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病历点评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27.50 KB
- 文档页数:4
一月份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2014年2月1-5日,药剂科对2014年1月出院病历随机抽取30份出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存在问题如下:
.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未超出卫生部规定的40DDD,抗菌药物使用率63%,高于卫生部规定的60%。
2.个别医师在应用抗菌药物时不能严格掌握适应征,对有些不必要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用药频次错误,如头孢哌酮他唑巴坦属于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宜每日多次给药,个别病例一日一次,属于不合理用药。
4.三联应用抗菌药物无循证依据的病历3份。
加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规范处方行为意识。
要求临床医师熟悉我院临床合理用药方面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
调查结果上报院质量管理部门,实施相应的奖罚和教育,使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和合理治疗制度化、规范化。
药剂科
2014年2月8日。
2017年11月份医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检查情况药学部处方点评小组抽取门诊药房11月17日至11月30日共计922张抗菌药物处方进行菌药物合理使用专项检查。
现将检查情况汇总如下:一、总体情况点评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药品说明书等,对处方的用药指征、联合用药、用药频次、给药剂量等项目进行合理性评价。
共计检查处方922张,合格处方700张,不合格处方222张,合格率%各科室处方合格情况见附表1。
二、不合格处方基本情况不合格处方中使用硫酸依替米星不合格的处方有114张,占不合格处方的%头孢克洛缓释片33张,占不合格处方的%克林霉素注射液22张,占不合格处方的%遴选抗菌药物不适宜59张,所占处方比列为%列第一位;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52张,所占处方比例为%列第二位;用法用量不适宜49张,所占处方比例为%列第三位,其余为诊断不明确、急诊处方超3天量、无联合使用抗生素指征以及存在2处以上错误等,所占比例较小,具体情况见附表2。
三、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结果分析给药途径:静脉滴注的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推荐大部分轻、中度感染予以口服治疗。
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雾化吸入超说明书给药。
给药频次:绝大多数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等B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克林霉素为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其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对细菌MIC时间长短有关,血液或组织低于MIC时,细菌可重新迅速生长。
应该依照PK/PD原理制定给药方案,时间依赖型的B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且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应多次给药使T> MIC时间延长,达到最佳抗菌效果。
现青霉素类、B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说明书都推荐每6-12h给药一次,克林霉素的说明书推荐2-4次给药。
我院门诊静脉滴注给药的该类抗菌药物好多都是一日一次给药,不甚合理。
2017年11月住院医嘱点评小结尊敬的医院领导: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临床药师小组从我院2017年11月的住院病例中随机抽取110份病历(每科10份),对病历中的用药医嘱进行分析,现汇总如下:一、医嘱点评结果本月共点评住院医嘱110份,主要抽查抗生素和辅助用药情况,其中合理病例90份,20份存在部分用药不合理现象。
不适宜医嘱问题汇总表不合理医嘱内容及整改建议详见附表一。
点评日期:2017年11月抽查病历号:外一科:770688、771332、770936、771084、771405、771479、771492、771797、771092、770844。
外二科:771484、772714、772009、772282、770982、771963、772579、772527、772971、772484。
外三科:770766、770667、771651、772015、773215、771014、772821、772150、773162、773469。
内一科:772021、771382、771489、772365、771668、770871、772562、771723、771542、771592。
感染科:771754、771612、771749、770996、772404、772752、772362、771160、772093、771854。
内三科:771526、771552、771523、770986、771680、771574、771433、771518、771008、51517。
急诊科:739437、772877、761689、772167、771620、772547、772352、772038、772795/771462。
儿科:771891、772434、772575、772059、771869、771995、772411、771631、771552、772322。
中医康复科:771550、772870、769398、771866、769911、773168、771300、771558、770874。
2018年1月Ⅰ类切口病历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专项点评报告2018年2月,处方点评工作小组进行了一类切口病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点评,此次点评抽取我院部分科室2018年1月份出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共79份,具体情况见下表1-2:表1 2018年1月份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抽查结果(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疝、关节镜检查、颈动脉内膜剥脱、颅骨肿物切除、白内障手术)(标准要求不超过5%)为0。
表2 2018年1 月份各科室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抽查结果小结:1、本次住院病历抽查中仍然有许多一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超过24小时的情况,其中骨科有7份(住院号为:226389、225450、221943、225446、225018、201800886、201800912);泌外科有2份(住院号为:222480、201800891);五官科1份(住院号为:201801291)。
2、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所有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仅在有特定指征时可选用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啉、头孢呋辛。
骨科有7份选用磺苄西林钠(住院号为:201800344、221943、226356、201800886、201800879、225133、224862、),10份选用羧苄西林钠(住院号为:201800073、226389、225450、225558、225806、225572、225446、225670、226200、225018);泌外科有1份选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住院号为:222480)不符合要求。
3、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
不符合要求的骨科有11份(住院号为:201800344、201800073、226389、225558、226356、225446、201800886、201800879、201800912、201800749、201801529);泌外科有2份(住院号为:222480、201800891);五官科有1份(住院号为:201801291)。
