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相细乳液交联法制备裂隙结构壳聚糖纳米粒
- 格式:pdf
- 大小:337.47 KB
- 文档页数:5
收稿日期:2005-04-28;修回日期:2005-09-29基金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22117)作者简介:祝 威(1980-),女(汉),辽宁人,在读硕士研究生,联系电话:(0411)86323726。
W/O 型反相微乳法制备纳米材料及其应用祝 威1,王少君1,赵玉军2,杨 婉1,曲丰作1(11大连轻工业学院化工系,辽宁 大连 116034;21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3)摘要:简要介绍了反相微乳液的结构、性质、相行为及微观结构的检测方法;阐述了在W/O 型反相微乳液中制备纳米材料的反应原理、制备方法及影响纳米微粒成核、增长的因素;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使用该方法制备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表面活性剂;反相微乳液;纳米材料;制备;应用中图分类号:T Q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1803(2005)06-0374-06 通常,人们所制备的纳米颗粒是指尺寸在1nm ~100nm 的微小固体粒子,其微粒尺寸大于原子簇,小于普通的微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由于物质粒径的减小,使纳米材料产生了许多块状材料所不具有的特点: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库仑堵塞与量子隧穿效应和介电限域效应等,并拥有一系列优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今天,纳米材料已经在电子学、机械装置、药物释放、催化材料、磁性材料、纳米半导体材料、发光材料和精细陶瓷材料[1~4]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目前,制备纳米材料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和化学法。
物理法主要包括粉碎法、机械合金化法、蒸发冷凝法等;化学法主要包括沉淀法、溶剂蒸发法、溶胶-凝胶法和气溶胶法等。
反相微乳法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制备纳米颗粒的有效方法,它不仅操作容易、实验简单、并且获得的产物大小稳定、粒径均一。
反相微乳液本身作为一种非常好的化学反应介质,通过人为控制纳米微水池的大小,进而控制产物的粒径及其他性质。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潜力探讨引言: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能够将药物精确释放到靶位点的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
壳聚糖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递送载体,在医药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探讨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潜力。
一、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壳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多功能修饰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系统中。
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一般有三种方法:离子凝胶法、乳化法和共沉淀法。
离子凝胶法是将壳聚糖和药物通过化学或物理作用相互结合,制备成纳米颗粒。
该方法简单易行,能够保持药物的活性,但颗粒大小分布较宽。
乳化法是利用乳化剂将壳聚糖和药物悬浮于油相中,经过乳化、沉淀和去溶剂等步骤制备纳米颗粒。
这种方法能够控制颗粒大小,但药物的活性易受到乳化过程的影响。
共沉淀法通过化学反应使壳聚糖溶解于溶液中,再加入药物后通过化学交联或沉淀使壳聚糖形成纳米颗粒。
该方法制备的颗粒大小均一,但药物的稳定性需考虑。
二、壳聚糖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药物递送载体。
其应用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肿瘤治疗壳聚糖纳米颗粒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通过修饰纳米颗粒表面的靶向配体,可以使药物精准地释放到肿瘤细胞内,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由于壳聚糖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纳米颗粒可以在体内稳定循环,并逐渐降解释放药物,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2. 注射给药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等方式给药,有效地提高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由于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较小的颗粒大小和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渗透性,加快药物的吸收速度。
3. 控释系统壳聚糖纳米颗粒可以根据不同药物的需求,设计成不同的控释系统。
包括静态控释系统、动态控释系统和受刺激控释系统等。
这些控释系统能够根据体内环境的变化,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释放时间,增加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药物疗效。
