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基础》第二版李世维螺旋传动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17
加工制造类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机械基础(16学时)xx年中职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专业一组一、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课题节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机械基础》(主编李世维),是机械加工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基础课程。
本书融合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零件与传动等内容为一体,意在探索建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适合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将教学内容分为“机械概述、构件的静力分析、杆件的基本变形、机械工程材料、机械零件、常用机构、机械传动、液压和气压传动”8个教学模块,制定了37个教学项目,参考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打破传统教学界限,力图将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突出实用性,对接岗位工作。
本次教学内容为模块六——常用机构和模块七——机械传动,包含了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轮系和减速器等八个教学项目。
这些技术知识是机械设计岗位的应具备的制造、维修、使用常用的机械设备基础岗位知识,通过学习为形成职业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分析1.教学对象:本校机械加工技术专业二年级学生,对于本专业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实习也使他们认识到学习专业的知识的重要性,具体较高的求知欲,同时对信息技术充满好奇心,能较快掌握所学知识。
2.学情分析:知识基础:通过前置课程《机械零件》《杆件的基本变形》的学习,学生具备了机械维护相关知识、了解机械专业术语,为本节的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本章节牵涉到的理论分析内容比较多,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要求。
能力基础:通过前置课程的学习,具备了学习本章节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理论分析,能熟练应用教学平台、手机APP 等进行信息化学习。
素质基础:学生通过前置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学习该章节的知识结构,经过跟岗实习,都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都在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取得更大的进步。
3.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育目标分类法,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工程实际,设定本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A.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特点,原理和应用场合。
机械基础电子教案(19)第5章机械零件【课程名称】螺纹连接与螺旋传动【教材版本】李世维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1.了解螺纹的基本知识,螺纹的种类,特点和应用。
2.掌握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和常用的螺纹连接件。
二.能力目标1.了解螺纹的形成过程,掌握螺纹的主要参数:旋向,大径,线数,螺矩和自锁性。
2.了解常用公制螺纹的牙型角与管螺纹牙型角的区别。
3.掌握螺栓联接的特点及常用的联接件。
三.素质目标1.熟悉螺纹的主要参数和类型,特点及自锁特性2.了解螺纹连接四种类型的特点及连接件的应用场合。
四.教学要求1.要求学生了解螺纹的形成过程,记住主要的基本参数:线数,旋向,大径,螺矩,升角与自锁的关系。
2.掌握常用公制普遍螺纹的代号,牙型角及常用管螺的标注与牙型角的区别。
3.熟悉常用螺纹联接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教学重点】1.熟记螺纹的几个主要参数。
2.分清粗细牙的标注方法及管螺纹与普通螺纹牙型角的区别。
3.区别传动螺纹与连接螺纹的特点。
【难点分析】1.自锁性与牙型角的关系,多头螺纹线的形成。
2.管螺纹圆弧过渡角的作用。
【教学方法】联系实习讲授螺纹线的形成,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配合教具或课件演示,最后归纳。
【学生分析】1.如果学生有螺纹加工基础,对螺纹线的形成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否则由平面图形转化成立体的螺纹可能有些难度。
对于自锁性和线数关系有一定困难,只能多举例解释,或借助于演示没有自锁性的螺纹教具来帮助学生理解。
2.要解释管螺纹的作用,注重在于圆弧齿形的特点及其在连接件中所产生的作用。
要使学生区分出连接螺纹和传动螺纹的区别,理解牙型角不同的原因。
【教学资源】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联兴主编。
机械基础练习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教具,实物,课件。
【教学安排】2学时(90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评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请同学举出键联接的实例,如洗衣机的叶轮与电机的联接。
机械零件——螺纹连接的预紧与防松,螺旋传动【课程名称】螺纹连接的预紧与防松,螺旋传动【教材版本】李世维主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机械基础(机械类)。
第2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目标与要求】一.知识目标1.了解螺纹连接预紧的作用和防松的方法2.了解螺旋传动的作用和类型,熟悉滚珠螺旋机构的优点。
