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弹力》目标导引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1
3.2 弹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 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 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3. 理解形变概念,了解放大法显示微小形变。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教学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现常见的一些相互作用(推、拉、提、压、举等)。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其相互作用的共同点及本质。
学生活动:亲身感受推、拉、提、压、举等相互作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分析。
点评:列举实际问题分析现象,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并导人新课。
二、进行新课(一)弹性形变和弹力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实验(见教材P54图3.2-2和P55图3.2-3),提出弹性形变和弹性限度。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体会,归纳总结。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形变。
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点评:通过拉长和压缩弹簧,使学生认识弹性形变,并理解弹性限度。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推、拉、提、压、举等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活动:学生进一步分析归纳总结。
点评:结合对前面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师活动:实验讲解,学生观察思考,掌握方法。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体验观察微小形变的法,提高实验能力。
点评:观察微小形变,培养观察能力和掌握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教师活动: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弹力的方向。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弹力的方向。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第2节弹力导学案【教学目标】1.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
4.通过实验探究弹力和弹簧形变量的关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
5.了解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物理与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弹力、弹力方向、胡克定律【教学难点】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自主学习】一、弹性形变和弹力1.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做形变,有些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
(1)有时物体的形变很小,不易观察。
在如图所示装置中,一块三角形有机玻璃压在另一块有机玻璃上,发生的形变很小,肉眼不能看出。
但是,形变使有机玻璃内不同部位的光学性质产生了差异,让特殊的光通过时,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2)演示实验:如图所示,在一张大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M和N,让一束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到墙上,形成一个光点。
用力按压两镜之间的桌面,观察墙上光点位置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3)按形变能否恢复来划分,我们把形变分为形变(在弹性限度内)、形变。
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就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
2.弹力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弹力的施力物体是,弹力的受力物体是3.产生弹力的原因:施力物体发生形变是产生弹力的原因4.产生弹力的条件:二、几种弹力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与桌面相互挤压,书和桌面都发生微小的形变。
由于书的形变,它对桌面产生向下的弹力F1,这就是书对桌面的压力。
由于桌面的形变,它对书产生向上的弹力F2,这就是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如图所示。
2.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
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都,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或者指向受力物体。
接触面的判断方法:面与面,接触面;点与面,面为面;点与点,公切面。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32《弹力》教学设计1目录•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内容整合•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选择•课堂互动环节设计•实验探究活动安排•实验报告撰写指导•作业布置及检查反馈机制建立•课后拓展延伸活动推荐01教学目标与要求理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掌握胡克定律,能应用胡克定律解决简单的弹力问题。
了解弹力的方向,会判断弹力的方向。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弹力的产生条件及方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胡克定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弹力应用的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通过弹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实用性和价值。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弹力的概念、胡克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弹力的方向判断、胡克定律中形变量的理解。
02教材分析与内容整合教材内容概述弹力概念及产生条件介绍弹力的定义、产生条件、方向等基本概念。
弹力大小与形变关系阐述胡克定律,通过实例分析弹力大小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弹力应用介绍弹力在生活、生产及科技领域的应用,如弹簧、减震器等。
弹力基本概念弹力产生条件弹力大小计算弹力方向判断知识点梳理与归纳01020304包括弹力的定义、性质、分类等。
分析弹力产生的条件,如接触、形变等。
掌握胡克定律,能进行弹力大小的计算。
理解弹力方向与形变方向的关系,能正确判断弹力的方向。
如弹簧振子实验、形变与弹力关系实验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弹力概念。
相关实验视频搜集弹力在生活、生产及科技领域的应用案例,如汽车减震系统、弹性床垫等,引导学生关注弹力知识的实际应用。
弹力应用案例推荐与弹力相关的科普文章、学术论文等拓展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弹力知识。
拓展阅读材料拓展资源推荐03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选择03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了解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供依据。
《弹力》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
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
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
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采用了“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本教学设计特别强调了对实验的挖掘。