反相微乳液化学剪裁制备明胶-γ-Fe2O3纳米复合微粒申德君;张朝平;罗玉萍;勾华【期刊名称】《应用化学》【年(卷),期】2002(019)002【摘要】用反相微乳液化学剪裁技术制备了明胶包裹的复合γ-Fe2O3纳米量级超细微粒.XRD、TEM、EDS、SEM和IR测试表明,微粒为明胶包裹球形超细微粒.微球的粒径为1.2~3.2 μm,平均粒径约2.6 μm,而微粒的粒径为15 nm.每个复合微球中约有80~213个氧化铁粒子.该复合微粒的比饱和磁化强度(30.34)/(4π)×103 A/m,矫顽力Hc=6 207 A/m,剩磁Br=(2.94)/(4π)×103 A/m.具有硬磁体的性质.【总页数】5页(P121-125)【作者】申德君;张朝平;罗玉萍;勾华【作者单位】贵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生化系,贵阳;贵州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贵阳,550025;贵州大学理工学院化学系,贵阳,550025;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化学系,遵义【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7.3;TM214【相关文献】1.明胶-铁氧化物纳米复合微粒的制备和性能 [J], 张朝平;胡林;罗玉萍;邓伟;高翔;仇毅翔;申德君2.凝胶-微乳液化学剪裁制备明胶复合Ni-Fe纳米微粒 [J], 申德君;张朝平;罗玉萍;勾华3.磁性γ-Fe2O3/P(MMA-AM)纳米复合材料的反相微乳液法制备及表征 [J], 杜金花;王震平;李国祥;刘媛媛4.相关参素对微乳液化学剪裁制备Ni-Fe复合磁性纳米微粒组成及粒径分布的影响[J], 张世仙;张朝平;罗玉萍;申德君5.凝胶-微乳液化学剪裁制备Ni-Fe复合纳米微粒(Ⅱ) 相关参数对微粒的组成及粒径分布和磁性的影响 [J], 张世仙;张朝平;勾华;罗玉萍;刘坚;申德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米粒子论文:反相微乳液法制备CaF_2纳米粉体【中文摘要】微乳液(或反相微乳液)中存在多种形式的有序微结构,这些有序的微结构大都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可以为化学反应提供特殊的微环境,既可以作为微反应器,也可以起模板作用。
近年来,人们把表面活性剂的有序体系发展成为一类新颖的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广泛地用于纳米材料的制备。
本文选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100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的反相微乳液体系来制备氟化钙纳米粉体。
选用油(环己烷)、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助表面活性剂(正己醇)及盐水溶液形按一定比例适量配制形成澄清透明的微乳液。
然后采用单一微乳液型的方法来制备CaF2纳米粉体,即将沉淀剂的水溶液缓慢滴入前者的微乳液中,形成了包覆有表面活性剂的氟化钙粉体。
考察了不同水溶液的质量对微乳液及最后生成产品的影响。
用XRD和粒径分布图对粉体进行了表征。
测试了粉体在经过不同温度(400℃、600℃、800℃)煅烧后的红外光谱。
重点考察了CTAB/正丁醇/正庚烷/水四组分反相微乳液体系的方法来制备CaF2纳米粉体,对于特定的微乳液体系,影响生成纳米粒子状态的因素有如下几种,具体为反应温度、陈化时间、反应物浓度、助表面活性...【英文摘要】Various kinds of ordered micro-structures exist in reverse microemulsion, most of these orderedmicro-structures are with in the nanoscale. They can providea special microenvironment for chemical reactions, not only as a micro-reactor and also a template. In recent years, the surfactant system has become a novel preparation method for the nano-materials, widely us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nanoparticles.Two different types of surfactants were used in this paper, ie non-ionic surfactant TX-100 and cationi...【关键词】纳米粒子微乳液氟化钙粒径分布【英文关键词】nano particle micoemulsion calcium fluoride partical size distribution【目录】反相微乳液法制备CaF_2纳米粉体摘要4-5Abstract5-6第1章绪论10-23 1.1 氟化钙结构及物理性质10-11 1.2 氟化钙性能及应用11 1.3 纳米微粒的制备方法11-13 1.4 液相中颗粒分散的影响因素13-17 1.4.1 颗粒在液相中的分散13-14 1.4.2 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14-16 1.4.3 颗粒的表征16-17 1.5 微乳液概述17-21 1.5.1 表面活性剂简介17-19 1.5.2 微乳液的结构及形成机理19-21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21-23第2章单一微乳液型制备CaF_2纳米粉体23-32 2.1 实验试剂与主要实验仪器23-24 2.2 实验过程24-25 2.3 表征方法简介和条件25-26 2.4 实验内容26-27 2.5 结果和讨论27-31 2.5.1 XRD结果分析27 2.5.2 FESEM结果分析27-29 2.5.3 差热分析29-30 2.5.4 红外光谱测试结果分析30-31 2.6 结论31-32第3章双微乳法制备CaF_2纳米粉体实验部分32-38 3.1 实验试剂与主要实验设备32-33 3.2 实验步骤33-34 3.3 反应(过程)原理34-35 3.4 实验内容35-38 3.4.1 反应温度对粉体的影响35 3.4.2 陈化时间对粉体的影响35-36 3.4.3 反应物浓度对粉体的影响36 3.4.4 正丁醇用量对粉体的影响36 3.4.5 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对粉体的影响36-38第4章双微乳液法制备氟化钙实验结果与分析38-57 4.1 反应温度研究38-40 4.1.1 XRD结果分析38-39 4.1.2 FESEM与粒径分布结果分析39-40 4.1.3 结果与讨论40 4.2 陈化时间研究40-43 4.2.1 XRD结果分析41 4.2.2 FESEM和粒径分布结果分析41-43 4.2.3 结果与讨论43 4.3 