对住院病历处方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点评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住院病历处方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
方法:调取2021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的病历处方进行研究,分析其存在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结果:100份住院病历处方中,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总计有18例,占比18.00%,其中临床治疗用药不合理有5例,占比5.00%,而手术预防用药不合理有13例,占比13.00%,手术预防用药不合理率显著高于临床治疗用药不合理率(P<0.05)。
结论:在现阶段的临床用药中,尚存在不少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需要积极地加以改善和调整。
【关键词】住院病历处方;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指的是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磺胺类、咪唑类等药物。
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控制疾病发展及传染性疾病发生[1]。
但是,在抗菌药物广泛使用的临床医疗环境下,存在不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使得病菌耐药性增加,从而对患者的疾病治疗产生较大影响。
为此,明确探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并针对性加以改善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以2021年我院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其病历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调取2021年1-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住院患者的病历处方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有55例,女性患者有45例;内科患者有47例,外科患者有53例;同时患者最大年龄65岁,最小年龄40岁,平均年龄(52.5±0.5)岁。
1.2方法依据具体药品说明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相关法律法规文件对100例住院患者病历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性进行分析、点评。
1.3观察指标观察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包括临床治疗用药不合理与手术预防用药不合理两个类别。
1.4统计学分析以spss25.0软件处理数据,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总计有18例,占比18.00%,其中临床治疗用药不合理有5例,占比5.00%,而手术预防用药不合理有13例,占比13.00%,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5),详见表1。
2月份病历抽查抗生素使用分析报告
本月对我院30名住院病人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了评估,其中感染二科4份,内一科4份,感染一科4份,ICU 3份,内二科4份,肝病科2份,耳鼻喉科4份,外科5份;涉及病种21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并出血1例;社区获得性肺炎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例;肺部感染3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麻疹并感染1例;手足口病4例;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4例;流行性腮腺炎1例;病毒性脑炎1例;肝硬化2例;鼻窦炎1例;肥厚性鼻炎2例;左腮腺混合瘤1例;全身多发性脂肪瘤1例;头部清创缝合1例;左拇指畸形1例;左胫腓骨闭合性粉碎性骨折1例;根据医嘱用药现评估总结如下:30份使用抗生素病历中,无联合用药22例,二联用药5例,三联用药3例。
1、耳鼻喉科,病历号34843,诊断为慢性鼻炎、鼻窦炎,医生医
嘱用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1.0g 静脉滴注 Qd (2.2-2.6);
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特点,注射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属于时间依懒
抗菌药物,且无抗菌后效应,其疗效取决于血药浓度大于最低
抑菌浓度,而血药浓度大于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占两次给药间
隔的40%-50%才可达到满意的抗菌效果。
该例病历给药频次不
适宜。
2、外科,病历号34969,诊断为左胫腓骨闭合性粉碎性骨折。
使
用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曲松钠2.0g Bid(2.10-2.24)。
该例病
历用药指征:有 1)药物选择:适宜 2)用药时间术前:适宜 ;
术后:不应超过72小时 3)其它①单次剂量:适宜②给药频次:不适宜,由于半衰期长,也可考虑一日一次给药。
抗生素使用等级分析如下表:。
我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抗菌药物预防用药点评摘要】目的监测和评价我院Ⅰ类切口手术病历预防用药的现状,为我院持续改进、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参考信息。
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第三季度(7-9月份)Ⅰ类切口{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冠状动脉造影术,脑动脉造影术} 499份病历。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相关规定,对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情况逐份进行点评。
结果我院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27.61%;介入诊断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1.28%;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用药时机合理率92.43%;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率92.33%;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疗程<24h占91.42 %;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0.2%。
结论通过Ⅰ类切口手术病历点评,提高了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特别是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为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提供了基础,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提供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1]。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内科系统非手术预防用药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患者的依从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要规范用药品种与给药方案,不应随意选用光谱抗菌药或某种新品种以及耐药后果严重的药物作为预防用药。
一、资料与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第三季度Ⅰ类切口病历499份病历进行专项点评。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3]等相关规定,对抗菌药物用药情况逐份进行点评,现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二、分析与点评1. 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不合理:在检查的499份病历中,有55份给药时机不合理,占11.02%。
