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9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人教版)第一单元沉和浮一、填空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5、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13、橡皮、小石块、木块、泡沫、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小石块、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泡沫。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科学知识1.生活中的许多东西,如石头和铁,都沉入水中,漂浮在水中。
由相同材料组成的固体物体会改变它们的体积和重量,它们在水中的起伏保持不变。
2.对于不同种材料制成的物体,体积大小相同时,(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
轻重相同时,(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
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3.各种形状的(固体)橡皮泥沉入水中。
要使橡皮泥漂浮,可以将橡皮泥挖掘成(船)形或各种(空心)形状。
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铁制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排开的水量很大,所以受到的浮力很大)。
5.当用手按压气泡时,它会感觉到向上的力。
这支部队是(傅力)。
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沉入水底的物体具有浮力(小于重力);浮力大于重力的漂浮物。
测量泡沫在水中的浮力,通过测功机将浮力添加到水底,通过底部滑轮向下拉动绳索。
当泡沫浸入水中时,它与水接触的体积最大,排出的水量最大,浮力最大。
因此,浮体与浮力大小和排水量有关。
6.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先用测力计测出(空气)中的重力,再放入(水)中测得重力,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水中的重力)。
沉入水底的重物,浮力(小于)重力。
7.相同尺寸的铁块和铜块在水中具有浮力(相同);相同尺寸的木块和铁块在水中的浮力(铁块的浮力大于木块);由同一块橡皮泥和船在水中的浮力制成的固体块(船的浮力大于固体块的浮力)8.不同的液体对于相同的物体所产生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
我们在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的沉浮时,往往利用相同的体积比较轻重。
如铜能浮在水银上,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铜比水银(轻),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浮而在清水中沉,因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而比清水(重)。
9.我们使用(增加船舶水量)的方法来增加小船的装载能力,并(分离船舱)来保持船舶稳定。
科学复习资料一、填空题。
1、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2、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3、(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4、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5、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6、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是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7、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导)。
8、(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9、摆的摆动快慢及摆绳的(长度)有关。
10、(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量时间的一种计时仪器。
11、(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
12、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试验的多种现象。
13、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14、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15、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恒星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转动。
16、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浮。
相同大小的物体(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轻重一样的物体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
(填“轻”或“重” “沉”或“浮”)17、古埃及人最早把一天分为(24)小时,其中夜晚(12)小时,白昼(12)小时18、不同物体的传热(速度)不一样,容易传热的物体叫(热的良导体),一般是(金属)材料制成的。
比如(铁)、(铜)等,不容易传热的材料叫(热的不良导体),有(塑料、木头)等。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新编)第一单元:天地人和它们的联系- 认识大自然:天地人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天地的变化:春夏秋冬的特点和变化- 人与大自然:人们在大自然中的活动和生活- 大自然的好朋友:动植物对人们的帮助和影响第二单元:金属、非金属和人的生活- 金属物体:金属的特点、分类和用途- 典型金属:铁、铜、锌等金属的特点、用途和常见现象- 非金属物体:非金属的特点、分类和用途- 金属和非金属的不同:金属和非金属的对比和应用第三单元:鸟和昆虫- 认识鸟:鸟的特点、分类和生活性- 鸟的羽毛:鸟羽的结构和功能- 鸟的飞行:鸟的飞行方式和特点- 昆虫的特点:昆虫的外形、分类和生活性第四单元:水的力量- 认识水:水的特点、来源和分类- 水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和相应现象- 水的流动:水的流动速度和方向- 利用水的力量:水的力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第五单元:五运六气和人的身体健康-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涵和应用- 天、地、人和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调理身心- 