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厚度的共焦显微镜测量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96.34 KB
- 文档页数:3
激光共焦显微镜对正常人中央角膜的观察石尧;吴艳【期刊名称】《国际眼科杂志》【年(卷),期】2009(9)3【摘要】目的:利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正常人的中央角膜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方法:对54例(68眼)患者进行激光共焦显微镜连续扫描,使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其角膜中央区进行检查, 拍摄各层角膜图像,观察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对细胞密度进行计数并分析.结果:角膜组织学结构:上皮细胞较其它细胞的体积小,数量多,随深度增加细胞逐渐变小.Bowman膜较薄,无明显细胞结构,层间有神经走形.基质层的细胞核围成"网眼"状结构,随深度加深,"网眼"变大,排列变松.Descemet膜表现为一个与后基质层和内皮层交织的移行带.内皮细胞为六边形结构,排列规则.角膜细胞密度:在各年龄组间,上皮细胞表层与基底层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基质层细胞密度与中、后基质层密度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D组的内皮细胞密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年龄段的角膜各层细胞密度,随年龄的增加,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激光共焦显微镜可以在实时、活体和三维空间从细胞水平对角膜各层结构进行无创的定性定量分析,较传统光学共焦显微镜能获得更清晰、更密集的角膜图像,对角膜疾病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总页数】3页(P489-491)【作者】石尧;吴艳【作者单位】210002,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210002,中国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眼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相关文献】1.生物角膜用于人角膜板层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动态观察[J], 王素娟;张月琴;李金;余晓菲;窦新岩;王丽娅2.生物角膜用于人角膜板层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及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动态观察[J], 王素娟;张月琴;李金;余晓菲;窦新岩;王丽娅;3.VisuMax飞秒激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术后角膜反应的共焦显微镜观察[J], 许烨;周行涛;牛凌凌;徐建江;褚仁远4.HRTⅡ代/Rostock角膜模块对正常人眼角膜缘和中央角膜的观察 [J], 唐淼;胡楠5.激光共焦显微镜下圆锥角膜交联术后角膜基质的观察 [J], 张经; 王青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小鼠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拉曼光谱分析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眼部疾病是其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本研究旨在探究糖尿病小鼠角膜的拉曼光谱特征,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研究。
采用共聚焦显微镜拉曼光谱分析方法,比较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角膜的Raman光谱特征,发现在糖尿病小鼠角膜中,蛋白质、糖类和脂类等分子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
通过PCA和LDA分析,成功区分了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角膜的拉曼光谱。
研究结果提示,共聚焦显微镜拉曼光谱分析能够对糖尿病小鼠角膜的化学组成进行定量分析,并能够开发为非侵入性的临床诊断工具。
关键词:糖尿病;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拉曼光谱;化学成分;临床诊断糖尿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其合并症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眼部疾病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高发率和严重性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健康负担。
角膜是眼球表面的透明膜,其重要性在于保护眼球结构、维持透明度和光学功能等。
糖尿病可以导致角膜上皮、基质和内皮层的损伤,甚至会引起角膜溃疡和感染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于糖尿病眼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临床上对于糖尿病角膜疾病的诊断和预防主要采取传统的眼部检查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费时费力且有一定的侵入性,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对于轻微损伤或早期病变的检测难度大、误诊率高等问题。
