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调味油(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 格式:pdf
- 大小:113.44 KB
- 文档页数:4
Q/HBSF复合调味料食品有限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Ⅱ)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技术要求 (1)4 试验方法 (2)5 检测规则 (2)6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3)前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制定本标准本标准严格按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进行编写。
本标准由****食品有限公司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 ***。
本标准由****食品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时间:****年****月***日。
本标准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Q/****001-2007。
复合调味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料产品的定义、分类与型号、技术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标签、包装、运输、贮存及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以食用植物油、精制食用盐、味精、白砂糖、脱水蔬菜、香辛料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用香精,经加工制成的粉状、酱状、油状复合调味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317 白砂糖GB 2716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 2720 味精卫生标准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 4789.2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 4789.4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群检验GB/T 4789.5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群检验GB 4789.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菌群检验GB 5009.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7 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GB 5009.24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和B1的测定GB/T 5009.37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009.39 酱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T 5009.44 肉与肉制品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 5461 食用盐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9683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 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T 12457 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GB/T 15691 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DB11/515 固态调味品卫生要求DB11/516 半固态(酱)调味品卫生要求DB11/517 液态调味品卫生要求QB/T2640 咸味食用香精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复合调味料以食用植物油、精制食用盐、味精、白砂糖、脱水蔬菜、香辛料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食用香精,经加工制成的粉状、酱状、油状复合调味料。
DB 河南省地方标准DBS 41/001—2015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复合调味料河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前言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复合调味料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复合调味料。
2 术语和定义2.1 复合调味料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品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相应工艺加工而成的调味料。
包括固态复合调味料、液态复合调味料、半固态复合调味料。
2.2 固态复合调味料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品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加工而成的呈固态的复合调味料。
如固体汤料、鸡精、鸡粉等。
2.3 液态复合调味料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品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加工而成的呈液态的复合调味料。
如浓缩汤、肉(骨)汤、调味清汁等。
2.4 半固态复合调味料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品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辅料,加工而成的呈半固态的复合调味料。
如复合烧烤酱、沙拉酱、蛋黄酱、风味酱、火锅调料等。
2.5 含油型半固态复合调味料产品中脂肪含量大于10% 的半固态复合调味料。
2.6 即食类复合调味料用于蘸食、佐餐、冲调、腌渍等用途可以直接食用的复合调味料。
2.7 非即食类复合调味料用于冲调加热、烹饪加热(烧烤、油炸、蒸煮等)用途非直接食用的复合调味料。
3 分类3.1 按形态,可分为固态复合调味料、液态复合调味料、半固态复合调味料。
3.2 按食用方式,可分为即食类复合调味料和非即食类复合调味料。
4 技术要求4.1 原料要求原料应符合相应的食品标准和有关规定。
4.2感官要求感官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4.3 理化指标含油型半固态复合调味料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含油型半固态复合调味料理化指标4.4 污染物限量和真菌毒素限量4.4.1 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 2762的规定。
4.4.2 真菌毒素限量应符合GB 2761的规定。
4.5 微生物限量4.5.1致病菌限量应符合GB 29921的规定。
4.5.2即食复合调味料中的微生物限量还应符合表3的规定。
