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纱染色工艺的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206.75 KB
- 文档页数:17
不锈钢纤维纺制起绒纬纱的技术要点
庄小兰
【期刊名称】《棉纺织技术》
【年(卷),期】2010(038)003
【摘要】为开发出符合使用要求的产业用织物,采用直径12 μm的不锈钢纤维与涤纶纤维、棉纤维混纺纺制转杯纺起绒纬纱.根据使用要求合理确定不锈钢纤维混纺比,在生产过程中根据不锈钢纤维的特点,采用不锈钢纤维条与涤纶纤维条并合喂入头并进行牵伸的工艺,采取低速、大隔距、小摩擦等工艺措施,通过优选工艺与纺纱器材,加强操作管理,使纺制出的涤纶棉不锈钢纤维转杯纱满足了用户的使用要求.【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庄小兰
【作者单位】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104.2
【相关文献】
1.不锈钢纤维纱线的纺制 [J], 庄小兰
2.精梳棉柔丝纤维灰褪绒转杯纱的纺制 [J], 韩伟;陈纲;王云龙;王栋;张祖功
3.F1603型转杯纺纱机纺制涤棉起绒纬纱的实践 [J], 魏德彬
4.竹/不锈钢纤维包芯纱的纺制及性能研究 [J], 彭志远;王春香;杨爱景;魏彦丽
5.新疆长绒棉精梳/细绒精梳混纺集聚纱的纺制 [J], 李国锋;王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纬编针织物的屏蔽效能探讨孙天;赵晓明【摘要】研究了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的纬编针织物的屏蔽效能,分析了不锈钢纤维含量、织物组织结构、网孔大小和编织度目对针织物屏蔽效能的影响,测试了纱线的毛羽频数分布和纱线回潮率。
结果表明:不锈钢纤维含量、织物组织结构和网孔大小对针织物屏蔽效果影响较大;不同组织结构织物其度目影响程度不同;纱线具有较好的可织性,织物吸湿舒适性较好。
【期刊名称】《纺织科学与工程学报》【年(卷),期】2019(036)001【总页数】6页(P7-12)【关键词】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线;电磁屏蔽效能;组织结构;网孔织物【作者】孙天;赵晓明【作者单位】[1]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387;[1]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30038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86.2电磁污染被列为是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后的第四大污染源[1-2]。
随着现代社会电器和电子设备使用范围的迅速扩大,随之产生的电磁干扰、电磁泄露等问题不仅影响电子设备的正常使用,还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2-4]。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电磁功能纺织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金属被认为是最好的电磁屏蔽材料,但是金属密度大、体积大、刚性大和其可能会受到热膨胀、氧化腐蚀问题等特点,使其灵活性较差限制了其使用范围[5]。
与传统的电磁屏蔽板相比,导电纺织品是一种高效的屏蔽材料,具有良好的灵活性、柔韧性、低成本、易生产等特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电磁屏蔽织物有表面涂层织物[6-8]、金属化纤维织物[9-10]、本征导电高分子填充型电磁屏蔽织物和金属纤维混纺织物[11]等。
研究开发出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电磁屏蔽效果优良的电磁功能性纺织品已成为热点之一。
已有的报道中[12-14],电磁屏蔽纺织品主要为机织物,多分析金属纤维机织物不同纤维排列方式,金属含量等对屏蔽效能的影响。
针织物因组成结构优势,形成网孔结构,较机织物更柔软、悬垂性更好,且同时能拥有较好的屏蔽效果,可用作生活中电磁防护手段,但已有文献中,至今未有人研究分析网孔组织因素对织物屏蔽效果的影响。
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纱染色工艺的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一种以不锈钢纤维、棉为原料的混纺纱的染色工艺技术。
不锈钢纤维是生产防静电、防电磁辐射纺织品织物的理想纱线,采用棉与不锈钢纤维混纺生产的纱线是一种具有较多良好性能的纱线。