通过引入新课时设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学中的若干个演示实验的设计,特别是精心设计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变实验,使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强化创新的意识。
学生在互动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得探究的成功体验,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二、教材分析《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
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
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
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
三、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弹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与弹力有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能。
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
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
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必修一第三章 2、弹力(教案)一、教材分析《弹力》是人教版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教内容,本节习有关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为以后分析物体受力打基础。
二、教目标知识与技能:1、解弹力的概念,知道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条件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分析弹力的方向,能正确画出弹力的示意图3、解形变概念,了解放大法显示微小形变4能说出胡克定律的内容并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小变的实例,初步接触“放大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弹力与形变的关系以及据的准确记录,培养生锲而不舍的探究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三、教重难点:1弹力的产生条件2弹力方向的判断四、情分析:本节内容比较抽象,要根据生实际,多联系生的生活实际举例子,尤其是体会弹力的方向,对微小形变的演示,尽可能的让生自己参与,教师指导。
五、教方法:案导、讲授法、实验法六、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演示器材、案和课件2生准备:预习课本、做案,提出自己预习中的疑惑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引入教师指出,弹力与重力一样,是依性质而命名的一种力告诉生,本节课将围绕弹力展开对3个方面问题的讨论,以弄清弹力的由、弹力所遵从的规律(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1、研究问题1:什么是形变?教师指出,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问题的方法往往是从实验入手,从观察启步我们的研究也将这样进行关于什么是形变,将演示一组实验,请同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变和变发生的原因演示实验1:钢锯条在手的作用下弯曲演示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压短演示实验3: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演示实验4:铜片被弯成直角状演示实验 5:面团在重力作用下下坠,形状变演示实验 6:纸张被手揉皱引导生思考:上述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否普遍存在?比如,用手指按实验桌,桌面有形状变吗?请生再观察,观察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并讲解观察的方法——把微小效应“放大”的实验方法演示实验7: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演示实验8: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引导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状的改变引导生进一步思考:在实验中,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归纳出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它们属于两类情况: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外力停止作用,物体可恢复原状;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外力停止作用亦不再恢复到原状至此,对什么是形变的问题作一小结2、研究问题2:什么是弹力?这里安排4个演示弹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要求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注意弹力发生的条件演示实验9:弯曲的锯条将小球弹出演示实验10:压缩弹簧将与之相毗邻的物小车推出演示实验11:伸长着的橡皮筋将与之相连的物小车拉过演示实验12:扭转着的橡筋条使与之相系的螺旋桨转动根据实验现象,由生归纳出弹力发生的两个条件:(1)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施力物体必须发生了弹性形变教师指出,这是直接判断有无弹力存在的基本依据作出什么是弹力的结论3、研究问题3:弹力的方向、大小?以演示实验9~12中的弹力实验为据,逐一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由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指向施力物体形变恢复的方向的规律教师与生一起对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的方向作具体分析,使生一方面弄清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作为弹力的一种效果而得名,同时,掌握判断它们的方向所依从的规律对于弹力的大小,只需定性地了解与施力物体形变程度有关,不作详细研究,并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胡克定律的表达式:F=(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参看案)采取将弹力与上一节课过的重力作比较的方式,既总结了本课知识,又复习了前课内容最后,要求生们课后不仅要回忆本课到了哪些知识内容,还应体会本课研究物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五)发导案、布置预习九、板书设计1.形变2.弹力3.几种弹力的方向判断4.胡克定律5.练习十、教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发预习案,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
第二节弹力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弹力是接触力,本质是电磁力。
2.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3.知道什么是弹力,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4.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会确定它们的方向5.知道弹簧形变与弹力的关系,掌握胡克定律(二)过程与方法6.观察演示实验,把看到的现象与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细细体会弹力的产生。
7.通过观察桌面微小形变的演示实验,体会物理研究中的放大思想。
8.在实验中学会数据的处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在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把亲自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10.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1.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定2.胡克定律教学难点1.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教学过程设计思路:1、据上节内容复习形变概念;2、提问什么样的物体能发生形变及手压桌面、推墙是否有形变;3、演示实验:放大桌面微小形变;逻辑推理结合实验给出结论:任何物体均能发生形变;4、根据生活观察归纳总结出弹性形变与范性形变。