复合调味汁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汁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酿造酱油(大于30%)为原料,辅以植物香辛料、酵母抽提物、白砂糖、食用盐、味精、食品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钠、苯甲酸钠、红曲红、焦糖色(普通法)]经原料处理、煮沸抽取、调配、过滤、杀菌、灌装而制成的复合调味汁。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317 白砂糖GB 1886.6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焦糖色GB 1886.17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5′-呈味核苷酸二钠(又名呈味核苷酸二钠)GB 1886.1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红曲红GB 1886.18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苯甲酸钠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2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和糖精钠的测定GB 5009.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GB 5009.23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GB/T 5461 食用盐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967 谷氨酸钠(味精)GB/T 12456 食品中总酸的测定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5691 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GB/T 18186 酿造酱油GB/T 23530 酵母抽提物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299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致病菌限量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3 技术要求 3.1 原料和辅料要求3.1.1 原料3.1.1.1酿造酱油:应符合GB/T 18186的规定。
固态复合调味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固态复合调味料的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以味精为主料,添加食用盐、5’-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玉米淀粉、麦芽糊精其中一种或几种,添加或不添加山梨酸钾为辅料,经混合、搅拌、制粒、干燥等工序制成的固态复合调味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1886.3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GB272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4789.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478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5009.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5009.1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5009.39-2003酱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5009.4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中麸氨酸钠(谷氨酸钠)的测定GB/T5461-2016食用盐GB/T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8885-2008食用玉米淀粉GB/T8967-2007谷氨酸钠(味精)GB/T20884-2007麦芽糊精GB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39-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琥珀酸二钠SB/T10371-2003鸡精调味料QB/T2845-2007食品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钠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2005)《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3要求3.1原料3.1.1谷氨酸钠(味精)应符合GB/T8967-2007的规定。
复合调味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料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香辛料(花椒粉、姜粉、八角粉、小茴香粉、辣椒粉)为原料,辅以食用盐、味精、玉米淀粉、白砂糖,经精选,研磨、过筛、包装等工序制成的复合调味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2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GB 27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物的测定GB/T 7652 八角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885 食用玉米淀粉GB 1310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糖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5691 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GB/T 30382 辣椒(整的或粉状)GB/T 30383 生姜GB/T 30391 花椒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 产品分类按产品配方不同分为凉拌王、炒菜王、麻辣鲜、半斤香。
肉类复合调味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肉类复合调味料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牛肉、羊肉、鸡肉为主要原料,辅以食用盐、花椒、胡椒、姜粉,经熬制过滤,添加味精、白砂糖、酵母抽取物、酸水解植物蛋白、咖喱粉、玉米淀粉、麦芽糊精、食品添加剂(食品用香精、呈味核苷酸二钠、β-胡萝卜素、柠檬黄),再经造粒、烘干、分装加工而成的非即食肉类复合调味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317 白砂糖GB 1886.3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GB 1886.17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5′-呈味核苷酸二钠(又名呈味核苷酸二钠)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448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黄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3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GB 5009.4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中麸氨酸钠(谷氨酸钠)的测定GB 5009.