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传统风俗-庙会
- 格式:docx
- 大小:15.07 KB
- 文档页数:1
58BEIJING OBSERVATION老北京庙会沿革【背景链接】祁 建提起中国古代的庙会,人们会联想到“庙”,认为庙就是道观寺庙。
顾名思义,庙会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辞海》这样解释:“庙会亦称庙市。
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
唐代已经存在。
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
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
《北平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
”北京的庙会既多规模又大,据传说北京最早的庙市出现在辽代,明代已很兴盛。
明末刘侗、于正弈的《帝京景物略》一书记载了北京附近庙会情况:“城隍庙市,月朔、望、廿五日,东弼教坛,西逮庙墀庑,列肆三里。
市之日,族族行而观者六,贸迁者三,谒乎庙者一。
”这是说,到庙会上看热闹、游玩观光的人占60%,买卖东西的人占30%,岁时纪胜》中对当时的庙会作了较详细的叙述,书中写道:“至于都门庙市,朔望则东岳庙、北药王庙,逢三则宣武门外之都土地庙,逢四则崇文门外之花市,七、八则西城之大隆善护国寺,九、十则东城之大隆福寺,俱陈设甚多。
人生日用所需,以及金珠宝石、布匹绸缎、皮张冠带、估衣古董,精粗毕备。
”这四个庙会的布局很合理,内城、外城东西各一个。
书中没有提到白塔寺,说明白塔寺庙会形成比较晚一点。
以后,逢四、五为白塔寺。
春节期间,各个庙会都有独特的地方。
在西郊的大钟寺庙会,人们击打永乐大钟,用钟声迎接新岁的来临;在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用娱乐活动寄托对来年美好生活的希冀与憧憬。
旧时庙会是结合佛、道两教的宗教节日而开放的,人们到庙里去,主要是为了进香,求福祈祥。
有些定期庙会,晚期已无香火,演变成纯贸易性的集市,人们逛庙主要是买些土特产和日用百货,顺便看看小戏和杂耍,进行娱乐。
而真正谒庙烧香磕头的人只占10%,说明这时庙会是在佛寺道观内或其附近形成集宗教、商贸、游艺于一体的民间聚会。
清朝中叶,禁止汉人居住内城的命令稍稍松弛,这里逐渐成为满汉杂居的地方,庙会又兴起,最著名的是东城隆福寺和西城护国寺,称东西两庙。
北京传统习俗有哪些?北京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城。
多民族独特的文化在这里相互渗透,包括寺庙博览会、季节、婚丧嫁娶等。
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传统习俗。
1,二月二日龙抬头这一天有剃头的习俗,正月不能剃头,所以人们选择在这一天剃头,以期待好运的吉祥预兆。
这一天北京人还要吃春饼,叫吃龙鳞。
也就是说,2月2日吃春饼,还要注意把已婚女孩带回家。
2月2日,女性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工作,因为龙在这一天抬头看世界,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
2,老北京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包、避五毒的传统习俗3,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北京春节的习俗极为丰富,独具特色,腊月二十三:祭灶灶神,送灶神上天,俗称灶神。
老北京叫过年。
给灶王爷和灶王奶奶提供糖瓜,嘴巴粘住,以免上帝盲目报告。
以下传统习俗现在几乎被遗忘,特别是标注!腊月二十四:扫房在古代,清理春节被称为清理新年。
也就是说,去掉旧的东西,清理坏的坏运气,坏运气,迎接新年。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老北京人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磨豆腐。
腐败和祝福有类似的发音,做豆腐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和祝福。
腊月二十六:切肉民间谚语: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杀猪切年肉。
切年肉之所以被列入年谣,是因为过去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
人们只能在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肉中吃肉,所以被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春节越来越近了。
