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作业:4-2 风力作用与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6
第二节风成地貌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埃及白沙漠除了有雪白色的沙子外,还有众多高耸的白垩岩(石灰岩的一种)屹立其中,仿佛巨大的蘑菇群,因此又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它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地质奇观。
据此完成第1~2题。
1.形成图中蘑菇状白垩岩的外力作用是()A.流水侵蚀B.风力沉积C.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2.图中地貌常见于我国()A.东北平原B.青藏高原C.四川盆地D.塔里木盆地1题,风蚀蘑菇是在风蚀作用下形成的。
第2题,图示景观是风蚀蘑菇,是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
2.D雅丹地貌景观图2019年4月,中国地质工作者首次深入敦煌附近180千米处的无人区魔鬼城,对这一国内最大的雅丹地貌区域进行了全面考察。
读图,完成第3~4题。
3.形成雅丹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地壳上升运动B.风力侵蚀作用C.流水堆积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4.下列地貌中属于雅丹地貌的是()A.沙丘B.风蚀沟槽C.沙垄D.洪积扇3题,雅丹地貌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
第4题,沙丘与沙垄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洪积扇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4.B下图为沙丘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5~6题。
5.关于沙丘形成原因,正确的是()A.泥沙在缓坡一侧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B.泥沙在陡坡一侧被搬运,在缓坡一侧沉积C.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搬运作用D.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沉积作用6.下列关于该地沙丘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A.风力越大,沙丘坡度越陡B.缓坡砂粒小于陡坡C.缓坡一侧为迎风坡D.该沙丘所在地主导风向是西北风5题,缓坡一侧为迎风坡,风力更大,泥沙主要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
第6题,风力越大,沙丘迎风坡坡度越缓;缓坡风力较大,细小的沙粒多被搬运,故缓坡的砂粒较大;该沙丘所处具体地点不确定,因而不能确定其主导风向是西北风。
6.C读植被覆盖率、风速与输沙率的关系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反映出()A.同一植被条件下,输沙率与风速呈负相关B.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C.在植被覆盖率为10%~20%时,风速对输沙率的影响较小D.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风速的关系不明显8.由图可知,防治风沙活动的有效措施是()A.合理利用水资源B.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植树种草C.设置沙障固沙D.小流域综合治理,输沙率相对越小,说明同一风速条件下,输沙率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高考地理《流水地貌》考点真题复习含答案(2023·广东)下图为不同的地貌图片。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地貌属于河流地貌的是()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2.①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A.东北地区B.东南地区C.西北地区D.西南地区【答案】1.B 2.C【解析】1.①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①长江三峡为河流侵蚀地貌,主要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①海南岛南天一柱属于海浪侵蚀地貌,主要由海浪的侵蚀作用而形成;①三角洲属于河流堆积地貌,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附近,由于流速变缓,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而形成的。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新月形沙丘是风力堆积地貌,一般分布在干旱多大风的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高山阻挡,水汽少,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且临近冬季风源地,多大风,C正确;东北地区、东南地区、西南地区以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为主,地表水分较丰富,以流水作用为主,不易形成沙丘,ABD错误。
故选C。
【点睛】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
风力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风蚀地貌。
风在搬运沙尘的过程中,当风力减小或气流受阻时,风沙就会沉积,形成沙丘、沙漠等风积地貌。
(2023·广东)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的丹霞山由红色砂砾岩构成,以赤霞丹崖为特色,地质学上将同类地貌命名为“丹霞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罗布泊、古楼兰及克拉玛依等地的“魔鬼域”则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3.形成丹霞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B.风力沉积C.流水侵蚀D.流水沉积4.形成雅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侵蚀B.风力沉积C.流水侵蚀D.流水沉积【答案】3.C 4.A【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地质构造3.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丹霞地貌是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的由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而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总称。
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什么风力作用与流水作用是两种重要的外力作用,在外力作用发育的地貌中这两种作用占据重要地位。
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什么呢?店铺在此整理了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的资料,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介绍风沙地貌在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
亦称风成地貌,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两大类。
一、风沙地貌定义: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
