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 格式:doc
- 大小:629.50 KB
- 文档页数:8
七下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2023·广西·统考中考真题)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志愿者小明参与了市博物馆一个展区的布展。
根据下列图片推断这一展区的主题是()A.泽被天下的农业B.灿若星辰的文坛C.四通八达的交通D.光耀千古的科技【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活字印刷术是毕昇发明的,《天工开物》是明代宋应星创作的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科技,D 项正确;材料中只有《齐民要术》与农业有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文学作品,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交通方面,排除C项。
故选D项。
2.(2023·新疆·统考中考真题)明朝中晚期科技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技术的总结,而且蕴含着某些带有近代意味的科学精神。
下列著作中,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农业科学巨著是()A.《农政全书》B.《本草纲目》C.《齐民要术》D.《天工开物》【答案】A【详解】由材料“明朝中晚期科技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不仅在于对传统技术的总结,而且蕴含着某些带有近代意味的科学精神”“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农业科学巨著”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部著作是《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A项正确;《本草纲目》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排除D项。
故选A项。
3.(2023·湖北荆州·统考中考真题)某书序言写道:“予开卷细玩,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正始也。
……李君用心,加惠何勤哉。
”据此判断,该书是()A.《唐本草》B.《千金方》C.《农政全书》D.《本草纲目》【答案】D【详解】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出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2022版课标】内容要点: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朝文学艺术的特色认知提示: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了解明朝科技的成就及影响;知道明代文学艺术成就及特色。
解读:明朝时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这为传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明朝的建筑,以北京城为代表,既继承了前代建筑的优点,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小说和戏曲等大众文学得到很大发展。
明朝时,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技巧,叙述了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明朝科技文化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喜爱历史,学生学习热情高、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善于小组讨论学习,学习氛围浓厚。
但是由于接触历史课的时间不长,学生基础又相对薄弱,所以对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需要老师做好铺垫,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层层解剖,以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科技成就,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含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共14小题)1.“……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
”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天人合一B.皇权至上C.皇位世袭D.天人感应2.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你首选的资料是()A.《天工开物》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唐本草》3.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A.《红楼梦》B.《西游记》C.《水浒传》D.《三国演义》4.揭示清朝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且达到我国古典小说高峰的作品是()A.《红楼梦》B.《西游记》C.《三国演义》D.《水浒传》5.我国古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骚扰,保护中原农耕文明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伟大工作是()A.都江堰B.长城C.大运河D.北京故宫6.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A.东起辽东,西至临洮B.东起山海关,西至临洮C.东起嘉峪关,西至山海关D.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7.中国医学家屠呦呦以提取表蒿素治愈疟疾的成就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青蒿入药在许多中医典籍中均有记载,明代李时珍就曾将其记录在()A.《伤寒杂病论》B.《齐民要术》C.《水经注》D.《本草纲目》8.明朝的一部药物学巨著,被达尔文称为“1596年的百科全书”,这部“巨著”是()A.《伤寒杂病论》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9.下列著作和作者搭配正确的一组是()①《农政全书》﹣﹣徐光启②《天工开物》﹣﹣宋应星③《三国演义》﹣﹣罗贯中④《水浒传》﹣﹣施耐奄⑤《红楼梦》﹣﹣董其昌⑥《西游记》﹣﹣吴承恩。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⑥C.①②③④⑥D.②③④⑤⑥10.下列作品,通过描写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从而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罪恶的是()A.《秦中吟》B.《红楼梦》C.《牡丹亭》D.《本草纲目》11.明朝中后期,以市井芸芸众生为主人公的世情小说勃兴,这些作品,有的描绘小手工业者之间真诚互助的新型职业道德,有的宣扬蔑视金钱等级、贵在知心互重的婚恋观念,也有的歌颂商人追求金钱、海外冒险的理想.这段材料表明世情小说勃兴与下列哪一现象密切相关?()A.民族矛盾尖锐B.皇权高度膨胀C.工商业市镇繁荣 D.近代科学传入12.“扬州八怪”之一,喜欢画兰竹,擅长书法,自称“六分半书”,这个人是()A.张若虚B.郑板桥C.史可法D.崔致远13.一个时代的著名建筑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形象。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由明朝三部科技名著,指导学生对本课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草纲目》草部介绍(节选)
