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特点比较及分析
- 格式:pptx
- 大小:5.78 MB
- 文档页数:11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特有的地域特色与区域文化而闻名于世。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特色和其与区域文化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和地方风貌的融合。
一、华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华北地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发源地之一,其建筑特色鲜明。
以北京的故宫为例,它体现了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风格。
故宫建筑群布局严谨,宫殿宏伟壮观,尽显皇家威严。
其建筑均采用黄琉璃瓦覆盖,以及雕刻精美的斗拱和饰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而位于天津的古文化街,则是典型的水陆交通要道。
它的建筑风格具有津味特点,结合了黄河文化和京津风情,彰显出过去的商贸繁荣景象。
二、华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华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因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而形成了与华北地区截然不同的风格。
以广州的陈家祠为例,它是一座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
陈家祠的建筑集中展示了粤西建筑特色,具有清雅的雕刻艺术和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布局。
而位于福建土楼,也是华南地区传统建筑的代表。
土楼是为了抵御外敌而建造的大型团体住宅,具有独特的防御功能和建筑形式。
每座土楼都由多个围合的房屋组成,形成一个完整的社区,反映了土楼人民的家族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
三、西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西南地区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最为多样的地区之一,融合了多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以云南的丽江古城为例,这座古城建于宋朝,是纳西族的聚居区域。
古城建筑风格独特,以木质结构为主,具有独特的水系布局和精美的雕刻工艺。
丽江古城的建筑融合了纳西族的传统建筑技术和生活方式,体现了该地区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
而位于四川的都江堰则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以防洪灌溉为主要目的的水利工程。
这一工程以其独特的水利技术和灌溉系统,为西南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体现了西南地区的水文文化。
四、东北地区的传统建筑特色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风格具有浓厚的满洲和朝鲜族风情。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而历史文化名街则是中国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名街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经济文化街区,它们承载着中国城市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也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宝贵遗产。
本文将介绍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一、南京夫子庙步行街南京夫子庙步行街是江苏省省会南京市东市区的一条历史文化名街。
它依托夫子庙文化背景而建设而成,全长1.2公里,是中国最长的步行街之一。
这里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还有众多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是南京著名的旅游和购物胜地。
二、成都宽窄巷子成都宽窄巷子是四川省省会成都市历史文化名街之一。
它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的胡同组成,全长约1.2公里。
这里保存着较完整的清代巷子建筑,体现了四川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也是成都市区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
三、北京前门煤市街北京前门煤市街是北京市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广场西侧。
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的煤炭集散地,现在是一个传统的商业街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是北京市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四、西安回民街西安回民街是陕西省省会西安市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位于城墙根部、钟楼与鼓楼之间。
这里是中国最有名的回民聚居区,保存着大量的清真寺、回民风味小吃和精美的手工艺品等,同时也是西安市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是上海市黄浦区的一条历史文化名街,全长约1.5公里。
这里是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商业步行街之一,保存着许多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建筑,同时也是上海市区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
六、哈尔滨中央大街哈尔滨中央大街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历史文化名街,全长 1.45公里。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欧式建筑和中外风味餐馆、茶楼、西餐厅等,也是哈尔滨市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重要部分。
历史文化街区认定标准一、历史价值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应与其形成和发展的时间跨度、历史事件和人文背景等密切相关。
街区应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渊源,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状况。
其历史价值应与其对城市甚至国家发展的影响和贡献密切相关。
二、建筑风貌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风貌应具有独特性和地方性,能够体现城市或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建筑应采用传统的建筑技术和材料,并能够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同时,街区内的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
三、空间格局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格局应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能够体现历史时期的城市规划理念和空间布局特点。
街区内的道路、街巷、广场等公共空间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关系和特色,并能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协调。
同时,街区内的建筑应保持原有的空间尺度和排列方式,以维护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四、传统工艺历史文化街区应保留和传承传统的工艺和文化,包括手工艺、民间艺术、传统建筑技术等。
