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7
材料作文如何提炼观点?上海市育才中学高二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考试的作文题是材料作文,原题如下: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300多年前,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受命设计英国温泽市政府大厅。
他应用自己工程力学的丰富知识和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的大厅天花板。
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保障不了大厅的安全,责令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
莱伊恩争辩无效,只好在大厅内增加了4根柱子。
不过,这4根柱子实际上并未与天花板接触。
直到前几年,市政府准备修缮大厅的天花板时,才发现这个秘密。
请从这则材料中,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受。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怎么写呢?要求很清楚,“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的感受”,那么,第一步肯定是选择一个角度了?但是,问题是有哪些角度呢?只有弄清楚有哪些角度才能从中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来写呀!我们来看看到底有多少角度。
当然材料的类型有很多种,这里不想过多涉及,仅就这则材料来谈谈故事类材料的观点提炼。
有故事就有事件,事件总是由人所为(由动植物所为是寓言),所以只要分析材料中主要人物的行为就行了。
这样来看,上述材料的方向就有两个:一是“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一是“市政府权威人士”。
我们读这则材料就要分析他们的所作所为。
一般的分析分成三步——1.某人做了什么?包括起因、经过、结果。
2.做得对不对?或者对,或者错,或者有对有错。
判断的过程其实就可以看出你的思想深度,表现你的价值观、人生观。
3.为什么说是“对”(或错,或有对有错)?理由是什么?这个理由其实就是你的观点,即你提炼的观点,或称之为“一个角度”。
我们以此方法分析上述材料。
先分析“建筑设计师克里斯托·来伊恩”的行为,他怎么做的?“莱伊恩争辩无效,只好在大厅内增加了4根柱子。
不过,这4根柱子实际上并未与天花板接触”,说得很清楚。
1.你可以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
议论文如何提炼论点精彩的议论文,最能赢人的地方就是论点.响亮、精彩、贴近现实、醒人耳目、紧扣人心的论点朝外一亮,就好比是纷纷攘攘的人群之中,有人将一面旌旗奋力一挥,千军万马,形随影从,云集响应.有了精彩的论点,所谓的结构、论证、语言等才有意义;没有论点,或者论点不正确,或者论点隐晦难见,或者论点缺乏引人之力,那么即使有很好的语言功夫,也难写出精彩文章;即使有极强的论证能力,也论不出博人击节的佳作.论点是否精彩,体现了写作者的思想认识水平、思维穿透能力、目光敏锐程度.说写作是人的素养的综合体现,论点的提炼和提出就是最能反映素养的地方.因此,我们要认真研究,反复练习,不断强化,为写好议论文奠定最良好的基础.1.境界要高。
就是说,我们在确立论点的时候要力求立意高远。
比如:见到《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这个题目,有人立论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镇上,所以要互相帮助,互相爱护”,论点就显得俗而浅;有人则立论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对于在战火中受苦受难的非洲人民,应该给予同情、帮助和支援”,论点就显得深刻。
2.口子要小。
作文如作战,不能战线过长,全面出击,而要集中兵力,从“点”上突破。
口子小,目标准,浓墨重彩,走笔成文,就可避免面面俱到、泛泛而谈之弊病,收到以小见大、立意深刻之效果。
比如:文学巨匠茅盾在生命弥留之际正式向党中央提出请求,希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有个同学写纪念文章时,就抓住这一侧面,展开透彻的议论。
他把茅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党中央的信看做他一生创作的继续,十分精当地把它称做“最后的‘作品’”,深情地赞扬了茅盾执着地追求真理的高洁志向。
由于口子小,议得透,见解就颇为深刻。
3.开掘要深。
孟子有言:“譬如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隔行不隔理,作文也须深加开掘,方可确立深刻的论点。
比如:读了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许多人在提出“要苦练基本功”的论点之后往往也就止步不前了。
高考作文议论文的写作方法(1)概述材料,提炼观点①概述材料的方法指导第一,要选好概述的角度。
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给我们的思维指向往往是多元的、多角度的。
我们要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角度进行概述,以便提炼出一个正确的观点来。
第二,概述的材料与观点要保持一致。
第三,要有重点、有条理地概述。
第四,语言要准确、简洁、灵活,用较少的文字或一句话概述材料。
第五,概述材料的位置一般放在开头,有利于作者因材料而发表议论。
②提炼观点的原则第一,准确、新颖。
第二,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第三,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
③概述材料、提炼观点的基本模式如:最近,我读了《美丽一生》一文,这篇文章主要叙写了……(概述材料)读完文章,我深刻感受到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出美丽的色彩(提炼观点)。
综上所述,概述材料提炼观点,要明确以下几点:第一,要读懂材料,明确材料的思维指向。
第二,从材料中提取的是自己感受最深的观点。
第三,概述材料要与观点一致。
第四,概述材料力求语言简洁、明了。
第五,提炼的观点要用判断句为好。
(2)选用典型充分的论据①选择论据的要求第一,围绕中心论点,能证明中心论点。
