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琵琶行》说课稿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42.93 KB
- 文档页数:4
《琵琶行》说课稿《琵琶行》说课稿1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我的名字叫杨冲。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这是知识目标。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这是情感目标。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针对此,我确定了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因为学生有关美感与文学的__在以前学过几篇。
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__学生很少接触。
(四)教学难点由于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能够感知,也很好理解。
然而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
但这篇__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
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是新课标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一、说教材
1、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
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激发学生热爱新社会的感情。
g
2、古人云:“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二、说学情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根底、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根底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缺乏。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精品教案语文版必修2教学目的1. 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2.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3.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教学设想1. 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程序一、激趣导入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
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
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
稽康悲奏《广陵散》。
《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
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
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
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
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
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
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
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
……”《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
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
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
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诵读鉴赏:(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琵琶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
这首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不幸遭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被贬的愤懑之情。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它在音乐描写上独具匠心,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表现琵琶曲的美妙,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将抽象的音乐变得具体可感。
此外,诗歌在结构上也十分严谨,以琵琶女的演奏为线索,将诗人与琵琶女的遭遇紧密联系在一起,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和方法,但对于理解这首诗中深刻的情感和复杂的艺术手法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能够欣赏诗歌中对音乐的描写,体会其精妙之处;能够分析诗人和琵琶女的形象,理解诗歌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通过对诗歌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对不幸者的同情,体会封建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欣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复杂情感,理解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五、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含义。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琵琶曲,让学生感受琵琶音乐的魅力,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描写琵琶的诗词吗?”从而引出《琵琶行》。
《琵琶行》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琵琶行》是一篇集音乐、文字与作者的感情为一体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欣赏作者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说学情:这篇文章面对的是已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的基础上的高一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疏通文意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比较彻底的解决这一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我主要以“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 为主线,采用诵读、设疑、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诗歌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频材料课时:2。
我今天讲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及步骤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唐朝名曲《霓裳》,让学生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朗读并完成生字词的积累)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让学生知人论事,为课文分析做情感铺垫。
3、梳理文章结构,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每一小段的内容;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课《琵琶行》(并序),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一、说教材《琵琶行》(并序)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的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其中,作者利用比喻、叠词、侧面描写等手法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的方法是我们鉴赏和学习的一个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课文内容,及高中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1、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作者运用比喻、叠词等方法表现音乐形象的写作手法,并尝试模仿这种方法,完成课后作业。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了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受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
三、说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文中对音乐的描写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针对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1掌握作者用比喻等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2、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四、说教学难点高中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读懂课文大意,但对诗歌鉴赏尚缺乏系统训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难以理解。
此外由于阅历尚浅,可能难以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2、结合社会背景,分析人物命运,体会思想感情。
五、说学法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学习准备状态。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琵琶行(并序)》说课稿(通用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并序)》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并序)》说课稿篇1说课程:《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
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据此,本课应着重突出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重点分析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描绘。
而第二个重点也理应成为本课的难点。
在本单元后所附的《其它背诵篇章》中有一首《李凭箜篌引》,可与本诗相对照阅读理解。
说学情:学生属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对于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可能不够深透;但学生对于音乐,可谓是情有独钟。
但听音乐、欣赏音乐与描写音乐是两码事,所以第二个重点是颇有难度的。
所以,本节课致在使学生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而两个班的学生自学精神都较好,上课主动性较强,所以如果诱导得法,学生还是能够解决这个难题的。
至于诗中的疑难词句,学生已经过了较充分的预习,故而不用花费太多时间。
说设计理念:诱思探究理论强调“教学系统的主体是惟一的,那就是学生”,教师应善于运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在与学生一起开发、创造课程的过程中,启发诱导学生通过探索性的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由教师启发诱导,由学生主动探究,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说目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特别是古今异义词;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赏析诗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并学以致用;发展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究的能力。