反应物浓度研究43-46 4.3.1 XRD结果分析44 4.3.2 FESEM和粒径分布结果分析44-46 4.3.3 结果与讨论46 4.4 不同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摩尔比的研究46-49 4.4.1 XRD结果分析47 4.4.2 FESEM和粒径分布结果分析47-49 4.4.3 结果与讨论49 4.5 不同水与表面活性剂摩尔比的研究49-53 4.5.1 XRD结果分析50 4.5.2 FESEM结果分析50-52 4.5.3 粒径分布图52-53 4.5.4 结果与讨论53 4.6 热重-差热(TG-DSC)分析53-54 4.7 红外光谱测试结果分析54-55 4.8 本章小结55-57第5章微乳液法和直接沉淀法对比57-61 5.1 直接沉淀法实验过程57-58 5.2 XRD测试结果58-59 5.3 TEM和粒径分布结果分析59-60 5.4 结果与讨论60-61第6章结论和展望61-63 6.1 结论61-62 6.2 展望62-63致谢63-64参考文献64-68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8。
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研究引言壳聚糖纳米微球是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讨论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研究。
一、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制备方法1. 电沉积法电沉积法是一种常用的壳聚糖纳米微球制备方法。
它通过电化学方法在电极表面沉积壳聚糖材料,形成纳米级的球状微粒。
此方法具有简单、可控性强、成本低等特点。
2. 水相反应法水相反应法是制备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水相反应使含有壳聚糖和交联剂的溶液在适当的pH值和温度下发生交联反应,形成纳米级的壳聚糖微球。
3. 反相沉淀法反相沉淀法是一种制备单分散壳聚糖纳米微球的有效方法。
在此方法中,壳聚糖和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通过超声处理形成乳化液,然后将其引入水相中,壳聚糖微球通过反相沉淀形成。
二、壳聚糖纳米微球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研究1. 利用壳聚糖纳米微球的载药性能壳聚糖纳米微球可以通过静电相互作用或共价结合等方法将药物载入微球内部。
其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使其成为一种理想的药物载体。
通过调节壳聚糖微球的大小和表面性质,可以改变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方式,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输送。
2. 利用壳聚糖纳米微球的靶向性壳聚糖纳米微球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性质来实现靶向输送。
例如,通过修饰壳聚糖微球表面的靶向分子,可以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精确靶向输送。
这种靶向性可以提高药物的局部治疗效果,降低副作用。
3. 利用壳聚糖纳米微球的响应性壳聚糖纳米微球可以通过调整其结构和组成来实现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
例如,通过改变壳聚糖微球的pH响应性,可以实现在特定pH环境下的药物释放。
这种响应性能使得壳聚糖纳米微球在肿瘤治疗等需要对外界刺激做出响应的场景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结论壳聚糖纳米微球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在药物输送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其制备方法包括电沉积法、水相反应法和反相沉淀法等。
壳聚糖纳米微球可通过载药性能、靶向性和响应性等特点,实现药物的缓释、靶向输送和对外界刺激的响应。
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反相微乳液体系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李素莲;陈尔凡【期刊名称】《化工进展》【年(卷),期】2013(32)9【摘要】采用工业煤油/丙烯酰胺-丙烯酸钠/Span80(山梨糖醇酐油酸脂)-Tween60(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反相微乳液体系制备聚合物纳米粒子。
通过红外光谱、13C核磁共振、凝胶渗透色谱、透射电镜对其进行表征,着重研究共聚物结构、形态、黏均分子量大小和分布情况。
结果表明:在40℃下,乳液稳定的最佳HLB值为9时,单体占水相总质量的40%,(NH)4S2O8-NaHSO3引发剂占单体总质量的0.7‰,得均一稳定透明的微乳液。
产物为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共聚物,黏均分子量为5.0×105 g/mol,粒子分布均匀,呈规则球形,达到纳米级别。
%Copolymer nanoparticles were prepared fromkerosene/acrylamide-sodium acrylate/Span80-Tween60 inverse micro-emulsion system.