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 动物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310.50 KB
- 文档页数:5
关于犀牛的资料12
犀牛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被认为是地球上最具有原始气息的
动物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犀牛的资料:
物种和分布
犀牛分为两个主要物种:白犀牛和黑犀牛。
白犀牛主要分布在
非洲南部,而黑犀牛则主要分布在非洲东部和南部。
外貌和特征
犀牛有一个庞大而粗壮的身体,它们的体重可以达到数千千克。
它们的主要特征是宽大的嘴巴,用于吃植物。
而犀牛的背部则有一
个坚硬的角,它是由角质构成的,用于自卫。
行为和生活方式
犀牛通常是孤独的动物,它们在广阔的领地里寻找食物。
白犀
牛通常是草食性动物,而黑犀牛更多地吃树的叶子和树的枝条。
它
们会在水边休息和沐浴,以保持凉爽和清洁。
濒危状态
犀牛是一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
非法的犀牛角贸易是主要的威胁之一,因为犀牛的角据信具有药用价值。
森林的破坏和非法捕猎也对犀牛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犀牛,许多国家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这些举措包括加强执法力度,打击犀牛角的非法交易,并提供犀牛栖息地的保护。
此外,也有很多组织致力于犀牛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以上是关于犀牛的一些基本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关于犀牛的资料犀牛(学名:Rhinoceros)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哺乳动物之一,共有五种,分别为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和苏门答腊犀牛。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犀牛的分类、分布、生活性、保护状况等方面的内容。
一、犀牛的分类根据生物学的分类,犀牛属于哺乳纲犀牛目犀牛科,包括以下五种:1. 白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是最大的犀牛种类,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南部和中部地区。
2. 黑犀牛(Diceros bicornis):体型小于白犀牛,分布范围曾遍及非洲的广泛地区,但现在仅限于非洲东南部。
3. 印度犀牛(Rhinoceros unicornis):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单角犀牛,主要分布在印度和尼泊尔。
4. 爪哇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犀牛,目前仅存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5. 苏门答腊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分布在苏门答腊岛,是世界上最小的犀牛种类。
二、犀牛的分布犀牛原产于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由于人类活动、栖息地丧失、盗猎等因素,犀牛的分布范围已大幅缩减。
目前,白犀牛主要分布在非洲的南部和中部地区,黑犀牛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部,印度犀牛分布在印度和尼泊尔,爪哇犀牛仅存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苏门答腊犀牛则分布在苏门答腊岛。
三、犀牛的生活性犀牛为草食性动物,以草、树叶、树皮、果实等为食。
它们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草原、森林、山区等多种环境中,具有较强的耐热、耐渴能力。
犀牛通常单独生活,繁殖期会寻找伴侣。
它们的繁殖周期较长,孕期约为11-14个月,每胎通常产下一只幼崽。
四、犀牛的保护状况犀牛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主要原因是盗猎。
由于犀牛角在黑市上具有极高的价格,盗猎者常常为了获取犀牛角而对其进行滥杀。
此外,栖息地的丧失、与人类的冲突等因素也加剧了犀牛的生存危机。
为保护犀牛,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执法、设立自然保护区、推动犀牛角替代品的研究等。
犀角犀牛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
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仅次于大象体型大的陆地动物。
所有的犀类基本上是腿短、体粗壮。
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千克,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犀牛四岁成熟,每胎产一仔,一生也只能生5--6胎,故而繁育稀少,其寿命可长达50年以上。
世界上共有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等5种。
而这五种犀牛都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中的一类保护动物。
1、印度犀,又名:独角犀(《纲目》)。
体格粗壮庞大,体重仅次于大象、河马,身长约3.2~3.5米,肩高达1.8米。
头大,颈短,耳长,眼小,鼻孔大。
皮肤坚厚,除耳与尾外,完全无毛。
