瘿气
- 格式:ppt
- 大小:1.80 MB
- 文档页数:41
瘿病的简介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瘿病一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瘿候》。
在中医着作里,又有称为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称者。
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我国已有关于瘿病的记载。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而《吕氏春秋·尽数篇》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现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谓:贾逵“发愤生瘿,后所病稍大,自启愿欲令医割之”,而曹操劝告贾逵:“吾闻,十人割瘿九人死”,这个历史故事说明,在公元三世纪前,已经进行过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肘后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诸病源候论·瘿候》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谓:“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饮沙水,沙随气人于脉,搏颈下而成之。
”“诸山水黑土中,山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到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药,表明此时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
《圣济总录·瘿瘤门》指出瘿病以山区发病较多,“山居多瘿颈,处险而瘿也”。
并从病因的角度将五瘿作了归类,“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
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主要根据瘿病局部证候的不同,提出了瘿病的另外一种分类法:“坚硬不可移者,名曰石瘿;皮色不变,即名肉瘿;筋脉露结者,名筋瘿;赤脉交络者,名血瘿;随忧愁消长者,名气瘿”,并谓“五瘿皆不可妄决破,决破则脓血崩溃,多致夭枉。
”《儒门事亲·瘿》谓:“海带、海藻、昆布三味,皆海中之物,但得二味,投之于水瓮中,常食亦可消矣”,以之作为防治瘿病的方法。
瘿气名词解释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说说“瘿气”。
你说这瘿气啊,就像是身体里的一个小调皮鬼!它主要是指在颈前结喉部漫肿或结块,看着就好像脖子上多长了点啥东西似的。
你想想啊,咱这脖子平常好好的,突然就有个东西鼓起来了,多奇怪呀!就好像本来平坦的道路上突然冒出个小土堆。
这瘿气有时候还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可能会觉得喉咙里有啥东西卡着,或者呼吸不那么顺畅。
这感觉就像是有只小虫子在那捣乱呢!那这瘿气是咋来的呢?这原因可多啦!有时候可能是因为情志不畅,心情老是不好,郁闷啊,生气啊,这小调皮鬼就可能跑出来啦。
就好像你老是憋着一口气,那气总得找个地方出去呀,结果就跑到脖子那去捣乱了。
还有啊,饮食也很重要呢,如果老是吃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或者饮食不规律,也可能会招惹到它。
这就好比你给身体这个大机器喂了不好的燃料,它能正常运转吗?那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瘿气呢?那你就得留意自己的脖子啦!看看有没有肿起来呀,或者摸一摸有没有硬块啥的。
要是发现有不对劲的地方,可别不当回事儿啊!赶紧去看看医生,让专业的人来给咱瞧瞧。
那要是真有了瘿气该咋办呢?别着急呀,办法总是有的。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给出治疗方案的。
可能会让你吃药呀,或者用其他的方法来调理。
这就像是给身体这个大花园除除草、施施肥,让它重新恢复生机。
咱可不能小瞧了这瘿气呀,它虽然不是什么大病,但也会让人挺难受的呢。
所以啊,平时咱们就得注意自己的情绪和饮食,别让这小调皮鬼有可乘之机。
要开开心心的,该吃吃该喝喝,别给自己太大压力。
你说,要是因为一些小事就把自己气出个瘿气来,多不值得呀!总之呢,瘿气这东西咱得重视起来,平时多留意自己的身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呀,咱可得把这本钱保护好咯!不然怎么去享受生活的美好呢?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
中医关于“瘿病”的古医书论述摘抄一、瘿病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症的疾病。
古籍中又有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等名。
西医中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二、关于“瘿病”的古医书论述摘抄1. 有关瘿病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
战国时期的《庄子·德充符》即有“瘿”的病名。
《吕氏春秋·季春季》所说的“轻水所,多秃与瘿人”,不仅记载了瘿病的存在,而且观察到瘿的发病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三国志·魏书》引《魏略》有“发愤生瘿”及“十人割瘿九人死”的记载,提示当时已经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与情志因素有关,并有手术治疗瘿病的探索。
