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注葡萄糖对非糖尿患者血糖浓度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146.07 KB
- 文档页数:2
第五节血糖监测一、血糖监测的概念及重要性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订合理的降糖方案,同时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目前临床上检测血糖途径有:毛细血管血糖、静脉血糖和组织间液血糖检测。
其监测方式包括:便携式血糖仪监测、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duco~~monitoring,CGM)、糖化血清清蛋白(dycatedalbumin,GA和HbAlc的测定。
便携式血糖仪监测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它与动态血糖监测还可以反映血糖的波动情况和监测低血糖的发生,是“点”;GA和HbAlc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血糖总体水平的重要指标,是“线”。
只有通过“点”与“线”的结合,才能既了解某些特定时间的血糖情况,又了解其在某一时期的总体水平。
二、血糖监测的方法及频率[血糖监测的方法]1.便携式血糖仪监测血糖(1)概述:便携式血糖仪进行的毛细血管血糖检测,是最基本的评价血糖控制水平的方式,能反映实时血糖,评估餐前和餐后高血糖及生活事件(锻炼、用餐、运动及情绪应激等)和降糖药物对血糖的影响,发现低血糖,有助于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生活方式干预和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不同血糖仪血糖测定范围不同,血糖超过或低于测定范围时,仪器会显示“Hi'’或“Low",应抽静脉血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
(2)便携式血糖仪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参见第五章第二节“便携式血糖仪床旁血糖监测”。
2.CGM CGM是通过葡萄糖感应器连续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的高血糖和低血糖,测定范围2.2-22.2mmol/L。
因此,CGM可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
(1)原理:CGM系统(continuousglucosemonitoringsystemQCGMS)由葡萄糖感应器、线缆、血糖记录器、信息提取器和分析软件5部分组成。
《危重症患者血糖管理专家共识》2022要点解读危重症患者的血糖监测病理性的应激常导致危重症患者出现高血糖、低血糖等血糖异常以及血糖变异性增加,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因此,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监测、管理,控制血糖水平,并预防与低血糖相关的不良事件。
问题1:重症患者血糖监测推荐哪种方法?声明1:如果有动脉导管,首选动脉血来监测血糖。
如果没有动脉导管,建议从静脉导管采血(2+级,弱推荐)。
连续血糖监测可用于血糖波动较大的危重症患者(2+级,弱推荐)。
在重症患者中,血糖监测采血的优先级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问题2:提高血糖监测准确性需要哪些因素?声明2:动脉血气分析仪比血糖仪检测动脉血糖更准确(2+级,弱推荐)。
问题3:多久监测一次血糖?声明3:建议对于新入院的危重症患者或接受持续胰岛素输注的重症患者,血糖监测间隔不应超过1小时,直至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注射速率稳定(2+级,弱推荐)。
当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注射率稳定后,增加间隔时间到每2-4小时一次。
如果发生低血糖事件,应每15分钟监测一次,直至血糖水平稳定。
问题4: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对监测重症患者的血糖是否有用?声明4:建议在转入ICU时常规检测HbA1c水平(2+级,弱推荐)。
HbA1c代表发病前4-12周内的血糖情况。
在危重患者中,HbA1c可用于识别应激诱导的高血糖,HbA1c水平反映内皮损伤程度和患者预后。
除了测量血糖水平外,重症患者转入ICU时还需检测HbA1c水平,以全面评估患者的发病前代谢状态,这对于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问题5:血糖变异系数对危重患者有用吗?声明5:建议监测危重患者的血糖变异系数(2+级,弱推荐)。
血糖变异系数(GLUcv)是指血糖水平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可以反映动态变化。
多项研究表明,血糖变异系数越高,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也越高,与低血糖、疾病严重程度和合并症无关。
血糖变异系数也与重症患者的并发症密切相关。
注射葡萄糖有什么作用
注射葡萄糖具有以下作用:
1. 为体内提供能量: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注射葡萄糖可以迅速提供能量,满足机体的基本代谢需要。
2. 维持血糖平衡:注射葡萄糖可以帮助调节血糖水平,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特别是在低血糖的情况下,葡萄糖注射可迅速抬高血糖水平,防止低血糖引起的不适和危险。
3.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葡萄糖注射液中还含有水分和电解质,可以在输液的同时补充机体所需的水分和电解质,维持体内的正常生理功能。
4. 协助其他药物的输注:葡萄糖注射液作为一种溶剂或载体,常常被用于将其他药物稀释并输注给患者,以提高药物的溶解性和可输性。
5. 应对急性情况:葡萄糖注射液常用于急救情况中,如休克、中毒和严重失水等。