一、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加强临床用药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我院于近期开展了专项医嘱点评工作。
本次点评主要针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精神类药品等高风险药品的医嘱进行审查,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二、点评内容1.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本次点评重点关注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通过审查病历,发现以下问题:(1)部分医嘱未严格按照适应症开具,存在过度使用或滥用现象。
(2)部分医嘱未进行病原学检查,存在盲目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3)部分医嘱未按规定进行个体化用药,存在剂量过大或过小的问题。
2. 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作为临床常用药品,也存在一定风险。
本次点评发现以下问题:(1)部分医嘱未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存在超剂量、超疗程使用现象。
(2)部分医嘱未进行过敏试验,存在潜在过敏反应风险。
(3)部分医嘱未对用药后患者进行密切观察,存在不良反应发生未及时发现和处理的情况。
3. 精神类药品精神类药品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一定依赖性和成瘾性。
本次点评发现以下问题:(1)部分医嘱未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存在超剂量、超疗程使用现象。
(2)部分医嘱未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存在药物代谢个体差异导致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问题。
(3)部分医嘱未对用药后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存在依赖性、成瘾性等问题。
三、改进措施针对以上问题,我院将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意识。
2. 严格执行药品说明书,规范临床用药。
3. 加强医嘱审查,杜绝不合理用药。
4. 定期开展专项医嘱点评,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5. 加强患者用药教育,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四、总结通过本次专项医嘱点评,我们发现临床用药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但同时也为我院临床用药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临床用药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一、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服务的日益普及,处方作为医疗行为的重要记录,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为了提高处方质量,规范诊疗行为,我院自20xx年始,定期对门诊和住院处方进行点评,现将近期处方点评工作总结如下。
二、点评内容与方法本次点评主要针对门诊和住院处方,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等多个科室。
点评内容包括:1. 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包括处方格式、字迹、签名等。
2. 用药合理性:包括药物选择、剂量、用法、疗程等。
3. 抗菌药物使用:包括适应症、药物选择、剂量、疗程等。
4. 中药处方:包括药物组成、剂量、用法等。
点评方法采用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每月随机抽取门诊处方300张,住院病历50份,同时针对重点科室和重点药物进行专项检查。
三、点评结果与分析1. 处方书写规范性:总体良好,但仍有部分处方存在字迹潦草、签名不规范等问题。
2. 用药合理性:大部分处方用药合理,但部分处方存在药物选择不当、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
3. 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总体合理,但仍有部分处方存在适应症不适宜、药物选择不合理、疗程过长等问题。
4. 中药处方:中药处方总体合理,但部分处方存在药物组成不合理、剂量过大等问题。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 部分医师对处方书写规范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处方书写不规范。
2. 部分医师对药物知识掌握不够,导致药物选择不合理、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
3. 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
4. 中药处方存在药物组成不合理、剂量过大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 加强对医师的培训,提高其对处方书写规范、药物知识、抗菌药物使用等方面的认识。
2. 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对不合理用药进行及时干预和纠正。
3. 加强抗菌药物管理,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4. 规范中药处方,加强对中药知识的培训。
五、总结通过本次处方点评,发现了我院在处方书写规范性、用药合理性、抗菌药物使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抗菌药物临床实验总结报告一、引言抗菌药物的临床实验是评估其安全性、有效性及药物特性的重要环节。
本报告旨在总结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实验所获得的结果,并提供基于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结论。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1. 研究目的本次临床实验的目的是评估新开发的抗菌药物在人体中的疗效和耐受性。
2. 研究对象实验对象为18岁以上被诊断患有细菌感染的患者。
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接受抗菌药物的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4. 实验过程根据患者的条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在医生的监管下接受抗菌药物的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
在实验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和治疗期间的生理指标。
5. 数据统计与分析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数据,经过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比较。
三、实验结果1. 抗菌药物的疗效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的细菌感染症状明显减轻,症状消失所需时间也较短。
2. 抗菌药物的耐受性实验组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耐受性良好,只有个别患者出现轻度的不良反应,但对治疗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而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不适反应,需要调整或停用药物。
3. 患者生理指标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开始和结束时的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生理指标有所改善,而对照组的生理指标则没有明显变化。
四、讨论与结论1. 讨论通过本次临床实验,我们证实了新开发的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中的优势。
其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并且对患者生理指标有积极影响。