第二,准确、真实。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够道听途说、虚构臆造,也不能用想象和比喻构成论据。
第三,典型。
要借一斑而窥全豹,以一当十,不在多而在精。
第四,新颖。
要有时代性,角度独特,独具慧眼。
写老例要变换角度,避免雷同。
第五,论据的表述要概括、简洁、准确、清楚。
②如何寻找、选用典型充分的论据第一,从课文中寻找论据。
第二,从现实中寻找论据。
第三,从历史中选取论据。
第四,从文学作品中寻找论据。
第五,从名人故事、名人名言中选取论据。
③论据的表述要注意以下三方面第一,用凝练、概括的语言表述原材料。
第二,根据论点对材料作适当的补充。
第三,要分析、阐述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④训练方法第一,建立素材库,头脑里多储存一些古今中外的事例,寻找论据时要做到“思接千载,心游万仞”。
公文观点提炼三步法公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沟通工具,它能够传达政府机构、企业组织或个人之间的决策、政策和建议。
公文中的观点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提炼观点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种公文观点提炼的三步法,帮助写作者准确传达观点。
第一步:理解文档背景和目的在开始观点提炼之前,作者首先应该全面了解文档的背景和目的。
这包括了解文档的受众、文档的写作目的、文档的发起者等。
理解文档的背景和目的是提炼观点的基础,因为观点应该与文档的目的和受众需求相一致。
第二步:挑选关键信息和论据在了解文档的背景和目的后,作者需要从文档中挑选出关键信息和论据。
这些信息和论据应该支持文档的目的和作者的观点。
作者应该查找和整理与观点相关的事实、数据、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等。
关键信息和论据的挑选要求作者具备较强的信息筛选和分析能力。
第三步:精炼观点陈述在挑选了关键信息和论据后,作者需要将这些信息和论据精炼为明确、简洁的观点陈述。
观点陈述应该能够准确地传达作者的观点,同时要避免使用模糊、含糊或具有多种解释的词语。
观点陈述应该简洁明了,能够让读者在第一时间理解作者的观点。
总结:通过以上三步,作者可以准确提炼公文的观点。
首先,理解文档的背景和目的是提炼观点的基础,作者需要确保观点与文档的目的和受众需求相一致。
其次,挑选关键信息和论据,作者应该查找和整理与观点相关的事实、数据、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等。
最后,作者需要将挑选的信息和论据精炼为明确、简洁的观点陈述,确保读者在第一时间理解作者的观点。
这种三步法可以帮助作者更好地传达观点,提高公文的可读性和影响力。
初中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
每次来语文考试,看见材料作文,我就头疼起来。
一大堆文字,错落着,像是布满树枝的蚂蚁,看得我眼花缭乱。
老师说,认真审题立意很有用处,要像侦探一样,抓住关键信息。
我试着学,但有时找不到方向。
就像迷宫里的小老鼠,东奔西跑,却找不到出口。
一次又一次,我写完作文,老师总会用红笔圈出我的错,批语写着“理解题意不清,立意偏颇”。
我颓丧极了,感觉自己像一只动作缓慢的企鹅,在冰面上一路踉跄。
有一天,老师教了我们一个方法,叫做“五步法”。
五步法感觉像一张地图,领路着我走出迷宫。
第一步,读清楚材料,抓住关键词;第二步,分析材料,确定中心思想;第三步,联系生活,寻找灵感;第四步,思考立意,提炼观点;第五步,构思文章,安排好结构。
我按照方法一步一步做,感觉像握着了救命稻草。
我才知道,作文就像一块巨大的拼图,每个步骤都至关重要。
我开始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寻找灵感,最后写下自己的观点。
当我再次面对材料作文时,我充满了信心。
五步法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的写作大门。
我盼着下一次的挑战,相信自己的实力能写出越来越精彩的作文!。
新材料作文立意6大方法新材料作文立意好,写作就不会有问题了,那么,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6大方法介绍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提炼中心法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
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
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
”“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
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
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
”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
”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
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
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
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如何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如何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我们这里主要讲如何根据材料写作议论文。
在“给出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紧扣材料。
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等必须紧扣材料,不能与材料无关,但也不能生搬硬套。
这样就决定了正确分析材料、合理应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是材料作文的写作基础。
一、仔细阅读,从整体上感知材料,把握中心。
例:挪威捕鱼人大多不能把沙丁鱼活着带回岸边,而唯独一艘船却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原因就是该船长往放置沙丁鱼的鱼槽中放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鲇鱼!鲇鱼的惊扰,造成了沙丁鱼的紧张,因而,沙丁鱼到达岸边仍然活着!提示:从整体把握材料,不难看出材料告诉我们:唯一的一艘船中沙丁鱼成活的原因,是因为有那样一条鲇鱼,即“鲇鱼效应”。
