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的中医处方史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中药的简史中药的简史中药的知识,是我们祖先在防治疾病过程中逐步认识和积累起来的,它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实践。
古代对中药起源的传说,多与“神农”有关。
如《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若,令民知所避就。
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这些记述,生动地反应了我们祖先认识药物的实践过程。
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在寻觅食物时,由于饥不择食,不可避免误食某些有毒的动植物,而引起某些药效反应,或发生中毒现象。
有时也因偶然吃了某些动植物,使原有的疾病得以减轻甚至消失。
入们在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尝试和经验积累,不断总结,从而丰富了用药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传播药物知识的方式也由最初的“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早期药学知识的文字记述,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时期。
如在《周礼??天官冢宰》中有“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及“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等记述。
先秦时期的诸子书中,有关药物资料的记述颇多。
如在《诗经》中,就裁有不少药物的名称。
《山海经》中记述有治疗作用的药物已达百余种。
在《内经》中不仅记载了13方,20多种药物,而且总结了药性理论与用药法则。
上世纪70年代初,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先秦古医帛书《五十二病方》等著作中,载有大量药方,药物总数已达300余种,其内容涉及到药物的品种、产地、形态、采集、炮制、制剂、用法、禁忌等诸方面。
说明至迟在秦汉之际,我国药学已具有相当规模。
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是我国封建王朝的兴盛时期,为总结先秦积累的大量药学资料准备了必备条件。
公乘阳庆传给淳于意的《药论》,成为史籍中记载最早的药物学专书,可惜其书已亡佚。
《汉书》中三次记述了有关“本草”的史料,不仅有“本草待诏”的记载,而且在《楼护传中》称“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把本草与医经、方术并列,可见“本草”成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最迟应是西汉年间。
中药发展时间轴
中药发展时间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中国,以下是中药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里程碑事件的时间轴:
- 约10000年前: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开始观察和利用植物、
动物等自然资源治疗疾病。
- 公元前476年:《黄帝内经》问世,被认为是中医学的奠基
之作,其中记载了草药的使用。
- 公元前200-公元前100年:《神农本草经》发布,是中国现
存最早的草药本草书,系统总结了300多种中草药。
-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东汉时期,张仲景创作了《伤寒杂
病论》,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著作,对中药的应用有很大影响。
- 公元1269年:元朝时期,《本草纲目》由李时中编撰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本草学著作之一,收录了1892种中药。
- 公元1578年:明朝时期,李时中的《本草纲目》被修订复
刻成《本草拾遗》,增加了新的植物和虫草。
- 公元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发布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药典》,成为对中药品质的法定规范。
- 20世纪50年代:中医药经过现代科学的临床实验和研究,
开始引入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中药研究进入了新阶段。
-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中医药的认可和需求增加,中药开始走向国际化,出口到世界各地。
- 21世纪至今:中医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受到
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医学体系之一。
这只是中药发展的一部分关键节点,中药的历史和发展非常丰富复杂,还有许多重要事件和进展未在此列举。
中医秘方千年之谜解开中医秘方凭借其绵延千年的历史,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宝贵的中医瑰宝。
然而,这些秘方背后的秘密至今仍未完全揭示。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解开中医秘方的谜团,逐渐揭示出其中的奥秘。
一、中医秘方的起源中医秘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医疗技术,人们只能依靠草药和其他自然物质来治疗疾病。
这些经验被一代代的中医医师传承下来,并逐渐形成了中医秘方。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期的中医秘方记录在古代医书中,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
这些秘方通过复杂的组方和特定的煎煮方法,有效治疗了各种疾病,为古代人民带来了福音。
二、科学揭开中医秘方的奥秘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对中医秘方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分析其中的草药组分和作用机制,科学家们逐渐揭示出中医秘方的奥秘,并验证了其疗效。
例如,一些已经得到科学验证的中医秘方,如四物汤、逍遥散等,通过分析其草药成分,发现其中含有多种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的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能够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另外,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科学家们还研究发现,中医秘方中的一些草药具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具有协同作用,能够增强药效且减少毒副作用。
通过这些科学研究的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秘方的治疗作用,并在现代医学中应用它们,为病患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中医秘方的解开谜团也使得中医与现代医学得以结合。
传统中医学虽然在经验和理论上有其独特之处,但在现代医学的标准化和证据化要求下,中医秘方的疗效一直备受争议。
然而,随着对中医秘方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中医秘方在现代医学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
这也为中医和现代医学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