因此,需要开发新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以提高糖尿病角膜疾病的早期诊断率和治疗效率。
光谱学是研究物质光谱现象、对光的吸收、散射、反射等特性的学科,其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拉曼光谱是一种与分子振动相关的光谱技术,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信息不仅可以确定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而且还可以提供分子结构的详细信息和化学键的状态等。
近年来,拉曼光谱已经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针对不同组织和细胞的疾病变化,都取得了很多有关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采用共聚焦显微镜拉曼光谱分析方法,比较正常小鼠和糖尿病小鼠角膜的Raman光谱特征。
正常人球结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的形态学分析宋影慧;王丽娅;荆洋;张月琴;李金【期刊名称】《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年(卷),期】2011(029)004【摘要】背景激光共焦显做镜可从细胞水平对正常和病变组织进行活体观察,在眼表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国内对正常球结膜的活体激光共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报道较少。
目的利用活体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分析正常球结膜的形态。
方法应用德国海德堡激光共焦显微镜(HRT3)对健康志愿者15例21眼的上方、鼻下方、鼻侧、颞侧球结膜进行扫描,分辨率为1μm,激光波长为670nm,观察视野为400μm×400Ixm。
分析球结膜细胞的形态,对球结膜上皮细胞进行计数,并计算杯状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的密度。
结果球结膜表层上皮细胞胞核小,边界模糊。
基底上皮细胞边界清晰但胞核不可见。
类似杯状细胞的细胞呈卵圆形,胞体较大,细胞内充满高反光均一明亮颗粒,成群或散在分布,上皮表面的孔洞结构可能是已经分泌排出内容物的杯状细胞。
DE呈高反光颗粒,伴树枝状突起,分布于球结膜上皮各层。
球结膜基质由密集的白色网状纤维构成,其问可见含有细胞成分的血管穿过。
球结膜表层上皮细胞密度和基底上皮细胞密度分别为(2556±692)mm2。
和(2985±376)mm2,杯状细胞和DC的密度分别为(77±39)mm2。
和(26±35)mm2。
经统计学分析各方位上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P=0.130),各方位杯状细胞和D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0)。
结论激光共焦显微镜是活体研究人类球结膜形态的有用工具,有助于眼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页数】4页(P355-358)【作者】宋影慧;王丽娅;荆洋;张月琴;李金【作者单位】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角膜病重点实验室,450052;河南省角膜病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7.304【相关文献】1.正常人球结膜激光共焦显微镜下的形态学分析 [J], 宋影慧;王丽娅;荆洋;张月琴;李金2.分泌减少性干眼症角膜共焦显微镜下的形态学改变 [J], 吴洁;程燕;杜蕊;程钰;朱秀萍;刘先宁3.角膜移植术后角膜在共焦显微镜下的形态学改变 [J], 罗丽辉;刘祖国;陈龙山;陈家祺;黄挺;王智崇;张梅;蒋爱华4.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在共焦显微镜下的形态学特征 [J], 董微丽;邹留河;张铁民5.我国正常人共焦激光扫描视神经乳头地形图分析 [J], 沈颖;李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激光共焦显微镜的原理及工作方式;2. 掌握激光共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 利用激光共焦显微镜测量样品的厚度。
二、实验原理激光共焦显微镜(Confocal Microscope)是一种利用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成像的显微镜。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激光光源,通过聚焦镜将激光束聚焦到样品上,然后通过样品反射的光线再经过一系列光学元件,最终成像在检测器上。
由于激光束在样品上只产生一个焦点,因此可以在样品的不同深度进行成像,从而实现对样品厚度的精确测量。
三、实验仪器1. 激光共焦显微镜一台;2. 样品支架;3. 样品(待测物体);4. 计算机及数据采集软件。
四、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将待测样品放置在样品支架上,确保样品表面平整,避免出现气泡或污物。
2. 仪器调试:打开激光共焦显微镜,调整光源、聚焦镜、物镜等,使激光束聚焦在样品上。
3. 成像:通过计算机控制,调整样品在x、y方向上的位置,使激光束聚焦到样品的不同深度。
采集样品在不同深度的图像。
4. 数据处理:利用数据采集软件,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提取样品在不同深度处的反射光强度。
5. 厚度计算:根据激光共焦显微镜的原理,通过计算样品在不同深度处的反射光强度,可以得到样品的厚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样品的厚度为X mm。