5、提问什么物体发生的弹性形变,演示手拉直弹簧引出弹性限度。
提问橡皮泥上放蚂蚁体会弹性限度;6、感觉体会三个实验,得出弹力概念,并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7、弹力产生的实验分析;8、通过让学生到黑板创作图,纠正物体同时受支持力与弹力的错误观点,总结日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从性质上讲均为弹力;9、弹力有无及弹力方向的判断;10、实验探究得出胡克定律并运动;11、提出疑问并总结弹力与四大基本作用力的有关系。
师: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大家还记得什么是形变吗?生:如果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变化,那么我们说物体发生了形变。
师:很好!大家都知道了形变的概念,那大家知道什么样的物体能发生形变吗?学生思考回答,大部分答案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能发生明显形变的物体师:刚才大家举了好多例子,那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用手去压桌面或推墙面,桌面和墙面会发生形变吗?生:不知道,看不出来。
第三章相互作用2 弹力【课前准备】【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问。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成正比。
4.针对实际问题确定弹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学生判断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
5.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力法。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牛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求知欲。
2.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弹力产生的条件、弹力的方向。
2.胡克定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1.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的判断。
2.弹力方问的确定。
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观察、思考、归纳【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导入】通过以上的观看,被压弯的撑杆恢复原状,使船离开河岸,跳板被压弯后恢复原状,把运动员弹起,形变的蹦床能把人弹起,拉满的弓能把箭射出,这些现象有哪些共同点?【回答】他们共同的特点这些物体都接触,并且都发生了形变,产生了力的作用。
【思考】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新课讲授】弹力一、弹性形变和力【演示】拉橡皮筋变长捏面人【思考】几个现象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回答】这么多的实验现象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它们或形状发生变化,或体积发生变化,即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变化叫形变。
【提问】橡皮筋被拉变长,挤压面团雕出弥勒佛,折纸变成玫瑰,根据形变的不同,物体发生的形状改变有哪些形式?【回答】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思考】这些现象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回答】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展示】三角形有机玻璃压在另一块有机玻璃上用力压桌面,刻度尺上光点位置变化【思考】这两个现象中也受到力作用,物体也会发生形变,但现象不特别明显,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现象不明显.三角形有机玻璃压在另一块有机玻璃上,发生的形变眼睛看不出,但不同部位光的性质不同,观察到不同部位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在一个大桌上放两个平面镜,用小型激光源发射激光照射平面镜M2,用力压桌面,让一束光依次被两面镜子反射,通过反光镜的放大原理可以看到在尺移动一定的距离。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三章第2节《弹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接触力的种类;(2)知道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区别与联系;(3)理解弹力的概念,初步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1)学会利用放大法观察物体受力发生的微小形变;(2)通过视频演示,随堂实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弹力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应用和意义,比如撑杆跳高、跳水等运动;(2)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关注物理学与社会、生活现象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弹力》部分。
2.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弹力是高中力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再次让学生体会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学习力学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弹性势能以及能量等做铺垫,在学习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有关弹力的知识,对弹性和塑性有一定的了解,并定义了弹力的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但没有明确给出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而且对弹力的概念的理解也不够深入。
四、重点难点1.重点(1)理解弹力的概念;(2)弹力产生的条件;(3)弹力方向的判断;(2)掌握放大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
2.难点(1)对弹力概念的理解;(2)弹力有无的判断;(3)对弹力方向的判断;(4)用放大法判断微小形变。
五、教学资源视频:撑杆跳高、跳水等体育运动视频用具:扁玻璃瓶(自带橡皮泥封口)、细玻璃管六、教学过程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了力的有关知识和重力,今天我们来学在上课前,请大家一起来观看(播放撑杆跳高、提出问题:请大家思考撑杆运动员和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能够借助撑杆和跳板跳得更远更认真观看视频,同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视频截图如下)通过视频,创设学习情境,激学习兴趣。
2 弹力
一览众山小
三维目标
1.理解形变的概念,了解弹力在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掌握利用假设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2.能够正确判断弹力的有无和弹力的方向,正确画出物体受到的弹力;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3.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
4.培养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体验显示微小形变的方法。
5.通过实验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物理规律的求知欲。
学法指导
对于常见的四种形变,应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直观地认识并得到四种形变的特点;对于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应该掌握两种方法:利用假设法判断及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对于压力、支持力、拉力,应该多结合实例,通过这些例子得到这三个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对于胡克定律,这是从实验中探究出来的规律,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解题时,关键是对形变量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