这些传统工艺和文化应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并能够代表一定时期的文化和技术水平。
同时,街区内应设有传承和展示这些传统工艺和文化的场所和机构。
五、历史人物历史文化街区应与当地历史人物相关联,具有重要历史人物的故居、纪念馆等场所。
这些历史人物应为当地历史文化的代表人物,如政治家、文化名人、科学家等。
通过展示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和贡献,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六、环境风貌历史文化街区的环境风貌应保持原有的特色和氛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街区内的绿化、小品、雕塑等景观元素应与历史风貌相协调,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
同时,街区内应保持原有的传统民俗活动和社区文化,以维护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七、社会文化历史文化街区应具有独特的社会文化价值,能够代表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
街区内应保留和传承传统的民俗文化、民间信仰、口头传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设有传承和展示这些文化的场所和机构。
保护与发展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但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建设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和矛盾。
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总结并分析了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城市化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完整面貌早已改观,但许多城市中至今仍然保存着一些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保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甚至成片的历史街巷,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得到了较好的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悠久历史文化的实物例证,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现状当前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的局面比较复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由于剧烈的社会变革,历史文化街区的许多历史建筑的产权发生了变化,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保养,传统木构建筑如果缺乏维护和保养,保存的时间有限,要维持其基本使用功能已很困难,有的甚至已经成了危房,却得不到维修。
历史文化街区的有些部位已经挤进了新建的现代建筑,风格的统一性和景观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
并且由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改变,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商业、手工业渐渐衰退,被商业大潮逐渐淹没,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历史文化街区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是历史文化街区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改善生活条件与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完善造成乱搭乱建等损害历史建筑及其传统风貌的现象不断增多。
又反过来造成环境质量的低下,一些居民迁居他处,有的历史建筑长期闲置。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后,原住民多被迁出散落他处,回迁的比例极低,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灭失。
历史文化街区有空心化的倾向。
三是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张,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传统城区地皮的日益减少,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了开发商的青睐,取得这些土地以“旧城改造”的名义进行房地产开发而获利的事件时有发生。
历史文化街区名词解释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在很长时期里保留着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街道。
由于以历史、文化和传统为核心,因此这一类街区一般都在城市中心内,分布于古老的历史文化区域。
历史文化街区可以有各种形式,例如古老的建筑、对历史和文化的记录、特定的历史人物、传统文化、专门的街道文化或是与传统有关的活动。
历史文化街区为诸多城市提供了有价值的文化空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核心。
历史文化街区拥有各种独特的风景,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历史记忆,以及有独特魅力的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游人前来观光。
此外,历史文化街区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把传统文化资源变成经济增长的动力。
通过保护和发挥历史文化街区的优势,可以增强当地社会经济的竞争力,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社会环境,推动传统文化资源在现代社会中的发挥等。
历史文化街区也可以成为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可以成为传承历史文化和社会文明的“活历史礼赞”,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含量。
由此可以看出,历史文化街区既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柱,蕴藏着我们联系历史、文化和传统的珍贵遗产。
因此,我们应把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
发,增强街区的文化认同感,使其成为群众心目中的文化居住空间,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概述国内历史文化街区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保存着传统建筑、风貌和风土人情的特定区域。
近年来,国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日益深入,各地也纷纷加大了对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
本文将对国内历史文化街区方面的研究历程进行探讨,并分析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研究历程1. 初期研究阶段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在初期阶段主要是由个别学者和专家进行零散的探索和整理。
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调查,对各地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和评估,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学科交叉研究随着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逐渐参与到研究中来,包括历史学、建筑学、人文地理学、文化遗产保护等。
这些学科的交叉研究,为深入了解历史文化街区的形成、演变和保护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多角度的视角。