二、风沙地貌形成条件:表到处都可有风,但只有当风吹扬起地表松散颗粒,形成风沙流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各种风沙地貌。
三、风沙地貌分布范围: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
那里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力风化盛行、降雨少(小于250mm/a)而集中,年蒸发量大,常超过降雨量数倍甚至数百倍,植物被稀疏矮小,疏松的沙质地表裸露,特别是风大而频繁,所以风沙作用就成为干旱区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利。
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区,在半干旱区和大陆性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有风沙作用,也可形成风沙地貌。
风蚀地貌(wind-erosion landform),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的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我国风蚀地貌主要分布区在青海柴达木,南疆和田、罗布泊,东疆哈密、吐鲁番,北疆克拉玛依附近地区。
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统称风蚀。
风蚀作用形成风蚀地貌。
中国沙漠地区的风蚀地貌,除被广大沙丘所埋没的以外,在大风区域还有广泛的出露,特别是正对风口的迎风地段,发育更为典型。
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的西北部,塔里木盆地东端的罗布泊洼地,东疆以及准噶尔盆地的西北部等地。
风积地貌(wind-accumulated landform)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
沙丘在中国沙漠里分布面积最广大,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浩瀚无垠的茫茫沙海。
沙丘有流动和固定、半固定之分。
课时分层作业(五) 流水地貌(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读某河流示意图,回答1~2题。
1.甲处地貌的形成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中游落差小B.流水侵蚀作用C.河流含沙量大D.入海口潮差大2.造成乙现象最终消失的原因是( )A.地壳运动B.风化作用C.侵蚀作用D.堆积作用1.C2.C[第1题,甲处为三角洲,它的形成与河流泥沙沉积有关,含沙量大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与中游河流落差无关;入海口潮差大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第2题,乙为瀑布,瀑布的最终消失与侵蚀作用有关。
]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读图,回答3~4题。
3.对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下列关于图中辫状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流量稳定B.河道较浅C.河流不易改道D.主要由地下水补给3.D4.B[第3题,依据概念可知,①说法不正确。
第4题,图中显示辫状河流主要分布在冲积扇的底部,而此部位地势较低平,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故河道较浅。
辫状河流的形成主要是河流多次改道的结果。
]牛轭湖为河曲发展过程中天然裁弯取直而形成的河道遗迹湖。
下图为江汉平原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
据此完成5~6题。
5.江汉平原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6.形成牛轭湖的主要自然作用是( )①地转偏向力的影响②水流惯性作用的影响③凸岸侵蚀、凹岸堆积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5.B6.D[第5题,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读图根据“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可知,牛轭湖自然演化的三个不同阶段的先后排序为①③②。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20元背面图,该版面景观为桂林山水,具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
据此回答1~3题。
1.该版面景观所表示的地貌是(A)A.喀斯特地貌B.风蚀地貌C.冰川地貌 D.火山地貌解析:图中景观为桂林山水景观,该景观所表示的地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该版面景观的主要成因是(A)A.流水溶蚀作用B.海浪侵蚀作用C.风力侵蚀作用D.冰川侵蚀作用解析:图示景观位于我国南方石灰岩分布区,属于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
3.该图示景观是(D)A.孤峰B.残丘C.山峰D.峰林解析:图中景观是喀斯特地貌中的峰林。
读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4~6题。
4.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B)A.a——海浪侵蚀作用B.b——流水侵蚀作用C.c——风力侵蚀作用D.d——冰川侵蚀作用解析:a、b、c、d四幅图所示景观分别是由风力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冰川侵蚀作用、火山喷发形成的。
5.若b景观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地貌景观,则造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表现最强烈的季节是(B)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该季节水土流失严重。
6.四种地貌与名称对应正确的是(A)A.a——风蚀蘑菇B.b——溶沟C.c——残丘D.d——丘陵解析:a是风蚀蘑菇,b是黄土沟壑区,c是山峰,d是火山。
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剖面图,回答7~8题。
7.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D)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解析:河流的河道从上游到下游对应的河床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变宽、变浅。
8.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A)A.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C.沉积,搬运,侵蚀D.搬运,沉积,侵蚀解析:图中a处属于河流上游,河谷的发育初期,横剖面呈V 形,以溯源侵蚀、下蚀为主;b处属河流中游,河谷的发育中期,形成河湾,侧蚀加强;c处属河流下游,河谷发育的成熟期,形成槽型河谷,堆积了大量泥沙。
一、选择题
(2016·湖北联考)读“五种外力作用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 下列地貌的形成与a、b、c、d所示外力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A. 溶洞—a
B.裂谷—b
C. 瀑布—c
D.沙丘—d
2. 沙尘暴发生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造成此现象的外力作用属于
()
A. a
B.b
C. c
D.d
1. A【解析】由图可知,a、b、c、d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溶洞是由流水对石灰岩的溶蚀而形成的;裂谷是板块张裂而成,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瀑布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沙丘是沙漠地区常见的风力堆积地貌。