2. 结论基于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我们得出结论:新开发的抗菌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它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的症状,还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该药物有望成为治疗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
五、结尾通过本次临床实验的结果,我们对抗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对于进一步改善细菌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抗菌药物围手术期用药处方点评指南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1、围手术期与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7天至术后7-12天。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等。
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40%,其概念比“伤口感染”宽(SSI包含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但较“手术后感染”窄(SSI不包括发生于手术后不同时期、与手术操作无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2、手术切口分类目前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是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的分类方法,将手术切口分为4类,具体内容见表1。
表1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手术切口分类规定切口级别污染程度切口分类标准切口等级描述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手术野无污染;手术切口无炎症;患者没有进行气道、食道和/或尿道插管;患者没有意识障碍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患者进行气道、食道和/或尿道插管;患者病情稳定;行胆囊、阴道、阑尾、耳鼻手术的患者Ⅲ类污染切口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者开放、新鲜且不干净的伤口;前次手术后感染的切口;手术中需采取消毒措施(心内按摩除外)的切口Ⅳ类严重污染-感染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切口严重的外伤,手术切口有炎症、组织坏死,或有内脏引流管3、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一般的I类(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生素。
关节骨性关节炎能够显著改善临床症状,缓解患者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活动,提高生活质量,经济实惠,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申震,黄勇,曾志奎,等 参麦注射液治疗膝骨关节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37(4):796 802 〔2〕LiuSC,QiaoXF,TangQX,etal Therapeuticefficacyofextracorporealshockwavecombinedwithhyaluronicacidonkneeosteoarthritis〔J〕 Medicine,2019,98(8):586 589〔3〕邝高艳,严可,卢敏,等 从毒瘀论治膝骨关节炎及毒瘀本质的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3):492 494〔4〕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骨科专业委员会,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关节工作委员会 膝骨关节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5年版)〔J〕 中医正骨,2015,(7):4 5〔5〕徐方琼,于德宁,石立鹏,等 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研究进展〔J〕 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0):140 143〔6〕施栋,陈玲,曾荣华 银质针配合冲击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10):1111 1114 〔7〕唐霞珠,杜晓梅,沈录峰,等 中药包热敷配合针灸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 江西中医药,2020,51(5):55 56,80 〔8〕杨博鸿,田聪阳,张志清,等 自拟活血壮骨汤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大鼠作用机制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20,29(5):850 853,857〔9〕黄建辉 养血止痛汤辅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9,35(12):1456 1457〔10〕沈斌,裘伟国,应建伟,等 补肾活血中药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滑囊炎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20,27(3):337 340本院住院病历抗菌药物医嘱点评汇总分析张富东1,朱敏凤2,陈 曦1,胡利群3(1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乐山614000;2 乐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四川乐山614000;3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四川乐山614000)摘要:目的 评价住院病历抗菌药物医嘱点评效果,改进抗菌药物评价工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总结范文篇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1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我院自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以来,制定了《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成立了抗菌药物领导小组和抗菌药物点评小组,设置了专项活动办公室,经过某某年和某某年近两年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某某年医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总结如下: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55%,较某某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
2、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百分率: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18%,较某某年基本持平。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为35%。
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某某年度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46DDD,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销售金额的比例为22%;某某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8DDD。
抗菌药物占药品销售金额的比例为%,成效显著。
4、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62%。
比某某年下降38%。
5、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机:现阶段择期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都能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给药。