因此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中心论点:“对手,往往能使自己强大”。
二、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句,提炼中心论点。
例:从意大利移民美国的富兰克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不幸遭人抢劫,一夜之间,储户失去了存款。
他拖儿带女决心把天文数字般的存款偿还给所有的储户。
所有的人都劝他:“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
”但他回答:“在法律上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
”偿还的代价是39年的艰苦生活,寄去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
提示:材料的关键词是“责任”,最后一句也是关键。
由此可提炼出观点_________。
议论时应阐明什么是责任,一个人为什么要有责任感,缺少责任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作为青少年应该怎样去尽自己的责任等等。
同时采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增强文章的论证力度。
注意:审视材料时,整体感知和抓住关键词句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三、深入思考,透过材料的表象,抓住实质。
例:在大草原上某农场主养了一群鹿,草原有狼群随时捕食鹿。
材料作文如何提炼论点在中学作文学习中,材料作文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种作文形式下,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偏题跑题,所写的内容离题万里,言不及义。
如何让学生正确地审题,准确地提炼论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材料不同,我们提炼论点的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
材料作文提供应我们的材料大致来说有三种。
下面分别举例来加以说明。
一、从多个角度来提炼论点材料:李嘉诚,外号“超人”,华人首富。
开始是一名店铺学徒,后担任业务员。
二十岁时就被提升为业务经理。
在此期间,他不断探索,各处走动,对市场了解可谓入木三分,顾客要什么,什么货品畅销,未来市场前景如何,他心里都有数。
李嘉诚从小就喜欢看书,一看书就如饥似渴地看个没完没了。
他为自己学历不够而深以为憾,为了迎头赶上,每天四五点钟就起床读书。
李嘉诚看准香港将出现经济空前大繁荣的黄金时代,而香港乃一弹丸之地,势必带动房地产热,寸土寸金的时刻即将到来,于是他从1958年开始,步步为营,有计划、有选择地低价购买房产、土地,并创办了长江实业,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成为地产大王。
在这则材料里,我们看到的是李嘉诚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提炼论点的地方。
通过细读材料,我们就明白了他成功的原因是很多的。
在第一小节里,我们明白了他的成功与他非常熟悉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两者间的关系。
在第二小节里,我们看到了知识在他的成功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一切是和他的勤奋刻苦分不开的。
在第三小节里,“看准”一词,道出了李嘉诚的有远见,有预见;而且,他恰好遇上了这样的一个好时机,机遇促成了他的成功;此外,历时14年,他一直在做着他认为正确的一件事,这就看出了他做事的坚持,有计划性,而这些都是他成功的原因。
就是这么一则材料,我们仅从李嘉诚事业成功的原因这个立足点出发,就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写议论文。
当然了,这则材料本身包含的论点就比较多。
我们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就可以找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论点来加以写作。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大技巧:1、主旨领悟法,2、关键把握法,3、由果溯因法,4、寓意揭示法,五、细节切入法。
作为高考作文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
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
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
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
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
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
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
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如何给材料作文提炼观点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我们这里主要讲如何根据材料写作
议论文。
在“给出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紧扣材料。
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等必须紧扣材料,不能与材料无关,但也不能生搬硬套。
这样就决定了正确分析材料、合理应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是材料作文的写作基础。
一、仔细阅读,从整体上感知材料,把握中心。
例:挪威捕鱼人大多不能把沙丁鱼活着带回岸边,而唯独一艘船却可以完成这个任务,原因就是该船长往放置沙丁鱼的鱼槽中放了一条活蹦乱跳的鲇鱼!鲇鱼的惊扰,造成了沙丁鱼的紧张,因而,沙
丁鱼到达岸边仍然活着!