26岁吃了炖肉后,我们今天要做的就是宰鸡。
在民谣中,农历十二月二十七日,宰鸡是指这个意思。
腊月二十八:腊八节腊八粥是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煮的粥,又称七宝五味粥。
腊月二十九:蒸馒头意思是蒸馒头。
蒸日上,寓意招财进宝。
年三十:吃饺子守也就是除夕夜的晚餐,主要是吃饺子。
饺子要有肉有菜,取有钱的谐音。
全家轮流剁馅,意思是剁小人。
初一:拜年之一天是开始新年问候,北京的寺庙博览会也在这一天开始。
根据老北京的习俗,之一天,女婿必须先看岳父,现在通常是第二天,女儿和女婿回到母亲家新年问候。
老北京人非常重视新年问候,这是一种尊重和祝福。
北京的节日习俗有哪些?篇一:北京传统风俗-庙会北京传统风俗-庙会春节逛庙会是京城老百姓沿袭多年的习俗。
每当到了春节,北京都会举办庙会。
庙会是由古人的祭祀活动演化而来。
先人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就在房屋里通过供奉与祭祀,与之进行对话。
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歌舞,这就是庙会的前身。
庙会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地坛庙会始办于1985年,今年已经是第30届了,非常的热闹。
庙会里有许多美味的小吃、各式各样的表演、各种好玩的活动以及丰富的纪念品。
每次都让我流连忘返。
我们从地坛东大门入园。
今年的大门用喜庆的红色整个包围了,上面写着大大的“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几个字,门两边贴着两个门神,穿着古代的战袍,拿着兵器,威风凛凛,很有民族范儿和节日的气氛。
进入公园,里面的树上到处挂着红灯笼,福字宫灯,一派祥和热闹的节日氛围迎面而来。
周围有人如织,昨天刚下了雪,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大家的兴致,白的雪和红色的灯笼,更增添了一份别致的风景。
人们头戴各种特色小饰品,看节目、打游戏、吃小吃,买纪念品、自拍,个个兴致勃勃。
人很多,好多小朋友骑在爸爸的脖子上。
今年是羊年,也是我的本命年。
到庙会我就不停的寻找与羊有关的东西,各种造型的羊玩偶,山羊、绵羊、大角羊、喜羊羊、羊驼,到了东门,发现了一座三只羊的雕塑,三只羊簇拥着“30”这一数字,象征地坛庙会已经是30届了,红色与橙黄色的色调凸显出节日的喜气洋洋。
大家纷纷在雕像前拍照,我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旁边就是美食街,当然是小朋友们的最爱。
今年我吃了棉花糖、奶油炸糕、茶汤、灌肠;每次都觉得肚子太小。
吃着小吃,我看着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表演传统手艺-吹糖人:只见老师傅先拿出一块大小合适的糖团,把它捏成一个细长条,再从中间掐断,将其中一段的细端放在嘴里吹,另一只手捏出造型,最后用笔给糖人上色。
一个小糖人就这样做好了。
庙会真是一个欢乐祥和的好地方,我希望这欢乐的气氛一直持续下去,也希望大家一起来庙会感受节日的氛围。
2004年第6期39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历史上,北京曾出现过许多道教庙会,它们是北京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认真梳理和分析北京道教庙会的类型和风俗,对于研究道教文化和老北京的传统民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京道教庙会的兴盛是在明清时期。
金代以来北京所建的宫观如土地庙、白云观、东岳庙、九天宫、都城隍庙、火神庙、财神庙、药王庙、蟠桃宫、吕祖阁、真武庙、北顶、东顶、中顶、南顶、西顶等数十座宫观,这些道教宫观于明代以后都陆续形成了京城定期的庙会。
直到民国年间和解放初期,在京城影响最大的四大庙会(土地庙、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庙会)中,就有一处属于道教庙会。
一、 北京道教庙会的类型北京道教庙会多是集祭神、娱乐和贸易为一体的群众性集会活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所形成的道教庙会在形式和功能上各有侧重。
我们可将北京历史上的道教庙会粗略分为三种类型:(一)以进香敬神为主的庙会多数北京道教庙会属于这种类型。
每逢道教祭祀日期,宫观的住持人开庙,供信仰道教的民众进香朝拜。
此种庙会是以宗教仪式为庙会中心,游赏、娱乐和商贸等活动均不过是附属行为。
以进香敬神为主的庙会又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香火”。
一般农历每月朔、望之日(初一、十五日)开庙的庙会,多为香客三三两两地进入宫观的各殿中进香火敬神,很少有商业、娱乐活动,如吕祖阁、吕祖祠、吕祖观、南药王庙、北药王庙、东药王庙、九天宫、十八狱等庙会即属于“香火”形式。