3. 专业团队成立近年来,一些专门从事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的专业团队陆续成立,他们将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聚集在一起,共同致力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
这些团队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和系统化。
4. 技术手段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技术手段也被引入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中,如无人机、三维扫描、遥感技术等。
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和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5. 学术成果丰硕在以上种种努力下,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成果逐渐丰硕,不仅在国内学术期刊上有大量相关论文发表,还频繁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现成果。
这些学术成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
三、现状分析1. 保护成效不佳尽管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在保护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各地方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重视程度不一,导致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化进程中遭受到破坏。
一些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和维护也存在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2. 传统与现代融合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很多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融合。
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让历史文化街区与现代都市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了摆在各地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简述街区特色街区是城市中具有独特特色和文化氛围的地方,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人文和社交活动。
街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街区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是其独特的标志。
不同的街区往往有不同的建筑风格,如古老的欧洲风格、现代的摩天大楼、传统的亚洲风格等。
街区的建筑布局常常呈现出小而精致的特点,有着独立的入口和设计独特的内部空间。
这种布局不仅方便了居民和商家的交流和互动,同时也增加了街区的美感和魅力。
其次,街区的文化氛围也是其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街区往往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气息。
街区的文化活动也是丰富多样的,如艺术展览、文化节庆、音乐演出等。
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娱乐需求,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街区的独特魅力。
另外,街区的商业活动也是其特色的重要体现。
街区常常有着丰富多样的商业设施,如咖啡馆、酒吧、小吃摊等。
这些商业设施为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购物和娱乐场所,也为街区带来了活力和经济收益。
街区的商业活动还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商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提高街区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街区的社交活动也是其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街区往往有着密集的人口,人们常常在这里结识新朋友、聚会和互动。
街区还是社区组织活动的重要场所,如邻里聚会、义工活动等。
这些社交活动不仅增加了居民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同时也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街区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文化氛围、商业活动和社交活动等方面。
通过保护和发展街区的特色,我们可以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居民,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文化街区探寻城市文化的独特风貌城市作为现代人们居住和生活的场所,不仅承载着人们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而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城市的独特风貌和历史底蕴。
本文将通过探寻文化街区,了解城市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一、文化街区的定义与特点文化街区指的是一个具有明显地域性和文化风格的区域,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建筑风貌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市民。
这些文化街区通常集中着历史建筑、文化景点、传统手工艺品、当地特色商业以及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等。
它们是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保护传统文化和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文化街区的价值与作用1. 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文化街区保存着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着城市的历史文化。
游客和市民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了解城市的过去,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2. 促进城市发展与经济繁荣: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一张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前来参观和消费。
文化街区的发展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的商业繁荣,增加了就业机会,提升了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3. 文化创意和艺术表达:文化街区通常聚集了大量的艺术家、文化机构和创意工作者,他们通过展览、表演、艺术品创作等方式,为人们带来独特的文化享受和艺术体验。
文化街区可以成为文化创作和艺术表达的平台,推动城市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成功的文化街区案例分析1. 北京胡同文化街区:作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同文化街区一直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它集中展示了北京传统建筑和胡同文化的特色,通过各种形式的艺术表达,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2. 上海外滩文化街区:作为上海的标志性地区,外滩文化街区将城市的现代化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给人一种独特的美感。