说流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2024琵琶行》说课稿范文2024《琵琶行》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琵琶行》是中学语文课本中一篇古文诗,讲述了李白在长安城游历中所见所感,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古诗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掌握基本的古诗词阅读技巧。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经典诗文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中的意境和主题,运用诗词阅读技巧对诗进行解读。
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感悟和理解能力,提高古诗词的鉴赏和表达能力,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是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互动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学法上,我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古文的能力,同时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三、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呈现古文的意境和氛围,我准备了一些相关的图片和音频材料,以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义。
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练习题和讨论问题,便于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和思考。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环节一、诗词赏析,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我将使用一段古琴音乐和一张古代琵琶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古文中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然后,我会用简洁的语言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引导他们注意其中的表达技巧和意象描写。
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环节二、课文解读,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在学生掌握课文的基础上,我将引导学生一起解读诗中的意境和主题。
高中语文《琵琶行》说课稿(通用12篇)高中语文《琵琶行》篇1下面是高中语文文言文《琵琶行》说课稿,仅供参考!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
(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三、说学法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
《琵琶行》说课稿《琵琶行》说课稿1一、教材学情《琵琶行并序》选自语文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三篇课文,属于阅读鉴赏课,这个单元均是唐代诗歌,单元目标是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树立背景意识和审美情趣,把握好朗读和背诵,而本篇《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在整个单元,甚至整个高中学习阶段,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篇课文是高一下学期的课文,此时高一的学生已经初具理性思维,也具有相关的文言文学习基础,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
但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二、教法学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把学生原有的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此种理念,结合学生鉴赏诗歌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的现实情形,我想以诵读法和合作探究法为主,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基于以上几点,结合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本篇课文计划用三课时讲授完成,具体教学目标设置如下:一、梳理__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感情。
二、学习作者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反复诵读,体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用文字描写音乐的手法。
下面,我着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告诉我们,拥有知音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失去知音是多么痛苦的事情,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渴望找到自己的知音,并且他还真的就找到了,可是拥有知音的他却依然眼泪婆娑,这又究竟为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去探个究竟。
【设计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学生学过,以学生所熟知的旧知识来引发新知识,契合学生心理,也符合学生阶段性认知规律,同时,__思想所蕴含的“知音之遇”,学生通读文本是可以体会到的,这与学生课前的预习就不谋而合了,学生私下会为自己的预习成果,窃喜一番,并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对课堂的兴趣便愈加浓厚了。
高三语文《琵琶行》说课稿(通用5篇)高三语文《琵琶行》说课稿1一.说教材(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3.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学情介绍三.说教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
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二)分析课文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内容的分析。
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
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琵琶行说课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琵琶行》。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来给大家讲解课文。
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当时作者被贬于江州,这首诗是一首七言长诗,属于叙事诗。
该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优秀传统,是唐代七言歌行体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创作的又一高峰。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琵琶行》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三)教学重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所描绘的琵琶女形象,以及琵琶行这篇课文的音乐美。
《琵琶行》一等奖说课稿《《琵琶行》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琵琶行》一等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XX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
(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因此我将具体采用以下教学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活动法、视听结合法等。
三、说学法根据叶希波夫的“自主型学习方法”理论,比较探究式学习的方式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比较分析的思维习惯。
《琵琶行》说课稿《琵琶行》说课稿1一.说教材《琵琶行》(并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风格多样的唐代诗歌,可以通过文章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
本篇课文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
作者着力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营造了无尽的愁思、悲凉的氛围。
二.说学情教师不但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我所面对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是难题。
但文中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方法学生们很少见到,理解起来也较为困难,因此我会着重带领学生们赏析并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确立了教学目标,我的重难点也就显而易见了。
我把学习诗人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高超写作技巧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而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则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说过:“差的教师只会奉送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会采用设置情景的方法。
首先在大屏幕上播放歌曲《高山流水》,并这样导入: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When I wake up every day, it is not the bells, but the dreams that strike me.勤学乐施积极进取(页眉可删)《琵琶行》说课稿《琵琶行》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__号说课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琵琶行》。
(板书题目、作者)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鲁人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单元话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因为是单元首篇,对教授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的方法,培养“感受艺术的魅力”的能力和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2、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如下:A、知识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B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培养学生诗歌、音乐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
C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领会诗人情操里体现出的人性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用比喻、通感、烘托的写法来描写音乐,体会主旨句的内涵。
4、教学难点:对音乐的鉴赏是教学的难点。
5、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重点。