图一图二图三
水藻(如图一)
气味:甘、大寒、滑、无毒;
主治:捣汁服,去暴热、热痢;捣烂敷,治热疮游疹。
金星草(如图二)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解热,通淋,消痈疮,解硫磺中毒。
虎耳草(如图三)
气味:微苦、辛、寒、有小毒;
主治:耳出脓、痔疮肿痛。
《本草纲目》综合大量科学资料,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
同时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中国之百科全书。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2.人物故事
李时珍38岁的时候,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名声大噪,被楚王朱英
邀请至王府做事。
1556年,李时珍被推荐到
了太医院,李时珍的人生转变从他进入太医院开始。
太医院是岐黄名家聚集之地,通过与当时医术顶级的人接触共事,大大丰富了李时珍的阅历。
同时,皇家藏书的丰富和御用药的完备,增长了李时珍的见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写《本草纲目》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1565年开始,李时珍便行万里路,尝百草。
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并向许多采药工、渔人、樵夫学习,参考了历代医书925种,弄清了许多医书上的疑难杂症和许多容易混淆的药物。
在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的初稿,当时的李时珍61岁,之后的10年,李时珍又对《本草纲目》进行了三次修改,所以李时珍著书应该花了近40年。
1588年,李时珍从太医院辞官还乡,后来他创立了东壁堂,坐堂行医。
3.提出问题:请结合李时珍的生活与创作经历,说说以上科技人物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1.图片展示
2.明朝长城在地理位置的选取上有何特点?(结合《明朝疆域图(1433年)》《明长城示意图》思考)
提示:位于明朝北方边境线以南;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地势险要;处于北方游牧地区和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
3.明长城只有城墙吗?它由哪些部分构成?各有什么功能或作用?相传当年建造嘉峪关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竣工后只剩一块砖。
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提示:(1)明长城由城墙、城台、关隘、烽火台等构成。
(2)城墙是主体;城台是突出于墙外的台子,可多面攻击来敌;关隘是重要的驻兵和防御据点、关卡;烽火台传递敌情。
(3)劳动人民的智慧,建筑水平的高超。
4.结合以上所学,说一说明长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提示: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它同沿线的道路、屯田、驻军、卫所等形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5.辩一辩:有人说,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北方稳定的边界。
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学生自由辩论。
6.阅读《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皇都积胜图》(局部),提出问题:观察图片,北京城的布局结构是怎样的?
提示: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宫城即紫禁城,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
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7.活动与探究:同学们游览过故宫吗?结合材料谈谈它的建筑结构和风格(特点)。
并说说你游览后有什么感想。
材料一:故宫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在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展示《明紫禁城平面图》)
材料二: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提示:反映了皇权至上的特点;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目标导学三:小说和艺术
提示:汤显祖的《牡丹亭》,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3.提出问题:明朝的小说和戏剧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提示: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
4.思维拓展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中的哪些人物?说说喜欢他们的理由。
(2)三部小说在叙事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点?哪一部是这种叙事形式的开山之作?
(3)结合前面所学,你能说说明朝文学发展呈现出了什么新的特点吗?
(4)除了《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三部小说外,明朝的戏剧也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明朝后期最负盛名的戏剧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明朝的科技名著和建筑,我们感知到明朝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并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这段科技发展史需要反思。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一群怀揣着理想,几十年如一日反复研究写书著作的学者们,在当时并不受世人的重视,更遑论受当政者的青睐了。
通过材料的分析学生会感受到当时这些科学工作者落寞的背影,更认识到没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科技发展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