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pared copolymer was studied with infrared spectroscopy (IR) and 13C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13C NMR),the morphology of the copolymer was studied with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and the molecular weight as well as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the copolymer were studied with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 Homogenous,stable and transparent micro-emulsion was obtained at 40 ℃ when the optimum HLB value required for emulsion stability was 9,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monomer was40%relative to total mass of the water phase and the mass fraction of(NH4)2S2O8-NaHSO3,as initiator,was 0.7‰relative to the total mass of monomer. The resultants were acrylamide-sodium acrylate copolymers, with viscosity-average molecular weight of 5×105 g/mol. The copolymer particles were uniformly distributed,as regular spherical shape with nanometer scale particle size.【总页数】6页(P2180-2184,2193)【作者】李素莲;陈尔凡【作者单位】贵阳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材料磨损与腐蚀防护贵州省高校特色工程中心,贵州贵阳 550005;沈阳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14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1.1【相关文献】1.反相微乳液体系Ag@SiO2核壳纳米粒子的制备工艺研究 [J], 王文标;王志强;金谊;盛浩;张宁欢2.SPan80-Tween60/白油/丙烯酰胺/丙烯酸钠/H2O体系形成反相微乳液的研究[J], 赵怀珍;吴肇亮;郑晓宇;林梅钦;李明远3.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反相微乳液共聚合 [J], 张玉玺;郑晓宇;魏桃树4.反相微乳液聚合制备丙烯酰胺类聚合物微球的研究进展 [J], 杜荣荣;刘祥5.丙烯酰胺-丙烯酸钠反相微乳液聚合的研究 [J], 刘春秀;章悦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溶液制备:首先将壳聚糖溶于适量的酸性溶液(如醋酸溶液)中,
搅拌均匀,直至溶解。
2. 交联剂加入:将适量的交联剂(如硬脂酸)溶于有机溶剂中,将该
溶液缓慢滴入壳聚糖溶液中,同时搅拌,以实现交联反应。
3. 超声处理:将交联后的溶液经过超声处理,利用超声波的剪切力作用,进一步降低颗粒的大小,提高颗粒的分散性。
4. 过滤和洗涤:将处理后的溶液通过滤纸或膜过滤,去除大颗粒,然
后用去离子水洗涤颗粒,去除残留的杂质。
5. 干燥:将洗涤后的颗粒在恒温干燥箱中低温干燥,直至完全干燥。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获得壳聚糖纳米颗粒,其具有较小的颗粒大小和
良好的分散性,在生物医学、食品添加剂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017年第36卷第10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3807·化 工 进展反相微乳液交联法制备葡聚糖水凝胶微球的粒径调控张稳,韩晓东,于坤,苏红莹,贾庆明,陕绍云(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要:基于天然高分子的水凝胶微球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作为生物材料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采用反相微乳液交联技术制备了一系列葡聚糖水凝胶微球,并探讨了反相微乳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值(HLB 值)、乳化方式、水油相体积比(φ)、水相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R 0)等因素对该葡聚糖水凝胶微球形貌及粒径的影响情况。
结果表明:采用环己烷(CYH)/Span 80-Tween 80/醛基化葡聚糖(Dex-CHO )乳液体系制备所得葡聚糖水凝胶微球的粒径在400nm ~70μm 之间可调;相对于机械搅拌乳化,超声波乳化条件下获得的凝胶微球具有更小的粒径,且当复配乳化剂m (Tween 80)/m (Span 80)=0.10、HLB 值=5.27、φ=1/6时,获得的凝胶微球粒径最小(约422nm );葡聚糖凝胶微球的粒径随着R 0值的增加呈现增大趋势。
该葡聚糖水凝胶微球粒径可控,是一类天然高分子水凝胶,有望作为载体材料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关键词:葡聚糖;水凝胶微球;反相微乳液;粒径调控中图分类号:TQ314.2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7)10–3807–08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7-0256Synthesis and size control of dextran hydrogel microparticles using theinverse microemulsion techniqueZHANG Wen ,HAN Xiaodong ,YU Kun ,SU Hongying ,JIA Qingming ,SHAN Shaoyun(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500,Yunnan ,China )Abstract :Hydrogel microparticles (microgel )based on natural polyme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as biomaterials due to their excellent biocompatibility. In this study ,a series of dextran microgel were prepared using the inverse microemulsion technique. And ,effects of the HLB value ,emulsification method ,volume ratio of water to oil (φ),molar ratio of water to emulsifier (R 0)on the morphology ,and particle size of the dextran microgel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dextran microgels with particle size from 400nm to 70μm could be prepared with the CYH/Span 80-Tween 80/Dex-CHO emulsion system. Microgels prepared under ultrasonic had smaller particle size than that prepared under mechanical agitation. Dextran microgel with relatively small diameter at ~422nm was obtained with m (Tween 80)/m (Span 80)=0.10,HLB=5.27,φ =1/6. In addition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dextran microgel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R 0 value . The dextran hydrogel microparticles based on the natural dextran with controllable particle size can be used as promising carrier material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Key words :dextran ;hydrogel microparticles ;inverse microemulsion ;particle size control基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水凝胶因具有优良的生物安全性,作为生物材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基于细乳液聚合法的纳米胶囊及纳米色素制
备
1 纳米胶囊及纳米色素的制备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研究出一系列新型材料——纳米胶囊和纳米色素,这些新型材料可以用于多种应用,比如医药和化妆品领域。
这些材料最初是通过细乳液法制备而成。
细乳液聚合又称为乳剂聚合,是一种制备纳米结构的常用技术,利用乳液的自聚合和相当一定条件的作用,可制备出纳米晶胶状的结构。
2 细乳液聚合
细乳液聚合法可以制备纳米胶囊和纳米色素,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特殊的分子互相连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类似于胶体的物质,细乳液结构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状结构,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将其他物质封装起来,形成纳米胶囊,而纳米色素就是以细乳液形成的物质、爆发后的微结构特性。
3 纳米胶囊应用
细乳液聚合可以制备出纳米胶囊,纳米胶囊在医药、化妆品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来封装各种活性物质,有效的保护物质的结构,同时可以延长物质的稳定性和活性,并可以实现靶向释放,加快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提高药效,并可以减少药物对机体的副作用。
4 纳米色素应用
细乳液聚合法还可以制备纳米色素,它可以用于服装、家具和鞋
帽等领域,能够使表面产生灵动的色彩效果,使产品更具活力和美感,还可以保护表面不受污染。
在建筑行业中,纳米色素也可以应用于涂料,使得建筑表面有抗老变色的作用,减少维护成本。
纳米胶囊及纳米色素是基于细乳液聚合法制备而成的新型材料,
它们可以应用于医药、化妆品、服装领域,也可以用于娱乐行业。
细
乳液聚合法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成品稳定性好等优点,因此受到
广泛的应用。
壳聚糖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壳聚糖是一种天然的多糖,广泛存在于贝壳、虫壳、蘑菇等生物体中。
壳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粘附性,因此在药物传递、组织工程、食品科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壳聚糖的溶解性较差,限制了其在纳米领域的应用。
为了克服壳聚糖的溶解性问题,研究人员开发了壳聚糖纳米粒。
壳聚糖纳米粒是通过将壳聚糖分子制备成纳米尺寸的颗粒,从而提高了壳聚糖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
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制备方法。
首先是离子凝胶法。
这种方法是将壳聚糖溶液与适当的阳离子(如钙离子)混合,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凝胶颗粒。
通过控制离子浓度、pH值和温度等参数,可以调节壳聚糖纳米粒的大小和形状。
其次是乳化法。
这种方法是将壳聚糖溶液与油相混合,并加入表面活性剂,然后用超声波或机械剪切等方法进行乳化,形成壳聚糖纳米粒。
乳化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好的稳定性。
还有一种常用的制备方法是共沉淀法。
这种方法是将壳聚糖溶液与某些沉淀剂(如硅酸盐)混合,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沉淀颗粒,然后通过洗涤和离心等步骤得到壳聚糖纳米粒。
除了以上几种方法,还有自组装法、溶剂挥发法等多种制备壳聚糖纳米粒的方法。
不同的制备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
壳聚糖纳米粒在药物传递、组织工程和食品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药物传递方面,壳聚糖纳米粒可以作为载体,将药物包裹在内部,通过靶向输送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在组织工程方面,壳聚糖纳米粒可以用于制备生物活性支架,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在食品科学方面,壳聚糖纳米粒可以用作食品包装材料,延长食品的保鲜期并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壳聚糖纳米粒是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