通过结合中医秘方和现代医学的理念和方法,不仅可以发挥中医的优势,传承古人的智慧,还可以借助现代医学科技的力量,提升中医秘方的疗效。
这也给了无数的患者希望,让传统中医秘方再次焕发出绚丽的光芒。
中医药的历史发展1、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
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
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系统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以及“治未病”和疾病治疗的原则及方法,确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标志着从单纯的临床经验积累发展到了系统理论总结阶段,形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东汉时期,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温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原则和方法,论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原则,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同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概括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四气五味等药物配伍和药性理论,对于合理处方、安全用药、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末年,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
西晋时期(265-317),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系统论述了有关脏腑、经络等理论,初步形成了经络、针灸理论。
唐代(618-907),孙思邈提出的“大医精诚”,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明代(1368-1644),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世界上首次对药用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创新发展了中药学的理论和实践,是一部药物学和博物学巨著。
・200・ Shanghai J Acu-mox, Mar 2012, V ol 31, No 3文章编号:1005-0957(2012)03-0200-02 ・文献研究・ 针灸处方的历史考析王然芸1,2,郭义1,2,郭永明1,2(1.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研究中心,天津 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天津 300193)【关键词】 针灸处方;针灸疗法;文献研究【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ADOI:10.3969/j.issn.1005-0957.2012.03.200针灸处方是在临床针灸治疗过程中,依据中医学基础理论,在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病情及脏腑经络腧穴的功能、特性进行穴位配伍的用穴方案。
它不是几个穴位的简单组合,而是在理和法的基础上,贯穿着理、法、方、穴、术的全部内容。
“理”指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法”指立法;“方”指处方,主要是指配穴;“穴”指穴位;“术”指针刺的操作技巧,包括针具的选择,体位的安排,进针的手法,留针的时间,出针的技巧及补泻手法等。
针灸处方在我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大体上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于秦汉时期,积累于晋隋唐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完善于明清时期。
笔者现就其具体的发展简述如下。
1 发展概况1.1 萌芽阶段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文献——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虽有砭灸法的记载,但无针灸处方的记载。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医案虽有取经脉的记载,但无具体的腧穴名称。
《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针灸处方的真正诞生,它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针灸处方的概念,但是书中记载的针灸配穴却体现了针灸处方的指导思想。
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内经》讲求辨证论治,治病求本,如《素问・刺腰痛论》中专门论述了各种腰痛的治疗方法和相应的处方,详论了各种原因、各个脏器、经脉、支脉等所致腰痛的辨证要点和诊断,根据病位在某经、某脏而予以处方取穴;书中“宁失其穴,勿失其经”强调了经络理论在针灸处方中的重要意义。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
中医方剂讲解最好的古籍包括《神农本草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和《汤头歌诀》等。
1.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医药著作,其中记载了许多方剂的配方和用法,对后世药方的研究和运用有着重要影响。
2. 《金匮要略》: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收录了一百五十五首各种方剂,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之一。
3. 《伤寒杂病论》: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编写,详细记载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被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4. 《汤头歌诀》:古代医方著作,共一卷,清代汪昂撰,刊于1694年。
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
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
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此外,《中医方剂大辞典》等现代著作也是学习中医方剂的优秀资料。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医相关古籍或咨询专业医师。
中药历史发展顺序中药的历史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以下是中药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1.古代时期: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早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公元前16世纪至前771年),就有关于草药的记载。
最早的中药经典之一是《神农本草经》,记载了大量的草药信息。
2.战国秦汉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药的使用逐渐系统化,草药的分类和性能开始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黄帝内经》和《难经》等经典在这个时期产生,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石。