通过迅速输注葡萄糖,能够为患者提供迅速的能量支持,维持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注射葡萄糖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控制剂量和速度,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不适和并发症。
胰岛素输注过程中浓度变化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冯秀萍【期刊名称】《青海医药杂志》【年(卷),期】2009(39)2【摘要】目的:对胰岛素输注过程中浓度变化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变化进行观察、总结。
方法:对我科2007年12月—2008年11月期间在院的进行胰岛素输注治疗的18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观察,在2瓶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分别加入4u普通胰岛素注射液及疾病相关治疗药物进行静脉输注,共输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普通胰岛素8u,流速为每分钟60滴,分别于输注的20min,40min,60min,80min,100min,120min进行指末血糖测定。
结果:在输注过程中,患者血糖值有较大幅度波动,输注80min时最低,从而引起不良反应或达不到治疗效果。
结论:胰岛素输注过程中浓度的变化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值有明显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页数】2页(P28-29)【关键词】胰岛素输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值波动【作者】冯秀萍【作者单位】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58.5;R587.1【相关文献】1.动态血糖监测与胰岛素泵皮下持续输注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胃转流术后血糖控制临床研究 [J], 苏明珠2.2型糖尿病患者输注不同比例配制的葡萄糖胰岛素溶液对血糖的影响 [J], 刘安诺;彭巧君3.2型糖尿病患者输注不同比例配制的葡萄糖胰岛素溶液对血糖的影响 [J], 刘安诺; 彭巧君4.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联合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疗法("双C"疗法)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 [J], 张燕双5.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辅以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 季淑;张爱枝;闫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静脉输注葡萄糖葡萄糖-胰岛素碳酸氢钠对犬血清电解质浓度
的影响
曹燕;王姜维;潘丹丹;夏兆飞
【期刊名称】《中国兽医杂志》
【年(卷),期】2009(045)008
【摘要】@@ 葡萄糖、胰岛素、碳酸氢钠是兽医临床常用药物,它们在体内的代谢会对多种离子产生影响.本试验通过研究犬静脉输注不同浓度葡萄糖、葡萄糖-胰岛素和碳酸氢钠后血清电解质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对机体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应用.【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曹燕;王姜维;潘丹丹;夏兆飞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伴侣动物医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52.2
【相关文献】
1.静脉输注葡萄糖对非糖尿患者血糖浓度的影响 [J], 杨峰
2.葡萄糖并胰岛素静脉输注对缺血性脑损害的保护作用 [J], 李惠珍;崔兆文;陈丽萍
3.术中静脉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对食管癌患者物质能量代谢的影响 [J], 王慧琳;葛宁花;葛圣金;薛张纲
4.静脉输注葡萄糖液对非糖尿病人血糖浓度的影响 [J], 杨峰;张雪;吴兴建
5.非糖尿病病人静脉输注葡萄糖对血糖浓度的影响 [J], 吴兴建;张颖;张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对骨科择期手术中非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杨传胜【摘要】目的:探讨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ISEI)在骨科手术中对非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
方法随机将50例接受择期骨科手术的患者分为2组。
A 组(28例):静脉输注 ISEI 500 mL;B 组(22例):给予等量的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用量及疗程同 A 组。
观察液体输完后30 min(T1)、1 h(T2)、2 h(T3)时患者血糖的变化,并与患者入院时(T0)所测值(基础值)比较。
记录患者输液后发生的不良反应。
结果2组术中输液时间及各时点 MAP 与 HR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与 T0比较,A 组 T1~ T2时血糖水平升高(P <0.05),B 组各时点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与 B 组比较,A 组 T1~ T2时血糖水平升高(P <0.05),T3时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患者输液后均无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论 ISEI 在骨科择期手术中对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无明显不利影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可作为术中常用的能量补充剂。
