于解决复杂的问题和决策。
•智能机器人:让机器拥有感知、决策和执行的能力,用于自主操作和交互。
•数据挖掘: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关联,用于预测和决策支持。
4. 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算法的进步,人工智能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在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举行,标志着人工智能的诞生。
随后,人工智能经历了繁荣期、低谷期和复兴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繁荣期(1956-1974)中,很多初期的人工智能算法被提出,比如逻辑推理、机器学习和专家系统等。
然而,由于计算能力限制和算法的局限性,人工智能在这个时期受到了限制。
低谷期(1975-1980)是由于在之前的繁荣期中,人们对人工智能过于乐观,但实际应用和成果不如预期,导致了人工智能的寒冬。
复兴期(1980-至今)是人工智能的复苏和突破阶段。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H0404X课程名称:人工智能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及有关专业课程性质: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学位课)主讲教师: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智能系统与智能软件研究所蔡自兴教授总学时:40学时(课堂讲授36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课程学分:2学分预修课程: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概况、基本原理和应用领域有初步了解,对主要技术及应用有一定掌握,启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人工智能涉及自主智能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与软件系统、物理机器、传感器和驱动器有关,常以机器人或自主飞行器作为例子加以介绍。
一个智能系统必须感知它的环境,与其它Agent和人类交互作用,并作用于环境,以完成指定的任务。
人工智能的研究论题包括计算机视觉、规划与行动、多Agent系统、语音识别、自动语言理解、专家系统和机器学习等。
这些研究论题的基础是通用和专用的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问题求解和搜索算法,以及计算智能技术等。
此外,人工智能还提供一套工具以解决那些用其它方法难以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问题。
这些工具包括启发式搜索和规划算法,知识表示和推理形式,机器学习技术,语音和语言理解方法,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学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时候需要某种合适的人工智能方法用于给定的问题,并能够选择适当的实现方法。
二. 课程内容简介人工智能的主要讲授内容如下:1.叙述人工智能和智能系统的概况,列举出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2.研究传统人工智能的知识表示方法和搜索推理技术,包括状态空间法、问题归约法谓词逻辑法、语义网络法、盲目搜索、启发式搜索、规则演绎算法和产生式系统等。
3.讨论高级知识推理,涉及非单调推理、时序推理、和各种不确定推理方法。
4.探讨人工智能的新研究领域,初步阐述计算智能的基本知识,包含神经计算、模糊计算、进化计算和人工生命诸内容。
人工智能作业题1 - 1 什么是人工智能?试从学科和能力两方面加以说明。
1 - 4 现在人工智能有哪些学派?它们的任知观是什么?1 - 6 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和应用领域是什么?其中,哪些是新的研究热点?2 - 6 用谓词演算公式表示下列英文句子 ( 多用而不是省用不同谓词和项。
例如不要用单一的谓词字母来表示每个句子 ) 。
A computer system is intelligent if it can perform a task which,if performed by a human, requires intelligence.2 - 7 把下列语句表示成语义网络描述:(1) All man are mortal.(2) Every cloud has a silver liming.(3) All branch managers of DEC participate in a profit-sharing plan.2 - 9 试构造一个描述你的寝室或办公室的框架系统。
补充题:1 、张某被盗,公安局派出五个侦察员去调查。
研究案情时,侦察员 A 说“赵与钱中至少有一人作案”;侦察员 B 说“钱与孙中至少有一人作案”;侦察员 C 说“孙与李中至少有一人作案”;侦察员 D 说“赵与孙中至少有一人与此案无关”;侦察员 E 说“钱与李中至少有一人与此案无关”。
如果这五个侦察员的话都是可信的,试用归结演绎推理求出谁是盗窃犯。
3 -4 如何通过消解反演求取问题的答案?3 - 11 规则演绎系统和产生式系统有哪几种推理方式?各自的特点为何?3 - 6 下列语句是一些几何定理,把这些语句表示为基于规则的几何证明系统的产生式规则:(1)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各对应角相等。
(2)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各对应边相等。
