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中考物理总复习教学案(二)--声现象和热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7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2)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3)了解声音与生活、科技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运用对比分析法,研究声音的特征;(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声音的应用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提高环保意识,关注噪声污染;(3)认识声音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2)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声音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声音传播的动态过程;(2)声音特征的相互关系;(3)声音技术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发学生思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声音产生的条件;(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
3. 声音的传播:(1)教师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声波的传播特点;(2)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
4. 声音的接收:(1)教师介绍人耳的结构和听觉原理;(2)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声音如何被耳朵接收。
5. 声音的特征:(1)教师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2)学生通过实验或听觉练习,体验并区分声音的三个特征。
四、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声音相关知识;2. 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举例说明声音的应用和影响;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声音与科技的关系。
六、声音与科技1. 教学内容:(1)了解声波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超声波、次声波等;(2)学习声音信号的数字化处理,如音频文件压缩、回声消除等;(3)掌握声音技术在通信、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教学目标: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条件。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第一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
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感受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2.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声速的变化。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
2. 描述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第二章:声音的特性1. 音调:频率与音高的关系。
2. 响度:振幅与声音的强度。
3. 音色:波形的特征。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作业与练习:1. 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分析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第三章:声音的应用教学内容:1. 声音的反射:回声与混响。
2. 声音的吸收:吸音材料的应用。
3. 声音的利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
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现象。
2. 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反射和吸收的原理。
2. 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学综合练习1. 声学基础知识综合复习。
2. 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声学知识的自测。
2. 讲解声学问题的解决步骤。
作业与练习:1. 完成声学知识自测题。
2. 分析并解决声学问题。
第五章:声学与生活教学内容:1.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声学与环保。
教学活动:1. 讲解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讨论声学与环保的关系。
作业与练习:1. 列举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分析声学与环保的关联。
第六章:声学基础知识扩展教学内容:1. 人耳的听觉范围和听力感知。
复习单元二、声现象热现象总第教案教学目的:1.知道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知道声音在15O C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乐音的三要素。
4.知道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5.知道温度及摄氏温度。
6.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7.知道熔化与凝固现象及其吸、放热特点和熔点。
8.知道蒸发现象及其吸热特点和影响其快慢的因素。
9.知道沸腾现象和沸点及其与压强的关系。
10.知道液化现象。
11.知道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1.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2.常用温度计的原理及使用;物态变化中的熔解、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以及产生的条件。
难点:1.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2.海波的熔解演示实验,晶体、非晶体的熔解和凝固过程的图象。
教学类型:复习课课时:总4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1.知识点复习:声现象2.要点点拨:(一)声现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快,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音调:人们感到的声音的高低,决定于频率;响度:声音的大小,决定于振幅;音色:声音的特色,不同振动体,音色不同。
噪声的定义,减弱噪声的确良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二)热现象:(1)温度与温度计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冷热程度是一个比较含糊的说法,因人的感觉不同而有差异,常常是不准确的。
要准确地测量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摄氏温度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是摄氏温度的一个单位,叫做1摄氏度。
摄氏度用符号℃来表示。
在0℃以下和100℃以上的温度用1℃间隔的同样大小向外扩展。
摄氏温度用符号t表示。
在0℃以下的温度写法、读法要特别注意。
东北地区十一月份的平均气温记作“-18℃”,应读作“零下18摄氏度”或“负18摄氏度”,而不能读作“摄氏18度”。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3. 声音的接收:人耳与听力保护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现象的应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2. 难点:声波传播规律、声速的计算以及声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奇妙。
2. 讲解声音的产生,介绍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3. 演示声音的传播,如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人耳的构造和听力保护知识。
5. 介绍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6. 讲解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实例,如电话、声纳等。
7.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9.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理解程度。
10. 课后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声现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声波发生器、扬声器、水槽、尺子等。