另一种是“香会”或“香市”。
一般在每年有一至三次节期,为道教或民间信仰的人鬼祭日,信教民众于当日有组织地结队到宫观进香敬神,并举行“赛会”迎神出游,有诸种娱神娱乐及商贸活动,如二月举办的太阳宫、碧霞元君庙、文昌祠、精忠庙等庙会;三月举办的东岳庙、江南城隍庙、天台山等庙会;四月举办的西顶、东顶、北顶、妙峰山、丫髻山、城隍行宫、关帝庙等庙会;六月举办的中顶庙会;八月举办的灶君庙庙会;九月举办的财神庙庙会;十月举办的江南城隍庙庙会等等。
作文《家乡的风俗——逛庙会》家乡春节的庙会,是最富有北京特色的民间习俗。
从王府井到护国寺,从大观园到土地庙,从龙潭湖到莲花池,各类的庙会到处都有,天天都有。
所以,大家说:“北京的春节是庙会的天下。
”每到春节,我们全家最喜欢的事就是逛庙会了,几乎年年都去。
听妈妈说:庙会起源于南北朝时期。
在寺庙的周围,小商小贩看到了烧香拜佛者非常多,于是就在寺庙的外边,开始摆起各式小摊来卖东西,渐渐地成为定期的活动,所以叫庙会。
久而久之,庙会的内容演变得越来越丰富。
除了卖东西的,还有很多项目。
有看的戏剧,听的曲艺,还有吃的食品,玩的游戏,琳琅满目,一应俱全。
如果你认真地逛北京的庙会,无论是哪一处,都会发现你仿佛回到了老北京,看到了老北京的传统,体会到老北京的风貌。
每次逛庙会,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庙会的是食品街。
我不是想吃这里的美食,而是想看这里的手艺人。
你看,烤肉串的师傅,两只手各拿一串穿好的羊肉串,在烧得通红的炭火炉上,左翻一下,右翻一下,顷刻之间,飘来一股浓郁的香味儿,真是叫你垂涎三尺。
再看,捏面人的师傅,盘里放着不同颜色的面团,两只手拿着各色的面团捏来捏去,不一会儿,手上出现了一个“关羽”,再给他捏一把青龙偃月刀,真是威风凛凛。
我最喜欢的就是吹糖人,只见一位老爷爷先把糖浆插在细细的管子上,然后对着管子用嘴吹气,边吹变捏,一会儿捏个孙悟空,一会儿捏个猪八戒,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又好看又好吃。
庙会真的是北京人过年不可缺的一道风景啊!随着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更迭,北京的庙会越办越精。
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贸易交流、购物餐饮等为一体,既弘扬传统民族特色,又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使庙会成为一种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
如果你在春节来北京,千万别忘了逛庙会呀!。
地坛庙会时间地坛庙会是北京市丰台区地坛文化公园内的一项传统盛会,每年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居民前来观赏和参与。
该庙会往往在农历新年期间举办,时间一般从腊月二十九持续到正月十五,为期十七天。
这个庙会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京城乃至全国最有名的庙会之一。
地坛庙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地坛作为一个祭祀天地的场所,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逐渐成为了庆祝春节的活动之一,方便了民众的观赏和参与。
现在的地坛庙会已经成为北京市民过年时的必去之地,也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地坛庙会的时间安排非常丰富多样,各种传统文化表演和娱乐活动让人目不暇接。
庙会的开幕仪式通常是由一系列精彩的表演节目和祭祀仪式组成,整个庙会正式拉开了序幕。
接下来的几天中,庙会场地上会设立各种各样的摊位,出售着各种美食和特色商品,如糖葫芦、爆米花、灯笼等,吸引了大量人潮。
除了吃喝玩乐,地坛庙会也是北京市民收集年货和购买新春用品的好地方。
在庙会期间,有许多专门销售年货的摊位,如年画、年糕、年花等,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春节必备物品的需求。
此外,地坛庙会还会举办各种民俗活动,比如舞狮、舞龙、杂技表演等,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对于小朋友来说,地坛庙会更是一个充满趣味和惊喜的地方。
他们可以参加各种游戏和竞技活动,如打气球、投掷、抓娃娃等,赢取奖品。
还可以欣赏到有趣的杂耍和表演,如丑角表演、变脸等,全家人在庙会中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在地坛庙会期间,还会有一些民间艺术团体和歌舞剧团的演出,给人们带来了艺术和文化的享受。
这些演出往往在晚上进行,观众需要提前购买门票。
观看这些演出不仅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欣赏到优秀的艺术表演。