夜晚的外滩灯光和建筑风格构成了一幅迷人的城市夜景,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和拍照。
四、发展文化街区需要注意的问题1. 保护与开发的平衡: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应该寻求一个平衡点,既要保留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要结合现代需求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
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
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
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
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
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的重视。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分析在如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化和现代化的步伐也随之加快。
不过,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却能在城市中保持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并且成为了当地旅游和商业的中心。
本文将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近年来,中国的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受到关注。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很多地方都进行了维修和整治。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这些文化街区的旅游和商业价值也得到了认可,正在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资源。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吸引大量游客。
举个例子,北京的南锣鼓巷就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
这里保存了许多老北京的传统建筑和风情,使得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到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
南锣鼓巷的商业已经发展成为了一条独特的商业街,各种小店林立,卖的是文化、艺术、手工制品和小吃等特色产品。
这些特色产品能够抓住游客的眼球,让他们流连忘返。
因此,在南锣鼓巷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中,旅游和商业并存,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经济资源。
其次,历史文化街区能够成为当地居民的消费和生活场所,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价值不仅仅在于吸引游客,还在于为当地居民提供各种消费场所。
比如,苏州的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是苏州古城中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步行街之一。
这里汇聚了数量繁多的餐饮、服饰、文化艺术等商业形式,吸引了大量当地市民前来消费,形成了强大的人流商业效应。
这些商家的运营也使得苏州当地的零售和服务业得到极大的发展,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增长。
再来,历史文化街区还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可以通过文化的传播和学术价值的挖掘获得经济资源。
为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仅要修缮和维护,还要加强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传播。
这样一来,历史文化街区既可以展示文化、历史和艺术,还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比如,西安的回民街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街区,保留有许多民国时期的家庭建筑和金文化建筑。
近年来,回民街的商家们也适应了现代商业发展的需要,在街区中开设了许多新型的商铺,不断扩大经济效益。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点及趋势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趋势及特点在经历了同质化放量增长阶段之后,商业地产竞争的惨烈使“主题化”成为开发商关注的焦点,体育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和影视地产等主题地产应运而生。
其中,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区开发备受青睐。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使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
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等,成为城市的商业文化名片和现代城市运营的点睛之笔。
其实,商业街区自古以来就有,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与一般的商业街区和商铺是有很大区别的。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其特定的生存条件和获利方式,在商业地产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采取符合其内在规律的开发策略才可能取得成功。
目前,以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形式出现的地产开发模式,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那么,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开发有怎样的特点?典型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经历了何种涅槃才换来如今的光彩?未来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将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在对商业地产创新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特点、运营模式和发展趋势等。
今精选部分成果与您分享,希望对志于商业地产的业界同仁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指的是在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区域地段,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元素,将其策划改造成为具有“国际性、文化性、时尚性”的休闲娱乐场所。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让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
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已经被广泛认为是更具亲和力和更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模式,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侧重文化脉络和历史传承,通常以所在区域的历史资源和元素为文化类型,适当划分各区域功能,建设一流现代化基础设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借助历史文化的传播性、感染力以及先进设施的便捷性、现代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娱乐体验方式,让人们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感受历史,品味过去。