【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3页(P57-58,59)【关键词】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血糖;糖尿病;骨科手术【作者】杨传胜【作者单位】河南商城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商城 4653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转化糖注射液(ISEI)是由葡萄糖与果糖等分子(1∶1)混合制成的,具有与葡萄糖及果糖相似的代谢特点和生理作用,且比葡萄糖更容易被人体所利用,可用作葡萄糖替代品而作为非胃肠道营养液。
ISEI在提供与葡萄糖注射液相当能量的情况下,对患者血糖水平的波动小于葡萄糖注射液。
且具有与葡萄糖注射液相当的安全性[1],目前已在国外广泛应用[2],而国内应用尚不多。
故本研究拟评估ISEI在骨科手术中对非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同量葡萄糖对家兔尿量生成效果和血糖浓度的影响-生理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兔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实验是生理学泌尿系统的经典实验,此实验为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必做内容之一。
尿生成的过程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以及分泌作用。
凡是影响这些过程的因素,都会因影响尿生成从而引起尿量变化。
因葡萄糖有渗透性利尿的作用,所以一般常规的实验条件中都会使用葡萄糖。
家兔的血容量占体重的8.7%(7%~10%)[1],也有文献记载为5.46%[2]。
空腹血糖浓度为(107.711.5)mg/100 mL[3]。
在尿生成实验中,常采用输尿管插管技术,为了便于插管,常使用3 kg左右的家兔。
按3 kg 体重计算,家兔的血容量最高为300 mL,血糖含量为(323.134.5)mg。
按肾糖阈160~180 mg/100 mL 计算,血糖含量超过480~540 mg时开始出现尿糖,即:给家兔注入250 mg以上的葡萄糖即可超出肾糖阈。
在兔尿生成实验中,一般的用量大多为20%的葡萄糖15 mL,即葡萄糖3 000 mg。
实验中,给家兔静脉输入3 000 mg葡萄糖,远远超过肾糖阈,利尿的实验效果明显。
但也有人使用10%的葡萄糖15 mL 或者10%的葡萄糖 5 mL,即葡萄糖含量分别为1 500 mg 和500 mg。
为了更加明确实验中葡萄糖的用量,本实验使用不同量的葡萄糖,观察对尿量生成的效果和血糖浓度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1.1 主要仪器与试剂全自动生化分析仪(KHB卓越330),BL-420F 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成都泰盟公司),氨基甲酸乙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葡萄糖(天津市北方天医化学试剂厂)。
1.2 动物与分组健康成年雄性家兔18 只,体重3 kg 左右,实验前禁食12 h,正常饮水,随机分成3 组,即:葡萄糖500 mg 组(A 组);葡萄糖750 mg组(B 组);葡萄糖1 000 mg 组(C 组),每组6 只。
I期临床试验以健康志愿者为主要受试对象,研究人体对新药的反应和耐受性,探索安全有效的剂量,提出合理的给药方案和注意事项,为II期临床试验的给药方案提供依据,并对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药物动力学进行研究。
一期临床试验:需要病人数20-100,主要考察药物的安全性二期临床试验:需要病人数数百人,主要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及药物剂量和药效之间的量效关系,同时再观察药物的安全性。
三期临床试验:需要病人数百至数千人,再次测试药物的安全性,观察疗效。
1期初步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耐受和药代动力学。
观察人群——健康志愿者。
2期治疗作用初步评价,观察目标适应症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为3期临床设计和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观察人群——少数病人志愿者。
3期大规模试验药物的临床试验。
一般设计为随机盲法对照,药物治疗作用的确证,为药物注册提供重要依据。
观察人群——大量人群有时也包括老人和儿童。
4期上市后临床。
拓宽药品的适应症或了解更多的不良反应。
观察人群——数以千计的病人资料。
特点:i期主要是评价药物的安全性;ii期是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耐受性;iii期是进一步评价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iv期是已上市药物的再评价。
ⅰ期临床试验在新药开发过程中,将新药第一次用于人体以研究新药的性质的试验,称之为ⅰ期临床试验.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给少量试验药物于少数经过谨慎选择和筛选出的健康志愿者(对肿瘤药物而言通常为肿瘤病人),然生仔细监测药物的血液浓度\排泄性质和任何有益反应或不良作用,以评价药物在人体内的性质.ⅰ期临床试验通常要求健康志愿者住院以进行24小时的密切监护.随着对新药的安全性了解的增加,给药的剂量可逐渐提高,并可以多剂量给药.通过ⅰ期临床试验,还可以得到一些药物最高和最低剂量的信息,以便确定将来在病人身上使用的合适剂量.可见,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目的在于观测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代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ⅱ期临床试验通过ⅰ期临床研究,在健康人身上得到了为达到合理的血药浓度所需要的药品的剂理的信息,即药代动力学数据.但是,通常在健康的人体上是不可能证实药品的治疗作用的.在临床研究的第二阶段即ⅱ期临床试验,将给药于少数病人志愿者,然后重新评价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排泄情况.这是因为药物在患病状态的人体内的作用方式常常是不同的,对那些影响肠、胃、肝、和肾的药物尤其如此。