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GB 5009.8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胡萝卜素的测定GB 5009.1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丙醇及其脂肪酸酯含量的测定GB 5009.23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氨基酸态氮的测定GB/T 5461 食用盐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7900 白胡椒GB/T 7901 黑胡椒GB 88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β-胡萝卜素GB/T 8885 食用玉米淀粉GB/T 8967 谷氨酸钠(味精)GB/T 9960 鲜、冻四分体牛肉GB/T 9961 鲜、冻胴体羊肉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5691 香辛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GB 16869 鲜、冻禽产品GB/T 20884 麦芽糊精GB/T 21999 蚝油GB/T 22266 咖喱粉GB/T 23530 酵母抽提物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T 28118 食品包装用塑料与铝箔复合膜、袋GB/T 30391 花椒GB 306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精GB 316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NY/T 1073 脱水姜片和姜粉SB 10338 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SB/T 10371 鸡精调味料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 产品分类按配方原料不同分为:羊肉复合调味料;牛肉复合调味料;鸡肉复合调味料。
DBS41 001-2015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复合调味料食品安全地点标准复合调味料2015-01-04公布2015-05-01实施2010-××-××公布2010-06-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布前言本标准为首次公布。
食品安全地点标准复合调味料范畴本标准适用于复合调味料。
2 术语和定义2.1 复合调味料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品为要紧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相应工艺加工而成的调味料。
包括固态复合调味料、液态复合调味料、半固态复合调味料。
2.2 固态复合调味料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品为要紧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加工而成的呈固态的复合调味料。
如固体汤料、鸡精、鸡粉等。
2.3 液态复合调味料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品为要紧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加工而成的呈液态的复合调味料。
如浓缩汤、肉(骨)汤、调味清汁等。
2.4 半固态复合调味料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调味品为要紧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其他辅料,加工而成的呈半固态的复合调味料。
如复合烧烤酱、沙拉酱、蛋黄酱、风味酱、火锅调料等。
2.5 含油型半固态复合调味料产品中脂肪含量大于10% 的半固态复合调味料。
2.6 即食类复合调味料用于蘸食、佐餐、冲调、腌渍等用途能够直截了当食用的复合调味料。
2.7 非即食类复合调味料用于冲调加热、烹饪加热(烧烤、油炸、蒸煮等)用途非直截了当食用的复合调味料。
3 分类3.1 按形状,可分为固态复合调味料、液态复合调味料、半固态复合调味料。
3.2 按食用方式,可分为即食类复合调味料和非即食类复合调味料。
4 技术要求4.1 原料要求原料应符合相应的食品标准和有关规定。
4.2 感官要求感官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感官要求4.3 理化指标含油型半固态复合调味办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含油型半固态复合调味办理化指标4.4 污染物限量和真菌毒素限量4.4.1 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 2762的规定。
复合调味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料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水、绵白糖、赤砂糖、果葡糖浆、番茄酱、番茄粉、黄芥子中的一种或数种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辣椒、洋葱、鲜切蔬菜(茄子、西葫芦)、速冻果蔬制品(土豆、胡萝卜、豌豆、甘蓝、菠菜、玉米粒、菠萝、黄桃、芒果、香蕉、榴莲)、椰纤果、脱水蒜片、酱腌菜(野山椒、墨西哥辣椒、韭菜花酱)、浓缩果蔬汁(浓缩柠檬汁、浓缩苹果汁、胡萝卜浓缩汁、洋葱浓缩汁、大葱浓缩汁、姜浓缩汁、番茄浓缩汁)、蛋液(20%加糖蛋黄液)、蛋粉(蛋黄粉)、食用玉米淀粉、湿热处理淀粉、麦芽糊精、小麦粉、玉米糁、食用盐、食用葡萄糖、味精、麦芽糖、咖喱粉、菇精调味料(香菇精粉)、海鲜粉调味料(贝精、甜虾精、鲣鱼风味调味料)、半固态复合调味品(肉类半固态复合调味品)、酵母抽提物、蚝油、甜面酱、鱼露、米酱、芥末酱、芝麻酱、花生酱、蛋黄酱、腐乳、海藻调味料(海藻调味粉、海藻调味液)、水产品调味料(水产品调味液)、复合调味料系列(鸡汤调味料、骨汤调味料、金华火腿精、杂色蛤精、烤香葱油、鲜香鸡油、甜辣酱、豆瓣酱)、酿造酱油、酿造食醋、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葡萄酒、调味料酒(味醂)、发酵配制酒(料理用清酒)、龙舌兰酒、巴氏杀菌乳、植物蛋白饮料(椰汁)、橘皮(陈皮)、黄芥子、白芷、大豆油、橄榄油、芝麻油、食用猪油、稀奶油、奶油(黄油)、无水奶油、人造奶油、干酪、奶酪粉、加糖炼乳、蜂蜜、香辛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柠檬酸钠、葡萄糖酸-δ-内酯、乙酰化双淀粉己二酸酯、冰乙酸、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番茄红素、焦糖色(普通法)、焦糖色(亚硫酸铵法)、5'-呈味核苷酸二钠、单,双硬脂酸甘油酯、山梨酸钾、柠檬酸、黄原胶、果胶、结冷胶、抗坏血酸(维生素C)、苯甲酸钠、乙酸钠(醋酸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乳酸、海藻酸丙二醇酯、聚氧乙烯(20)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辣椒红、β-胡萝卜素、食品用香精数种原料,经称量、加热调配(均质)、装袋密封、杀菌、冷却、包装等工艺加工而成的半固态复合调味料和液态复合调味料。
鲜味王复合调味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鲜味王复合调味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味精为原料,辅以食用盐、玉米淀粉、麦芽糊精、白砂糖,食品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钠),经配料、混合、粉碎、包装等工序制成的鲜味王复合调味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317 白砂糖GB 1886.17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5′-呈味核苷酸二钠(又名呈味核苷酸二钠)GB 272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物的测定GB/T 5461 食用盐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885 食用玉米淀粉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5691 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GB/T 20884 麦芽糊精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316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 技术要求3.1 原料和辅料要求3.1.1 原料味精:应符合GB 2720的规定。