在肩胛、颈下及四肢关节处有宽大的褶缝,呈楯状,皮肤表面有很多疣状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带紫色。
雌雄兽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圆锥状,粗而不长,普通长约30~40厘米。
四肢粗壮,均3趾。
生活于亚热带的潮湿、茂密的丛莽草原。
独栖或两只同栖,夜行性,嗅觉、听觉强,视觉弱。
以鲜枝、嫩芽、竹、芒果等为食。
分布尼泊尔及印度北部。
2、爪哇犀,又名:小独角犀。
形与印度犀相似而较小。
皮肤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条褶上下完全连接。
本种仅雄兽有角,生于鼻端,角较小,长仅25厘米左右。
生活于热带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晒。
常独栖或雌雄同栖,以鲜枝、嫩芽、叶、竹类、芒果及无花果等为食。
分布爪哇。
3、苏门答腊犀,又名:双角犀。
体形最小,身长约2.4~2.5米。
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
雌雄兽鼻上皆有双角,前角长,后角短,纵列而生。
上唇不突出。
生活习性与上种相同。
分布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婆罗洲等地。
角呈圆锥形,自底部向上渐细,稍弯曲,长短不等,大者长达30余厘米。
《国宝大犀牛》国宝大犀牛简介国宝大犀牛是一种珍稀的动物,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它是一种巨大而强壮的哺乳动物,拥有厚重的皮肤和弯曲的角。
国宝大犀牛属于中等体形的犀牛种类,具有西部犀牛和白犀牛的特征。
外貌大犀牛的身体长约4-5米,肩高1.7-2米,体重在2-3.5吨之间。
它们有着厚实的皮肤,呈灰色或褐色,可以有效保护其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
国宝大犀牛的角长约60-90厘米,弯曲向后,并且可以用于自卫和争斗。
它们有着短而粗壮的四肢,适应在丛林和平原中奔跑和行走。
栖息地国宝大犀牛栖息在亚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地。
它们主要生活在草原、森林和沼泽地带,以过滤式的食草为主要食物来源。
不过,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非法狩猎的威胁,国宝大犀牛的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
保育措施许多国家和组织正在努力保护国宝大犀牛。
国际上的相关法律对非法狩猎和贸易提供了严厉的惩罚,并且实施了严格的限制和监管。
此外,保护区的建立和栖息地恢复计划也在不断推进。
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使得大犀牛的数量逐渐稳定,并有望在未来得到有效保护。
意义与价值国宝大犀牛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帮助维持植物的平衡和繁衍。
同时,大犀牛也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吸引着许多人前往它们的栖息地观赏和保护。
保护国宝大犀牛不仅是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关注和尊重。
结论国宝大犀牛是珍稀而宝贵的动物,我们应该加强保护措施,防止它们面临灭绝的威胁。
只有通过国际共同努力,加强保护和恢复栖息地,我们才能确保国宝大犀牛得到长久的生存和繁衍,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
犀牛知识点总结一、分类犀牛科(Rhinocerotidae)是由猛犸科(Rhinoceratidae)分化出来的,它包含有一种以及进化出来的5属16种动物。
犀牛亚科(Rhinocertinae)最早源于东亚,鼻角类的3种化石表明了独自的气候环境与种群分化空间。
非洲犀牛属于奇蹄目偶蹄类,是猛犸目奇蹄类的后代。
非洲犀牛有两种:长角犀牛(Ceratotherium simum)和黑犀牛(Diceros bicornis)。
亚洲犀牛则包括三种:印度犀牛(Rhinoceros unicornis)、苏门答腊犀牛(Dicerorhinus sumatrensis)、爪哇犀牛(Rhinoceros sondaicus)。
二、外貌特征犀牛长有厚重的皮褶,颈部和背部有一条长长的角,它是一种中型动物,身体强壮,脚短。
非洲犀牛的皮肤较为光滑,颜色为灰褐色或者淡灰褐色,黑犀牛皮肤较为粗糙,颜色为灰褐色或者深灰褐色。
角是犀牛最醒目的特征,而且角的性质与生长过程对犀牛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生活习性犀牛通常以草本植物为食,日间活动,夜间休息,是一种以草本植物为食的草食性动物。
非洲犀牛主要栖息在开阔的草原和稀树丛地带,而亚洲犀牛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和稀树丛地带。
犀牛的行为活动主要包括:觅食、休息、排泄、觅水,四大类。
犀牛日行活动时间较长,大约一天中有16小时左右,一天基本上是多次(约4次)短停和短行活动。
在一天活动中,中间休息时间较多,其主要原因是犀牛以晨、昏间活动为主。
犀牛主要依赖视觉、听觉和嗅觉来觅食和保护自己。
犀牛的觅食和行动方式又是从草原动物慢慢演变而成,主要的觅食时间集中在白天的早晨和晚上,主要的觅食时间上午有2次、下午有3次,黄昏时又有一次活动的觅食时间。
犀牛觅食主要是为了防止肠胃肠胃功能出现问题,确保每天摄入充足的植物性食物。
四、繁殖犀牛是一种早熟的动物,通常在3到5岁时性成熟,开始繁殖。
犀牛的繁殖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自然环境下自然繁殖,一种是在动物园通过人工控制进行繁殖。
犀牛1 犀牛介绍 英文名称:Rhino 拉丁学名:Dicerorhinus 犀牛是陆生动物中最强壮和体形最大的动物之一,也是当今第二大陆地动物。
