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山茶离体快繁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云抗10号良种茶的离体快速繁殖
李福元;李福国
【期刊名称】《植物生理学通讯》
【年(卷),期】1997(33)4
【总页数】2页(P272-273)
【关键词】茶树;繁殖;离体繁殖
【作者】李福元;李福国
【作者单位】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保山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71.101
【相关文献】
1.大叶茶良种云抗10号 [J], 李光涛
2.“云抗10号”成云茶最大当家品种 [J],
3.国家级良种--福云六号在皖的栽植与繁殖推广 [J], 彭勇
4.良种甘蔗的离体快速繁殖技术 [J], 黄麒参;陈玉生;洪向平
5.福云六号杂交良种茶在我场表现良好 [J], 欧阳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三章植物离体快速无性繁殖技术和脱毒培养技术第一节、植物离体快速繁殖技术一、植物离体快速无性繁殖的概念及其意义1 概念离体无性繁殖:指利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植物离体培养,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遗传性一致的个体的方法,又称“离体繁殖,快速无性繁殖、微型繁殖”。
试管苗:由离体无性繁殖获得的植株称试管苗。
无性系:指有同一个体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一个群体,它们的遗传背景基本一致。
2 应用(1)用来加速难繁殖和繁殖速度慢的植物的繁殖。
(2)无病毒苗木的繁殖。
(3)用于某些杂合园艺植物的繁殖。
(4)用于需要加速繁殖的特殊基因型。
二、植物离体快速无性繁殖的特点1 优点(1)首先体现在一个“快”字上。
(2)可人为控制条件,不受大自然的干扰(3)快速培养脱毒苗。
2局限性(1)一些植物快速无性繁殖技术的某些环节还没有突破。
(2)要对其成本、技术等进行估算。
(3)随继代次数增多,培养材料的分化能力下降。
三、离体无性繁殖中器官的发生形式1 不定芽型2器官型3器官发生型4类胚体发生型5原球茎型四、离体无性繁殖的程序•无菌母株的制备•茎芽的增殖•诱导生根•炼苗•再生植株的鉴定五、植物组织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1褐变(1)褐变褐变:指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由培养材料向培养基中释放褐色物质,致使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培养材料也随之慢慢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2)克服褐变的方法选择适宜的外植体(幼嫩材料、春季取材)改善营养条件(连续培养)在培养基中加入一些附加物2污染(1)特点:细菌污染的特点在培养材料附近出现黏液状菌斑,一般接种1-2天一5可发现。
特别应注意一种呈乳白色的细菌污染,这种细菌为芽孢杆菌,外被荚膜,耐高温,一般灭菌剂难以杀死,可随培养材料、用具传播,可出现在培养基表面,也可呈滴形云雾状存在于培养基内,发现及时淘汰,并对用过的器具严格高温灭菌。
真菌污染的特点培养基上长霉,一般接种3-5天就可先,霉的颜色有黑、白、黄等,真菌污染的特点是污染部分有不同颜色的霉菌,接种3天,有时多达10天才能表现。
云南山茶茶栽培管理方法云南山茶花是著名的园林观赏树种,其园艺品种经过世世代代的栽培,形成了对水、肥、土壤、气候等环境生态因子的特殊要求,下面结合云南的气候特点,谈谈云南山茶花的栽培管理方法。
1栽培管理1.1育苗云南山茶种子通常9~10月份成熟,种子含脂肪较多,需即采即播,如不及时播种,则应沙藏。
播种前可先浸种,充分吸水至种皮膨胀再播种,可提高发芽率。
幼苗适应性差,需遮阳。
云南山茶是深根性植物,主根直而发达,要提高移栽成活率,需当年播种,当年移栽。
1.2栽培方式1.2.1盆栽根据幼苗不同长势配不同的花盆。
上盆时,先用瓦片2~3片,置于盆底排水孔上,上面铺垫一层粗烂土或陶粒等,再加上羊、牛角碎片等骨料基肥,基肥层一般不超过盆高三分之一。
在基肥层上面加入有机肥如腐熟猪粪,最后加入细红土覆盖,植株栽植避免根系直接接触有机肥,在根系四周放入混有腐叶及骨料的中粒土,并将士捣实,再盖上混有腐叶土的细土,最上层铺碎瓦片作保护土层。
盆栽需每隔2~3年换盆1次,换盆时间以新枝木质化并略转褐色时为宜。
过迟换盆会影响花芽的分化,过早则会影响新枝的生长发育。
换盆前1~3天停止浇水,使盆土干燥,便于“脱盆”。