通过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可以得到具有良好性能的壳聚糖纳米粒。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壳聚糖纳米粒在医药、食品和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壳聚糖纳米粒制备及其在给药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壳聚糖是一种直链多糖,带正电,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可降解性较好,毒性较低。
本文介绍了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方法包括:离子交联法、共价交联法、复合凝聚法、乳化交联法、大分子复合法、自组装法等,此外,还介绍了壳聚糖纳米粒可在口服控释制剂、递送抗癌药物、基因治疗的载体与眼部给药递送的运用。
标签:壳聚糖;纳米粒;给药系统载药纳米粒是近些年来出现的新剂型,可作为递送药物、基因与控释药物释放的载体[1]。
纳米粒是指超微小的球型的固状的胶态粒子,直径在10-500nm,药物、基因等活性成分经溶解、包裹进入粒子的内部,或通过吸附与附着作用在粒子的表面,其优势在于可被细胞与组织吸收[2]。
本文主要对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与在给药系统中应用进行综述。
一、壳聚糖的基本性质壳聚糖又称为几丁聚糖,是脱乙酰胺基葡萄糖与N-乙酰胺基葡萄糖的聚合物,分子链中富含-OH和-NH2基团,可进行活化、修饰与偶联。
壳聚糖由于其D-葡糖胺残基的pKa值约为6.2-7.0,酸性条件下,壳聚糖为线性的高分子电解质,其分子量或溶液的浓度越大,溶液的粘度越大;在碱性与中性条件下,可与乙酸、盐酸等成盐。
壳聚糖是天然的碱性多糖,生物相容性与生物可降解性较好。
随着新型给药系统的发展,使用壳聚糖制备的靶向制剂具有缓控释、靶向释放药物的作用,可提高药物的吸收与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3]。
二、载药纳米粒的制备方法1.离子交联法离子交联法可避免因使用化学试剂导致的毒副作用,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方法,也为研究壳聚糖纳米粒中使用最多的方法。
它是通过三聚磷酸钠通过离子诱导壳聚糖凝胶化形成纳米粒。
在壳聚糖溶液中加入三聚磷酸钠,壳聚糖上的-NH2基团与三聚磷酸钠中的阴离子发生分子内或分子间的反应,制备壳聚糖凝胶。
该反应条件温和,易于获得粒径范围可调整、均一的纳米粒,故在制备壳聚糖纳米粒中运用广泛。
2.共价交联法共价交联法是同壳聚糖上的-OH和-NH2基团与化学交联剂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备出壳聚糖纳米粒。
乳化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的工艺制备
壳聚糖微球在生物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用作药物载体、生物反应器、纳米复合材料等。
在制备过程中,乳化交联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其原理为在油相中分散壳聚糖水溶液,增加交联剂后,用多项羟基化合物进行交联反应,最终形成壳聚糖微球。
具体步骤如下:
1.将适量的壳聚糖溶于水中,并调节pH值至6.0左右,得到壳聚糖水溶液。
2.将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等)加入油相中,并加热至适当温度,得到油相。
3.将壳聚糖水溶液快速加入油相中,并用低速搅拌使其充分乳化,形成乳液。
4.在乳液中加入适量的交联剂(如戊二醛)和交联助剂(如多项羟基化合物),进行交联反应。
5.反应完成后,用离心机分离得到壳聚糖微球颗粒。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制备过程中,应控制壳聚糖水溶液的pH值,以保证微球的形成和稳定性;同时交联反应中交联剂和交联助剂的选择和比例也很关键,应
根据具体需求进行优化;此外,离心分离时应控制合适的离心速度和时间,以确保微球的分离完整性和纯度。
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纳米及微米颗粒反相乳液聚合法合成聚丙烯酸纳米及微米颗粒葛建芳;丁文;卢凤纪【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01(011)001【摘要】Latices of water-swollen poly(acrylic acid) nano- and micr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using an inverse(w/o)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method. They are stabilized by a co- emulsifier system consisting of Span80 and Tween80 dispersed in aliphatic hydrocarbons. The initial polymerization medium contains emulsion droplets and inverse micelles which solubilize a part of the monomer solution. The polymerization is initiated by free radicals, and particle dispersions with a narrow size distribution are obtained. The particle size is dependent on the type of radical initiator used. With water- soluble initiators, for example ammonium persulfate, microparticles were obtained in the size range of micro - size. When lipophilic radical initiators, such as azo - bis - isobutyronitrile, are used, almost exclusively nanoparticles are generated , due to the limited solubility of oligomeric poly(acrylic acid) chains in the lipophilic continuous phase.%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方法,合成纳米及微米级尺寸的聚丙烯酸吸水性颗粒.将Span-80和Twoon-80组成的协同乳化体系分散于烷烃介质,使聚合体系稳定化.聚合初期,单体存在于乳化液滴和胶束中.在自由基引发下,聚合得到的聚丙烯酸颗粒大小均一,且其尺寸取决于引发剂的类型.若使用水溶性引发剂,如过硫酸铵,得到微米级的颗粒;若使用油溶性。