由于不锈钢纤维不能上色,所以本文特别探讨了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纱的染色工艺,实验表明影响混纺纱染色的因素有温度、浴比、中性电解质、固色剂等,不同的条件影响也是不同的。
关键词:不锈钢纤维;棉纤维;混纺纱;染色工艺1前言不锈钢纤维具有细微化、柔软化和良好的挠性,并且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导电性能、耐腐蚀、耐热性好。
而棉纤维素的聚合度越高,分子量越大,棉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也就越好,但是天然棉纤维素的分子量和聚合度并不是每一个分子都是一样的,所以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后可以改变天然棉纤维机械性能不均匀,提高其耐腐蚀性、挠性和抱合性。
所以根据功能需要,选用不同规格的不锈钢纤维,调整经向、纬向的加入量,经、纬向的紧度,选择合适的后处理工序,可制得棉与不锈钢纤维混纺的各种功能性面料。
由于不锈钢纤维不能上色,所以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纱的染色主要是对混纺纱中棉的染色,鉴于此,下面将系统阐述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纱线的染色工艺。
2.1不锈钢纤维的基本介绍不锈钢金属丝微细化产品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材料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它既具有化纤、合成纤维及其制品的柔软性,又具有金属本身优良的导热、导电、耐腐蚀、耐高温等特性。
其不锈钢金属微丝面料所特有的记忆性和褶皱效果,光彩闪烁,亮丽时尚,以及永久防静电、防辐射和抗菌作用,使之在最近几季的纱线流行趋势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位置[2,4]。
2.2不锈钢纤维的性能特点不锈钢纤维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它具有许多特有的性能。
这些特殊性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可挠性:一般直径为8μm的不锈钢纤维的柔软性相当于直径为13μm 的麻纤维,其可挠性与有机纤维接近,所以具有可纺性,能用来进行纺纱织布;②机械性能:8μm的不锈钢单纤维强力可达2194~5188 cN,与棉单纤强度接近,相对强度较高,并且有良好的弯曲加工性和耐磨性;③导电性能:不锈钢纤维的电阻率很低,是良好的电导体;④耐腐蚀性:不锈钢纤维完全耐硝酸、碱及有机溶剂的腐蚀;⑤耐热性能可在600 ℃的高温有氧环境下连续使用是性能良好的耐高温材料[3]。
覆在长丝的表面,而且短纤维在内外转移的过程中会与长丝以及短纤维与短纤维之间发生缠结,使纱线具有较牢固稳定的皮芯结构口o。
考虑到不锈钢丝的刚性大、不能染色等缺点,选用柔软且易染色的牛奶纤维作为短纤。
通过上述方法纺成的长丝/短纤复合包芯纱,将同时具备不锈钢丝和牛奶蛋白短纤的优点。
其纺成的包芯纱风格表现为:(1)既具有不锈钢丝的防电磁波辐射的功效,又兼具牛奶纤维柔软丰满、舒适、易染色的优点;(2)外柔内刚,外松内紧,条干均匀,强度、模量均佳,提高了面料的服用性能。
3.2实际效果l号、2号、3号、4号、5号包芯纱的纱线细度分别为29.2、24.3、18.2、15.6、12.1tex;不锈钢丝含量分别为15%、18%、24%、30%、36%。
3.2.1纱线纵向形态图(见图1)图11-5号包芯纱的纵向形态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包芯纱中,不锈钢丝均匀地分布于纱线的中央位置,且这种效果并没有因为细度的减小而变差。
说明通过改进环锭纺细纱机的方法纺包芯纱,可以有效地控制不锈钢长丝的张力,保证在整个纺纱过程中不锈钢长丝始终位于纱线中央,完好地被包覆于牛奶蛋白短纤中间。
3.2.2力学性能纯牛奶纤维环锭纱、牛奶纤维与不锈钢丝包芯纱的力学性能对比见图2。
图2纯牛奶纤维纱与不锈钢丝包芯纱的力学性能相同细度的纯牛奶蛋白纱的断裂强力明显低于不锈钢丝包芯纱。
不锈钢丝在纱线的力学性能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该方法是将长丝置于短纤须条的加捻中心与短纤维复合加捻,短纤须条是以单纤维的形式包缠于长丝表面构成皮芯结构包芯复合纱,短纤维与长丝的包缠牢度好,因此,所纺包芯纱的力学性能优良。
4结语(1)利用改进的环锭细纱机纺不锈钢丝包芯纱,不仅可以避免将不锈钢长丝进行牵切的工序,而且缩短了纺纱工艺流程,大大减少生产成本。
(2)所纺包芯纱包芯效果良好,能够保证不锈钢丝芯纱在整个纺纱过程中处于纱线的中央位置,且力学性能良好。
