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五章 完善自我
- 格式:ppt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五章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第一节人格概述“人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如“他具有健全的人格”“他的人格高尚”“他出卖了自己的人格”……这些描述包含了人格的多重含义,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有道德意义上的人格、也有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呢?人格一词,最初源于古希腊语,此词的原意是指希腊戏剧中演员戴的面具,面具随人物的角色的不同面变换,体现了角色的特点和人物性格,就如同我国戏剧中的脸谱一样,心理学沿用面具的含义,转意为人格,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即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
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的内在特征。
一、什么是人格人格是心理学中探讨完整个体差异的一个领域。
到目前为止,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因而对人格的看法有很大的差异,综合各家的看法,可以将人格的概念界定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的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多种本质特征。
(一)独特性一个人有人格是在遗传、成熟和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如“固执”在不同的环境下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不同人身上也有不同的含义,在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的环境中,“固执”带有“撒娇”的意思;而在冷淡疏离、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固执”带有“反抗”的意思,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正说明了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另一方面,生活在同一社会群体中的人也有一些相同的人格特征,如中华民族的一个勤劳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品质,就是共同的人格特征。
第五章大学生自我意识心理辅导第一节自我意识概述P78---79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阶段,他们正经历一个特别明显的、典型的、分化的、矛盾、统一和转化的过程。
自我意识的分化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过程。
大学生逐渐从原来的着重于认识外部世界的特点,转向内部认识自己。
逐渐从理想自我(我希望成为怎样的人)向现实自我(我现在是怎样的人)过渡。
正是这种分化过程促进了大学生思维和行为主体性的形成,从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合理地调节自身的言行奠定了基础。
当代大学生富于理想,自我期望值也较高,当他们在详细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时,不情愿地看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他们常常感到焦虑、苦恼、失望、无能为力。
处于这种矛盾状况的大学生总是通过各种方法,力求获得自我意识的重新统一,实现这种统一,通常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一)坚持自己理想中的自我标准,努力改善现实的自我,使之与理想自我一致。
(二)一方面修正理想的自我,另一方面改善现实的自我,使二者相接近。
(三)放弃理想自我的标准,自暴自弃,以迁就现实的自我。
显然,前两种途径是积极的,而第三种途径是消极的、不可取的。
不论采取哪种途径,都会导致原有自我意识的变化,从而形成新的自我意识。
这样的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循序渐进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才能使自我意识逐渐趋于稳定,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总之,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分化、矛盾、统一、转化是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它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大学生形成良好个性特征的重要前提条件。
因此,这一过程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有利时机,再经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他们将逐渐成熟起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第二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及其心理调节从总体上说,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较高,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都有了较大发展,他们积极追求理想的自我,深切关心自己的发展,有自我实现的强烈愿望;他们重视把自己和集体、国家结合起来;能主动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所确立的自我形象更为丰富、完整、概括和稳定;他们的自我情感体验比较丰富、敏感而且易于波动;他们的成人感很强,独立意识趋于成熟和稳定。
⼤学⽣⼼理健康-教学教案-第五章《⼤学⽣⼼理健康教育》教学教案第五章⼤学⽣涯规划与⽣活设计⼀、教学⽬的1. 了解⽣涯和⽣涯规划的概念,⽣涯发展阶段及相应的发展任务。
2. 掌握⾃我探索的⽅法,对⾃我进⾏反思;理解⽣涯适应⼒,提⾼⾃⼰应对多变⽣涯的能⼒。
3. 学会制定⾃⼰的校园学习和⽣涯发展计划。
培养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
⼆、课时和授课序号3课时授课序号:S13-S15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涯发展阶段及相应的发展任务,⽣涯适应⼒的理解和应⽤。
教学难点: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法讲授、课堂提问、讨论、启发五、参考教材六、教学过程(⼀)S13:⽣涯决策概述1.案例引⼊:学姐的简历佳琪这个学期在学校就业中⼼实习。
她要帮助中⼼的⽼师们整理毕业⽣简历和布置⾯试会场,因此有机会见识了很多简历。
看到每次⾯试结束后,被淘汰的⼀厚摞简历,让她很是感慨,虽然简历上标准的求职照还在微笑,照⽚的主⼈可能已经在郁闷了。
虽然竞争激烈,但是⼀个叫张红的学姐还是获得了多家单位的青睐。
佳琪看了她的简历,写得诚实朴素,实习经验也并不是亮眼的名企,那到底是什么帮助她获得成功的呢?我⼤学⽣涯中应该培养何种能⼒呢?教师通过以上案例引⼊本章概念:什么是⽣涯、什么是⽣涯规划等⼀些概念,澄清对成功的理解,做好进⾏职业规划的⼼理准备。
2.⽣涯概念(1)⽣涯概念⽣活中各种事件的演变⽅向和历程,包括⼈⼀⽣中的各种职业和⽣活⾓⾊,以及由此表现出个⼈独特的⾃我发展类型。
(如何从⽣涯的⾓度看⾃⼰的职业发展)⽣涯分为成长(4~14岁)探索(15~24岁)建⽴(25~44岁)维持(45~64岁)衰退(65岁以上)五个阶段,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任务。
(⼤学⽣处在职业探索期,主要任务)(2)⽣涯规划案例引⼊:佳琪和舍友晶晶这学期就选修了⽣涯规划课,但是更多的同学认为才⼤⼀就考虑这个问题有点早,现在的计划能执⾏到⼤四吗?如果不能从⼀⽽终,那么该做什么样的⽣涯规划呢?教师:引导学⽣思考⾃⼰的⽣涯规划⽣涯规划是有⽬的、有计划地设计规划不同的⼈⽣阶段,在考虑个⼈的智⼒,性格,价值,以及阻⼒和助⼒的前提下,做出合理安排,并且借此调整和摆正⾃⼰⼈⽣中的位置,以期⾃⼰能适得其所,获得最佳的发展和⾃我实现。
自我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报告
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
告旨在提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大学生自我完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重要性
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些因素可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良好的心理健康
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面对挑战,提高学习效果和生活质量。
自我完善策略
1. 保持积极心态:培养乐观积极的心态,学会面对困难和挫折,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
2. 建立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分享
自己的困扰和快乐,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3. 健康生活方式:注重健康饮食,适量参与体育运动,保持充
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压力。
4.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遇到心理困扰或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心
理咨询师或心理健康中心的帮助与支持。
5. 倾听自己的内心:学会倾听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认识自己的
优势和不足,合理规划目标和行动。
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采取自我完善策略,大学生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的各种挑战和
压力。
同时,合理利用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资源,寻求专业帮助和
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本报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