壳聚糖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壳聚糖纳米粒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其制备方法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壳聚糖纳米粒的特性、应用以及常用的制备方法。
1. 壳聚糖纳米粒的特性壳聚糖纳米粒是由壳聚糖分子聚集形成的纳米尺度的颗粒。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好、生物降解性高、低毒性等特点,因此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壳聚糖纳米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度的表面活性,可以用作药物载体、基因传递体和生物传感器等。
2. 壳聚糖纳米粒的应用壳聚糖纳米粒在医药领域中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系统。
其纳米粒子的尺寸和表面性质可以通过调节制备方法进行调控,从而实现对药物的控制释放和靶向输送,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此外,壳聚糖纳米粒也被用作生物传感器的敏感材料,可以用于检测生物分子和环境污染物等。
3. 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常用的壳聚糖纳米粒制备方法包括离子凝胶法、乳化法、溶剂蒸发法等。
离子凝胶法是将壳聚糖与交联剂反应,形成凝胶颗粒,再经过处理得到纳米粒。
乳化法是将壳聚糖溶解于有机溶剂中,与乳化剂进行乳化,再通过溶剂挥发得到纳米粒。
溶剂蒸发法是将壳聚糖溶解于有机溶剂中,与溶剂不相溶的非溶剂混合均匀,通过溶剂蒸发得到纳米粒。
4. 制备方法的优缺点比较离子凝胶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尺寸一般较大,但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控性,适用于药物传递系统的制备。
乳化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尺寸较小,但稳定性较差,适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溶剂蒸发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粒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尺寸可控性,适用于药物传递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壳聚糖纳米粒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制备方法多样,可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制备。
未来随着纳米材料研究的深入,壳聚糖纳米粒的应用领域还将不断拓展,为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带来更多的益处。
反相微乳法制备不同粒径球形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方法(一)反相微乳法制备不同粒径球形纳米碳酸钙粒子随着纳米科技的不断发展,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中,纳米碳酸钙粒子作为一种重要的无机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性,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反相微乳法制备不同粒径球形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方法。
实验步骤1.乳液制备: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基醚聚氧乙烯(Brij58)、正庚烷和去离子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在磁力搅拌器上搅拌至均匀。
其中SDS为表面活性剂,Brij58为胶束稳定剂,正庚烷为油相,去离子水为水相,均按照100:20:200:1000的质量比使用。
2.水相制备:将氢氧化钙(Ca(OH)2)和乙酸钙(Ca(OAc)2)在去离子水中稀释,得到钙离子的水溶液。
3.混合乳液和水相:将乳液和水相按一定比例混合,并在超声波清洗器中边振荡边加热,使两相混合均匀。
4.沉淀:将混合液静置,待沉淀完全形成后,取出沉淀,并用去离子水洗涤干净。
5.干燥:将沉淀放在110摄氏度下烘干。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发现,制备纳米碳酸钙粒子的粒径可以通过调节乳液中表面活性剂和油相的质量比来控制。
当SDS的质量比例从50%调节至85%时,粒径从180.5nm逐渐减小至29.6nm。
总结反相微乳法是制备纳米碳酸钙粒子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通过调节乳液中表面活性剂和油相的比例,可以控制粒径大小,可应用于医学、食品、化妆品等领域。
本文所述实验仅作为一种参考,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调整。
优点1.方法简单易行,成本低廉。
2.制备的纳米碳酸钙粒子粒径分布范围广,可控性好。
3.无机制备过程中无毒害性,符合环保要求。
缺点1.粒径分布不易控制。
2.沉淀干燥过程中易出现聚集现象。
展望未来可以利用反相微乳法制备不同形状的纳米碳酸钙粒子,如棒状、片状等,并研究这些形状对材料性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