3. 辅助材料:PPT、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2)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3)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声音的特征;(3)运用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2)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3)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 难点:(1)声音传播的动态过程;(2)声音特征的数学表达及其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特征,引发对声学知识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1)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振动产生声音;(2)展示实验,观察物体振动时的声音;(3)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
3. 声音的传播:(1)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介质传递声音;(2)展示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水中的传播;(3)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4. 声音的接收:(1)讲解人耳接收声音的原理;(2)展示实验,观察人耳对不同频率、响度的声音的反应;(3)引导学生思考,了解声音接收的局限性。
四、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知识点;3. 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声音特征的掌握情况;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是否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1. 音调:定义: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
实验:通过改变物体振动的频率,观察音调的变化。
练习:分析不同乐器的音调变化,理解音阶的形成。
2. 响度:定义: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与振幅和距离有关。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声速、音调、响度等基本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
3.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声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乐器的音色和音量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三种介质的传播特点声波的叠加和干涉3. 声音的接收耳朵的结构和听觉原理声音的放大和降噪4. 声速声速的定义和计算声速与介质温度、压力的关系5. 音调和响度频率、波长与音调的关系振幅、距离与响度的关系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现象的奥秘。
2. 利用实验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波的传播和接收。
3.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了解声现象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采用小组讨论和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扬声器、麦克风、声级计、音叉等。
2. 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相关动画和实验视频。
3. 网络资源:关于声现象的科普文章和科研进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声速、音调和响度实验的操作和分析能力。
3. 小组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报告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4.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点的掌握。
六、教学内容6. 声波的特性波长、频率和振幅的概念与关系声波的衍射、折射和反射现象7. 声音的数字化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化音频文件格式和采样率8. 声音与振动振动的基本概念和测量乐器的振动原理和音色控制9. 噪声控制噪声的分类和测量降噪技术和噪声控制的应用10. 声学应用回声定位和声纳技术声音在医学、建筑和娱乐等领域的应用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声学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声现象在实际中的运用。
2. 利用软件工具进行声音的数字化处理,让学生亲身体验信号转换过程。
3. 结合实验,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声波的衍射、折射和反射现象。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2章节(课题)名称声现象复习(二)学时 1总课时14三维目标知识技能复习目标: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3、超声波、次声波以及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5、乐音的三要素6、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7、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过程方法1. 通过复习,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乐音的特性。
2.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学生特征分析一些学生往往认为音调高是响度大,音调低就是响度小。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本章知识的重要是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复习提问点教学难点是音调与音响的区别是如何确定噪声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复习引入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人们通过语言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令人生厌的噪声分散人的注意力,影响工作,妨碍休息,甚至影响人的健康。
中国古代声学的产生是与乐器的制造密切相关的。
石制的磬、陶制的钟、芦管编排的苇龠、土制的埙等等,在远古时代就有了。
夏商时期,已有了铜制的铃、钟、编钟、皮制的鼓。
在乐律方面,半音是在商代产生的,七律音阶是在周初出现的。
所以,后来由传教士把中国人朱载堉发明的十二平均律介绍到欧洲时,欧洲人音乐家、小提琴家、声学家都惊动一时,他们简直把朱载堉当做“神”来看待。
各种物体的共振现象及其应用是中国人在声学上大量发现之一。
课本阅读材料中提到的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也都是古代中国人利用声学原理创造出来的奇迹。
教师运用这些历史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复习提问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宣扬创新精神。
本章讲述的是一些声学的初步知识。
讲述的内容有声音的发生的传播、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与生活、科技等领域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固体、液体、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例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传声的原理声速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 声音的接收人耳的结构与听觉原理声音放大与传递的技术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影响因素5. 声音与生活噪声控制与环境保护声波在医疗、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过程;声音的特性。
2.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原理;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特性。
3.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声音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实验或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或讨论,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3. 学习声音的传播:讲解空气、液体、固体传声的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
4. 了解声音的接收:介绍人耳的结构与听觉原理,探讨声音放大与传递的技术。
5. 研究声音的特性:通过实验与分析,让学生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区分。