心得体会:历史文化街区三种机理的三种属性(最新)历史文化街区首先得益于其独特的历史,世易时移,历史岁月沉淀为独特的文化记忆和标志,并融入当地人独特的习俗,在居住生活之余,渐渐成为当地人时常光顾的休闲场所,最终因为本地人的活动,增加了地域化的独特生活场景和氛围,然后就对外地人构成了旅游吸引力。
这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同样也是历史文化街区今后保护和发展的依据和规律。
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于新建的所谓文旅小镇,新文旅小镇要么挖掘文化,要么植入文化,但由于时代变迁,即使复原了建筑景观,附会了历史文化,也给人物是人非的感觉,缺少的就是前人遗存的历史场景,尤其是人文情境。
历史文化街区大都都处于城市的核心区,拥有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域文化。
一般具有历史、地域、市井三种机理,并由此衍生出文化性、独特性、生活性三个特征,这三个特征基本体现了历史文化、生活化与生活景观化、旅游化。
要在现代城市发展环境下保护并打造好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必然要从这三个特征入手。
一、历史机理彰显文化属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都是历史孕育出的、因深厚的文化底蕴或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
这些城市不论曾是王朝都城,还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抑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一般都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这些遗迹大都集中在历史文化街区内。
上海和青岛是两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城市,也都存在一些现代历史文化街区。
多伦路,号称文化名人街,作为虹口区“抢救文化遗产、保护故居遗址”的标志性文化工程,成为上海都市文化旅游引人注目的新景点。
街上林立着古钱币博物馆、奇石馆、藏筷馆、藏钟馆、左联会址和纪念馆、夕拾钟搂、鸿德堂等,其中景云里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陈望道、茅盾、叶圣陶、冯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活动过的地方,多伦路因此有了“现代文学重镇”的地位。
多伦路的路面用石块铺成,路两边的各式洋楼门面洞开,雅商云集,一路过去,褐红色的呈几何型图案的弹阶路饱含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婉蜒地把人们引向尘封许久的历史深处,很是风雅。
历史文化街区的分类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1. 旅游目的地型古镇:这类街区通常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古镇或古村。
它们经过修缮和改造,并植入休闲旅游等功能后,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这些街区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建筑的风貌、规划和特色,业态上属于典型的旅游目的地业态。
2. 商业文化型街区:这类街区以商业活动为主,同时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
它们不仅是购物消费的场所,也是体验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空间。
3. 居住生活型街区:这类街区更多地体现了居民的日常生活状态,保留了传统的居住模式和社会结构。
它们展现了城市的历史面貌和居民的生活方式。
4. 产业遗产型街区:这类街区往往与特定的产业或手工艺有关,如陶瓷、织造等传统工艺街区。
它们展示了城市的产业发展历程和技术传承。
5. 宗教文化型街区:这类街区通常围绕宗教建筑发展起来,如寺庙、教堂周边的街区。
它们反映了宗教信仰对城市空间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6. 综合功能型街区:这类街区包含了上述多种功能,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综合体现。
它们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多样化的空间形态。
7. 文物保护型街区:这类街区集聚了大量的文物建筑与传统建筑,如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
它们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8. 现代都市型街区:这类街区虽然可能历史不长,但因其独特的现代都市文化而被划入历史文化街区,如一些有着特色现代建筑或艺术装置的区域。
9. 民族风情型街区:这类街区通常位于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展现了特定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
10. 水乡古镇型街区:这类街区位于水网密布的地区,以水乡特色和古镇风貌为特点,如江南地区的一些古镇。
每种类型的历史文化街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社会经济特征。
在实际操作中,一个街区可能会同时具备多种类型的特点,或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其类型也会发生变化。
历史街区与历史文化街区1.急求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街区的区别,非常重要,需要有权威文献论【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好似区别不大,这两个词汇在中国【历史街区】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前身。
后者相对完善且受法定保护。
2.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的经济恢复发展,城市中开始了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当时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区,盖起新楼房。
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改善了建筑,却破坏了历史环境。
城镇历史联系被割断,特色在消失。
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割断历史,而文物古迹、历史地段等正是这些历史文化发展的实物例证。
所以,除了保护文物建筑之外,还应保存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保有历史的记忆,保存城镇历史的连续性。
中国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在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也应予以保护,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公布为当地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这是保护历史遗产的重要举措,从此形成了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分层次的保护体系。
2008年开始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趋势及特点在经历了同质化放量增长阶段之后,商业地产竞争的惨烈使“主题化”成为开发商关注的焦点,体育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和影视地产等主题地产应运而生。
其中,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区开发备受青睐。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使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
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等,成为城市的商业文化名片和现代城市运营的点睛之笔。