龟,鼢参考文献:[1]薛元,孙明宝,孙世元,周培民.环锭纺制备芯鞘型短纤/长丝复合纱的成纱机理与工艺[J].青岛大学学报.2003,(1):7—8.[2]王丽敏.不锈钢纤维混纺纱线的工艺技术探讨[J].上海纺织科技,2005,11(33):43.[3]朱正锋,王军华.不锈钢纤维及混纺纱性能探讨[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7,4(18):22.[4]薛元.芯鞘型长丝/短纤包芯复合成纱机理及其产品开发展望[J].纺织导报,2002,(5):160.[5]毋录建,祝锐,张健.不锈钢纤维在防电磁波辐射中的应用[J].针织工业,2000,(5):39—40.[6]陈慕英,陈振洲.用导电纤维开发针织面料及抗静电性能研究[J].针织工业。
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纱染色工艺的探究摘要本文探讨了一种以不锈钢纤维、棉为原料的混纺纱的染色工艺技术。
不锈钢纤维是生产防静电、防电磁辐射纺织品织物的理想纱线,采用棉与不锈钢纤维混纺生产的纱线是一种具有较多良好性能的纱线。
由于不锈钢纤维不能上色,所以本文特别探讨了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纱的染色工艺,实验表明影响混纺纱染色的因素有温度、浴比、中性电解质、固色剂等,不同的条件影响也是不同的。
关键词:不锈钢纤维;棉纤维;混纺纱;染色工艺1前言不锈钢纤维具有细微化、柔软化和良好的挠性,并且有较好的机械性能、导电性能、耐腐蚀、耐热性好。
而棉纤维素的聚合度越高,分子量越大,棉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也就越好,但是天然棉纤维素的分子量和聚合度并不是每一个分子都是一样的,所以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后可以改变天然棉纤维机械性能不均匀,提高其耐腐蚀性、挠性和抱合性。
所以根据功能需要,选用不同规格的不锈钢纤维,调整经向、纬向的加入量,经、纬向的紧度,选择合适的后处理工序,可制得棉与不锈钢纤维混纺的各种功能性面料。
由于不锈钢纤维不能上色,所以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纱的染色主要是对混纺纱中棉的染色,鉴于此,下面将系统阐述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纱线的染色工艺。
2.1不锈钢纤维的基本介绍不锈钢金属丝微细化产品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材料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
它既具有化纤、合成纤维及其制品的柔软性,又具有金属本身优良的导热、导电、耐腐蚀、耐高温等特性。
其不锈钢金属微丝面料所特有的记忆性和褶皱效果,光彩闪烁,亮丽时尚,以及永久防静电、防辐射和抗菌作用,使之在最近几季的纱线流行趋势中占据了越来越重的位置[2,4]。
2.2不锈钢纤维的性能特点不锈钢纤维之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因为它具有许多特有的性能。
这些特殊性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可挠性:一般直径为8μm的不锈钢纤维的柔软性相当于直径为13μm 的麻纤维,其可挠性与有机纤维接近,所以具有可纺性,能用来进行纺纱织布;②机械性能:8μm的不锈钢单纤维强力可达2194~5188 cN,与棉单纤强度接近,相对强度较高,并且有良好的弯曲加工性和耐磨性;③导电性能:不锈钢纤维的电阻率很低,是良好的电导体;④耐腐蚀性:不锈钢纤维完全耐硝酸、碱及有机溶剂的腐蚀;⑤耐热性能可在600 ℃的高温有氧环境下连续使用是性能良好的耐高温材料[3]。
此外,不锈钢纤维还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经医学检验证明:不锈钢纤维织品可抑杀多种菌株,抑菌效果令人满意。
因此,用不锈钢纤维可加工出各种保健纺织品和医疗卫生用品。
这一用途将成为不锈钢纤维应用和研究开发新的热点之一[4]。
2.3 不锈钢纤维的制取方法不锈钢纤维的制造方法主要有单丝拉伸法、集束拉伸法、熔融纺丝法、切削法等[4]。
2.4 不锈钢纤维功能性纺织品开发现状与趋势不锈钢纤维当初主要用于冶金工业的环境保护 ,在污水处理与高温气体净化时用作过滤材料。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有关生产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生态、环保和健康意识日趋强烈 ,人们对纺织品的功能性要求和各种功能性纺织品的市场需求与日俱增。