2.晋代《肘后备急方》首先用昆布、海藻治疗瘿病。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瘿候》云:“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动气增患。
”指出瘿病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内伤及水土因素。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外台秘要》对含碘药物及用甲状腺作脏器疗法已有相当认识,记载了数十个治疗瘿病的方剂,其中常用的药物有海藻、昆布、羊靥、鹿靥等。
3.宋代《圣济总录·瘿瘤门》云:“石瘿、泥瘿、劳瘿、忧瘿、气瘿是为五瘿。
石与泥则因山水饮食而得之,忧、劳、气则本于七情。
”其从病因角度对病进行了分类。
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瘿瘤证治》提出瘿病可分为石瘿、肉瘿、筋瘿、气瘿。
金元四大家张子和《儒门事亲·瘿》提出常食海带、海藻、昆布可以消瘿,并用以作为防治瘿病的方法。
4.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确指出黄药子有“凉血降火,消瘿解毒”的功效。
陈实功《外科正宗·瘿瘤论》云:“夫人生瘿瘤之症,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
”指出瘿瘤主要由气、痰、瘀结而成,采用的主要治法是“行散气血”“行痰顺气”“活血散坚”,该书所载的海藻玉壶汤等方,至今仍为临床所习用。
2016事业单位考试中医学专业知识:中医外科之瘿气2016年05月12日13:40: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导读】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为大家提供中医外科之瘿气的医疗卫生专业知识。
事业单位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备考资料请锁定中公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一、瘿气的概念瘿气是颈前瘿囊弥漫性肿帐或肿硬结块,这类肿胀和忡块可随吞咽动作上下移动。
患者可伴有消谷善饥、易怒、易出汗、眼球突出等全身症状。
二、瘿气的病因患者可由情志不畅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
或由于素体肝肾亏损,一则血不柔肝而肝失所养,疏泄不利,而致气郁、火郁;另外,肝肾阴液不足,阴虚则阳亢,亦可化火。
此外,外感风热痰邪,亦可耗伤阴血,而加重阴虚阳亢。
二、瘿气的症状起病缓慢,或在强烈精神刺激、劳累、外伤、感染等诱因之后突然发病。
患者不但具有心动过速、怕热、多汗、低热、闭目两手平伸震颤等症状,而且有甲亢突眼症、甲状腺弥漫性肿大、局限性皮肤粘液水肿三大特征。
由于年龄、性别、病程久暂及个体差异,其临床表现程度亦有不同。
一般女性患者心慌、乏力、情绪不稳等表现突出;男性患者常以多食易饥、消瘦、乏力等为主诉,老年患者则多心慌、消瘦及淡漠。
年轻人甲状腺肿大较明显,老年人往往不显著。
三、瘿气的治疗肝郁火旺证:治宜疏肝解郁,泻火养阴。
方选:龙胆泻肝汤合一贯煎。
若心火旺,可加川黄连、莲子心,胃火炽,可加生石膏,知母、石斛。
实热内结,可加生大黄、芒硝以通便泻热。
阴虚阳亢证:治宜滋阴潜阳,平肝息风。
方选:羚角钩藤汤加减。
加养阴、镇静、安神之品,如玄参、石斛、花粉、知母、牡蛎、龙骨、远志、夜交藤、柏子仁、五味子、鳖甲、龟版等。
五、瘿气的预防与护理(一)用碘化物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时,剂量不宜过大,否则易患碘甲亢。
(二)甲亢妇女不宜受孕,早孕者尽量作人工流产,如必须保留妊娠,可用药物和手术治疗。
否则有出现新生儿甲亢的可能。
(三)突眼较重,眼睑不宜闭合,易使角膜干燥或遭异物刺激。
应戴防护眼罩,为避免强光刺激,外出应戴茶色眼镜。
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诊疗方案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中医称为“瘿气”,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其病机多由情志内伤、肝郁气滞、痰火互结所致。
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注重辨证施治,结合西医的诊断和治疗,以达到缓解症状、稳定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一、中医诊断1. 肝郁气滞型:表现为颈前有结块,质地柔软,精神紧张,情绪抑郁,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以疏肝解郁,行气消肿。
2. 肝火盛型:表现为颈前肿块,质软或质硬,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以清肝泻火,化痰散结。
3. 肝郁脾虚型:表现为甲状腺肿大,急躁易怒,胸闷不舒,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以疏肝健脾,化痰散结。
二、中医治疗1. 肝郁气滞型:(1)内治法:以逍遥散为主方,加减疏肝解郁、行气消肿之品。
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当归、甘草、茯苓、薄荷、白术、生姜等。
(2)外治法:可用消瘿散外敷,以消肿散结。
消瘿散由海藻、昆布、夏枯草、黄药子等药物组成。
2. 肝火盛型:(1)内治法:以栀子清肝汤为主方,加减清肝泻火、化痰散结之品。
常用药物有栀子、黄芩、黄连、大黄、柴胡、白芍、当归、甘草等。
(2)外治法:可用消瘿膏外敷,以消肿散结。