2. B【解析】题中“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反映的是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密度很大,这是风力搬运作用的表现。
(2016·南通三模)影响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发育形成的外力作用具有一定的联系。
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
读图回答3~4题。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②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③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
④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4. 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①沙尘暴②水土流失③泥石流④土地荒漠化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3. A【解析】由图中信息可知,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c表示流水搬运作用,d表示流水沉积作用。
4. B【解析】由上题可知,c为流水搬运作用。
在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水土流失和泥石流现象。
5. (2016·广州调研)流域自然侵蚀速率是反映流域地貌形态变化的重要指标。
据研究,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自然侵蚀速率远低于南亚恒河流域,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地形
B.降水量
C. 植被类型
D.城市化水平
5. A【解析】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流域主要位于平原地区,虽然该地降水很丰富,但受地形的影响,水流速度慢,故自然侵蚀速率低。
6. (2016·浙江名校联考)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以山麓谷口为顶点,向开阔低地展布的河流堆积扇状地貌。
它是冲积平原的一部分,规模大小不等,从数百平方米至数百平方千米。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略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最可能形成大规模冲积扇的是()
A. 甲
B.乙
C. 丙
D.丁
6. D【解析】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知,丁地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其下游有广阔的平原,有利于大规模冲积扇的形成。
读“渭河水系示意图”,回答7~8题。
7. 渭河谷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 地壳断裂陷落
D.地壳褶皱凹陷
8. 渭河河道具有北移的历史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南岸支流多,流速快
B. 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 北岸支流含沙量大
D. 北岸地表组成物质较粗
7. C【解析】渭河处在断层构造带,地壳断裂陷落形成谷地。
形成谷地后流水汇聚成河,沉积成渭河平原。
8. A【解析】南岸支流众多,且由于发源于秦岭、落差大而流速快,将渭河水推向北岸,导致北岸流水冲击作用强;北岸为黄土高原沉积颗粒,组成物质较细,抗冲击能力弱于南岸。
(2016·南阳联考)读下列景观图,回答9~10题。
9. 四种地貌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A. ①②
B.②④
C. ③④
D.②③
10. 四种地貌中,因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①④
9. B【解析】四种地貌分别是河口三角洲、风积沙丘、河流侵蚀峡谷、风蚀雅丹地貌。
10. A【解析】河流入海时,因流速降低,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段淤积延伸、填海造陆,逐渐形成河口三角洲平原。
风力携带的泥沙在遇到阻力或风速减弱时,沉积下来形成沙丘。
浙西南山区有许多保存着传统风貌的古村落。
下图为该区域松阴溪流域古村落分布图。
读图完成11~12题。
11.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
A.鞍部B.盆地
C.溪谷D.山脊
12.北宋状元沈晦曾在松阴溪畔吟唱出这样一首诗,“西归道路塞,南去交流(亲)疏。
唯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
根据诗句判断,该流域古村落多保存完好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比较闭塞B.自然景观优美
C.旅游开发落后D.开发历史悠久
11.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松阴溪流域的古村落多分布在溪谷中,主要是因为溪谷地势相对平坦,水源充足,有利于聚落的发展。
12.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诗句中可知,该地交通比较闭塞,人口较少,人为破坏较小,使古村落保存完好。
二、综合题
13. (2016·长沙重点中学联考)读我国部分区域图,结合材料,说明阿拉善高
原沙漠的沙土被搬运到黄河三角洲的过程。
相关研究表明,阿拉善高原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是中国黄土地区粉尘堆积的主要物源区。
【答案】西北风(沙尘暴)将粉尘继续向东(东南)方向搬运,途中受太行山、秦岭等山脉的阻挡,大量的粉尘被沉积在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大量被冲刷至黄河;泥沙被黄河携带至河口,由于流速减慢,泥沙逐渐淤积形成三角洲。
【解析】可以反推: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得益于黄河带来的泥沙的堆积,而黄河中的泥沙来自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的黄土来自于阿拉善高原沙漠。
然后正确表达、书写即可。
14. 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河谷形态差别很大,A处呈________,B处呈________。
(2)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推测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试分析该地区聚落沿河、沿海岸分布的原因。
【答案】(1)“V”型“U”型
(2)冲积扇河水流出谷口,速度放慢,泥沙堆积形成
(3)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与1949年相比,该地2012年耕地面积增加,林
地、草地面积减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的泥沙增多,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流速减缓和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泥沙的沉积增多,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解析】(1)A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流的下蚀作用强,河谷呈“V”型;B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呈槽型。
(2)C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
(3)从图中可以看出几十年来,该地区耕地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影响该地区聚落分布的原因主要与地形、土壤、水源和水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