循环的功能32。
未见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毒副作用的报道。
注射用纤溶酶是一种蛋白酶制剂,有一定的抗原性,临床使用前应先进行皮试,皮试阳性反应者应禁用。
本例患者按药品说明书规定进行皮试阴性后,仍在首次静脉滴注该药过程中发生过敏性休克,提示对静脉应用该药的患者应加强巡视和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该立即停药,并积极给予对症处理31。
本例患者是老年人,有药物过敏史,有基础疾病,提示老年人因多病,治疗时应用药物的品种也较多,约有)/4老年患者同时用药4~6种,因此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大(约2%),且其发生率与用药品种数成正比31。
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在对老年患者使用此类药物时,应配备必要的抢救措施,同时严密监测患者反应,加强用药监护。
参考文献〔3李旭霞,李庆伟.抗凝血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3〕.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65,20(2):28A9”-〔2〕舒文琳,苏志坚・注射用复方骨肽致过敏性休克3〕.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3j9(7):477679-〔5〕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7-33例非降糖药引起血糖异常病例分析艾丽婧(福州市长乐区医院药剂科,福建福州359200)摘要:目的探讨非降糖药引起血糖异常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我院26—年12月〜2620年”月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非降糖药引起血糖异常报告35例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年龄大于66岁的患者占多数(7973%),血糖异常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用药后5天内(75.77%)。
原发疾病前三位分别为消化系统疾病(32.30%)、呼吸系统(27.27%)及心血管系统疾病(27.27%);诱发药物前三位分别为激素及其相关药物(35.35%)、抗微生物药(24.2%)及心血管系统药物(2.2%)。
35例药源性血糖异常报告中,血糖升高2例,降低20例,无糖尿病史患者发生药源性血糖异常病例数与有糖尿病史者基本持平,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糖尿病患者9例中7例导致血糖升高。
静脉滴注“极化液”致低血糖反应的原因及护理对策作者:田华王岱君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26期【关键词】极化液;低血糖;护理静脉滴注“极化液”(胰岛素8~12 U,氯化钾1.0~1.5 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辅助措施之一。
其作用是可促进心肌摄取和代谢葡萄糖,使钾离子进入细胞内,恢复细胞膜的极化状态,以利心脏正常收缩,减少心律失常[1-2]。
一般认为“极化液”中含有葡萄糖,且胰岛素用量较小,不会发生低血糖反应。
然而在应用“极化液”过程中,却有一部分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甚至昏迷。
现就此问题做初步探讨。
1 临床资料2007年1至12月在潍坊医学院校医院静脉滴注“极化液”的患者共208例,出现低血糖反应且无糖尿病史、血糖正常的患者36例。
36例患者年龄50~76岁,男23例,女13例。
其中低血糖昏迷者2例,其余3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饥饿感、手抖、出汗、心悸等低血糖症状。
血糖测定2.5~3.5 mmol/L者10例,1.0~2.4 mmol/L者24例,1.0 mmol/L以下者2例。
36例低血糖反应患者中,未按时进餐者13例,滴速偏快者8例,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者10例,其他5例。
36例患者在极化液滴注过程中出现症状28例,滴注结束后2 h内出现症状8例。
临床表现为疲乏、饥饿感、出汗、面色苍白、心悸、胸闷、心动过速、血压偏高等交感神经兴奋表现34例,经进食糖水、糕点后症状均在半小时内消失;表现为昏迷2例:1例在极化液滴入300 ml时患者出现饥饿感、心悸、出汗、未引起患者注意,当滴注至350 ml时患者出现神志不清,呈浅昏迷状态,停用极化液,急查血糖为1.5 mmol/L,经静脉补充葡萄糖,吸氧及对症处理,患者很快清醒,症状消失;另1例在静脉滴注极化液500 ml结束后(21:00)出现倦怠、嗜睡,当时未引起医护人员注意,至22:00发现患者已处于中度昏迷状态,急查血糖为0.8 mmol/L,经静脉补充葡萄糖后逐渐清醒,症状于4 h后完全消失。