消瘿膏由海藻、昆布、夏枯草、黄药子等药物组成。
3. 肝郁脾虚型:(1)内治法:以四君子汤为主方,加减疏肝健脾、化痰散结之品。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柴胡、白芍、当归、生姜等。
(2)外治法:可用消瘿散外敷,以消肿散结。
消瘿散由海藻、昆布、夏枯草、黄药子等药物组成。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1. 西医治疗:根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不同类型,选择相应的西医治疗方案,如抗甲状腺药物、碘131治疗、手术治疗等。
2. 中医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选择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案,如内治法、外治法等。
四、日常生活调摄1. 饮食调摄:宜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腻、海鲜等发物。
中医内科学——肝胆系病症:瘿病【定义】瘿病,又名瘿气、瘿瘤,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西医中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炎、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癌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瘿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因素等,肝郁则气滞,脾伤则气结,气滞则津停,脾虚则酿生痰湿,痰气交阻,血行不畅,则气、血、痰壅结而成瘿病。
瘿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
本病初期多为气机郁滞,津凝痰聚,痰气搏结颈前,日久则可引起血脉瘀阻,进而气、痰、瘀三者合而为患。
【病位】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1.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临床特征。
初作可如樱桃或指头大小,一般生长缓慢,大小不一,大者可如囊如袋,触之多柔软、光滑,病程日久则质地较硬,或可扪及结节。
2.多发于女性,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舒的病史,或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
(二)鉴别诊断瘰疬瘿病与瘰疬均可在颈项部出现肿块,但二者的具体部位及肿块的性状不同。
瘿病肿块在颈部正前方,肿块一般较大。
瘰疬的病变部位在颈项的两侧或颌下,肿块一般较小,每个约黄豆大,数目多少不等。
【辨证论治】1.气郁痰阻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代表方:四海舒郁丸。
2.痰结血瘀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代表方:海藻玉壶汤。
3.肝火旺盛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代表方: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
4.心肝阴虚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疏肝散结消瘿气河南中医学院教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贵璋在中医教学、临床50余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运用中医药治疗癌肿等疑难杂病,辨证精准,用药独到,疗效显著。
现将和贵璋教授治疗瘿气的经验总结如下。
【瘿气病因多样】和贵璋认为,瘿是一个病理名词,指结于颈下的肿块。
颈下的生理组织,除肌肉、筋、脉外,主要是甲状腺。
故瘿有长在肌肉上的“肉瘿”,其皮色不变;有长在筋上的“筋瘿”,其筋脉呈露;有长在脉上的“脉瘿”(或称血瘿),其上赤脉交络;而长在甲状腺的则为“瘿气”,其随情绪的忧愁而消长。
“瘿气”乃气血凝滞甲状腺所致,其结于颈下,年数深远,渐长渐大。
其皮宽,有似樱桃而名“瘿气”,亦名“瘿”、“影袋”。
有的文献称甲状腺癌为“瘿瘤”,和贵璋认为这种称谓不准确。
瘿和癌均为病理名词,但瘿长在颈下,而癌随处可长。
中医称甲状腺为“靥”,若瘿是甲状腺肿,故瘿应是“靥肿”,而靥肿的恶变应是“靥(瘤)癌”。
《诸病源候论》对瘿有论述,如卷39载:“忧恚思虑,动于肾气,肾气逆,结宕所生。
”卷50载:“小儿啼未止,因之乳饮之,令气息喘逆不得消散,故结聚成瘿。
”后世医家认为,瘿隶属五脏。
素有肝火,加之愤怒触动,肝郁火旺,血涸筋挛或为外邪搏击而成。
唯忧恚耗伤心肺,结于颈项及肩而成瘿(此为马刀侠瘿,乃现代医学所说之甲状腺并颈淋巴结肿大)。
水土因素亦是瘿气致病因素之一。
《诸病源候论》卷31中指出:“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瘿病。
”此瘿气多为地方性甲状腺肿,亦有散在性甲状腺肿、结节、囊肿和甲状腺瘤等。
目前认为甲状腺肿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缺碘是主要因素,此外还有过氯酸、盐硫***、硝酸盐以及硫脲类、磺胺类、对氨基水杨酸、保泰松等药物可致甲状肿大。
某些因素如饮食中钙含量过多、钴含量过低、锰含量过多等,也是可能的致病因素。
这些都是外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常因个体差异、情绪、情志、压力过大等发病。