温度与人的身体健康:温度对人体的影响和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 空气与呼吸:空气的组成、作用和如何保护呼吸系统第六单元:种子和植物的生长- 种子的传播:种子的形状、传播方式和适宜生长条件- 植物的生长环境:光线、温度、水分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发芽、成长和开花过程- 利用植物:人类对植物的利用和保护第七单元:物体的浮沉- 物体的浮沉现象:物体的浮力和沉力的表现- 浮力与物体密度关系:物体密度对浮力的影响- 浮力的应用: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物体的浮沉特点:不同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特点第八单元:简单机械- 杠杆:杠杆的原理、种类和应用- 轮轴:轮轴的作用、原理和应用- 滑轮:滑轮的结构、作用和应用- 轮轴、滑轮和杠杆的应用: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第九单元:听觉和声音传播- 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产生方式和特点- 听觉的重要性:听觉对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保护听觉的方法- 声音的传播: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声音的变化:声音调的高低和音量的大小变化对听觉的影响。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精华版)本文档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科学知识。
单元一:万有引力和地球运动- 万有引力- 引力的概念和特点- 引力的大小与距离的关系- 引力的方向-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特点- 自转引起的现象- 公转引起的现象单元二: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传播-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光的反射- 光的反射的概念和特点- 光的反射规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的反射与物体颜色的关系单元三:机械的简单机械与摩擦- 机械- 机械的概念和分类- 简单机械- 杠杆、轮轴、滑轮的概念和应用- 摩擦- 摩擦的概念和特点-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压力、接触面积的关系单元四:电路与导电材料- 电路- 电路的概念和组成要素(电源、导线、电灯)- 电路的开闭- 导电材料- 导电材料的概念和分类- 导体和非导体的区别单元五:色彩和光与热的传播- 色彩- 主要颜色的概念和特点- 色彩的混合与分解- 光与热的传播- 光的吸收与反射- 热的传播方式(传导、辐射、对流)单元六:生命的特征与分类- 生命的特征- 生物的共性特征(呼吸、营养、排泄、运动、生长、繁殖、感知等)- 生物的多样性- 生物的分类- 生物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生物的分类级别(门、纲、目、科、属、种)单元七:鸟类的适应生活- 鸟类的特点- 鸟类的外部特征和生活性- 鸟类的繁殖和产卵方式- 鸟类的栖息地和食物- 鸟类的栖息地选择和适应能力- 鸟类的食物来源和获得方式单元八:天气与气候- 天气的变化- 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天气的变化因素(温度、湿度、风力等)- 气候- 气候的概念和特点- 气候的分布与影响因素以上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课程的精华知识点归纳,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将能够对相关科学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科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第一单元:沉和浮o物体的沉浮规律o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例如,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o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o浮力相关o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o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o改变沉浮的方法o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要让橡皮泥浮起来,可以在重量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大小,如做成空心的各种形状。
o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当潜水艇往压载舱里注入海水,潜艇重量增加,会下沉;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中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重量减轻,潜艇开始上浮。
2.第二单元:热2o热胀冷缩o许多固体、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例如,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o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都架在滚轴上。
不过,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o热传递o热传递的方向是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o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2o古代计时工具o日晷: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来计时。
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写作目的本文档旨在为五年级学生提供科学学科的复习资料。
通过系统整理和总结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帮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并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指导。
一、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类。
•纯物质是由同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的固定化学性质和组成比例。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其组成比例可以随意改变。
2. 物质的三态物质在常温下存在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分子间距较短,分子运动较小。
•液态:分子间距较大,分子运动较快。