振摇法对胰岛素输注过程中浓度变化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7年11月第42卷第11期?1051?研究动态?振摇法对胰岛素输注过程中浓度变化的影响赵燕燕董佩陈晰敏王丽娟苏芳王翠玲杨玉梅【摘要】目的观察振摇法对胰岛素输注过程中浓度变化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合理操作.方法模拟临床胰岛素配液以及输注操作过程,实验分为82:5%葡萄糖玻璃瓶组,5%葡萄糖塑料瓶组,10%葡萄糖玻璃瓶组和10%葡萄糖塑料瓶组,各组又按操作的不同分为振摇组和非振摇组.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流速为每分钟50滴,每输注50nll液体取样测定胰岛素浓度.结果不同材质的输液瓶之间,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液之间胰岛素浓度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非振摇组在输注后期普遍有胰岛素浓度骤然升高现象,而振摇组胰岛素浓度较为平稳.结论在胰岛素输注过程中,可通过对输液瓶每隔10min摇晃一次,避免在输液后期出现的胰岛素浓度升高现象,以防止可能出现的低血糖.【关键词】胰岛素;输注,静脉内;振动;护理【Keywords】Insulin;Infusions,intravenous;Vibration;Nursingcare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有效药物之一It],但在临床应用中会出现胰岛素输注后期浓度骤然升高并远高于其初始浓度的现象,造成病人低血糖反应,严重时需采取抢救措施[21.国内外有关胰岛素的研究报道有新剂型[3-6],临床合理用药[7-12~和胰岛素分析方法探索等[13-19],尚未查到有关胰岛素在输液过程中浓度变化规律的研究报道.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不同材质输液瓶中,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液中以及输注过程中是否振摇输液瓶等情况下胰岛素浓度,研究其浓度变化规律,指导临床合理操作,以避免在输液过程中因胰岛素浓度的变化而出现的低血糖反应.1材料与方法1.1仪器与试剂UV一2550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市售胰岛素注射液(万邦医药,批号:2oo41103);500ml的5%葡萄糖注射液(保定市第二医院,批号:20040713);5oornl的10%葡萄糖注射液(山东华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号:C05080204).1.2分组与方法取5oom110%葡萄糖溶液玻璃瓶和塑料瓶各6瓶,分别在输液瓶中注入12U胰岛素摇匀(临床上常用浓度2.4x10U/m1).其中3瓶为非振摇组,挂于输液架上模拟人体输液过程,自然输注,滴速为50滴/min,每隔50ml(记录时间为20mln)取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测定波长269nm.将读取的吸光度值A代入线性方程,换算出胰岛素浓度C,直至作者单位:071000保定市河北大学医学实验中心(赵燕燕),护理学院(董佩),药学院(王丽娟,苏芳,王翠玲);保定市第二医院(陈晰敏,杨玉梅)赵燕燕:女,博士,教授,主任,E.mail:*******************本课题为河北省科技攻关(05276101D一88,42761220),河北省卫生厅(05015),河北大学人才引进(y2004039)及河北大学自然科学基金(2005Y08)资助项目2oo7.04.20收稿输液瓶液体滴完.另外3瓶为振摇组,在输注过程中,每隔10min摇晃一次,即左手固定住输液管,右手握住输液瓶的中部左右摇晃3~4次,其摇晃幅度以瓶内液体摆动起来为度,其余操作同上.取500ml的5%葡萄糖溶液玻璃瓶和塑料瓶各6瓶,依照10%葡萄糖溶液操作.1.3胰岛素标准曲线的绘制在紫外分光光度计中读取的是胰岛素吸收度A值,需要将A值换算成胰岛素浓度.胰岛素浓度与吸收度A呈线性关系,首先配置一系列不同浓度胰岛素溶液,测定其吸收度值,以浓度为横坐标,吸收度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并得出相应的线性方程.对于未知浓度的样品,把读取的吸收度值代入线性方程即可得到该样品的浓度.配置(20D0,10.O0,5.00,2.50,l_25,0.60,0.30,0.15)×102U/ml的胰岛素葡萄糖溶液,以葡萄糖空白溶液做对照,在波长269nm处测定吸收度A值,以A值对浓度C作图,绘制标准曲线,得线性方程A=0.8196C+0.046(r=0.9998),线性范围: (20.00~0.30)X100U/ml.2结果2.1随输注量的增加胰岛素浓度的变化固定其他条件,观察随输注量的增加胰岛素浓度的变化情况.以500ml玻璃瓶装10%葡萄糖胰岛素溶液为例,非振摇组,自然输注,结果见表1.结果表明,非振摇组输液瓶呈静止状态,在输注50ml时胰岛素浓度为初始浓度的3倍,随后胰岛素浓度降低,在输注350ml左右时浓度出现极大值,约为初始浓度的6.5倍.2.2输液瓶振摇与否对胰岛素浓度变化的影响固定其他条件,观察输液瓶在输液期间定期振摇与否对胰岛素浓度变化的影响.以500ml玻璃瓶装10%葡萄糖胰岛素溶液为例,经适当振摇的输液瓶其胰岛素浓度平稳(图1).2.3葡萄糖溶液的浓度对胰岛素浓度变化的影响固定其他条件,观察胰岛素在5%和10%两种葡萄糖溶液1052?中华护理杂志2007年11月第42卷第11期表110%葡萄糖胰岛素溶液非振摇输注过程中胰岛素浓度的变化胰岛素浓度输输注量()(×1旷2u/)O2.42501.15O7.83oo4.81oo1.535015.61500.64003.02ooO-34502.1中浓度变化情况(图1).结果表明,胰岛素在5%与10%葡萄糖溶液中,浓度变化不明显.2.4不同材质输液瓶对胰岛素浓度变化的影响固定其他条件,观察不同输液瓶材质(玻璃瓶和塑料瓶)对胰岛素浓度变化的影响(如图2).结果表明,胰岛素在不同材质的输液瓶中,浓度变化不明显.滴注体积(m1)1.经振摇的玻璃瓶2.经振摇的塑料瓶3.未经振摇的玻璃瓶4.未经振摇的塑料瓶圈2不同材质输液瓶振摇与否对胰岛素浓度变化的影响3讨论输液瓶在静止状态时,由于葡萄糖比重较大,而胰岛素比重轻,胰岛素会快速上浮于液体上层],使其上层浓度骤然升高,也即非振摇组随着输注量的增加,胰岛素浓度出现很大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少,最后浓度又骤然升高,在输注350ml左右时胰岛素浓度达到最大值现象.振摇输液瓶,可以使胰岛素分子均匀地分散在溶媒中_2",所以振摇组在输液过程中胰岛素浓度没有很大波动.因此,在临床输注胰岛素溶液过程中,在输液前需将液体振摇均匀,在输液过程中应每隔lOmin握住输液瓶的中部左右摇晃3-4次,以使病人在单位时间内接受的药量维持在安全有效的范围内,避免因胰岛素输注浓度的变化而导致输入病人体内的药物过多或过少,从而引起不良反应或达不到治疗效果.另外,本观察发现:在输液过程中,胰岛素浓度的变化趋势不受葡萄糖溶液浓度(5%葡萄糖或10%葡萄糖)和输液瓶材质(玻璃瓶或塑料瓶)的影响,只与振摇与否有关.有关输液袋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察.