瘻气病(2011)威海市中医院内科瘻气病是由于盾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为基本病机,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瘻气病相当于西医学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一、诊断瘻气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颈瘻病类,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年03月04 日发布〕。
凡以颈前肿大,善饥消瘦,急躁心悸,畏热多汗,手颤,眼突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诊断为瘻气病。
二、中医治疗方案1•辨证要点(1)辨证候之虚实。
瘻病以气、痰、瘀壅结颈前为主要病机,所以一般属于实证,其中应着重辨明有无血瘀。
病程久后,由实致虚, 常出现阴虚、气虚的病变及相应的症状,其中以心、肝阴虚尤为多见, 从而成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辨火热之有无瘗病日久每易郁而化火,应综合症状和舌脉辨别其有无火热,若有,则应辨别火热的程度。
2•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瘗散结为基本治则。
瘻肿质地较硬及有结节者,应适当配合活血化瘀。
肝火亢盛及火热伤阴者,则当以清肝泄火及滋阴降火为主。
3•分证论治(1)气郁痰阻症状:颈前正中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的波动常与情志因素有关,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瘻。
方药:四海舒郁丸。
药物组成:木香10g 陈皮10g 海蛤粉20g 海带15g海藻15g 昆布15g 海嫖蜡15g 黄药子9g 方中以木香、陈皮理气化痰;海蛤粉、海带、海藻、昆布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海嫖虫肖破血消痿。
合用共奏行气化痰,软坚消瘻之效。
黄药子凉血降火,消痿解毒。
(2)肝火炽盛症状:颈前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 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泄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
药物组成:龙胆草15g 泽泻10g 木通10g 车前子15g当归15g 柴胡10g 生地15g 黄苓9g梔子10g 甘草6g方用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
甲亢在中医称为"瘿气",其病机多因脾气虚弱,气机郁滞,
肝失调达,气血逆乱,痰火伤阴,阴虚火旺而致精气失摄之证,证虽属虚实挟杂,但以脏腑失调,气血逆乱,气阴两伤为主,可用镇肝熄风汤滋阴降火治其本。
镇肝熄风汤加减:生龙骨15克(先煎),生牡蛎15克(先煎),生龟板15克(先煎),石决明15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白芍12克,玄参10克,杜仲10克,三棱9克,莪术9克,延胡索12克。
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若兼有热象,口苦、舌红者,加黄连、吴茱萸泄肝清热;气虚甚者,加黄芪、怀山药、薏苡仁益气健脾。
根据《河南中医》,2000,20(5):66,古定国报道:用镇肝熄风汤治疗甲状腺肿兼甲亢疗效显著。
处方:龙骨30克(先煎),牡蛎30克(先煎),龟板30克(先煎),牛膝15克,白芍15克,玄参15克,天冬15克,熟地黄20克,枸杞子8克,旱莲草12克,阿胶(烊化)20克,何首乌15克。
每2日服1剂。
9.4石瘿.瘿气.瘿劳9.4石瘿又名瘿癌。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甲状腺癌。
辩证论治一、气郁痰凝证:653、逍遥散加昆布、海藻、夏枯草、浙贝母、郁金等。
二、痰湿瘀滞证:511、参苓白术散加法夏、昆布、夏枯草、浙贝母、海藻等。
三、瘀血阴滞证:245、四逆散合632、桃红四物汤加三棱、莪术、石见穿等。
四、正虚毒恋证:259、生脉散合 9、二至丸加夏枯草、郁金、桃仁、浙贝、土茯苓等。
其他治疗1、手术治疗,一经确诊,宜早期施行根治切除术。
2、敷贴疗法,366、阳和解凝膏掺阿魏粉敷贴患部。
3、可配合使用药物化疗和放射治疗等方法。
9.5瘿气又名瘿病、瘿、瘿气、瘿瘤、瘿囊、影袋。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甲状腺功能亢进。
辩证论治一、肝经火旺证:219、龙胆泻肝汤加牛蒡子、海藻、黄药子、夏枯草等。
二、心肝阴虚证:4、一贯煎加枣仁、柏子仁、远志等。
三、心肾阴虚证:472、知柏地黄汤合 331、朱砂安神丸加减。
四、肝肾阴虚阳亢证:52、三甲复脉汤加夏枯草、牛膝、黄药子等。
其他治疗1、手术治疗,肿块过大,伴有压迫症状,基础代谢率大于30%,保守治疗5个月无效等,可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2、配合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及辅助药物等。
多进足够热量和营养物质。
9.6瘿劳又名劳瘿。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甲状腺功能减退。
辩证论治一、脾肾阳虚证:478、金匮肾气丸合 723、理中丸加减。
二、气血两虚证:31、八珍汤加远志、淮山、红参等。
三、阳虚水泛证:590、济生肾气丸加白术、炮姜、肉苁蓉等。
其他治疗1、隔饼炙疗法,将附子研末水泛制成饼,置于气海、关元肾俞等穴,用艾条灸,2、西药可用甲状腺素钠、甲状腺片等。
冯济相提示:资料来自网络与书籍,慎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