香辛复合调味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香辛复合调味料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花椒、白胡椒、黑胡椒、八角、孜然为主要原料,辅以食用盐、姜粉、桂皮、蒜粉,谷氨酸钠、鸡精,经混合、分装制成的非即食香辛复合调味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物的测定GB/T 5461 食用盐GB/T 7652 八角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7900 白胡椒GB/T 7901 黑胡椒GB/T 8967 谷氨酸钠(味精)GB 9683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22267 孜然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T 30381 桂皮GB/T 30391 花椒GB 316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NY/T 1073 脱水姜片和姜粉NY/T 1045 绿色食品脱水蔬菜SB/T 10371 鸡精调味料SN/T 1950 进出口茶叶中多种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检测方法气相色谱法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产品分类按配方不同,产品分为:花椒复合调味料、五香复合调味料、黑胡椒复合调味料、白胡椒复合调味料、孜然复合调味料、馅类复合调味料。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料的术语和命名、技术要求、食品添加剂、生产加工过程卫生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运输与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本厂以味精、食用盐、白砂糖、为原辅料,经配料加工,再制造而成的调味料。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T 4789.2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T 4789.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测定GB/T 4789.4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T 4789.5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T 4789.10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T 5009.3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T 5009.12 食品中铅的测定GB/T654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9683-1988包装材料GB14881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GB/T5009.7-2003 食品中蔗糖的测定GB5461 食用盐GB/T8967-2000 谷氨酸钠(%99味精)GBT12457-1990 食品中氯化钠的测定GB/T1500-1992 味精GB/T2845-2007 食品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钠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5]第75号令《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3 命名和分类按加工工艺、风味、配料和含量不同,产品分为:1#、2#复合调味料。
4 技术要求4.1.1 白砂糖应符合GB317的规定。
4.1.2 食用盐应符合GB5461的规定。
复合调味油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油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菜籽油、玉米油、大豆色拉油、菜籽色拉油、辣椒为主要原料,辅以香辛料、花椒、生姜、大蒜、大葱、香菜、芹菜、洋葱、芝麻、花生、豆瓣、味精、鸡精调味料、豆豉、冰糖、食用盐、食品添加剂(5′-呈味核苷酸二钠、食品用香精、乙基麦芽酚、辣椒红)经预处理、粉碎、混合调配、炒制、熬煮、过滤、冷却、包装等工序加工而制成的不同品种的烹饪用调味油。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317 白砂糖GB/T 1535 大豆油GB/T 1536 菜籽油GB 1886.3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辣椒红GB 1886.17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5′-呈味核苷酸二钠(又名呈味核苷酸二钠)GB 1886.20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乙基麦芽酚GB 27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植物油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4806.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玻璃制品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4806.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4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中麸氨酸钠(谷氨酸钠)的测定GB 5009.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物的测定GB 5009.23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植物油脂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GB 5009.22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GB 5009.22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酸价的测定GB/T 5461 食用盐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8967 谷氨酸钠(味精)GB 9683 复合食品包装袋卫生标准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5691 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GB/T 19111 玉米油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T 30382 辣椒(整的或粉状)GB/T 30383 生姜GB/T 30391 花椒GB 306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精NY/T 580 芹菜NY/T 743 绿色食品绿叶类蔬菜NY/T 744 绿色食品葱蒜类蔬菜NY/T 2111 绿色食品调味油SB/T 10371 鸡精调味料SB/T 10415 鸡粉调味料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 技术要求3.1 原料和辅料要求3.1.1 原料:3.1.1.1 菜籽色拉油、大豆色拉油:应符合GB 2716 的规定。
Q/CXC复合调味油潮香村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前言本标准编写格式符合GB/T 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主要指标参照GB 3164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规定并结合产品生产实际制订。