本试验不能说明玻璃瓶或塑料瓶对胰岛素的吸附情况,有关输液瓶材质对胰岛素是否有吸附作用或不同材质的吸附作用是否相同,以及吸附量对临床治疗的影响有待进一步考察.在临床输注胰岛素溶液时,通常以生理盐水为溶媒,但对于糖尿病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和肾功能损伤的病人,常限制钠离子的输入量,而采用5%葡萄糖或10%葡萄糖为溶媒.实验只考察了以5%葡萄糖和10%葡萄糖溶液做溶媒时胰岛素浓度变化情况,有关胰岛素在生理盐水中的浓度变化情况需进~步考察.4结论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胰岛素浓度,分析了其在临床输液过程中的浓度变化规律,为胰岛素输注的临床合理操作提供了依据.在胰岛素输注过程中,通过对输液瓶的适当振摇可有效避免在输液后期出现的胰岛素浓度骤然升高现象.参考文献1]李端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14—317.[2]李莉,马森,沈明华.两种剂量下豚鼠的胰岛素低血糖休克[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1,5:21.[3]MichaelH,I.isbethI.Intranasalinsulindeliveryandtherapy[J].Ad—vanceddrugdeliveryreview.1999,35(2-3):199—234.[4]MaryK,DavidB,CarolJ,eta1.Amuhicenter,randomized,open—label,comparativettwo—periodcrossovertrialofpreference,e~cacy, andsafetyprofilesofaprefilled,disposablePenandconventionalvial/syringeforinsulininjectioninpatientswithtype1or2diabetesmellitus[J].ClinicalTherapeutics,2003,25(11):2836-2848.[5]hisDA,AllerR,CuellarL,eta1.Effectonqualityoflifewitha newinsulininjectiondeviceinelderlypatientswithdiabetesmellitustype2[J].JournalofDiabetesandItsComplications,2004,18(4):216.219.[6]AnnaK,Mi-OkY,Yu-Kyoung0,etatPharmacodynamicsofinsulinin polyethyleneglycol-coatedl~ome8[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arma- ceutics.1999.180(1):75-81.[7]郭进,陈奇斌.胰岛素在临床输液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综合I临床, 2004,20(9):858—859.[8]冯彦廷,何伟,胡玉录,等在静脉输液中胰岛素的合理用药[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4):520-522.[9]王东华,史玉,张欣然.使用胰岛素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J].哈尔滨医药,2000,20(4):74.[10]乔德水,毛璞.胰岛素注射液稳定性的考察[J].中国生化药志,1993, 2:20-21.11]赵永新,杨志毅,徐乃焕,等PVP输液袋对胰岛素的吸附作用[J].中中华护理杂志20o7年11月第42卷第11期?1O53?国外护理评介?日本社区护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康凤英金川克子【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日本;中国【Keywords】Communityhealthservices;Japan;China社区护理是综合应用护理学和公共卫生学的理论和技术,以社区为基础,以人群为对象,以服务为中心,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教育,计划生育等融于护理学中,并以促进和维护人群健康为最终目的,提供连续的,动态的,综合的护理专业服务….我国的社区护理,在发挥疾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功能方面,在以家庭,社区为单位的护理实践方面存在不足[2-7].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发展,社区护理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本文通过文献考察的方法,从日本的老龄化状况,社区护理体系,社区护理研究的重点课题等3个方面分析了日本社区护理发展的现状,旨在探讨日本社区护理体系及其重点研究课题对发展我国社区护理的启示.1日本社区护理现状,1.1社区老年人的护理需求根据联合国的定义[8],65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7%,称为作者单位:030001太原市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护理部(康凤英);日本石川县立看护大学大学院(金川克子)康凤英:女,硕士,主管护师,护士长,********************本课题受卫生部,日中医学协会链川医学研究者制度奖学金资助2007-02—15收稿高龄化社会,超过14%为高龄社会.日本于1994年进入高龄社会,至今已经13年,人口平均年龄为43_31岁[93,平均寿命:男性为78.53岁,女性为85.49岁l0].2005年日本总务省人口统计调查结果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20.1%,社会老龄化率居世界前列9;加之少子化和老龄化同时存在并逐年进展,这种特殊的人口构成导致日本的老龄化速度迅速增快m】.至2006年被介护保险制度(日本的一种对老年人的保险制度)认定的,需要服务机构照顾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人数达410余万名[1.有报道显示日本居家护理服务利用者的平均年龄为(74.2~15.4)岁,其中,年龄高于65岁者占84.9%,卧床病人占60%,痴呆症者占52.7%[13-15].