约5千6百万年前犀牛的祖先就已出现,现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牛(西非亚种2011年11月10日正式宣告灭绝)、白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爪哇犀牛(2010年被偷猎者猎杀的越南爪哇犀牛,可能是世界最后一只)等5种。
而这五种犀牛都属于《华盛顿公约》附录中的一类保护动物。
黑和白犀牛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它们是非洲的义务消防员,看到火苗就会去扑灭。
在繁殖和哺育幼崽时期,犀牛会变得相当警惕,闻到一点异常气味或异常声音就会进入战斗状态,此时犀牛会攻击一切踏入它领地并可能对它构成威胁的生物视为敌人,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冲向“敌人”,残忍的杀死“敌人”或者将其赶出其视线范围。
千百年来,因为贪图犀牛角而死的人数有千计。
它们体长2.8-5米,肩高1.3-2.1米,重1000-5000公斤,是现存仅此于大象的第二大陆生动物。
犀牛脚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长在鼻子上,一般为60-100厘米;白犀的角最长可达158厘米。
犀牛角是犀牛的最主要特征,虽然是它们最厉害的武器,但却是由毛发构成的,不属于骨骼,在折断后可以再生。
因此,在犀牛死亡之后,犀牛角也会随之逐渐消失。
它们胆小,爱睡觉,喜独居,小牛犊十分依恋母亲。
犀牛的皮肤虽很坚硬,但其褶缝里的皮肤十分娇嫩,常有寄生虫在其中,为了赶走这些虫子,它们要常在泥水中打滚抹泥。
但有趣的是,有一种犀牛鸟经常停在犀牛背上为它清除寄生虫。
犀牛在自然界里没有任何天敌,却因为犀牛角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所以自古至今他们始终受到人类的大肆捕杀,犀牛的数量已经非常稀少,5种加起来只有2万7千多多头,目前被全部被列为国际保护动物。
但即便如此,每年惨遭偷猎者杀害的犀牛也始终在200-400头左右。
此外,犀牛的厚皮也有很高的价值,在古代常被用作制作士兵的盔甲,它们的血和肉也可入药。
犀牛的外貌特征描写
犀牛是一种大型草食性动物,体型壮实,长有厚重的皮肤和角质的犬齿。
以下是犀牛的外貌特征描写:
1.体型:犀牛体型巨大,高度能达到2米左右,重达数吨,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
2.皮肤:犀牛的皮肤异常厚重,覆盖着角质化的鳞片。
这些鳞片可以有效地保护犀牛不受损伤,并且可以帮助犀牛维持体温。
3.角质:犀牛有一对巨大的角质犬齿,位于它的鼻子上面。
这对犬齿可以达到数尺长,极度坚硬。
4.形态特征:犀牛的头部短而宽大,嘴巴较长,四肢粗大,尾巴短小。
身体通常呈灰褐色,有时候会有斑纹。
5.眼睛:犀牛的眼睛很小,几乎完全隐藏在皮肤下。
牠们的视力一般不是很好,但嗅觉和听觉都非常敏锐。
总的来说,犀牛的外貌特征非常强壮、坚硬,给人一种形象高大、堅毅的感觉。
关于犀牛的资料
犀牛是目前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严重受威胁的动物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犀牛的基本信息:
分类和物种
- 犀牛是哺乳动物。
- 目前有五种不同的犀牛物种:非洲白犀牛、非洲黑犀牛、印度犀牛、苏门答腊犀牛和婆罗洲犀牛。
-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所有五种犀牛都被列为濒危物种或受到极度威胁。
特征和性
- 犀牛在体型上非常庞大,体重可达到数千公斤。
- 它们通常有一个大而扁平的脑袋,和一个或两个角。
- 犀牛是草食性动物,以草、植物叶子和树木为食。
- 由于它们的食量庞大,犀牛每天需要摄入大量植物。
面临的威胁
- 犀牛的天敌主要是人类。
- 犀牛的角非常有价值,被用于制作传统药物或装饰品。
- 因此,非法狩猎和偷猎是犀牛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 犀牛也面临栖息地丧失和破坏的问题,导致它们无法正常生活和繁殖。
保护措施
- 国际社会和各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犀牛。
- 这些措施包括增加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狩猎和走私活动。
- 保护机构还致力于保护犀牛的栖息地,并进行繁育计划,提高犀牛种群数量。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了解犀牛的一些基本知识和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如需更详细的资料,可以考虑查阅可靠的学术资源或咨询相关专家。
犀牛
犀牛是哺乳类犀科的总称,主要分布于非洲和东南亚。
是最大的奇蹄目动物,也是仅次于大象体型大的陆地动物。
所有的犀类基本上是腿短、体粗壮。
体肥笨拙,体长2.2~4.5米,肩高1.2~2米;体重2800~3000千克,皮厚粗糙,并于肩腰等处成褶皱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或大部无毛;耳呈卵圆形,头大而长,颈短粗,长唇延长伸出;头部有实心的独角或双角(有的雌性无角),起源于真皮,角脱落仍能复生;无犬齿;尾细短,身体呈黄褐、褐、黑或灰色。
犀牛是哺乳动物,形状略像牛,皮粗而厚,多皱纹。
角生在鼻上,产于印度一带的只生一只角,产于非洲的有两只角,可做器物,亦可入药(通称“犀牛”)。
犀牛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口鼻——一只或两只纤维化角
质素大角。
犀牛用它们那醒目的角来与敌害作战,保护幼崽不受猎食者伤害,或引导它们的幼崽觅食,还可以用它将粪便堆成堆,做成有气味的标记。
犀牛角在亚洲传统医药领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种需求使成千上万的犀牛遭到盗猎,现在,全部五个品种都面临灭绝的危险。
今天,非洲野生犀牛已不到15000头,亚洲还不到3000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