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药的研究逐渐深入,药物的制备和应用技术有了更多的进展。
《本草纲目》等药物学著作在这一时期相继问世,为中药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4.唐宋时期:在这个时期,药物学和医学理论继续发展,中药学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草木矿三部分类法被确立,为后来的中药学分类奠定了基础。
5.元明清时期:中药在元、明、清时期继续繁荣。
明代李时中的《本草纲目拾遗》对中药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一些名医的著作如《千金方》也在这个时期涌现。
6.现代时期:20世纪初,中药开始面临现代化的改革。
中药学科逐渐与现代医学、化学等学科相融合。
许多传统的中药配方得到科学验证,新的中药研究方法和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中药的研发。
7.当代时期: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加速。
现代药理学、生物技术等技术手段应用于中药的研究和生产,中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总的来说,中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传承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不断发展演变,为世界医学和药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一章方剂学发展简史方剂学的发展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方书,根据《全国中基图书联合目录》记载,仅从晋、唐至今已多达1950种,至于与方剂有关的医籍就更多。
方剂学正是通过这些书籍的相继问世,反映着这门学科不断发发展的轨迹,了解方剂学发展的概要过程,熟悉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方书的特点及期价值,对于学好方剂学这门主要课程并对今后的继续深入学习和研究、运用,是十分重要的。
兹以历史发展的前后为序,略述方剂学发展的简史。
一、先秦时期先民们在长期人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过世世代代、日积月累的口尝身受,逐步积累了药物知识。
随着意识利用药物的不断发展,自然涉及到药物的选择、配合和调剂,逐渐产生了方剂。
可见,方剂是中药应用的基本形式。
早期的方剂,多数是单方,或仅由二三味药组成,十分简单。
将两种或两种以的药物组成复方加以利用,可以增强作用、提高疗效,并减轻不良反应和毒性,无疑是古代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
《周礼》中已有关于“和药”、“和齐”的记载,还有“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食医掌和王之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之齐”等内容。
《史记》中还提到:“战国时扁鹊治虢太子之暴厥,曾用八减之齐”。
上述所称的“齐”,即后世之“剂”,显然是指和合、调配不同的药物组成方剂可以应用。
西汉初年,淳于意的《诊籍》中,提到“火之汤”等四个方剂,惜于年代久远,其具体组成药物已无从考证。
1977年,在安徽阜阳出土汉初残简130余片,名曰《万物》,其中有用商陆、羊头治鼓胀,理石、茱萸治劳损,这是迄今通过考古获得的最早的复方文献资料。
由此不难看出,方剂产生的上限年代已无法确定,而复方的出现,最迟应在春秋战国时期。
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帛书和竹、木简,其中有《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杂禁方》等方书尤其《五十二病方》卷帙大,内容多,而且保存较好。
该书成书于战国晚期,原书未见书名,整理者依据其内容分52题而定此名,堪称是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5000年中医清晰解读!中医的历...
5000年中医清晰解读!
中医的历史有5000多年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
按照时间顺序中国古代名医:
第一,炎帝(神农氏)公元前3245--3080!《神农本草经》~药祖第二,黄帝(公元前2717--2599)《黄帝内经》~医之始祖
第三,扁鹊(公元前407--310)《扁鹊内经》《难经》~脉学鼻祖第四,华佗(公元145--208)《青囊经》~外科鼻祖
第五,张仲景(公元150--219)《伤寒杂病论》~医圣
第六,王叔和(公元201--280)《脉经》!同时把《伤寒杂病论》整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养生鼻祖
第七,皇甫谧(公元215--282)《针灸甲乙经》~针灸鼻祖
第八,葛洪(公元283--363)《抱朴子》~道医鼻祖
第九,孙思邈(公元541--682)《千金方》~药王
第十,钱乙(公元1032--1113)《小儿药证直诀》~儿科鼻祖第十一,宋慈(公元1186--1249)《洗冤集录》~法医鼻祖
第十二,朱丹溪(公元1231--1351)《丹溪心法》~滋阴派鼻祖第十三,李时珍(公元1518--1593)《本草纲目》~药圣
第十四,叶天士(公元1667--1746)《温热论》~温病学奠基人第十五,吴鞠通(公元1758--1836)《温病条辨》~温病学家。
两千多年的中医处方史
在维也纳国家博物馆名人手迹展览室里,珍藏着现存最早的西医处方,据说是出自近代医学的先驱人物巴拉塞克苏斯之手:一个长方形的手写处方上,几根线条把三个治疗膀胱疾病的医嘱分了开来。
处方问世之前,医生会亲自到药房门口指导药剂师配药。
医生拿着类似教鞭的诊疗棒,指向高高的药物架监督配药。
对于重病人,医生会亲自送药,或者让病人的亲属自取。
其实,处方在中国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度被视为“众方之祖”,但后来从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把中国处方史又提前了好几百年,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方书”,记录了先秦以及秦朝时期的诸多方剂。
相对于处方在中医的悠久历史,西医处方则“年轻”得多,这和西方医生早期全都自己配药、直到13世纪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药房有密切关系。
出于保护自身权益的考虑,16世纪以后,处方在医学界渐渐盛行开来,它成为医生指导病人用药的书面文件,是药剂人员调配药品的依据,承担着法律、技术、经济等多方面的责任。
此后,医生的诊疗棒被药剂师的义务所取代,配药室或制药室中专门有了为医生准备的位置。
后来形成惯例的处方开头“R”是拉丁词“Rezept”的缩写,意思是“拿着”,是命令药剂师“按方抓药”。
直到19世纪,西医处方还常有漏洞,远不像现在这么严谨。
两百年来,虽然处方的主要内容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细节方面却不断变革,比如,现在的处方必须标明医院全称、科别,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药品的名称、剂型、规格、数量、用法、日期以及开药者的签名等各种内容。
此外,还规定处方不准写“天书”,开药量一般不得超过7天等。
而在美国,处方的要求更为严格,甚至还会要求必须在处方中向患者说明药品的用途、处方中药物品种数量,一般规定一张处方只能开一种药物或成分。
由于手写处方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如今电子病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许多国家都开始得到推广。
(欧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