二.能力目标1.能够理解预紧的作用,懂得使用预紧力扳手。
2.能够正确选择几种常用的螺纹防松方法。
3.了解双螺纹机构位移的计算方法。
4.熟悉滚珠丝杆的特点及应用场合。
三.素质目标1.了解预紧的作用,会选用螺纹防松的方法。
2.了解滚珠丝杠的优点和螺旋传动的类型。
四.教学要求1.要求会计算螺纹联接的预紧力,会选用防松的方法。
2.了解几种螺旋传动的方法,能计算差动螺旋的位移。
熟悉滚珠丝杆的优点。
【教学重点】1.螺纹连接防松方法的选择。
2.螺旋传动的特点。
【难点分析】1.双螺母防松的受力分析,主副螺纹的选择。
2.串金属丝方向的确定。
3.差动螺旋的位移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与设问相结合,课堂讨论法,归纳法【学生分析】1.学生对防松的重视不够,特别是如何防松的机理认识不深刻,可以通过提高来引起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让学生讲讲书中的方法是如何达到防松的目的的,然后归纳出将螺栓螺母及联接固定成一体以达到防松的目的。
2.螺旋传动看起来内容较简单,学生不易重视,可以请学生回答差动螺旋传动的位移,并举例说明它的应用,以引起足够的重视。
3.如有滚珠丝杠的实物可让学生感受以下它的优点。
【教学资源】1.机械基础网络课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吴联兴主编。
机械基础练习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实物,课件。
【教学安排】一.讲评上次课作业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请同学回答“为什么螺纹联接要用扳手拧紧?用大扳手去拧紧小螺母可以吗?有什么不好?会出现什么意外?”由此引入本节课要讲的内容。
三.新课教学1.螺纹连接的预紧预紧的定义即是连接在没有承受工作载荷之前,受到预紧力的作用,其目的是增加螺钉螺母及联接件之间的摩擦力,保证连接可靠。
浅谈高职《机械基础》中双螺旋传动教学难点的化解在高职《机械基础》教学中,双螺旋传动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教学难点,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清晰分辨中有效掌握该知识点,本文分析该知识点的难点成因,并归纳总结该知识点在讲授时的化解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以达到教学目的。
标签:双螺旋传动;教学难点;化解一、教学难点形成的原因1.学生基础知识断节,学习能力较弱当前,课堂教学在原有的沉闷的以教师“讲”为主的“灌输式”教授方式大大改进的基础上,例如添加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图文、视频形式等直观展示,但对于工科学生来讲,由于课时量的压缩,部分具有知识递进关系的课程不能充分讲透彻、讲完整,加之学生原有学习能力的欠缺,导致在学习中,学生听不懂原理,看不懂机械图,最终在像“双螺旋传动”这种较难理解的章节中,学生更不容易理解知识点。
2.学生实践经验严重不足螺旋传动虽然是低副传动,但是两种运动叠加(回转、直线)的结果。
当代大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生产经验,动手能力不足,空间想象力薄弱,导致无法理解螺旋传动,单螺旋传动尚且难理解,双螺旋传动就更加举步为艰,最终导致学习和教授的难度被加大。
3.教师化解知识难点的主动性、有效性欠缺在当代教育教学中,映入了诸多较先进的教学手段,例如PPT讲义、动画制作,但限于资源获取渠道的有偿性和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对外获取有效教学资源的实际渠道比较窄;而回归教师本身,大多数教师的多媒体制作能力是在提高,但制作3D动画演示的能力还是欠缺的,例如UG、ProE、inventor等,这些制作软件的学习和应用需要耗费时间与精力。
这就在一些课堂教学知识点的化解上使得有效性显得薄弱。
二、教学知识点分析螺旋传动章节知识点一般分为三层:一是螺旋传动结构的工作原理;二是螺旋副的分类、参数等;三是螺旋传动的运动分析(单螺旋传动和双螺旋传动)。
首先,螺旋副传动是以空间运动形式存在的较特殊的低副,相对于转动副、移动副、螺旋线的形成较难理解,可以在讲解中以模型动画等来直观讲授,同时也启发学生理解螺旋线左右旋向之分,以及线数、几何尺寸等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学习掌握。
《机械基础》试题库2教材全称:《机械基础》(机械类)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李世维主编一、名词解释(共82题)1、自由构件的自由度数:指构件相对于定参考系所能有的独立运动的数目2、约束:对非自由体的某些位移起限制作用的周围物体3、运动副:两构件直接接触并能产生相对运动的活动联接4、低副:面接触的运动副在接触部分的压强较低,被称为低副5、高副:点或线接触的运动副称为高副6、平衡:物体成相对的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7、正应力:在所考察截面某一点单位面积上的内力称为应力。
同截面垂直的称为正应力8、剪应力:剪应力是应力的一种,定义为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剪力9、挤压应力:指挤压时塑性变形区内变形体单位截面上的挤压内利10、应力:单位面积上内力的大小11、应变:在外力和非均匀温度场等因素作用下物体局部的相对变形12、合力投影定理:合力在任一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
13、弹性系数:是物体所受的应力与应变的比值K=δF/δL14、虎克定律:固体材料受力之后,材料中的应力与应变(单位变形量)之间成线性关系15、挤压强度条件:16、圆轴扭转强度条件:17、弯曲正应力强度条件:18、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19、机械效率:机械的输出功(有用功量)与输入功(动力功量)的百分比20、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机构的原动件数等于自由度数时,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21、死点位置:当从动件上的传动角等于零时,驱动力对从动件的有效回转力矩为零,这个位置称为机构的死点位置,也就是机构中从动件与连杆共线的位置称为机构的死点位置22、急回性质:曲柄摇杆机构中,曲柄虽作等速转动,而摇杆摆动时空回行程的平均速度却大于工作行程的平均速度,这种性质称为机构的急回特性,(23、节圆:在定传动比的齿轮传动中,节点在齿轮运动平面的轨迹为一个圆,这个圆即为节圆24、分度圆:为了便于齿轮设计和制造而选择的一个尺寸参考。
齿轮分度圆上具有标准的模数和标准的压力角,所以取它作为齿轮各部分尺寸的计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