6. 声音与生活: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声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意义。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声现象的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演示:利用实验模型、图示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声音概念。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声现象。
二、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原理2. 音调和响度的区分3. 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奥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实验器材:声源(如鼓)、接收器(如耳朵)、测量工具(如尺子)等3. 生活实例素材教案内容: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展示实验:鼓声的产生。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展示实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二、声音的三个特性1. 音调讲解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展示实验:不同频率的声音。
2. 响度讲解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展示实验:不同振幅的声音。
3. 音色讲解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波形越复杂,音色越丰富。
展示实验:不同波形的声音。
三、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 讲解声学在通讯、音乐、建筑等领域的应用。
2. 分析生活实例:电话通讯、音响设备、隔音措施等。
四、课堂练习1.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知识。
2.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运用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关键点。
2. 强调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复习课堂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布置练习题,提高学生对声学的应用能力。
六、声音的反射和折射1. 声音的反射讲解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展示实验:声音在墙壁上的反射。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第二章声现象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复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复习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性:复习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4. 声音的应用:复习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噪声控制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振动的弦、声源等)。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话通讯,引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理论讲解:使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的基本原理。
3. 实验演示:进行声现象的实验演示,如振动的弦产生声音,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声音的产生。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声音传播的速度和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5. 练习与解答:给学生发放随堂练习题,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6. 应用拓展:介绍声音在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回声定位、噪声控制等。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振动→ 声音2. 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 声速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4. 声音的应用:回声定位、噪声控制等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答案: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请说明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方式。
答案: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3. 请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
答案: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由振幅和距离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由波形形状决定。
2010届中考物理总复习教学案(二)--声现象和热现象一、学习指导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源: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就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物体只要振动,就一定会发出声音,但这声音人耳不一定都能听得到.(2)声源振动发出的声音,需要有介质来传播.介质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中不能传声.(3)声速:声音传播的速度叫声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相同.通常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除此以外,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即使在同一种介质中,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声速也是不相同的.(4)回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若遇到高大障碍物,会被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人耳要能区分清楚原声与回声,其间隔时间必须在0.1秒以上.这就是说,人耳在听到原声的0.1秒以后才听到的回声是能区别清楚的,若在0.1秒以内,则不能区分原声与回声.回声有许多重要应用,例如可以用来测水的深度、测高大建筑物的距离.2.乐音的三个特征(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发声体振动的越快,即频率越大,音调则越高,发声体振动的越慢,即频率越小,音调则越低.(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除此以外,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3)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所决定的,它是声音的品质.我们根据不同的音色,能区分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或是其他什么声源发出的声音.3.温度和温标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跟温度有关的现象叫热现象.常用的温标有二种:(1)摄氏温标.单位:摄氏度. 符号:℃.在摄氏温标中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O 度,(即0℃)在1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度,(即100℃).将0℃到100℃之间的长度分为100等分,每一等分就是1℃.(2)热力学温标(即绝对温标). 单位: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K.热力学温标规定:以绝对零度为起点,即以-273℃为O K.以t表示摄氏温度,以T表示热力学温度,它们之间的关系是:T=t+273K.4.温度计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温度计在使用前要先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不能用它测量高于或低于它测量范围的温度.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一定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如测液体温度,则玻璃泡一定要浸没于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并且要等到温度计内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一定要与温度计玻璃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5.