2. 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激光共焦显微镜可以精确测量样品的厚度。
与传统的显微镜相比,激光共焦显微镜具有以下优点:(1)成像清晰,分辨率高;(2)能够消除样品上层的干扰,提高测量精度;(3)可进行三维成像,便于观察样品内部结构。
六、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利用激光共焦显微镜测量了样品的厚度,验证了激光共焦显微镜在测量样品厚度方面的应用价值。
通过实验,掌握了激光共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对光学显微镜原理的认识。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样品表面平整,避免出现气泡或污物;2. 调整激光束聚焦时,注意观察样品在不同深度处的反射光强度变化,确保测量精度;3. 在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时,注意软件操作的规范性,避免人为误差。
中山犬学中山眼科中心硕,1:论文角膜地形图联合共焦显微镜在早期圆锥角膜中的诊断价值及麟Ps和TiMPs在圆锥角膜中的表达专业:硕士研究生:导眼科学姚勇师;刘祖国教授摘要圆锥角膜(Keratoconus)是~类以角膜变薄和前突而形成锥形为特征的非炎症性的临床疾病。
对于圆锥角膜,临床上一直存在两大难点。
首先。
其早期诊断困难。
角膜地形图被认为是诊断早期圆锥角膜最敏感的诊断方法之~.但目前仍缺乏统一、有效的诊断指标和标准。
共焦显微镜是新兴的检查手段,研究表明共焦显微镜下圆锥角膜具有某些特征性的改变。
这些改变能否用于早期圆锥角膜的诊断,迄今还没有人提出尝试。
其次,圆锥角膜的发病机制不清。
对此以前也曾提出过各种假说,但至今还没有一种假说能完全解释圆锥角膜所有的临床改变。
其中颁受关注的是基质金属蛋白酶<枷P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s)之间的平衡在圆锥角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本课题针对以上问题,通过研究早期圆锥角膜的OrbseanⅡ及共焦显微镜的改变与特点,旨在寻找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指标,初步制定早期圆锥角膜OrbscanII和共焦显微镜诊断标准:通过免疫组化研究NNPs、TlldPs在圆锥角膜中的表达,旨在探索姗Ps、TlldPs间的平衡在圆锥角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调节。
1.OrbscanII联合共焦显徽镜临床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目的:寻找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指标,初步制定早期圆锥角膜Orbscanff和共焦显微镜诊断标准方法:前瞻性应用OTbscanII和共焦显微镜研究评价37例临床早期圆锥角膜患者、62例中高度近视和43例中高度近视角膜接触镜佩戴者,了解早期圆锥角中山火学中山眼科中心坝J二论义膜角膜地形图和共焦显微镜的改变特点,并进行判别分析,以寻找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指标及判别函数。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早期圆锥角膜OrbscaIlII和共焦显微镜诊断标准、比较诊断效率。
结果:早期圆锥角膜组和近视组及接触镜组比较,年龄、近视度数、散光度数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O.05)。
眼科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操作技术角膜共聚焦显微镜(CMTF)全称为扫描裂隙角膜共聚焦显微镜,简称共焦显微镜,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活体显微检查技术。
1955年Minsky发明了第一台用于研究脑神经网络的共焦显微镜,Cavanagh等于1986年将其应用于眼科的动物实验,又于1989年首次用于活体人眼的观察。
此后,共焦显微镜在角膜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使角膜病的研究和诊断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一、基本原理角膜共聚焦显微镜的原理是利用共姬焦点技术,运用光扫描对活体组织进行三维空间的显示和实时的观察,其获得图像的扫描范围为300μm×400μm,厚约5um,放大倍数100o倍,X、Y、Z轴由三轴机器杆控制,移动范围可精确到小于IUn1。
与普通的光学显微镜相比,它具有高分辨率和图像高对比度的特点,能够在细胞水平对活体角膜进行无创伤的动态观察。
临床主要有两种类型:TandenISCanning共焦显微镜和Confoscan裂隙扫描型共焦显微镜。
目前共焦显微镜已由录像系统转化为数码摄像系统,使图像更为清晰、完整,图片摄取速度更快捷,如Confoscan2.0共焦显微镜。
近来,激光角膜共焦显微镜也已用于临床,其图像清晰、分辨率高至1um、可对角膜病变和角膜缘疾病进行多层次立体及连续动态观察。
我科首次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HRTII/RCM)对正常人活体角膜缘和角膜中央组织结构进行了观察,获得了传统光学共焦显微镜无法获得的图像和效果,填补了活体观察角膜缘的空白。
共焦显微镜由三大部分组成:①主机:由一个一维的扫描裂隙装置和一个与图像光路相一致的物体聚集盘组成,在一维的光切面上做三维的点状分层扫描。
②光学传输系统:把连续、同步的光扫描信号传到计算机屏幕和录像机磁带上。
③计算机分析系统:对记录在录像带上的图像进行分析、处理得到较清晰的图片资料。
对角膜的各层细胞数、大小、面积进行统计和数据分析。
