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4.97 KB
- 文档页数:1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作者:梁丽欢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07期摘要: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很容易遭受到病虫害而致使水稻减产,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因此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防止水稻病虫害的必要性。
目前通常是以化学药剂防治为主,在造成病虫死亡的同时也会影响水稻的质量和破坏生态平衡,寻求环保的防治手段是未来水稻防治技术发展方向。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水稻的病虫害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常遭病虫危害造成产量下降、品质变劣。
水稻病虫害主要防治的是水稻生长期间的稻瘟枯病、水稻螟虫、稻飞虱、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等,它们对水稻的危害较大,应重视防治。
本文从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分析对比说明防治技术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一、广东省高要市水稻病虫害防治情况高要市地处广东省中部,西江下游,东与珠江三角洲腹地接壤,西与粤西相连,是广东省粮食生产大县(市)之一,也是国家和广东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
据高要市植保部门提供数据显示,2011年,我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总体轻于常年。
据统计,今年全市病虫草鼠549.17万亩次,防治面积达692.81万亩次。
其中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227.74万亩次(稻瘟病10.94万亩次,纹枯病48.93万亩次,稻飞虱76.46万亩,卷叶螟56.28万亩次)防治面积达272.52万亩次;果树病虫害中等发生,其中柑桔病虫害发生面积78.33万亩次,防治面积107.32万亩次;蔬菜病虫害中等发生,发生面积125.89万亩次,防治面积163.25万亩次。
二、目前主要的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目前水稻的防治技术分为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专业化统防统冶几种技术措施。
其中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是目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中应用最广的。
生物防治主要是通过利用和保护病虫害的天敌,开展生物防治,主要措施是引、诱、禁、保的措施。
化学防治主要利用工业生产的化学药剂直接杀死病虫的防治手段,根据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实现有效控制病虫的危害,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效益分析近年来,水稻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给水稻产量和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控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从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及效益进行分析,为水稻种植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水稻病虫害现状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因气候、土壤、生物、人为因素等多种原因,导致水稻病虫害防控面临着严峻挑战。
据统计,水稻病虫害每年可导致减产30%以上,其中病害损失约占30%,虫害损失约占70%,给水稻产量和品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威胁着粮食安全。
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控,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利用自然界中的一些天敌、昆虫、微生物等对害虫进行控制,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保障人畜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
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物理防治和植物抗病等方法。
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一些天敌、寄生虫和病原菌来控制害虫和病害的方法。
比如利用天敌蜓,寄生虫金龟子等控制水稻害虫,利用放线菌、枯草芽孢杆菌等来控制水稻病害。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提高水稻的健康品质。
2. 生态调控生态调控是指通过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改善,达到降低病虫害发生的目的。
比如合理利用田间杂草,增加农田鸟类、鱼类等天敌数量,通过建立农田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屏障等方法来影响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减轻病虫害的危害。
物理防治是指运用机械、物理手段来防治病虫害。
比如运用网室、遮阳棚来控制水稻白叶枯,利用黏虫板、粘虫球来控制水稻飞虱,运用冷藏、干热处理来控制水稻储藏害虫等方法。
这些方法对水稻病虫害的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植物抗病植物抗病是指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提高水稻自身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通过传统育种、基因工程等手段培育抗病性良好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抗病性,减轻病害的危害。
水稻虫害防治
水稻害虫主要包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大螟、稻象甲、稻负泥虫等。
它们对水稻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可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害虫,应采取以下措施。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合理施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虫能力。
2.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制剂防治害虫。
3.化学防治:在害虫发生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以防止害虫产生抗药性。
4.物理防治:利用灯光、色彩、声音等诱杀害虫。
5.综合防治:结合以上防治方法,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实现水稻害虫的有效控制。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当地水稻害虫的发生特点和防治经验,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同时,加强田间监测,及时掌握害虫发生动态,确保防治措施的针对性。
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总结一、引言广东省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农业省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产量丰富。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和耕作方式的转变,水稻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广东省各级农业部门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了一系列病虫害防治措施,旨在保障水稻生产的稳定和安全。
本文将对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总结,梳理工作经验,分析成效与不足,并提出未来展望和建议。
二、工作内容1. 病虫害防治策略制定广东省根据水稻生长周期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了详细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策略注重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科学使用农药,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了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和操作手册,供农民参考和使用。
2. 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为了及时发现和应对病虫害的发生,广东省加强了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通过设立监测点,定期采集和分析病虫害数据,形成了覆盖全省的监测网络。
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病虫害预警系统,为农民提供及时的防治指导。
3. 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为了提高农民对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掌握程度,广东省各级农业部门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技术培训工作。
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现场示范、操作指导等方式,帮助农民提高防治技能,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4. 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为了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广东省实施了农药减量增效行动。