第二课时:主要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新课标改革的目的之一在于变学生机械接受灌输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教学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琵琶行》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琵琶行》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琵琶行》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分享。
《琵琶行》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
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
《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
它描绘了乐府琵琶曲演奏时的情景,以及曲子所表达的深情和悲凉。
本次说课主要介绍该诗的内容、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意义。
一、课文内容概述:
《琵琶行》共有六十六首,被称为“长歌行”,文字优美、抒发深情。
全诗以琵琶曲为核心,描绘了女乐师弹奏“凉州词”时婉转动人的场景,抒发了对家乡凉州的思念之情。
二、创作背景:
白居易创作《琵琶行》时,正值唐代开元时期,社稷康泰,国家富强。
但由于当时国家限制贵族、僧尼演奏音乐的规定,普通民众则可以正常欣赏琵琶曲。
白居易受到这场风俗的启发,创作了这首诗,吟咏琵琶的音乐之美。
三、艺术特点:
1. 描绘细致入微的艺术手法:白居易通过描写琵琶师傅的动作、琵琶的音韵等细节,使诗歌更具视觉和听觉感受。
2. 绚丽多彩的意象:诗中使用了大量的生动形象描写,如“舌尖上生满珠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形象丰富,使读者更能感受到琵琶曲的美妙之处。
3. 抒发情感真挚:整首诗以音乐为媒介,表达了对家乡以及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意义:
1. 抒发了对家乡的深情:白居易在长期官场风云中对自己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琵琶的美妙之音来表达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2. 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白居易以琵琶曲为媒介,表达了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以及他对音乐所带来的美好情感的渴望。
3. 弘扬了琵琶文化:白居易通过描写琵琶的音韵和美妙之处,弘扬了琵琶文化,使人们更加喜爱和追求这种音乐艺术。
以上是《琵琶行》的说课稿,希望对您有帮助。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2019-2020年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2《琵琶行》说课稿设计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诗的唐朝”里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
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
《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2.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3.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重点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学情介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
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的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
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把学生原有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热情参与、独立解决问题。
针对这个理念,本文我主要采用了“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的教学方法,以教师教为主导,以学生学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课前先说一段开场白:白乐天去世,唐宣宗写悼诗吊之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宪宗李忱敬仰白居易的人品,又倾慕他的诗才,想拜他为相,后因他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只好作罢。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分别指白居易的名篇《长恨歌》和《琵琶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琵琶行》,看看这首诗有何魅力让“胡儿能吟”又让皇帝极力称赞?(二)分析课文《高中语文教学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梗概,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1、听课文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内容?学生通过整理可以概括出:江头送客闻琵琶,江上聆听琵琶曲、歌女自诉身世苦、曲罢诗人伤迁谪、重闻琵琶青衫湿这样五个内容。
2、下面我讲讲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文章主要通过“琴声”和“感受”两个方面来描述诗人和琵琶女的这场偶遇,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我就从这两条思路去分析这篇文章。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问题教学法”,他认为这个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拓展能力的提高。
在对课文的分析中,我主要才用了这个方法。
第一条思路:三奏,即琵琶女的三次演奏。
板书三奏:独自弹应邀弹感言和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找到:第一次演奏在文章第一节,第二次演奏在文章第二、三节,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学生要掌握的是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技巧。
先分析第一次演奏,即第一节。
我设置如下问题:a,这一段音乐描写属于什么描写?b,从这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琵琶女演奏的是怎样的音乐?学生通过讨论找到答案:这是对音乐的侧面烘托描写。
也是用文字去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法。
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悲凉萧瑟的琵琶声。
(悲凉哀怨)第二次演奏,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
这一部分出现了很多名句,可以让学生先挑出来读读。
然后我准备了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描写声音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的词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这一段根据演奏的起承转合可以分为几层,哪一层是高潮部分?3.这一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4.这一部分琵琶女音乐的基调是怎样的?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
这一部分主要在于品味作者描写音乐的妙处,通过回答上面的问题,学生可以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a,诗人善用比喻,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之乐。
b,善用拟声词和双声叠韵词。
c,侧面烘托的手法。
d,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
第三次演奏,在文章最后一节,让学生自己品味通过侧面描写烘托音乐的感人。
第二条思路:三感,即作者的三次感悟。
板书:三感:情相触情相通情相融对应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作者相应有三次感受。
学生在文中不难找到。
在第一次感悟中可以让学生回答怎样的问题,a,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初听声音时的心情吗?b,你从哪里捕捉到了作者的心情?c,这样的环境描写烘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推进,表明了作者孤寂伤感的心情,渲染了琵琶女的悲凉音乐。
第二次感悟在文章的第四节,是文章的难点部分。
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主题,要联系琵琶女的身世来感知文章。
在这里我打算问这样几个问题:a,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心情?b,诗人听了琵琶声,知道了琵琶女的遭遇,心底发出的最大的感慨是什么?c,为什么诗人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一部分阐明了文章的主题。
诗人和琵琶女在身世、才华和遭遇上都有相似之处。
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
板书(主题)第三次感悟在文章的最后一节,要学生回答: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这句话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这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从而鲜明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3、到这里全文的分析结束,下面我讲讲文章的小结。
全文结束后,设计提问:诗人为什么不知道琵琶女遭遇之时便已经听出了音乐中的情感?(过渡到白居易的处境)学生分组讨论,交换意见。
最后我总结:A、白居易的身份:被贬的官员,有政治抱负不得施展。
这一点与琵琶女的“不得志”有相似之处。
B、秋天,“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落寞。
小结:正是在这样相同的境遇中,诗人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可以说,白居易是琵琶女的“知音”,所以他才写下了这篇优美感人的《琵琶行》以赠之。
(三)总结本诗写作特色在理清课文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本诗的写作特点,并请学生找出例句加以说明,以加深理解。
最后由教师进行板书归纳:(1)结构严谨。
全诗以人物为线索,歌女的身世是明线,诗人的感受是暗线,明线从现象反映主题,暗线则从本质上揭示主题。
一明一暗,一虚一实,明暗相衬虚实相生。
情绪表现波澜起伏,过渡自然。
(2)情景交融。
善于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气氛。
(3)音乐描写出色。
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描写音乐的绝唱。
(四)拓展延伸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课题研究,继续培养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文章的能力,选取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等诗文,分小组讨论它们和《琵琶行》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五)作业让学生背诵第二段,学习运用语言艺术来描述听觉的手法,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
五.说板书设计琵琶行白居易三奏三感独自弹——情相触应邀弹——情相通感言和——情相融主题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心情悲凉哀伤直接表达醉不成欢惨将别环境烘托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声中之情:“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乐曲旋律:婉转流畅沉咽凝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我认为这样的板书设计简洁,直观,既突出了诗歌的主题,又突出了明暗两条线索的结构特点。
有利于学生把握这篇课文的重点。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