•气态:分子间距很大,分子运动很快。
3. 物质的变化物质在不同条件下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大小、颜色等方面发生改变,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产生新物质。
4. 能源与能量转化能源是指能够产生一定效果的资源。
能量是指物体具有运动、变化和产生效果的能力。
•能源可以分为非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能量可以通过转化和传递实现各种功能和需求。
二、生物1. 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是由多个器官组成的复杂系统,不同的器官具有不同的功能。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循环。
•肺:用于呼吸,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肝:分解毒素和废物,合成重要化合物。
•肾:过滤血液,排除体内废物和多余物质。
2. 动植物的结构与功能动植物通过适应环境而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以生存和繁衍后代。
•动物的结构:有头部、躯干和四肢等部分,实现不同的功能。
•植物的结构:由根、茎、叶和花等部分构成,以实现营养摄取和繁殖。
3. 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环境动物和植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适应不同的生存条件。
•水生动物:生活在水中,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
•陆地动物:生活在陆地上,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水生植物:生长于水中,适应水中的光照和营养供应。
•陆地植物:生长于陆地,适应干燥和光线充足的条件。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知识点归纳与整理
1. 科学实验
- 了解科学实验的定义和意义
-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
- 了解科学实验中的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 理解实验的可重复性和结果的客观性
2. 物质的物理性质
- 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透明度等
- 掌握常见物质的物理性质,例如水的颜色是无色的,铁的硬
度很高等
3. 物质的化学变化
- 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是物质发生变化后,形成新的物质的过
程
- 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的表现,例如铁锈的生成、水的电解等
- 理解化学变化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4. 溶液和溶解度
- 理解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到溶剂中形成的
- 了解溶解度是溶质在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量
- 掌握溶液的分类: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稀溶液
5. 气体的性质和常见气体
- 了解气体的特性:无定形、可压缩、可扩散等
- 掌握常见气体,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 理解气体的浓度和密度的概念
6. 电路和电流
- 了解电路是电流在导体中的路径
- 掌握电流的概念及其测量单位安培
- 理解电路的开关和导线的作用
7. 光的传播和反射
- 了解光的传播是光线在空气或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
- 理解镜子和凹凸透镜的作用和原理
8. 声音的传播和反射
-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掌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和反射
- 理解声音的频率和音量对我们的听觉产生的影响
以上是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的知识点归纳与整理。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1. 物质的分类和变化
1.1 物质的分类
- 固体:拥有一定形状和体积,不易变形。
-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有一定体积,可以流动。
-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能够自由流动。
1.2 物质的变化
- 物理变化:物质的形状、体积或状态发生改变,但其组成成分没有变化。
- 化学变化:物质的组成成分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2. 火的产生和燃烧
2.1 火的产生条件
- 可燃物:能够和氧气发生反应的物质,如木材、纸张等。
- 氧气:空气中的一种气体,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 火源:引发可燃物与氧气反应的能量,如火柴、打火机等。
2.2 燃烧的过程
- 点燃:将火源接触到可燃物上,使其开始燃烧。
- 进一步燃烧:燃烧物质与氧气进行剧烈反应释放出大量热和光。
- 消失:当可燃物燃烧完全,燃烧过程终止。
- 灭火:采取适当的措施将燃烧过程停止,如用水、灭火器等。
3. 地球运动和太阳系
3.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一天。
- 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为一年。
3.2 太阳系的组成
- 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是太阳系的主要能量来源。
- 行星: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如地球、火星等。
- 卫星: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如月球围绕地球运行。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复资料,希望对你的考试有所帮助,加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易错题集锦
1. 第一章:植物的生活和生长
Q:植物获得养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A:植物通过根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养分。
解析:根是植物的吸收器官,它能够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供植物生长和发育所需。
2. 第二章:昆虫的生活和生长
Q:昆虫的身体由几个部分组成?
A:昆虫的身体由头、胸部和腹部组成。
解析:昆虫的身体结构分为头、胸部和腹部三个部分,每个部
分都具有特定的功能,如头部有感觉器官和口器。
3. 第三章:物质的存在方式和物质的变化
Q:水的三种存在方式是什么?