3 - 17 把下列句子变换成子句形式:4 - 1 计算智能的含义是什么?它涉及哪些研究分支?4 - 6 构作一个神经网络,用于计算含有两个输入的 XOP 函数。
《人工智能》的答案第1章问题:《人工智能》课程为理工类通选课,本课程给予学生的主要是思想而不是知识。
答案:正确第2章问题:图灵曾协助军方破解()的著名密码系统Enigma。
答案:德国问题:电影《模仿游戏》是纪念图灵诞生90周年而拍摄的电影。
答案:错误问题:图灵使用博弈论的方法破解了Enigma。
答案:正确第3章问题:1937年,图灵在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图灵机的概念。
答案:《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中的应用》问题:1950年,图灵在他的论文()中,提出了关于机器思维的问题。
答案:《计算和智能》问题:存在一种人类认为的可计算系统与图灵计算不等价。
答案:错误问题:图灵测试是指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通过一些装置(如键盘)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
如果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答案:正确第4章问题: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机器智能的机制必须与人类智能相同问题:在政府报告中,()的报告使用“机器智能”这个词汇。
答案:美国问题:机器智能可以有自己的“人格”体现主要表现在()。
答案:模型间的对抗—智能进化的方式#机器智能的协作—机器智能的社会组织#机器智能是社会的实际生产者问题:图灵测试存在的潜台词是机器智能的极限可以超越人的智能,机器智能可以不与人的智能可比拟。
答案:错误第5章问题:以下关于未来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共融的二元世界叙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机器智能是模仿人类智能问题:机器通过人类发现的问题空间的数据,进行机器学习,具有在人类发现的问题空间中求解的能力,并且求解的过程与结果可以被人类智能(),此为机器智能的产生。
答案:理解问题:人类智能可以和机器智能相互融合。
答案:正确问题:机器智能的创造是指机器通过求解人类智能发现的问题空间中的问题积累数据与求解方法,通过机器学习,独立发现新的问题空间。
答案:错误第6章问题:在最初的图灵测试中,如果有超过()的测试者不能确定出被测试者是人还是机器,则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认为具有人类智能。
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王万森著)课后习题答案下载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王万森著)课后习题答案下载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是一般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以下是阳光网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王万森著),希望能对你有关怀!点击此处下载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王万森著)课后答案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王万森著):内容简介本书共10章,除第1章人工智能概述外,其余内容可划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确定性人工智能的三大基本技术,包括第2, 3, 4章的学问表示、确定性推理和搜寻策略。
其次部分为计算智能和不确定性人工智能,包括第5, 6章的计算智能和不确定性推理。
第三部分为人工智能的两个重要争论领域,包括第7, 8章的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理解。
第四部分人工智能的两个重要应用技术,包括第9, 10章的分布智能和先进专家系统。
此外,还新增了人工智能试验,放在附录中。
本书还为任课老师免费供应电子课件及部分习题解答。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自动化、通信、电子信息、信息管理、智能科学技术及其他相关学科专业的本科高班级同学和争论生教材,也可供从事相关领域争论、开发和应用的科技工参考。
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王万森著):名目第1章人工智能概述1.1 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其争论目标1.2 人工智能的产生与进展1.3 人工智能争论的基本内容1.4 人工智能争论中的不同学派1.5 人工智能的争论和应用领域1.6 人工智能近期进展分析习题1第2章学问表示方法2.1 学问表示的基本概念2.2 一阶谓词规律表示2.3 产生式表示法2.4 语义网络表示法2.5 框架表示法2.6 过程表示法习题2第3章确定性推理3.1 推理的基本概念3.2 推理的规律基础3.3 自然演绎推理3.4 归结演绎推理3.5 基于规章的'演绎推理习题3第4章搜寻策略4.1 搜寻的基本概念4.2 状态空间的盲目搜寻4.3 状态空间的启发式搜寻4.4 与/或树的盲目搜寻4.5 与/或树的启发式搜寻4.6 博弈树的启发式搜寻习题4第5章计算智能第6章不确定性推理第7章机器学习第8章自然语言理解第9章分布智能第10章先进专家系统附录A 人工智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