本标准由潮香村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潮香村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周杰、姚鹿平。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复合调味油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油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大豆油、黄油、牛肥膘、白砂糖、食用盐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为原料,经调配、熬煮、灌装等生产工艺加工制成的非即食复合调味油。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 317 白砂糖GB 270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鲜(冻)畜、禽产品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 5009.22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GB 5009.22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酸价的测定GB 5009.23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动植物油脂水分及挥发物的测定GB/T 1535 大豆油GB/T 5461 食用盐GB/T 654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 1964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稀奶油、奶油和无水奶油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99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316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2005)《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02号(2007)《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2009)《关于修改<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的决定》3要求3.1原辅料要求3.1.1大豆油应符合GB/T 1535的规定。
固态复合调味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固态复合调味料的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以味精为主料,添加食用盐、5’-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玉米淀粉、麦芽糊精其中一种或几种,添加或不添加山梨酸钾为辅料,经混合、搅拌、制粒、干燥等工序制成的固态复合调味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2008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1886.3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GB2720-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GB2760-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4789.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GB4789.3-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GB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5-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4789.1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GB5009.11-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5009.1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5009.2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GB/T5009.39-2003酱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GB5009.43-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中麸氨酸钠(谷氨酸钠)的测定GB/T5461-2016食用盐GB/T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8885-2008食用玉米淀粉GB/T8967-2007谷氨酸钠(味精)GB/T20884-2007麦芽糊精GB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29939-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琥珀酸二钠SB/T10371-2003鸡精调味料QB/T2845-2007食品添加剂呈味核苷酸二钠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2005)《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3要求3.1原料3.1.1谷氨酸钠(味精)应符合GB/T8967-2007的规定。
肉类复合调味料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肉类复合调味料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牛、羊肉为主要原料,辅以食用盐、花椒、胡椒、姜粉,经熬制过滤,添加味精、白砂糖、酵母抽取物、酸水解植物蛋白、咖喱粉、玉米淀粉、麦芽糊精、食品添加剂(食品用香料、呈味核苷酸二钠、β-胡萝卜素、柠檬黄),再经造粒、烘干、分装加工而成的非即食肉类复合调味料。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1886.3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山梨酸钾GB 1886.17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 5′-呈味核苷酸二钠(又名呈味核苷酸二钠)GB 272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味精GB 27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448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柠檬黄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26 食品中N-亚硝胺类的测定GB 5009.3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GB 5009.4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GB/T 5009.83 食品中胡萝卜素的测定GB 5009.1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铬的测定GB/T 5009.191 食品中氯丙醇含量的测定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 7900 白胡椒(ISO 959-2:1998,IDT)GB/T 7901 黑胡椒(ISO 959-1:1998,IDT)GB 882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β-胡萝卜素GB/T 8885 食用玉米淀粉GB/T 9960 鲜、冻四分体牛肉GB/T 9961 鲜、冻胴体羊肉GB 1310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糖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T 15691 香辛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GB 16869 鲜、冻禽产品GB/T 20884 麦芽糊精GB/T 22266 咖喱粉GB/T 23495 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GB/T 23530 酵母抽提物GB/T 28118 食品包装用塑料与铝箔复合膜、袋GB/T 30391 花椒GB 306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精NY/T 1073 脱水姜片和姜粉SB 10338 酸水解植物蛋白调味液SB/T 10371 鸡精调味料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3 产品分类按配方原料不同分为:羊肉复合调味料;牛肉复合调味料;鸡肉复合调味料。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复合调味料生产卫生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复合调味料生产过程中原料采购、加工、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要求和管理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复合调味料的生产。