A:水的三种存在方式是固态、液态和气态。
解析:水的固态是冰,液态是常见的水,气态是水蒸气,这些都是水在不同温度下的存在方式。
4. 第四章:生命之间的相互依赖
Q:植物与土壤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A:植物与土壤之间有着互利共生的相互关系。
解析:植物通过根吸取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根系增强土壤结构,从而植物和土壤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
以上仅为部分易错题及解析,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
祝大家学习进步!。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总复习要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大单元,共计18个章节:生命体内的世界、生命体外的世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物体运动的描述和探究。
生命体内的世界
1. 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活动、增长、繁殖、对环境适应和变异。
2. 昆虫的生命史:卵、化蛹、成虫。
3. 植物的生命史: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成株开花、收获种子。
生命体外的世界
1. 水循环:蒸发、空气上升、冷却凝结、云和雨。
2. 材料的性质:颜色、透明度、硬度、柔软度。
3.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白天黑夜交替、季节变化、日食月食。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1. 物质的分类:纯净物质、混合物。
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3. 常见物质的化学变化:烛光、热能、发酵、酸碱中和。
物体运动的描述和探究
1. 运动的描述:位置、方向、距离。
2. 物体的运动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
3. 物体的运动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
此文档为人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18章内容的总复习要点整理,包括生命体内的世界、生命体外的世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
物体运动的描述和探究等四个单元的学习要点,供同学们参考复习。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沉和浮1.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像石头、铁块这种比较重,而且形状不怎么容易改变让水“托住”它的物体,一般就容易沉下去。
而像木头、塑料泡沫这些比较轻,还能在水里占据比较大空间的物体,往往就会浮在水面上。
- 我们可以用一个小实验来判断物体的沉浮。
找一个透明的容器装满水,然后把要测试的物体轻轻地放进去,看它是沉下去还是浮起来。
这就像给物体做一个“水上测试”呢。
2. 沉浮与什么有关- 首先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比如说,同样大小的实心铁球和实心木球,铁球很重,木球比较轻,铁球就沉,木球就浮。
- 物体的形状也很重要哦。
就拿橡皮泥来说,如果把它捏成一个团,它可能就沉下去了,但是把它捏成小船的形状,它就能浮在水面上,因为捏成小船的形状后,它在水中占据的空间更大了,就像给它自己做了一个“大船舱”,能让更多的水来“托”住它。
- 还有物体的材料也会影响沉浮。
像金属材料一般比较重,容易沉,而像木材、塑料这些材料相对较轻,容易浮。
3. 浮力- 当物体浸在水中时,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就好像水在下面轻轻地“推”着物体一样。
- 阿基米德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规律,就是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的重量。
比如说,一个物体浸在水里,它把一部分水给挤开了,那这部分被挤开的水的重量就是这个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
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实验来感受一下,把一个物体挂在弹簧秤下,先称出它在空气中的重量,然后把它浸在水里,再看弹簧秤的示数,会发现示数变小了,减少的那部分就是浮力的大小。
二、热1. 热起来了- 我们能让自己热起来的方法可多啦。
像运动,跑步的时候身体就会越来越热,就好像身体里有个小火炉被点燃了一样。
还有吃东西也能让身体热起来,因为食物中的能量可以转化成热量。
穿衣服也能让我们感觉暖和,不过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就像一个小“保温罩”,把我们身体产生的热量保住,不让它散发得太快。
2. 给冷水加热- 给冷水加热的时候,水会发生很多有趣的变化。
科学五下第四单元知识点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2.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了(地心说)。
他认为地球是(球体),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3.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出版了著作(《天体运行论》)。
他认为地球是(球形),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4“地心说”和“日心说”都提出了(地球是球体)这一观点。
※布鲁诺因为拥护日心说而被罗马教皇烧死,伽利略也因此被送进宗教裁判所。
5.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6.“日心说”发表300年后,法国物理学家(傅科),进行“傅科摆”实验:(“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所指示的方向与摆的摆动方向,沿顺时针方向发生(偏移),证明(地球在自转)。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
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8.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9.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0.(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1.北极星“基本不动”的秘密:(地球围绕地轴转动,北极星正好处在地轴的延长线上,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12.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3.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方向是(自西向东),一周是(一年)。
14.(恒星的周年视差)是(贝塞尔)观察到的,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显微镜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取镜2.显微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是:放大了的倒像。
3.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4.目镜X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这些在显微镜下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