用不锈钢纤维开发的纺织品越来越受到产业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遍欢迎 ,其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备受关注。
用不锈钢纤维开发的纺织品分为纯不锈钢纤维制品和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2大类。
纺织用不锈钢纤维 ,由厂家提供每束12 400根的长丝束纤维 ,经纺织的牵切工序牵切成不锈钢短纤维条子 ,牵切的长度可按纺织混纺纤维的要求确定 ,加工成不锈钢纤维条子后 ,采取并条方法与涤纶或棉条按比例混合,最后纺成混纺纱 ,织成各种织物。
随着不锈钢纤维纺织制品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功能性更加多样 ,已成为功能性纺织品的新宠[4]。
2.5 不锈钢纤维混纺织物此类纺织制品主要发挥不锈钢纤维所具有的优良导电性,用于电磁波屏蔽和抗静电。
不锈钢纤维含量达到0.15 %~5 %的混纺织物可制成防静电工作服,供有静电危害场所的工作人员穿用;随着不锈钢纤维含量的不断增加,其混纺织物还可用于防静电地毯、防静电吸尘器、电磁波微波防护服及防护罩、医疗手术服;此外,还可用作雷达敏感织物,在军事工业上制作假目标和雷达靶子,达到迷惑和伪装的目的。
当不锈钢纤维的含量达到25 %时,其混纺织物可制成超高压电屏蔽服,适用于500 kV以下的交、直流作业。
而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只是其中的一种[4]。
3.1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纱的生产不锈钢金属首先被加工成0.010~0.030 mm的细丝以供纺纱,然后金属丝与棉纤维组合并通过不同的工艺生产出各种纱线,主要为合股纱和各种包缠纱。
在机织物织造过程中,金属丝经纱的张力要保持均匀,织机上经纱的上下开口运动所受的张力不能过大或过小,否则都会引起织造经纱断头。
同时断裂的不锈钢丝易缠绕其他经纱造成更多经纱断裂。
织物通过不同织造工艺配置与形状记忆花形设计的结合,可增强织物的形状记忆效果。
如每英寸经纱数不同,形状记忆效果的花纹和表现也不同;筘齿的穿法不同,可在布面上产生稀或密的织纹。
在针织服装设计中,金属丝的应用被认为是点睛之笔,活泼的色彩、亮丽的光泽都注定它是未来时尚市场的宠儿[3]。
不锈钢纤维体积质量大、刚性大、静摩擦因数大,韧性和弹性与合成纤维相比也有很大差异,其生产工艺上要采取重加压、大隔距、通道光洁、防缠防堵等措施保证牵伸的稳定。
否则会造成牵伸效率低,条干和重量不匀率增大,甚至出现牵伸不开“出硬头”等不良后果。
由于不锈钢纤维的机械性能较高,其柔软度较天然的棉纤维还是较差的,所以在加工成衣服时还必须对其进行柔软处理[6]。
不锈钢纤维作为一种新型的纺织原料,其纺纱技术还在不断地完善过程中,随着用不锈钢纤维生产的纺织品在工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其纺纱技术将会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
3.2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纱的性能特点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后的织物表面光洁,纹路清晰,由于织物中含有超微细不锈钢纤维,有冷色金属光泽和特殊变化的折皱功能,印染加工后具有风格独特、光滑柔软、穿着舒适,耐洗涤,透气性和吸湿性好的特点,且手感与棉布接近,其防护效果明显,是制作抗静电服、电磁辐射防护服的理想面料。
不锈钢金属还具有很好的抗菌性能,其抗菌作用持久,金属离子极性较强,制得的服装面料每平方厘米可释放出5000~8000个负离子。
经医学界检验证明。
不锈钢纤维制品可抑杀多种菌株,而且抑菌效果令人满意。
所以根据功能需要,可以通过加入不同比例的不锈钢纤维获得各种功能奇特的混纺纤维。
但是,不锈钢纤维的色泽较单一,为改变不锈钢微丝色彩单一(银白色)的缺陷,通过化学浸渍着色。
在原色不锈钢表面凝结一层透明薄膜,成功将其加工成色彩艳丽、光艳夺目的彩色不锈钢微丝。
且手感更加柔软,质量和风格也得到了改进,其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同类水平[5,7]。
4.1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纱染色染料的选择及介绍由于不锈钢纤维不能上色,所以对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纱的染色实际则是对混纺纱中纯棉的染色。
棉织物染色的染料有还原染料、直接染料、活性染料,但是直接染料染色牢度差、耐洗牢度较低,还原染料的价格较高,染色工艺较复杂,所以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最多的是活性染料。