通过推广新型生物农药、优化施药技术、合理配药等方式,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同时提高了防治效果。
5. 病虫害防治效果评估为了检验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成效,广东省定期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收集和分析农民反馈、实地调查、数据统计等方式,评估防治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防治策略。
三、成效与反思1. 成效经过几年的努力,广东省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水稻病虫害发生率明显下降,农民的经济损失减少。
其次,农药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再次,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技能得到了提高,为未来的防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水稻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摘要: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影响,从而威胁到水稻的质量以及产量,因此需要针对水稻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为水稻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基于此,本文以长江中上游稻区为例,对优质水稻病虫害防治方式进行分析,以期能够为水稻种植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策略在种植过程中需要重视落实栽培技术的各项要点,这样才能够为水稻的生长发育提供基础保障。
而栽培过程中病虫害防治也是极其重要的,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控制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几率,为水稻营造健康的生长环境。
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需要积极重视绿色防治理念的应用,这样才能够在保证病虫害防治效果的基础上避免化学药物给水稻品质造成不利影响,为水稻行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助力。
1.水稻病虫害简介水稻在不同阶段容易出现不同类型的病虫害问题,秧田期会出现灰飞虱、稻蓟马、一代二化螟、烂秧、恶苗病等;大田前、中期会出现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赤枯病;螟虫(二化)、飞虱、稻纵、蓟马等;穗期会出现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叶尖枯病、云形病、谷枯病、菌核病、褐飞虱、三化螟[1]。
2水稻病虫害防治措施2.1灰飞虱与条纹叶枯病防治措施条纹叶枯病是一种通过灰飞虱进行传播的病害问题之一,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几率较高,一旦发病难以对其进行有效防治,容易导致水稻出现绝收的问题。
发病后病株心叶柔软常卷曲成纸捻状,弯曲下垂成“假枯心”。
我省5月底~6月上旬中期为一代成虫高峰,到6月下旬前期为二代若虫高峰,到7月初为大田第一发病高峰,7月中下旬进入大田第二发病高峰。
在防治该病虫害时需要选择镇稻88、镇稻99、镇稻413、徐稻3号、徐稻4号、扬稻3号、盐稻8号等,耐病性较好。
将秧田和大田前期作为重点防治阶段,速效性(如混灭威、速灭威等)+长效性(如吡蚜酮等)药物进行混配使用,能够提高防治效果,利用治理虫害的方式预防病害出现。
在水稻种植前需要对水稻种子进行药物浸泡处理,可以选择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800~1000倍,作为浸泡药剂,浸泡时间48h。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集成运用【摘要】水稻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本文针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控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绿色防控技术。
通过对水稻病害和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探讨和总结,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了有效的防控方法和技术集成应用的途径。
本文还重点讨论了技术创新与实践案例,评估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效果。
通过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得出了研究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推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集成运用、技术创新、实践案例、效果评估、总结、展望未来、启示。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水稻是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稻谷生产国之一。
随着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水稻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给水稻产量和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病害主要包括稻瘟病、纹枯病、白叶枯病等,虫害主要包括稻纵卷叶螟、稻螟、稻飞虱等。
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主要依靠化学农药,然而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还会造成残留物超标、抗药性产生等问题。
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色防控技术是指利用天敌、天敌微生物、抗性品种、拮抗微生物等生物因子,以及生态工程手段,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度,减少环境污染,还能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开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对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意义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病虫害严重影响着稻米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病虫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不仅会造成产量下降和质量降低,还会增加农民的生产成本,影响农民的收入。
研究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绿色防控技术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现今,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建议一、内容综述我国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气候变化、种植方式的改变等因素,水稻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障我国水稻的高产稳产,防治水稻病虫害已经成为了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对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我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A. 研究背景我国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也是病虫害最为严重的一种。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水稻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
因此研究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在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现有的防治技术还不够高效、环保、经济实惠等。
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和技术,以期为我国水稻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B. 研究目的和意义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水稻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
然而近年来水稻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因此研究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研究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有助于提高水稻产量,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研究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对水稻的危害,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这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缓解粮食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研究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过度使用农药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通过研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非化学手段,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这对于实现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病虫害会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通过推广应用综合防治技术,可以降低病虫害对水稻的影响,提高水稻产量,从而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