动物、植物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6.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
但有些细胞却很大,如动物的卵黄。
7.英国科学家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把他们成为细胞。
8.胡克证明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9.手背皮肤(动物细胞)VS洋葱鳞片细胞(植物细胞)区别: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10.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里的“小黑点”是细胞核,形状是长方形11.根尖细胞是方形、茎细胞是管状、神经细胞呈放射状、骨细胞杆状、红细胞呈双面凹的圆盘状、肌细胞是纺锤形、白细胞无稳定的结构第二课微小的生命体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它们没有头、足、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生活着微生物。
有的微生物还能生活在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地方,如火山、岩石里。
3.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第一次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为人类敲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
4.有些微生物并不微小,如蘑菇、木耳,因为它们的生存方式与某些微生物相似。
5.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小型原生生物。
6.引起疟疾的疟原虫是线状、酸奶中的乳酸菌是杆状、病毒是球状皮肤上的葡萄球菌是球状、海洋中的硅藻是椭圆状第三课发霉与防霉1.霉的相同点:呈丝状,由霉菌组成不同点:颜色、形状都不同2.发霉的条件: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3.防霉:①真空包装(隔绝空气)②放干燥剂(减小湿度)③烈日暴晒(减小湿度)④空调除湿(减小湿度)⑤低温保存(减低温度)⑥消毒柜杀菌(杀死了霉菌菌种)第四课微生物的“功”与“过”1.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2.消灭细菌或病毒方法:①高温煮沸②紫外线照射③喷洒消毒液④涂碘酒3.防护措施:①戴口罩②勤洗手③不聚集④及时接种疫苗第五课生物的启示1.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生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人们从中获得很多的启示。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目录1. 植物的繁殖植物的繁殖植物的繁殖2. 动物的繁殖动物的繁殖动物的繁殖3. 物体与能量的关系物体与能量的关系物体与能量的关系1. 植物的繁殖植物的繁殖是指植物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或者无性繁殖的方式繁衍后代。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研究了植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
1.1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植物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种子后繁殖后代。
植物的有性繁殖包括授粉、花粉管生长和胚胎发育三个过程。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研究了传粉的方式、花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种子的形成。
1.2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植物通过非生殖细胞的结合方式繁殖后代。
植物的无性繁殖包括分株、茎叶的繁殖、根的繁殖和嫁接等方式。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研究了无性繁殖的各种方式及其特点。
2. 动物的繁殖动物的繁殖是指动物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或者无性繁殖的方式繁衍后代。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动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
2.1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动物通过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胚胎后繁殖后代。
动物的有性繁殖包括交配、受精和胚胎发育三个过程。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研究了不同动物的交配方式、受精的过程以及胚胎发育的特点。
2.2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动物通过非生殖细胞的结合方式繁殖后代。
动物的无性繁殖包括分裂、孢子的繁殖和出芽等方式。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研究了无性繁殖的各种方式及其特点。
3. 物体与能量的关系物体与能量的关系是指物体在能量作用下发生的变化。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研究了物体的能量转化和传递。
3.1 能量的来源能量的来源主要有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和电能等。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研究了不同能量形式的转化和利用。
3.2 能量的转化与传递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过程,能量的传递是指能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在这个单元中,我们研究了不同物体间能量的转化与传递过程。
总结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植物的繁殖、动物的繁殖以及物体与能量的关系。
卾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能量的转换知识
点梳理
1.核能: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新能源。
电能:二次能源
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
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核裂变:原子、核电站。
核聚变:
2.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不可逆。
3.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在质量不变的前提下)
看到“匀速”则速度不变,即动能不变。
看到“加速”“减速”,即速度变化,动能也相应变化。
5.(在质量不变的前提下)
看到“上升”“下降”即高度变化,重力势能也相应变化。
故此:深刻理解关键词包含的能量变化——“加速上升”“减速下降”
火箭上升的过程是加速上升,速度与高度都在增加,故动能与重力势能都增大,机械能也相应增大,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流星下落过程是加速下降,摩擦生热!故一部分机械能转化成了热能。
机械能减小!