6、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时间大大缩短,基本在24小时以内,个别临床科室手术预防用药延长至48--72小时。
(在专家的建议下)7、微生物样本送检率:送检率由某某年的25%,提高到45%。
特殊管理级抗菌药物送检率98%。
二、主要措施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按照《某某年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明确了各科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控制指标。
全院医生签署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承诺书,做到人人知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点评小组加强了与临床科室沟通,对抽查中发现的每一例有问题的病历,都与相关科室主任及当事医师约谈,对有争议的问题共同探讨,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科室,进行专项培训,提高了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体水平。
最新Ⅰ类切口病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点评报告一、引言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
合理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是预防和治疗切口感染的重要手段。
本报告旨在对最新I类切口病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点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疾病特点切口感染是指术后手术切口受到细菌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
常见症状包括红肿、疼痛、渗液等。
严重的切口感染可能引起切口裂开、组织坏死、深部组织感染等并发症。
三、临床应用点评1.非限制性使用最新I类切口抗菌药物(如头孢曲松钠)常规应用于非限制性切口手术,具有广谱抗菌活性,适合预防大多数细菌感染,特别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2.针对性使用针对特定感染病原体的切口感染,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如产气杆菌感染可选用具有活性的喹诺酮类药物,多黏菌属感染应选用抗假单胞菌活性好的药物。
3.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对于切口感染中存在多种细菌感染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联合抗菌药物治疗。
联合治疗可以通过不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来增强抗菌效果,同时减少单一药物的使用导致的耐药性问题。
4.时机和疗程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和疗程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
通常情况下,应在手术前30分钟给予首剂抗菌药物,手术后48小时内进行维持治疗。
治疗疗程通常为7-14天,但对于严重感染或存在其他并发症的患者,可以适当延长疗程。
四、建议1.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疾病特点、患者病情和细菌培养结果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
2.应加强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工作,为精确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可靠的依据。
3.应加强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意识和能力。
4.加强对切口感染的监测和防控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病例,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五、结论最新I类切口病历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点评报告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和治疗切口感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非手术病历抗菌药物点评科室病历号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疾病诊断用抗菌药预防治疗送检标本抗菌药物名称用量频次途径疗程合理性评价备注1、疗程:□合理2、频次:□合理3、联合用药:□合理4、有无用药依据:□合理5、抗菌药物选择:□合理1、疗程:□合理2、频次:□合理3、联合用药:□合理4、有无用药依据:□合理5、抗菌药物选择:□合理1、疗程:□合理2、频次:□合理3、联合用药:□合理4、有无用药依据:□合理5、抗菌药物选择:□合理1、疗程:□合理2、频次:□合理3、联合用药:□合理4、有无用药依据:□合理5、抗菌药物选择:□合理1、疗程:□合理2、频次:□合理3、联合用药:□合理4、有无用药依据:□合理5、抗菌药物选择:□合理说明:1.“用抗菌药、微生物送检、预防治疗”:是=1,否=2;预防=1,治疗=22.“频次”:QD=1,BID=2,TID=33.“疗程”:24h=1,48h=2,72h=3,……4.“途径”:只填非“静点”途径手术病历抗菌药物点评科室病历号性别年龄手术名称切口类型用抗菌药用药时机抗菌药物名称用量频次途径疗程合理性评价备注□>2h□0.5-2h□术后1、疗程:□合理2、频次:□合理3、联合用药:□合理4、有无用药依据:□合理5、抗菌药物选择:□合理□>2h□0.5-2h□术后1、疗程:□合理2、频次:□合理3、联合用药:□合理4、有无用药依据:□合理5、抗菌药物选择:□合理□>2h□0.5-2h□术后1、疗程:□合理2、频次:□合理3、联合用药:□合理4、有无用药依据:□合理5、抗菌药物选择:□合理□>2h□0.5-2h□术后1、疗程:□合理2、频次:□合理3、联合用药:□合理4、有无用药依据:□合理5、抗菌药物选择:□合理□>2h□0.5-2h□术后1、疗程:□合理2、频次:□合理3、联合用药:□合理4、有无用药依据:□合理5、抗菌药物选择:□合理说明:1.“用抗菌药”:是=1,否=22.“频次”:QD=1,BID=2,TID=33.“疗程”:术前30min、24h=1,48h=2,72h=3,……4.“途径”:只填非“静点”途径。
一月份病历抽查情况分析总结
2013年3月医疗部、药学部组织相关医疗专家、临床药师对2013年1月份住院病历进行抽查点评,本次抽查采用微机系统随机抽取各科室住院病历的办法,共抽取病历371份,由临床医疗专家和临床药师进行点评,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病历149份,占40.16%,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病历222份,占59.84%。
不合理病历涉及42个临床科室,146名临床医生,现将点评结果汇总如下:
一、抽查一月份不合理手术病历共143份,不合理项共276项,具体情况见下表:
不合理项
适应证
药物
选择用法
用量
联合
用药
用药
时机
持续
时间
合计
例数19 58 42 7 91 59 276 占所有病
历百分比
13.29% 40.56% 29.37% 4.90% 63.64% 41.26%
1、不合格项例数
2、不合理项比例
适应证
药物选择
用法用量
联合用药
用药时机
持续时间
由上图可见,我院手术病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问题较多,问题最突出的体现在用药时机、药物选择、持续时间等方面。
二、抽查一月份不合理非手术病历79份,不合理项共91项,具体情况见下表:
不合理
项适应证
药物选
择
用法
用量
联合
用药
更换
药品
合计
例数 5 5 60 7 14 91 百分比 6.33% 6.33% 75.95% 8.86% 17.72%
1、不合理项例数
三
维
柱
形
图2、不合理项比例
适应证
药物选择
用法用量
联合用药
更换药品
由上图可见,我院非手术病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问题也较多,问
题最突出的体现在用法用量、更换药品等方面。
点评:该分析总结只有数据分析,没有原因分析,没有
提出整改建议,没有同比或者环比的比较,这样的总结没有
实际意义,只能是为其他对比做基础。
建议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
质控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