探讨共聚焦显微镜在感染性角膜炎诊断及疗效判定中应用发表时间:2018-06-07T14:09:44.69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3期作者:曹军[导读] 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方式,IVCM在感染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黑龙江省伊春市中医医院 l53000[摘要] 目的:探讨并分析共聚焦显微镜(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IVCM)在感染性角膜炎诊断及病情评估中应用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98例感染性角膜炎住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治疗前行IVCM、角膜刮片镜检及溃疡标本细菌、真菌培养,而后行保守治疗,治疗失败者行角膜移植或眼内容物剜除。
分别于治疗2周、治疗1个月后再次行IVCM检查,评价治疗效果。
结果:IVCM共检出真菌感染70例,检出率89.7%,检出细菌感染28例,检出率90.3%,总检出率为89.9%;角膜刮片镜检共检出感染性角膜炎64例,总检出率58.7%,其总检出率显著低于IVCM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98例患者中,行保守治疗的患者,病原菌平均浸润深度为(64.37±8.85)μm,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病原菌平均浸润深度为(69.52±9.71)μm。
患者治疗2周后治愈率为0,治疗1个月后治愈率为67.3%。
结论:作为一种无创诊断方式,IVCM在感染性角膜炎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同时可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改变,指导治疗方案的实施与预后评价,在感染性角膜炎临床诊治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共聚焦显微镜;感染性角膜炎;诊断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 (IVCM) in the diagnosis and evaluation of infectious keratitis. Methods: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selected from March 2015 to March 2017 treated 98 cases of infectious keratitis patient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and IVCM before treatment, corneal smear examination and ulcer specimens of bacteria and fungi, and underwent conservative treatment, treatment failure for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or ocular prosthesis enucleation.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 and 1 months after treatment, IVCM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again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he treatment. Results: IVCM were detected in 70 cases of fungal infection, the detection rate of 89.7%, detected 28 cases of bacterial infection, the detection rate of 90.3%, the total positive rate was 89.9%; corneal smears were detected in 64 cases of infectious keratitis, the total detection rate of 58.7%, the total dete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IVCM examination,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In 98 patients, the average invasive depth of pathogenic bacteria was (64.37 + 8.85) mu m, and the average depth of invasive bacteria was (69.52 + 9.71) m. After 2 weeks of treatment, the cure rate was 0, and the cure rate was 67.3% after 1 months of treatment. Conclusion: as a noninvasive diagnostic method, IVCM has high value in early diagnosis of infectious keratitis, also can accurately assess the patient's condition chang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evaluation prognosis and guide treatment,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keratitis all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Key words] confocal microscopy; infectious keratitis; diagnosis.感染性角膜炎是最常见的致盲性角膜疾病之一,好发于户外工作者,其致病因素以细菌、真菌及病毒为主,并与植物性外伤有关[1]。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流程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流程如下:
1、非接触型检查法更适用于儿童、心理紧张或角膜有术后新鲜伤口的患者。
受检者头部放置托架上,机器自动取像,根据所拍摄的照片分析角膜内皮的形态、大小,点击细胞数目分析角膜内皮的细胞密度。
也可应用计算机直接分析角膜内皮的细胞密度及大小,可对角膜上、中、下、鼻侧、预测几个点的内皮进行检查,分析后打印结果。
2、接触型检查法适用于配合检查的成年受检者。
用0.5%丁卡因滴眼液滴眼,进行角膜表面麻醉,患者头部固定于托架上,物镜须接触患者角膜,调节焦点使图像清晰,进行摄像或录像。
检查者坐在患者左侧,光学仪器和生物显微镜之间的角度为60-70°,嘱患者注视两仪器中间,使用16X放大倍数,3-4mm裂隙光线照射至角膜中间,对焦在角膜后部,调至40X 放大倍数。
角膜厚度测量可用于评价一些角膜疾患,如圆锥角膜、角膜水肿、角膜基质炎、边缘性角膜溃疡等,并可间接地了解角膜内皮的功能。
角膜厚度测量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角膜和屈光手术中,在常规眼科诊治中也有重要作用。
1. Haag-Streit角膜厚度计为光学法测量角膜厚度的常用仪器,光学角膜测厚法是将光学角膜测厚仪安装在裂隙灯上的仪器,即Haag-Streit型裂隙灯角膜厚度计附件,观察者通过倍增的图像使角膜前后表面在一条直线上,并在游标尺上读出角膜厚度。
2.A型超声角膜厚度测量计通过超声波脉冲从角膜后面反射回来的时间进行角膜厚度测定。
超声测厚是目前公认的比较准确的角膜厚度测量方法,其精确度达到0.005~0.01mm,可检测角膜各个部位的厚度,不依赖于被测眼的注视能力。
3、角膜内皮显微镜这种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焦点平面调整的范围来测定角膜厚度。
4。
光学裂隙扫描法利用光学裂隙扫描装置,在获取角膜地形及前后表面高度数据的同时测定角膜厚度。
5.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和光学低干涉反射计OCT是基于光学干涉原理的测量方法,优点是可以观察到角膜每层结构并分别测量厚度,在对角膜同一部位的多次测量进行比较时较有用。
OLCR是OCT的进一步发展,使用频率为18Hz的红外线,装配在准分子激光治疗台,可在角膜切削时监测角膜厚度。
6.共聚焦显微镜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在角膜厚度范围内调节焦点而进行角膜厚度测量。
优点为可以对角膜的各层进行测量并显示其细胞结构,发现白内障手术角膜病变处的病原微生物,并用于细胞基因表达的相关研究,缺点是不能用于角膜混浊者以及不能耐受检查时间过长的患者,因而临床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7.激光多普勒干涉仪激光多普勒干涉测量法是一种利用双重光束的红外线激光多普勒干涉测量来测定角膜厚度的非接触测量技术。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硕士学位论文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共焦显微镜研究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硕士学位申请者杨浩江导师杨斌教授中文摘要研究目的:1、使用共焦显微镜检测LASIK术后角膜瓣厚度和角膜基质床的厚度,了解实际角膜刀制作角膜瓣的精度,以期能更好地进行手术参数的设计及评估LASIK术后回退的再手术效果。
2、通过共焦显微镜对角膜细胞水平的观察,了解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伤口的愈合情况,观察角膜各层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及密度变化,角膜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指导术后的处理。
3、确立共焦显微镜在角膜届光手术中的临床应用及临床研究价值。
研冤对象与方法:1、应用共焦显微镜检测29位LASIK术后的近视眼患者(58只眼)的角膜瓣厚度和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将角膜瓣厚度与角膜细胞激活范围作相关分析。
2、应用共焦显微镜对29位近视眼患者(58只眼)进行检测,将手术前后各时间段的角膜基质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密度,角膜细胞激活范围作方差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析,两两比较有无差异。
3、使用共焦显微镜观察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角膜各层的形态学变化及神经变化。
主要结果:1、角膜瓣实际厚度低于预计厚度,预计角膜瓣厚度为16011Ill,实际角膜瓣测量值为134.52±17.0um。
角膜基质床厚度约为295.3±35.4um。
2、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1周始见角膜最浅层基质细胞密度较术前下降,直至术后6个月仍未恢复。
最深层基质细胞密度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
基质激活范围与切削量无相关性(p>0.05),而与角膜瓣厚度呈负相关(r一0.828:P<0.05),并且随时间激活范围减小(r=一O.58.P<0.01)。
3、手术前后最深层基质细胞与内皮细胞末见形态学异常,术后多数患眼出现不同程度的前弹力层及浅基质层皱折,角膜瓣板层前后见基质细胞激活,细胞稀疏,排列紊乱,边界不清,层间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反光颗粒,随时间变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