此外,地坛庙会还会邀请一些民间艺术和才艺表演团队到场展示,让游客们有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艺。
有的人会在庙会上表演民间舞蹈、书法、绘画、剪纸等,也有人会在摊位前拉二胡、弹古琴等,给庙会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总之,地坛庙会以其丰富多样的活动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成为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春节庆祝活动。
北京春节风俗庙会京剧表演随着春节的临近,北京各大庙会也开始热闹起来了。
庙会是中国传统的古老民俗活动,每年的春节期间,各大庙会都会迎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庙会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展示,还是北京市民与游客共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中,京剧表演作为庙会的一大亮点,吸引着众多观众的目光。
庙会上的京剧表演可以追溯到清朝,那个时候,在春节期间的庙会上常常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戏曲表演。
而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自然成为了庙会上的重要演出形式之一。
京剧是中国戏曲中的一朵奇葩,它融合了唱、念、做、打这四种基本功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演形式。
在京剧表演中,演员们以鲜艳的戏服出场,各具特色的脸谱让人一眼便能辨认出角色的身份。
演员们运用独特的唱腔、身段以及面部表情,将剧中的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
京剧在表演形式上注重唱腔和动作的配合,以及舞台艺术的精致布景,使得观众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戏剧的魅力。
庙会上的京剧表演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传统京剧经典剧目的演出,第二部分则是一些为庙会特别创作的小剧目。
这些小剧目通常会加入一些春节的元素,使得表演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口味。
而对于不熟悉京剧的观众来说,这些小剧目往往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庙会上的京剧表演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和游客的观看,还吸引了许多爱好京剧的人前来一饱眼福。
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它不仅在中国古代的宫廷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因此,庙会上的京剧表演也成为了许多人了解和接触京剧的重要途径。
参与庙会的京剧演员们经过长时间的排练,在庙会现场的临时舞台上,以高度专业的态度呈现精彩的表演。
不仅有长期在剧场表演的专业演员,还有一些在业余时间爱好京剧的城市白领、学生等群体,他们平时工作忙碌,但对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能够在庙会上展示自己的才艺。
这使得庙会的京剧表演更加多样化和生动化,也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并参与到京剧的传承中来。
祈福祈愿北京春节的庙会文化北京的春节庙会文化源远流长,是京城独有的传统活动之一。
每到农历新年,紫禁城、天坛、龙潭庙等地的庙会便成为了人们祈福祈愿的重要场所。
庙会文化既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也反映了人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信仰与期盼。
庙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进行宗教信仰、修身养性和祈福祈愿的场所。
在北京的春节庙会中,人们常常会祭祀神明,向神明祈求健康、平安、顺利等好运。
这些祈愿的仪式正是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祝福。
庙会活动更是富有浓厚的民俗风情。
在庙会上,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形式的文艺表演,如杂技、功夫表演、民乐演奏等。