基于上述的老龄化特点,日本社区护理中的居家护理,具有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生活照顾内容多的特点.1.2社区护理体系日本的社区护理被概括为包括以个人,家庭,特定集团,社区为服务视点的公共卫生护理和以居家疗养者及其家庭为服务视点的居家护理[16-18]2个领域.公共卫生护理和居家护理协同发挥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诊疗处置,照顾护理作用.1.2.1公共卫生护理的功能与内容:日本的公共卫生护理以1937年的"保健所法"为起点_1,已有7O年的发展历史.其组织机构主要由各都,道,府,县所属的保健所和保健所所辖的国医院药学杂志,2000,20(10):643.陈洁,赵郁,余江平.胰岛素在输液及联合用药中的稳定性考察[J].华西药学杂志,1999,14(5-6):411_412.吴美珍,齐薛红,林志红.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胰岛素注射液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3,23(6):471-472.AnnetteK,StefanG,ChristophDQuantitationofinsulinbycapil- laryelectrophoresisand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method comparisonandvalidation[J].JournalofchromatographyA,1997,781(1-2):445~55.LiuCL,SwatiS.Directcouplingofionichigh-performanceliquid chromatographywithelectrosprayionizationmassspectrometryutilizing amicrodialysisjunctioninterface[J].Join-halofChromatographyA, 1999,835(1—2):93-104.SzabelskiP,CavazziniA,KaczmarskiK,eta1.Experimentalstudies ofpressure/temperaturodependenceofproteinadsorptionequilibrium inreversed-phasehigh-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J].JournalofChromatographyA,2002,950(1-2):41-53.IsabelleLP,Gis~leF,ClaireS,eta1.In-capillarydefiv~izationap- proachappliedtotheanalysisofinsulinbycapillaryelectrophoresis withMr-inducedfluorescencedetection[J].JournalofChromatogra- phyA,2004,1046(1-2):271-276.郭郁,封宇飞,南国柱.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胰岛素注射液含量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9):624?627.廖海明,杨昭鹏,徐康森.重组人胰岛素及其相关物质的毛细管区带电泳分析法[J].药物分析杂志,2000,20(1);12-14.李定纲,赵宁,王宇,等.老年大肠癌的围手术期处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2,1(1):17?19.BengmanNK.IDpotentiallife-threateningvariationofdrugconcentra? tionsinintravenousinfusionsystems[J].MedAust,1982,36(2):270-272.(本文编辑曹作华)m。
静脉输液中胰岛素浓度的影响因素  胰岛素静脉输注在临床的应用中十分常见,又非常的重要。
肠外营养以静脉输注葡萄糖为主要营养来源,糖尿病的高渗性昏迷、酮症酸中毒等急症主要采用静脉输注胰岛素进行降糖治疗。
静脉输注胰岛素必然存在血糖监测和胰岛素用量调整的过程。
因为在应用胰岛素静脉输注的过程中,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在安全范围,并尽量稳定在理想水平,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否则会对患者造成新的创伤。
在一项多变量回归分析研究中发现,胰岛素用量及血糖水平都是患者病死率的独立正性预测因素[1]。
我们将临床常遇到的一些对静脉输液中影响胰岛素浓度的相关因素作一综述。
标签:  静脉输注胰岛素影响因素1输液器对胰岛素的吸附1.1胰岛素浓度对胰岛素吸附的影响临床医生常常根据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糖耐量情况和机体的基础疾病状况调整静脉输液中葡萄糖和胰岛素的比例或胰岛素的剂量。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胰岛素溶液输注时(糖:胰岛素比例为1∶10),除第1mL浓度偏低外,10mL以后输入的胰岛素浓度均一性较好;而低胰岛素浓度输入时(糖:胰岛素比例为3∶1),直至输入60mL时,胰岛素浓度仍未达到原液的标准浓度[2]。
该研究表明输液器对胰岛素吸附,存在胰岛素浓度的影响,低浓度的胰岛素溶液较高浓度胰岛素溶液受到的影响更大,这种现象可能与输液器存在胰岛素吸附饱和有关。
临床治疗在输注胰岛素溶液时,当加入胰岛素浓度较小时,为较好控制血糖波动,应适当考虑增加胰岛素剂量,以补充胰岛素吸附损失量。
1.2不同溶液及药物对胰岛素吸附的影响在临床治疗中会根据病情需要,调整静脉输液的种类及药物。
赵燕燕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装有氯化钠注射液的输液瓶对胰岛素的吸附率大于葡萄糖溶液,10%葡萄糖注射液大于5%葡萄糖[3]。