熔化与凝固(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它是熔化的逆过程.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熔化完毕,全部变为液体,再继续吸热时温度才上升.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全部凝固成固体后,再继续放热时,温度才下降.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种晶体它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它在凝固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下降,也没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常见的物质中,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萘、各种金属都是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都是非晶体.6.汽化和液化物质由液态变成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它的相反过程,即物质由气态变成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汽化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液体蒸发时温度降低要从周围物体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因此液体蒸发有致冷作用.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只能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沸腾,这个温度叫做液体的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虽然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降低气体温度和压缩气体的体积.7.升华和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它的相反过程,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升华过程要不断吸热,凝华过程要不断放热.二、典型例题例1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耳朵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声波激起人体神经振动.( )(3)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最快.( )(4)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大于或小于340米/秒.( )分析与解答 (1)错.声音要靠介质来传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例如在真空中发声的物体,其发出的声音人们是听不到的.(2)错.人能听到声音,是由于声波传到人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产生听觉.(3)错.查阅声音传播速度表可知,声音在固体物质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固体中慢些.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慢.(4)对.声音的传播速度不仅与介质有关,还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加快;温度降低时,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变慢,因此,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可以大于或小于340米/秒.例2 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他听到起跑的枪声才开始计时,那么他开始计时的时间将比实际的起跑时间晚多少?(设当时的气温是15℃)分析 当站在终点处的计时员听到起跑处传来的枪声时,则表明发令枪声已通过了从起点到终点这整整100米的路程,运动员在这段时间里也已跑过了一定的路程.但是由于计时员直到此时才开始计时,因此所记录的时间比实际跑步的时间少,这时间差,就是声音通过100米路程所用的时间.解 s =100米,15℃空气中声音的速度是v =340米/秒.t =v s =秒米米/340100=0.294米/秒 答:这样记录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晚0.294秒.例3 在某一温度计的管子上刻有150格均匀的标度.在1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计的玻璃泡进入冰水混合物中时,水银柱位置在40刻度处;当玻璃泡进入沸水中时,水银柱的位置在90刻度处.当水银柱上升到100刻度处时,应相当于多少摄氏度?相当于热力学温度多少度?分析与解答 摄氏温标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为100度,由此可见,题中所说的40刻度处就是0℃,90刻度处就是指100℃.从40到90有50等份,每1等份的实际温度是:50C 010o =2℃. 当水银柱上升到100刻度处时,温度是:2℃×60=120℃.由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关系式:T T =(120+273)k =393k.即,该温度计100刻度处相当于120℃ 例4 如图1所示 是萘的熔化图象. (1)AB 段萘是____状态,处于_____ (2)BC 段萘是____状态,处于_____ 在这过程中,______热量,温度 (3)CD 段,萘是_____状态,它_____ 分析与解答 萘是晶体,它在AB 分钟时(即开始达到80℃)开始熔化,共存状态;到第9分钟熔化结束.这一阶段即用BC 表示;最后的CD 段则是处于液态,继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应填:(1)固态 吸热升温 (2)固液共存 熔化 吸收 不变(3)液态 吸收 升高例5 当水壶里的水被烧开以后,在壶盖小孔上方一定高度可以看到“白气”,而紧靠小孔的地方却看不到.为什么?分析与解答这个现象应以液化现象的特点去进行分析.“白气”是水蒸气温度降低,液化凝结成的雾状小水珠。
而水蒸气是无色透明气体,是看不见的,当水壶里的水被烧开以后,会产生大量温度较高的水蒸气,这些看不见的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遇到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时,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放出热量,液化成许多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便是我们所看到的所谓“白气”.而紧靠壶盖处由于温度较高,水蒸气不能放热液化.所以看不到“白气”.巩固练习一、填空题1.物体的_____产生了声音,产生声音的物体叫________.2.声音在空气中(15℃)每秒钟能传播_____米的路程,发生雷电时,我们能听到雷声,它 的传声物质是__________.3.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是指声音的_____不一样,这主要是由声源的振 动_____4. 示采用5.图2 程中必须 是海波的6. 发在 量.7.0℃的冰比0℃的水冷却效果好,是由于冰_______时会____热,100℃的水蒸气比 100℃的水烫伤严重,是由于水蒸气______时会_____热.8.冬天,0℃以下的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是____现象,在这个过程中,需_____热量;寒冷 的冬夜,房间的窗玻璃上常结冰花,是_____现象,这个过程会_____热.二、选择题9.在装满水的水管的一头敲击一下在水管的另一头能听到的响声的次数是[ ]A.1次B.2次C.3次D.无法确定10.用箫和提琴同时演奏一支乐曲,一听声音就能区分是箫声或提琴声,这是因为提琴和 箫的[ ]A.音色不同B.音调不同C.响度不同D.无法确定11.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 甲: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乙:蝙蝠的嘴发生的频 率为100000赫的振动;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56赫的音叉.对以上物体的一些说 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B.丙是声源,人耳能听到它发出的声音,甲、乙不是声源,人耳听不到声音.C.甲、乙、丙都是声源,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D.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12.中国南极长城站使用的是液体温度计中的酒精温度计,这是由于这种液体的[ ]A.凝固点较高B.凝固点较低C.沸点较高D.沸点较低13.在发生下列物态变化的过程中,需吸热的是[ ]A.露的形成B.雾的形成C.霜的形成D.冰消雪融14.在(1)冰熔化 (2)酒精蒸发 (3)水沸腾 (4)铁水凝固过程中,都要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是[ ]A.(1)、(2)、(3)B.(2)、(3)、(4)C.(1)、(3)、(4)D.(1)、(2)、(4)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振动、声源2. 340、空气3. 音调、频率、响度、幅度4. 热胀冷缩、摄氏、冰水混合物、沸水5. 乙、BC、吸收、不变、熔点6. 汽化、任何温度、液面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越快、吸收7. 熔化、吸、液化、放8. 升华、吸收、凝华、放出二、选择题9.C 10.A 11.C 12.B 13.D 14.C三、实验题15.(1)吸收(2)不变、BC、沸点(3)表面、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