活性染料以色泽鲜艳、色谱齐全、应用简便、成本低廉、牢度优良而著称。
特别是近年来纤维素纤维的发展,活性染料已成为纤维素纤维纺织品染色最重要的一类染料。
但活性染料最突出的问题是上染率和固色率低,染料的利用率低。
所以在活性染料的染色过程中主要探讨怎样提高其上染率和固色率[6,7]。
活性染料,又称反应性染料。
这类染料分子中含有能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的基团,染色时染料与纤维反应,二者之间形成共价键,成为整体,使耐洗和耐摩擦牢度提高。
活性染料的染色过程包括上染、固色、皂洗后处理三个阶段。
活性染料的性能特点:优点活性染料由于其用母体染料、连结基和活性基组成,使其在使用时能与纤维形成牢固的共价键结合,而具备一系列其它纤维素纤维染料无法比拟的特点,确立了其作为纤维素纤维用染料的发展和使用重点的地位,突出地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①活性染料是取代禁用染料和其它类型纤维素用染料如硫化染料、冰染染料和还原染料等的最佳选择之一。
②活性染料能用经济的染色工艺和简单的染色操作获得高水平的各项坚牢性能特别是湿牢度。
③活性染料的色谱广、色泽鲜艳、性能优异、适用性强,其色相和性能基本上与市场对纤维和衣料的要求相适应。
④活性染料适用于新型纤维素纤维产品如Lyocell纤维等印染的需要。
缺点①利用率不够高,一般为60%~70%,产生大理有色污水,其色度超过几千倍,COD值一般在0.8万~3万ppm,浓废水的COD值要超过5万ppm。
②为了抑制纤维表面的电荷,活性染料使用时需耗用相当量的电解质,既增加了劳动强度,又造成废水中的氯离子浓度高达10多万ppm,大大地增加了治理活性染料染色废水的难度。
某些色牢度不能满足市场要求,如汗日光牢度、湿摩擦牢度以及偶氮型红色染料与偶氮型蓝色染料在浅色时的日晒牢度等。
④能取代硫化硫化料和还原染料等的深色品种较少[1]。
4.2染色工艺的探讨以中温型活性染料为例(染色温度一般为60~65o C ),染料取自欣鸿源印染有限公司,染料编号为8517,其一般染色工艺为一浴二步法工艺,这种染色方法是先在中性浴中进行染色,让染料上染纤维,并加中性电解质(NaC l 或Na 2SO 4由于工业用盐含杂质较多,故多采用元明粉)进行促染,再加入碱剂(纯碱或磷酸三钠,由于固色pH 值一般以10~11较合适,所以常用的是纯碱)继续进行固色,此种染色方法可以降低染料的初染率,获得均匀的染色效果,目前棉针织物、纱线等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染色。
上染和固色一般可采用相同的温度,以便于控制。
其工艺曲线如下图:怎样提高活性染料的上染率是活性染料上染阶段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对其上染率可造成影响的有温度、浴比、中性电解质、碱性固色剂、固色时间等,下面将进行逐一探讨。
采用单一因素条件方法进行分析,即是使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变化,而其他所有因素都保持一致。
实验所用材料如下:(1)材料:不锈钢纤维与棉混纺纱线;(2)染料与助剂:活性染料,元明粉,碳酸钠,肥皂;(3)实验仪器: 烧杯,量筒,胶头滴管,恒温水浴锅,分光光度计,移液管,洗耳球,玻璃棒,电子天平等。
4.2.1 元明粉的量对其上染率的影响取出、水洗、皂洗、水洗、烘干织物元明粉Na 2CO 360o C表1 工艺处方(元明粉的量逐渐增加,其它不变)Na 2SO 4的量(g/L ) 1020304050607080Na 2CO 3的量(g/L ) 20 20 20 20 20 20 20 20 染色温度(o C )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染色时(min )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固色温度(o C ) 60 60 60 60 60 60 60 60 固色时(min ) 70 70 70 70 70 70 70 70 浴比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1:20 纱线重(g ) 4 4 4 4 4 4 4 4 o.w.f (%)22222222上染率(%) 64.44 73.58 79.20 82.57 85.48 86.99 87.11 87.26上染率(%)与的Na 2SO 4关系图020406080100020406080100Na 2SO 4的量(g/L)上染率(%)上染率(%)由表1知:增加元明粉的量,上染率提高,但是增加到一定量时,其上染率增加越来越缓慢,从图1可看出曲线最后趋近于平滑的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