2术语和定义GB 14881-2013和GB 31644-2018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选址及厂区环境应符合GB 14881-2013第3章的相关规定。
4 厂房和车间4.1设计和布局4.1.1应符合GB 14881-2013中4.1的规定。
4.1.2根据复合调味料生产工艺需要,应设置原料预处理、调配、加工、包装(灌装)等工序。
各工序生产场所面积应满足生产需要,原料预处理、调配、加工、包装(灌装)等工序生产区域应有效分离或分隔。
4.1.3厂房和车间应根据复合调味料类别、生产工艺、生产特性等,设置与加工要求相适应的场所或区域,应设置贮存类场所,其中为生产提供服务的贮存类场所为一般作业区。
4.2建筑内部结构与材料4.2.1内部结构4.2.1.1应符合GB 14881-2013中4.2.1的规定。
4.2.1.2对粉尘较大的香辛料粉碎车间应有除尘设施,有蒸汽的车间应安装适当的蒸汽排除、收集或控制装置,避免交叉污染;内架空构件和设备的设置应便于清理、防尘和减少粉尘积聚。
4.2.2 顶棚4.2.2.1 应符合GB 14881-2013中4.2.2的规定。
4.2.2.2对涉及有烘炒、熬煮、干燥等高温、高湿工序的生产车间顶棚应使用具有耐高温、防潮、无毒、无味、易清洗的材料建造,防止虫害隐匿、灰尘积聚、冷凝水浸透及滴落,防止在使用过程中顶棚材料脱落,天花板与横梁或墙面结合处应有一定弧度。
4.2.2.3灌装车间的顶棚应使用白色或浅色防水材料建造,表面涂层光滑,防止灰尘积聚,避免脱落等情形发生。
4.2.3墙壁4.2.3.1应符合GB 14881-2013中4.2.3的规定。
4.2.3.2 原辅料需经清洗的预处理车间墙面、隔断应使用防水、不吸潮、不易脱落、无毒的浅色材料建造,必要时需经防霉处理。
复合调味油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调味油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大豆油、芝麻油、精炼猪油中的一种或数种为原料,以郫县豆瓣、辣椒酱、胡萝卜、香辛料(葱、姜、蒜、花椒、八角、小茴香、桂皮、白胡椒、黑胡椒、肉豆蔻)中的一种或数种为辅料,添加或不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用香精、维生素E、辣椒红),经配制、油炸、调配、包装而成的复合调味油(非即食)。
注:其他食品原料可根据风味需要加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1535大豆油
GB1886.3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辣椒红
GB1886.23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维生素E
GB27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腌菜
GB2716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GB276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276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5009.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5009.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GB5009.2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
GB5009.22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过氧化值的测定
GB5009.22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酸价的测定
GB/T6543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8233芝麻油
GB/T10004包装用塑料复合膜、袋干法复合、挤出复合
GB1014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动物油脂
GB/T13508聚乙烯吹塑容器
GB1488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T15691香辛料调味通用技术条件
GB/T12729.1香辛料和调味品名称
GB/T20560地理标志产品郫县豆瓣
GB2805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GB306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用香精
NY/T493胡萝卜
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3要求
3.1原辅料要求
3.1.1大豆油应符合GB/T1535的规定。
3.1.2芝麻油应符合GB/T8233的规定。
3.1.3精炼猪油应符合GB10146的规定。
3.1.4胡萝卜应符合NY/T493的规定。
3.1.5香辛料应符合GB/T15691的规定。
3.1.5食用香精应符合GB30616的规定。
3.1.6维生素E应符合GB1886.223的规定。
3.1.7郫县豆瓣应符合GB/T20560的规定。
3.1.8辣椒酱应符合GB2714的规定。
3.1.9辣椒红应符合GB1886.34的规定。
3.1.10其他原辅料应符合食品安全相关规定。
以上原辅料还应符合GB2761、GB2762、GB2763的规定。
3.2感官要求
感官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感官要求
项目要求
色泽具有该产品应有的色泽组织形态油状液体,允许有少量沉淀存在
滋气味具有该产品固有的滋气味,无异味
杂质无正常视力可见外来异物
3.3理化指标
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规定。
表2理化指标
项目指标
水分,g/100g≤ 5.0
酸价(KOH),mg/g≤ 5.0
过氧化值,g/100g≤0.25
总砷(以As计),mg/kg≤0.5
铅(Pb),mg/kg≤0.8
A,μg/kg≤ 5.0
黄曲霉毒素B
1
净含量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A仅限于添加郫县豆瓣、辣椒酱的产品
3.5食品添加剂
3.5.1食品添加剂的质量应符合相应的标准和有关规定。
3.5.2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和使用量应符合GB2760的规定。
3.6真实性要求
产品中不得添加非食用物质。
3.7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
应符合GB14881规定。
4试验方法
4.1感官检验
取适量样品放入洁净的白瓷盘中,在自然光下,用肉眼观察其色泽、组织形态、杂质,嗅其气味,品尝滋味。
4.2理化指标
4.2.1水分
按GB5009.3中直接干燥法进行测定。
4.2.2酸价
按GB5009.229中规定的方法测定。
4.2.3过氧化值
按GB5009.227中规定的方法测定。
4.2.4总砷
按GB5009.11中规定的方法测定。
4.2.5铅
按GB5009.12中规定的方法测定。
4.2.7黄曲霉毒素B
1
按GB5009.22中规定的方法测定。
4.2.7净含量
按JJF1070中规定的方法测定。
5检验规则
5.1组批与抽样
以同一批投料、同一班次、同一规格生产包装完好的产品为一批。
从每批产品中随机抽取4个包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