脱盆时尽量保证土球完整性,并清除底部的害虫及烂根、病根。
盆土pH为5~5.5左右较好。
1.2.2露地栽植选择避风、半阴环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壤pH值合适的地块。
种植时依据植株大小挖穴,加入骨料基肥后,加一层素土,再放入植株,四周加入骨料及腐叶土的混合土,并将土层踏实,在穴周垒起土埂,以便浇水。
1.3温度云南山茶花最适宜的生长发育温度为18~24℃,超过32℃,生长受抑制;在-5℃以下则发生冻害。
不同品种的云南山茶花对低温的抵抗力有差别,如麻叶桃红、牡丹茶、恨天高、童子面等就特别不耐寒,0℃时花蕾就会脱落,在栽培过程中要注意采取相应的降温防冻措施。
1.4浇水盆栽云南山茶花,土壤要求保持一定的湿度,实践中,常用手指敲打盆壁,土干则音较脆,土湿则音较闷实。
植物组织培养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技术,它能够实现植物的快速繁殖、脱毒和基因转化。
在植物学研究和植物育种领域,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本文将深入探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快繁与脱毒技术及其应用,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重要领域。
1. 快繁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快繁技术是指利用植物体的一小部分组织或细胞,通过体外条件培养,实现植物的快速繁殖。
这种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繁殖速度,缩短繁殖周期,是进行新种质创制、遗传改良和疫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快繁技术的主要方法包括离体培养、愈伤组织培养和微繁殖等。
1.1 离体培养离体培养是将植物体表层(如幼叶、幼茎)或内部组织(如胚乳、子叶)分离出来,移入含有适当营养盐和植物生长调节物的培养基中培养。
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和添加合适的植物生长激素,可以诱导组织分化和再生形成新植株。
1.2 愈伤组织培养愈伤组织是植物在受到外界刺激或损伤后,经过细胞分裂和组织再生形成的一种未分化的组织。
愈伤组织培养是利用这种特殊组织进行快速繁殖的一种方法,通过控制培养条件和添加植物生长调节物,可以诱导愈伤组织再生形成新植株。
1.3 微繁殖微繁殖是利用植物的微小芽或胚珠进行快速繁殖的方法。
通过培养条件的控制和植物激素的添加,可以诱导微小芽或胚珠快速生长并形成新植株。
2. 脱毒技术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由于植物体内可能携带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因此会影响到组织培养的效果。
脱毒技术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出现的一种重要技术。
脱毒技术能够有效地清除植物体内的病原体,提高组织培养的成功率和繁殖效率。
2.1 生物脱毒生物脱毒是利用生物制剂对植物体内的病原体进行清除的方法。
通过培养环境中添加含有特定菌株或真菌的生物剂,可以促进植物体内病原体的清除和组织的健康再生。
2.2 生理脱毒生理脱毒是利用植物自身的生理代谢特性进行脱毒的方法。
通过调节培养条件和添加特定的营养物质,可以激活植物的生理代谢活性,加速病原体的清除和组织的再生。
云南山茶花小砧全叶枝接快繁技术要点云南山茶花久负盛名,享誉海内外,至今有1 500余年的栽培历史。
云南山茶花花大色艳、树型优美、品种繁多,受到各国园艺界和茶花爱好者的高度赞赏和一致好评。
1983年,云南山茶花成为昆明市市花,30多年来,云南山茶花在云南省乃至全国多地广为栽培。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云南山茶花逐渐从园林走向家庭,成为家庭花卉的主要品种,但目前云南山茶花扩繁系数较低、植株规格较差,无法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云南山茶花小砧全叶嫁接快繁技术项目是云南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可快速繁殖大批量的云南山茶花苗木,投入成本较小,为云南山茶花苗木资源的应用和储备提供保障。
1云南山茶花的特征云南山茶花为多年生常绿乔木,株高可达18 m以上,园艺品种经过世代自然杂交和人工驯化和选育,花型丰富、色彩艳丽、品种繁多,花期自11月中旬至翌年4月。
云南山茶花对立地条件要求较严,喜疏松、排水良好的弱酸性土壤和半荫半阳避风环境,忌低洼积水,怕强风。