同时,摊贩们也会在庙会上摆出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人们可以尝试各种传统小吃、欣赏传统手工艺品,并且还能体验到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
庙会的喧嚣与热闹,使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增强了对新一年的期待与祝福。
庙会文化在北京的春节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不仅是因为庙会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它与京城的历史、风俗、人文紧密相连。
庙会文化传承着京剧、曲艺、围棋、书画等丰富的文化元素,是人们了解京城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窗口。
庙会文化的丰富多样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文化选择,也丰富了春节期间的文化生活。
庙会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仍旧保持着它的独特魅力。
不仅吸引了大量本地居民前往,在篮球鞋等新年限定商品的推动下,也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前来体验和观赏。
正因为庙会文化不断更新,注入了更多的时尚元素,使得庙会不再仅仅是传统性的节日庆祝,而是成为了时尚的文化盛宴。
总而言之,祈福、祈愿是庙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庙会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元素与京城的历史风俗相互交织,使得北京的春节庙会独具魅力。
庙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保留了古老的传统,又融入了现代元素,为人们带来了更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在祈愿祈福的同时,庙会文化也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欢乐和美好。
让我们共同期待,每一年的春节庙会都会有不同的惊喜与体验,让我们在庙会的热闹中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息。
北京传统风俗-庙会
春节逛庙会是京城老百姓沿袭多年的习俗。
每当到了春节,北京都会举办庙会。
庙会是由古人的祭祀活动演化而来。
先人为了求得祖先及神灵的保佑,就在房屋里通过供奉与祭祀,与之进行对话。
为渲染气氛,人们还会演出一些歌舞,这就是庙会的前身。
庙会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地坛庙会始办于1985年,今年已经是第30届了,非常的热闹。
庙会里有许多美味的小吃、各式各样的表演、各种好玩的活动以及丰富的纪念品。
每次都让我流连忘返。
我们从地坛东大门入园。
今年的大门用喜庆的红色整个包围了,上面写着大大的“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几个字,门两边贴着两个门神,穿着古代的战袍,拿着兵器,威风凛凛,很有民族范儿和节日的气氛。
进入公园,里面的树上到处挂着红灯笼,福字宫灯,一派祥和热闹的节日氛围迎面而来。
周围有人如织,昨天刚下了雪,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大家的兴致,白的雪和红色的灯笼,更增添了一份别致的风景。
人们头戴各种特色小饰品,看节目、打游戏、吃小吃,买纪念品、自拍,个个兴致勃勃。
人很多,好多小朋友骑在爸爸的脖子上。
今年是羊年,也是我的本命年。
到庙会我就不停的寻找与羊有关的东西,各种造型的羊玩偶,山羊、绵羊、大角羊、喜羊羊、羊驼,到了东门,发现了一座三只羊的雕塑,三只羊簇拥着“30”这一数字,象征地坛庙会已经是30届了,红色与橙黄色的色调凸显出节日的喜气洋洋。
大家纷纷在雕像前拍照,我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旁边就是美食街,当然是小朋友们的最爱。
今年我吃了棉花糖、奶油炸糕、茶汤、灌肠;每次都觉得肚子太小。
吃着小吃,我看着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表演传统手艺-吹糖人:只见老师傅先拿出一块大小合适的糖团,把它捏成一个细长条,再从中间掐断,将其中一段的细端放在嘴里吹,另一只手捏出造型,最后用笔给糖人上色。
一个小糖人就这样做好了。
庙会真是一个欢乐祥和的好地方,我希望这欢乐的气氛一直持续下去,也希望大家一起来庙会感受节日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