其实,商业街区自古以来就有,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与一般的商业街区和商铺是有很大区别的。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其特定的生存条件和获利方式,在商业地产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采取符合其内在规律的开发策略才可能取得成功。
目前,以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形式出现的地产开发模式,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
那么,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开发有怎样的特点?典型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经历了何种涅槃才换来如今的光彩?未来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将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在对商业地产创新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特点、运营模式和发展趋势等。
今精选部分成果与您分享,希望对志于商业地产的业界同仁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指的是在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区域地段,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元素,将其策划改造成为具有“国际性、文化性、时尚性”的休闲娱乐场所。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让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
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已经被广泛认为是更具亲和力和更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模式,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侧重文化脉络和历史传承,通常以所在区域的历史资源和元素为文化类型,适当划分各区域功能,建设一流现代化基础设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借助历史文化的传播性、感染力以及先进设施的便捷性、现代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娱乐体验方式,让人们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感受历史,品味过去。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分类和特点现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经有251个,它们类型各异,分布辽阔,大小不一,很难做一个没有遗漏的分类。
这里的分类是从保护管理角度出发,分析现状特点和保存状况,目的是决定保护管理的方法。
5.2.1完整古镇型这类古镇保存十分完好。
它们所处的山水环境,以及古镇格局,乃至街巷和院落都是历史上留存下来的。
这类古镇现存不多,因此十分珍稀,具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对于这类现状完整的古镇,保护方式应该另辟新区,最大限度地减少新的建设给古镇带来的影响和破坏。
5.2.2历史街区型大部分历史文化名镇属于这种类型,这里旧区保存相对完整,有成片的还保存着传统风貌的历史街区,也有不少虽够不上文物保护单位却仍需保护的历史建筑。
但是外围许多地区及全镇已改建,已不再有保护的价值。
这与其他小城市的历史街区是相似的,它们比较适合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法。
5.2.3传统古村型这是大部分历史文化名村的类型,村子不大,但要保护的内容十分丰富。
这里旧区保存相对完整,有传统的历史风貌,有整体的规划格局,整个村子可能是有意识按某种理念的规划布局,也有的是顺应自然而自发形成的,但都能反映一种规划理念这里的无形文化遗产的保存状况一般比较好,可能是由于相对封闭,或者是家族聚居、或者是经济落后尚未受到现代化的渗透,所以还存有传统工艺、民俗等小范围特有的无形文化遗产它们是急需全面保护抢救的。
5.2.4民族村落型在少数民族地区,村落布局及建筑形式都极具特色但这类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活环境较差目前改造更新的压力可能还不大,这就要特别注意积极改善生活条件,建设环境卫生设施的同时保护民族地方特色及传统文化。
5.2.5家族聚落型有一种村落实际是一个家族或同姓、同族人聚居,由一个先祖建起主要建筑院落,然后逐渐外延,也有的是一次建成这种村落规划格局十分完整,建筑密集,质量也较好,其中价值较高者已定为又物保护单位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有的整个村落无人居住,全迁至新区,它们更适合于又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方法。
古街道调研报告古街道调研报告我这次调研的古街道是位于城市C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
古街道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遗迹而闻名于世,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光顾。
在这篇报告中,我将介绍古街道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古街道的可持续发展。
古街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它是当地最早建立的商业区之一。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这里一直是商业和贸易的重要枢纽,并扮演着连接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桥梁角色。
古街道的建筑大多保留着古老的风格,包括传统的木屋和青砖瓦房,这些建筑为该地区的历史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古街道的文化特色是其最大的资产之一。
这里有许多传统工艺品店和手工艺人,他们的技艺代代相传,保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手工艺品。
而这些手工艺品正成为游客们的热门购物选择,也是当地居民骄傲的文化遗产。
此外,古街道还举办有各种传统节庆活动,例如庙会和民俗表演,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文化活动丰富了当地的生活,同时也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识。
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古街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如今,古街道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旅游设施,包括游客中心、导览图和观光巴士等。
游客可以在这些设施的帮助下更好地了解古街道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方便他们的旅行安排。
此外,古街道还开设了一些博物馆和文化展览,通过展示历史文物和艺术品来向游客展示这里的独特魅力。
然而,古街道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人流量的管理是一个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古街道,导致拥挤和交通拥堵现象时有发生。
因此,我建议当地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改善道路和交通设施,以确保游客能够顺利游览。
其次,古街道的商业氛围需要进一步提升。
尽管目前古街道的传统工艺品店和手工艺人已经吸引了游客的目光,但是还有更多的商机等待开发。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当地政府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引入更多的旅游项目和商业模式,例如举办特色品牌展览和推出地方特色美食。
最后,古街道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被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