6.机械能=动能+势能
7.看到“光滑”“不计阻力”,“不计摩擦”——即机械能守恒!
8.看到粗糙,就想到摩擦生热,则机械能减少,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9.看到“洒水车洒水”即质量减少,动能也减小。
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Unit2 知识点整
理
本文档整理了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Unit2的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对该单元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概括。
知识点一:太阳系和地球的运动
- 太阳系由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组成。
- 地球绕着太阳运动,这被称为地球公转。
- 地球自转是指地球自身围绕自己的轴旋转。
- 地球公转和自转引起了昼夜、季节和年份的变化。
知识点二:昼夜的变化
- 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的变化。
-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
- 地球的自转使太阳在地球上交替出现,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变化。
- 地球上的不同地区由于自转角度不同,导致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差异。
知识点三:季节的变化
- 地球公转引起了季节的变化。
- 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是一年。
- 地球绕太阳运动时,地球倾斜造成了不同季节的变化。
- 季节变化对于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衍有重要的影响。
知识点四:温度的变化
- 季节的变化导致了温度的变化。
- 太阳照射地球的方法不同,导致不同季节的温度差异。
- 在夏天,太阳直射地面,温度较高。
- 在冬天,太阳照射角度较低,温度较低。
以上是新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Unit2的知识点整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和太阳系的运动,以及它们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希望这些知识对你有帮助!。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全)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新课标第一网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8、(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9、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0、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2、(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2015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试题一、判断题:(7分)1、让沉在水底的回形针浮起来的方法可以在水中加盐。
(√)2、人们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3、烘干能使马铃薯上浮的液体,最后得到的白色粉末肯定是盐。
(√)4、货船从长江进入大海,船身会上浮一些。
(√)5、乒乓球凹进去了,放在热水里泡一泡会重新鼓起来,是由于塑料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6、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
(×)7、正在上浮的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
(√)8、水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马铃薯一定能浮起来。
----------------------- (×)9、潜水艇是靠改变自己的体积来自由沉浮的。
(×)10、地球上新年的钟声是在同一时刻敲响。
(×)11、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12、通过对水和油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观察,我们得出了所有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3、大小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14、地球仪做成倾斜的样子是为了好看。
(×)15、水受冷结冰时体积会膨胀,所以冰浮在水面上。
(√)16、传热性能好的材料,保温性能也一定好。
(×)17、在水中搬石头比在陆地上搬同样大小的石头要省力。
(√)二、选择题:(6分)1、要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下列做法错误的是(B)。
A、做成空心的B、削掉一半C、绑在木块上2、有摆锤的钟每天都要走快几秒钟,为了使它走得准时,应该(B)。
A、每天拨动指针B、增大摆长C、减小摆长3、一个1牛顿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当钩码浸入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0、87牛顿,这个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C)A、1牛B、0、87牛 C 、0、13牛4、大小不同的同一种石块,完全浸入水中,哪块石块受到的浮力大?(A)A、大石块B、中石块C、小石块5、下面的方法中,(A)的方法会使冰块溶化得更快。
A、用扇子扇B、用棉花包住冰块C、用塑料袋包住冰块6、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B)A、太阳B、地球C、地球自转轨道7、塑料在( C )中会沉。
A清水B盐水C食用油8、地球公转过程中,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所以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B )。
A、地轴的倾斜方向不断发生变化。
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公转的轨道不断变化。
9、下列城市,一天中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C )。
A、拉萨B、重庆C、北京10、自行车爆胎多发生在什么时间?(B )A春天B夏天C冬天11、当手表或者时钟出现计时不准时,最好的校对时间方法是(B )。
A、与同学对表B、听广播报时C、自己估测12、夏天用棉被把棒冰盖起来,棒冰比暴露在阳光下(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