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户土地流转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基于Logit模型
- 格式:pdf
- 大小:193.55 KB
- 文档页数:3
2010.2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个体特征及家庭因素分析——基于农户调查的Logit回归模型黄宁阳龚梦(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容提要:本文根据劳动力迁移理论和相关研究,对影响中国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个体特征和家庭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农户调查数据和Logit回归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表明,单位性质对于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有影响,从事个体经营或在私营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更愿意在省内转移;打工年限在5年以上的人更倾向于跨省转移;打工收入在2万元以上对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年收入对劳动力跨省转移意愿的影响呈现“倒U型”;家庭耕地面积在2亩以上对是否跨省转移的选择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因此,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提高农民工的工资待遇,统筹城乡户籍制度,鼓励农民实施多种经营,实现农村土地的规模利用,从而促进中国农村劳动力稳定而彻底转移。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跨省转移省内转移意愿 Logit回归模型一、引言农村劳动力比重下降到10%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标志,2007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比重仍为40.8%,因此,有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问题。
以往关于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表明,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由劳动效率低向劳动效率高的地区、由农村向城市转移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经济学理论,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使农村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部门转移到高生产率的部门,从而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
1978~1998年间,农村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农业)向生产率高的部门(非农产业)流动过程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1%(蔡昉,2000)。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
理论研究当代农村财经2019年第1期农村土地流转作为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被誉为“中国农村第二次革命”,成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和关键。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三权分离”这一重大举措,《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三权分置”模式做出了更为明晰的规定,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操作平台。
农户作为生产经营决策主体,是诱发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微观主体,科学研究并规范引导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选择,对于构建科学、有序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高效配置农村劳动力与土地资源,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破解“三农”发展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关于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主要基于实证层面进行研究,国家层面主要进行顶层设计,地方政府体现为具体落实与区域创新。
囿于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实绩、社会习俗与传统、农地流转制度安排的迥异,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新疆玛纳斯县地区调研显示[1],农户土地转入行为与受教育程度、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流转年限呈正相关,而与年龄、对农业经营风险的认知、非农收入所占比重、家庭现有耕地面积、年流转资金等呈负相关。
针对城郊地区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研究表明[2],显著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均收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第一次外出找工作所花时间;不显著的因素有土地调整年限、转让权的完整性、外出打工是否有合同以及家庭流动人口所占比重等。
在城乡统筹试验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研究表明[3],户主年龄、户主文化水平、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农户家庭耕地面积、农户家庭预期收入、农户家庭非农收入比率、耕地与中心城镇距离以及对城乡统筹相关政策特征了解程度等因素影响显著;而户主性别、农户家庭人口数量、是否为村镇干部以及是否参加养老保险等因素不显著。
基于对重庆市30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显示[4],粮食价格对农民土地转出意愿呈现消极影响;而单位面积摘要:选择宁安市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农户行为选择为切入点,采用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宁安市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依据宁安市农村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问卷调查,构建Logistic 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因素,根据模型估计和结果分析,得出相关结论:户主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数目、家庭收入情况、农业收入比重和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等因素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显著,而户主从事职业、是否获得农业补贴、家庭成员中参加农村社会保障的人数和农户对土地流转中介了解程度等因素对其影响一般显著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南方农业South China Agriculture第15卷第34期Vol.15No.342021年12月Dec.2021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土地与农民生计问题、农民利益的实现、农村社会关系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城乡差距的减小密切相关[1]。
2014年《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提出的农业规模经营的策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土地的集体流转,同时提出了“三权分置”制度。
与此同时,2016的《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和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使“三权分置”制度更加完善。
2021年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了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地建设的建议,鼓励农民大胆尝试探索高效的新型土地流转模式,积极引导农民农展规模经营,实现粮食的高质高产。
推进土地流转的进程,使土地资源理得到合理配置,促进了农业多元化发展。
在发达地区,农村土地利用过度,农村工业土地优势和隐性过渡指数都较高,对此,国家采取采取“长牙齿”的措施保护农民土地[2]。
国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争取做到农村土地资源不减少,高质量发展。
并且,乡(镇)村建设用地流转机制的建设,有效增加了农民获得性财产收入[3]。
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一直是众多学者持续关注的问题,随着国家土地政策的不断出台,土地流转问题成为了学者争相研究的热点问题[4]。
刘琴(2018)运用收稿日期:2021-09-01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9J0199);西南林业大人文社科校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WKZD01)。
作者简介:李晓华(1997—),女,云南腾冲人,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业发展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土地流转。
E-mail :*****************。
*为通信作者,E-mail :***************。
李晓华,柳娥.基于Logistic 模型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南方农业,2021,15(34):34-38,46.基于Logistic 模型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李晓华,柳娥*(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摘要基于云南省寻甸县麦场村202位农民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对影响土地流转意的多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一、前言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不断深化,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意愿受到了广泛关注。
了解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基于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为政府部门提供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的三、研究方法本文选取某省的农户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农户的基本信息和土地流转意愿相关数据。
然后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
四、Logistic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是一种常用的二分类回归模型,广泛应用于处理二分类问题。
在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可以将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分为两类,即愿意流转和不愿意流转。
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找到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并且进行定量分析。
五、研究结果经过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相关数据的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的建立,得出如下结论:1.经济因素:农户家庭收入、土地规模和耕地质量是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
家庭收入越高、土地规模越大、耕地质量越好的农户,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可能性越大。
2.政策因素:政府对土地流转的扶持政策、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和土地流转的流程便利性,也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有着重要的影响。
政府对土地流转的扶持政策能够有效激励农户的流转意愿,而对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流程的便利性能够为农户提供保障和便利,从而增加农户的流转意愿。
3.社会因素:农户的社会关系网络和对土地流转的社会认知程度也会影响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
农户如果具有较广泛的社交网络和对土地流转的认知程度较高,他们更容易接受土地流转并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
六、结论与建议通过Logistic模型的分析,我们得出了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
在实际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12【作者简介】刘志勇(1971— ),男,副研究员,本科,黑龙江省农民负担检查所。
黑龙江省农村耕地经营和劳动力转移情况研究刘志勇1 张鑫2 安蒙龙2(1.黑龙江省农民负担检查所 2.黑龙江省农垦经济研究所)【摘要】 本文以哈尔滨市和绥化市的8个村为调查对象,阐述了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劳动力转移和收入呈现的特点和趋势,分析了从事种植业生产人员呈现老龄化、低学历、女性化特点等问题的根源并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土地经营;流转—以哈尔滨和绥化8个村为例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指出:“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多渠道就业,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当下,推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让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是落实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切入点,是落实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落脚点,是精准脱贫早日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力点。
为了更好地掌握我省农民生产经营、农村劳动力资源、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收入构成和经济发展对农民分工分业的影响等5个方面情况,笔者深入哈尔滨市与绥化市的8个村调研走访农户177户,收回调查问卷256份,召开座谈会23次,对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深入剖析和梳理,针对呈现的特点和趋势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8个村基本情况在8个村中,永和村、同强村、中心村和民旺村4个村以旱田生产为主,三合村、政久村、同发村和丰民村4个村以水田生产为主。
8个村共有耕地面积125445亩(二轮土地承包时有耕地104995亩,增加了20450亩),其中水田47431亩,旱田78014亩,分别占耕地总数的37.8%和62.2%;农户自有承包地64166.5亩,机动地9742.5亩,其他土地8047亩。
农户总数5575户,劳动力11441人,其中:种地劳动力6263人(男劳动力3722人,女劳动力2541人),占劳力总数的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