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 格式:ppt
- 大小:560.00 KB
- 文档页数:21
第3节平面镜成像【2022年版课标要求】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了解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实验探究;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利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
【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启发法、归纳总结法。
学法:利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前准备】教师:两根相同的蜡烛、平面镜、大白纸、玻璃板、球面镜、刻度尺学生:三角尺、大白纸、刻度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动画——猴子捞月,提出问题:为什么猴子误以为月亮掉进了水里?让学生思考(附:动画要点图片)学生分析:水面就像一面镜子,就像人照镜子一样,镜子里面出现人的像,同样道理,水里的月亮是天上月亮的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出探究的课题——《平面镜成像》。
二、新知探究(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像与物大小关系教师活动:学生小组中提前准备镜子,让学生照照镜子,感知平面镜成像,教师通过PPT展示,介绍平面镜成像中几个术语:物:平面镜之外的物体。
像:从平面镜外面,通过平面镜可以观察到的与外面物体相同的另一个物体。
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进行猜想,并将猜想归类。
学生猜想、讨论、表达观点。
教师分类汇总学生的观点,去除不合理的猜想,归纳总结:(1)物比像大。
(2)物与像等大。
(3)物比像小。
教师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一: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教师活动: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学生活动: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如: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可以用两支相同的笔。
学生实验:用两支相同的笔进行实验,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教师提问:同学们的实验成功了吗?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另一支完全相同的笔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另一支笔,而看不见像,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