提示:从整体把握材料,不难看出材料告诉我们:唯一的一艘船中沙丁鱼成活的原因,是因为有那样一条鲇鱼,即“鲇鱼效应”。
因此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个中心论点:“对手,往往能使自己强大”。
二、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句,提炼中心论点。
例:从意大利移民美国的富兰克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不幸遭人抢劫,一夜之间,储户失去了存款。
他拖儿带女决心把天文数字般的存款偿还给所有的储户。
所有的人都劝他:“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
”
但他回答:“在法律上我没有,但在道义上,我有责任。
”偿还的代价是39年的艰苦生活,寄去最后一笔“债务”时,他轻叹:“现在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他用一生的辛酸和汗水完成了他的责任。
提示:材料的关键词是“责任”,最后一句也是关键。
由此可提炼出观点_________。
议论时应阐明什么是责任,一个人为什么要有责任感,缺少责任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作为青少年应该怎样去尽自己的责任等等。
同时采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增强文章的
论证力度。
注意:审视材料时,整体感知和抓住关键词句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
三、深入思考,透过材料的表象,抓住实质。
例:在大草原上某农场主养了一群鹿,草原有狼群随时捕食鹿。
于是农场主将狼赶尽杀绝了。
从此鹿儿们无忧无虑,酣吃酣睡,缺少锻炼,不久鹿大批病倒死亡。
无奈,农场主只好将狼“请”了回来。
从
此,草原上又恢复了勃勃生机。
提示:可以从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方面议论,但这样立论比较普通。
还可以变换角度,即从为什么农场主又一次“请”狼回来方面去考虑,亦即从“竞争促进生存发展”来展开议论。
四、如果出现的是一组相关材料,要注意把握它们内在的规律,做到
“同中求异”或者“异中求同”。
例1: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
③列宁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
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
困难,学会法语。
提示: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
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
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例2:①俗话说:“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商量出鞋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②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
提示:这则材料中的人物身份、事情、结果都不相同,但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共同点:同样是3个人,同样是要做一件事。
可是,为何同样是3个人却产生如此不同的结果呢?他们的分歧点在哪里
呢?由此可提炼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一练:阅读下列材料,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提炼一个中心论点,
并准确地表述出来。
1、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到家,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
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
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论点:
2、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清江
盈科《雪涛小说》)
论点:
3、某世家之子很善于写文章,初赴童试,某父以为必首选无疑。
及发榜,竟名落孙山。
经查卷,见其用墨如淡薄雾,乍有乍无,不可辨识。
责问孩子,方知因考场中没有书童磨墨,自己又不会磨,只用砚内残墨,所以字越写越淡,后来就看不见了。
论点:
4、武汉市东湖之滨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
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
每年的樱花时节,流光溢彩,游人如织。
于是,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
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
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
”
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论点:
5、许多人喝同一口井水,只是有的人用金杯玉盏盛着喝,有的人用瓷碗泥杯盛着喝,有的人干脆用手捧着喝。
于是用金玉之人觉得自己富贵了许多,而用泥瓷之人则觉得自己贫贱了许多,只有那个用手捧水喝的人才痛快地说了一声:“好解渴呀!”
生活的本质是,你喝的是水,而不是盛水的杯,真正的高贵是你喝上了更甘甜的水,而不是举起了华贵的杯。
论点:
6、一个人走到树林里,砍倒一棵树,动手把它锯成木板。
他把树干的一头放在树墩上,自己骑在树干上,动手锯起来。
他往锯开的缝里楔进一个楔子,然后再锯下去;过了一会儿他又把楔子拔出来,朝下
移到一个新地方楔进去。
一只猴子坐在一棵树上,看他干活。
这人躺下打盹时,猴子爬下来骑在树干上,也用锯锯起来。
但当它拔出楔子时,树干一合拢,夹住了它的尾巴。
它极度挣扎,尖声大叫。
那人被闹醒了。
他把猢狲打倒在地,用绳子把它捆起来。
(陈运德等
译《世界著名寓言一百篇》)
论点:
7、一个同学,放学后本想回家去做自己心爱的航模,可朋友非拉他去看电影,他不好意思推辞;一位国家公务员,心底的良知告诉他受贿有罪,可当厚厚的几打美元放在了茶几上,他却无力拒绝。
对潮流说“不”,是为了追求个性的张扬;对强权说“不”,是为了捍卫
平等的权利……
论点:
8、我国遗传学家谈家桢的一个学生,勤奋聪慧,很快脱颖而出,发表的论文引起震动。
谈家桢高兴地说:“如果学生始终停留在老师的水平上,那就是教育的失败。
我的愿望就是学生超过我。
”谈家桢的老师——美国著名学者摩尔根看到那个学生的论文后,立刻写信给谈家桢:“我终于又一次看到了一个年轻的中国人超过了我,也超过了你。
特别使我骄傲的是,你亲自培养的学生超过了你。
”
论点:
9、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
②小李第一次演讲,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准备,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礼堂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里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论点:
10、日本的一堂小学美术课上,老师教孩子们怎样画苹果,老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于是就耐心询问:“苹果是圆形的,你为什
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
老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能早日培育出方苹果。
”
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