也有报道表明在相同条件下5%葡萄糖胰岛素混合液在输液过程中胰岛素的吸附率大于0.9%盐水胰岛素混合液[4]。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6 Vo1.16 No.77 104骨折,固定及稳定性较好,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1] 付常国,王会领,贾坤,等.胫腓骨多段粉碎性骨折的内固定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84-85.[2] 黄文江,王文合.锁定钢板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8):69.[3] 尤微,王大平,刘国平,等.数字骨科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术前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3,17(1):25-29.[4] 郭永智,王晓伟,李连华,等.垂直双钢板和平行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11):1110-1112.[5] 王飞,蒋继亮,陈约东,等.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4,29(2):178-179.[6] 张弩,张春,刘世清.骨形态发生蛋白植入长骨干粉碎性骨折周围:预防骨折内固定后的不愈合[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43):6902-6906.·临床研究·非糖尿病患者肠外营养中胰岛素输注方式对血糖影响的对照思路构建王军静(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河北 邢台 054000)摘 要: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患者肠外营养中胰岛素输注方式对患者血糖变化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2015年在我院接受消化道肿瘤手术非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本组60例患者中30例术后肠外营养胰岛素的获取方式是通过静脉滴注(对照组),其余30例是通过静脉泵获取(观察组),测定患者开始输液前1h、输注后1h、4h、12 h及输注完毕后2h的各时段血糖变化水平。
结果比较两种不同输注方式下患者在上述各时点血糖变化水平发现,两组患者血糖变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经静脉滴注血糖控制不佳后改为经静脉泵入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静脉血液离体后不同时间血糖浓度的变化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静脉血液离体后不同时间血糖浓度结果的差异。
方法:对130例患者血糖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未吸出血清管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血糖浓度逐渐下降,2小时后下降率26%,而吸出血清管其血糖变化不大,下降率9.09%,两者差别有显著性。
结论:静脉血液离体后严格掌握测定时间是一个重要因素,最好是即送即检。
关键词糖尿病离体静脉血液血糖比较由于糖的代谢障碍可以引发多种并发症,血糖监测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血糖是人体能源中的重要物质,血糖在人体内浓度的调节与植物神经及各种激素有密切关系。
因此,血糖测定是检查内分泌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
血糖测定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疗效观察。
本文通过收治住院及门诊的130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分别进行检测及放置5分钟、30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等不同时间进行检测,发现其结果有很大差别,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糖尿病患者130例,空腹血糖均>11.2mmol/L,其中男85例,女45例,平均年龄52.7岁。
仪器与试剂:采集静脉血用的是含分离胶/促凝剂的一次性真空黃色盖头管,真空采血管是康健医疗股价有限公司生产。
试剂与质控由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试剂用的是全自动型血糖试剂盒,仪器采用OL YMPUS-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测定,严格按操作说明书操作。
实验方法:采用己糖激酶法测定,清晨对空服患者用一次性黄色盖头管采集2份血液,每管3ml,立即离心5分钟,离心后,一管立即分离全部血清,一管不分离血清,在血液离体后,5分钟、30分钟、60分钟、90分钟、120分钟5个时间段,各吸出300μl血清测定血糖,求其平均值。
结果检测结果:未吸出血清管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血糖浓度逐渐下降,下降率26%,而吸出血清管其血糖变化不大,下降率9.09%,两者差别有显著性(P<0.05)。
术中输入库存全血对非糖尿病病人血糖浓度的影响
魏继承;屈强
【期刊名称】《泸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9(022)005
【摘要】目的:观察30例非糖尿病病人术中输入库存全血(400ml)后血
糖浓度的变化以及库存全血浓度。
方法:了解输入库存血液对病人血糖的影响。
结果:与输血前血糖浓度(5.7±1.67mmol/l)相比,输血后血糖(7.3±1.68mmol/l)明显升高,(P〈0.01)。
对库存血(10±3.4天)测定结果显示含高浓度血糖(21.7±4.68mmol/L)。
结论:库存血含高浓度血糖,输入后使病人血糖浓度进一步升高。
【总页数】2页(P424-425)
【作者】魏继承;屈强
【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57.1
【相关文献】
1.关于术中输血对糖尿病病人血糖浓度的影响 [J], 李月琴
2.关于术中输血对糖尿病病人血糖浓度的影响 [J], 杨秀丽
3.刍议关于术中输血对糖尿病病人血糖浓度的影响 [J], 吴泓蔚
4.静脉输注葡萄糖液对非糖尿病人血糖浓度的影响 [J], 杨峰;张雪;吴兴建
5.术中输血对糖尿病病人血糖浓度的影响 [J], 璩竹玲;董河;朱红;韩洪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