最适宜温度为18~24℃,温度低于零下5℃时植株即受冻害,高于36℃时,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抑制。
2云南山茶花的繁殖方法2.1播种繁殖云南山茶花播种繁殖技术主要指培育新品种和培养砧木。
播种繁殖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可大量生产苗木,实生苗根系完整,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抗逆性。
但大多数云南山茶花园艺品种花朵雄蕊和雌蕊多数瓣化,丧失结果能力,无法采用播种繁殖技术。
2.2嫁接繁殖云南山茶花的嫁接方法一般包括靠接和芽接。
传统靠接成活率高、成苗后树型美观、植株健壮,嫁接成活后在次年春天即可开花,但靠接方法操作较为复杂,嫁接至成活周期长,繁殖材料消耗大,嫁接后的管护要点比较繁琐,管理成本高,不利于规模化批量生产。
芽接是采用一叶一芽接穗进行嫁接繁殖,其优点在于操作简便,节省繁殖材料,嫁接成活时间较短,繁殖场地不受限制,但小砧芽接繁殖出的植株较小,伤口愈合慢,且成活率较低,不适合茶花小苗的大量扩繁。
云南山茶离体快繁技术
云南山茶以花大色艳、树姿优美闻名天下,但种苗繁殖一直以来采用传统靠接方式,因繁殖系数低、成本高,严重阻碍云南茶花的产业化发展。
云南山茶离体快繁技术具有繁殖系数高、便于工厂化生产、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等特点。
以多年生单瓣云南茶花、油茶为砧木进行高枝换接,还可大批量快速生产云南山茶大苗。
嫁接时间:
宜在2月至3月或5月至6月进行嫁接。
嫁接场地:宜选择有遮阳网的封闭塑料大棚,遮阳网透光率为60%至70%,棚温≤35℃,湿度约90%。
砧木选择:选择普通油茶及华东山茶作砧木,品种有‘白秧茶’、‘红露珍’、‘狮子笑’、‘耐冬’及‘腾冲红花油茶’等。
宜选择3年以上、健壮、粗度≥2厘米、生长旺盛、无病虫害的容器苗,亦可选择多年生植株作砧木进行高枝嫁接。
接穗采集:在母树上选择生长健壮、有3个至5个饱满芽的木质化或半木质化枝条作为接穗,接穗剪下后立即放入装有清水的容器中或用湿毛巾包裹。
嫁接时将所选接穗上的每个叶片剪去约2/3。
嫁接方法:嫁接有劈接和插皮接,两种方法完成嫁接后均需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并套塑料袋。
劈接是在砧木离地径处8厘米至10厘米处切断,从断面中间切开砧木深约2厘米至3厘米,接口两端各插入1个接穗,对齐形成层后包锡纸绑扎。
插皮接则是将砧木离地径处8厘米至10厘米处切断,在断面一侧沿干纵切一刀至木质部,长约2厘米至3厘米,剥起皮层插入接穗包锡纸绑扎,每株可插皮接两三个接穗。
接后管理:适时浇水,保持基质湿润,雨天注意排水;嫁接30天后及时取下或划破塑料袋,叶面喷施0.1%磷酸二氢钾加0.1%硫酸铵混合肥;嫁接75天至100天后逐步将大棚的塑料膜揭除,保留遮阳网,揭膜30天后解绑并逐步进行露天养护。
移植:
云南山茶一般每两年在5月至10月期间移植一次。
选择避风、向阳、地势平坦、排灌条件良好、交通相对便利的场所进行整墒移植。
墒面宽1米至1.2米,高15厘米至20厘米,墒间距40厘米。
容器可选用美植袋、硬质塑料袋、瓦盆。
第一次移植,宜选用16厘米×16厘米或18厘米×18厘米规格的容器;以后换盆及离体嫁接苗移植,宜选择直径约为1/3苗高的容器。
换盆:换盆前两天停止浇水,将移植苗取出,保持土球原状;换盆时在选择的容器内用瓦片上下交错垫盖盆内底部排水孔,而后铺垫3厘米至5厘米厚的基质,将取出的苗木置于容器中间,土球上表面宜低于容器口2至3厘米,装填基质固定土球,基质略高于原土球表面。
基质宜按腐殖土:松毛土:珍珠岩=2:4:1或红土:腐殖土:沙=3:3:1的比例配制,pH值以5.5至6.5为宜。
景观大苗可用沙质红土作基质。
完成换盆后将其整齐摆放于墒面上,浇透定根水,叶面每天喷雾2至3次,置于荫棚下养护,喷雾增湿,30天后逐渐揭棚。
大田移栽:
移栽场所选择避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土壤pH值在5.5至6.5之间、有一
定遮阴条件的地块。
时间以5月至10月为宜,移栽株行距0.3米至0.5米×0.3米至0.5米。
小苗培养至地径2厘米至3厘米时,进行第一次移栽,株行距1米至1.2米×1米至1.2米;培养至地径5厘米时,株行距调整为2米至2.5米×2米至2.5米。
带土球移植:种植穴(沟)规格宜比土球加宽约40厘米,加深约30厘米,口径和底径的大小一致。
将挖出的土加入普钙、农家肥或腐殖土等并充分拌匀作为回填土待用。
在种植穴(沟)先放入数块牛、羊角碎片,铲入与牛、羊角末、腐熟有机肥拌均的混合土,加入约5厘米厚的红壤,植入苗木回土压实,围垒树盘,浇透定根水。
定植后对枝叶进行轻修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