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肝炎
- 格式:docx
- 大小:5.74 KB
- 文档页数:3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宣痹汤治愈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案:顾某,女,28岁。
初诊:1978年7月13日。
主诉及病史:身酸乏力伴恶心1周。
患者1周来自觉全身酸楚,四肢乏力,胸闷恶心,恶寒发热。
初按感冒治疗3天,寒热不解,饮食减少,右胁疼痛,腹胀厌油腻,溲赤便干。
诊查:体温37℃,舌苔白腻根微黄,脉弦稍数。
尿化验:血胆红素(+++)。
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12U,谷丙转氨酶160U,麝香草酚浊度试验16U,脑絮(+)。
辨证:外有寒邪,里有湿热,证属黄疸病中的“阳黄”。
治法:以利湿消黄,兼解表邪,投宣痹汤加减。
处方:杏仁10g 滑石10g 连翘10g 防已10g 茵陈15g 车前子15g 山栀10g 制半夏10g 晚蚕砂10g 苡仁15g 麻黄5g 赤小豆20g 水煎服,每日1剂。
另用肝炎冲剂、板蓝根冲剂各1包,日服2次,交替服用。
服药5剂,黄疸渐退。
宗原方去麻黄,连服25剂,黄疸消除,诸症若失,肝功能正常。
按语本例黄疸初起、寒热身酸,形似感冒,为外有表寒、里有湿热1之证,故予清热利湿药中加入麻黄以解表邪,使湿热之邪从内外而解。
本医案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3集,P337-338,谢兆丰医案。
谢兆丰,1924年12月生,江苏泰县人。
泰县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兼任泰县中医学会名誉理事长、泰县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及扬州市卫生职务评审委员会专业评议组成员。
7岁至18岁就读于私塾,20岁拜邻乡名医于溯辕先生习医,刻苦攻读经典医籍,3年满师,回乡开始杏林生涯,精于诊而审于剂,愈疴起痼,医名渐播四方。
1954年考取扬州专区中医进修班学习西医,1957年考入江苏省中医学校医科班进修学习,毕业后分配北京中医学院任教,1973年调回原籍工作,门墙桃李,遍及南北。
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工作四十余年,先后在全国各中医药杂志及报刊上发表过医学论文六十余篇,并参与编写《中医基础》及《经络学说简编》等书。
护理查房: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例概述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一种肝脏疾病,其主要症状是黄疸。
在进行护理查房时,我们需要关注病人的症状、体征和治疗进展情况。
本文档旨在提供针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例的护理查房指南。
病人信息- 姓名:- 年龄:- 性别:- 诊断:- 入院日期:- 查房日期:主要症状和体征1. 黄疸:观察黄疸的程度和颜色变化,记录黄疸是否在逐渐减轻。
2. 皮肤瘙痒:询问病人是否有皮肤瘙痒感,并观察皮肤状况。
3. 恶心和呕吐:询问病人是否有恶心和呕吐,并记录频率和程度。
4. 腹痛:询问病人是否有腹痛,观察腹部是否有压痛或腹部肿块。
5. 疲劳和乏力:询问病人是否感到疲劳和乏力,并观察活动能力是否下降。
6. 肝大:观察肝脏是否有肿大,记录肝脏大小和质地。
7. 其他:记录病人的体温、血压、脉搏和呼吸频率。
治疗进展1. 住院治疗:记录病人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计划,包括药物治疗和饮食管理。
2. 药物治疗:记录病人所接受的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和对症治疗药物。
3. 饮食管理:记录病人的饮食情况,包括限制脂肪和蛋白质摄入以及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
4. 实验室检查:记录病人的血液检查结果,包括肝功能、病毒标志物和凝血功能。
注意事项1. 黄疸:观察黄疸的变化趋势,如果黄疸逐渐加重或没有改善,及时通知医生。
2. 肝功能: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包括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和凝血功能,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3. 饮食: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
4. 休息:鼓励病人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5. 感染预防: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消毒和隔离措施。
结论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例的护理查房需要关注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变化,记录治疗进展情况,并注意黄疸的变化趋势和肝功能指标的监测。
通过合理的饮食管理和休息,以及加强感染预防措施,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及时向医生报告异常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急性黄疸型肝炎,你知道该如何治疗吗?在肝炎疾病的多种分类中,其中一种就是急性黄疸型肝炎,这是肝炎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好在治疗方法有多种,很多人选择西医治疗,大家也可以选择中医治疗,另外饮食治疗也值得推荐。
★一、西医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一般可按急性肝炎治疗。
但对黄疸较重,持续时间长,且有进行性加重趋势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用药治疗。
★二、中医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矛盾是湿热郁蒸,肝胆受损,所以对于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应以清热利湿(清利肝胆)为主,须区别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或湿热并重而分别施治。
至于无黄疸型肝炎的治疗原则,肝热气滞者应清热解毒、疏肝化瘀;肝脾不和者应健脾和胃舒肝;阴虚者养阴健脾,根据病情虚实之不同而辨证论治。
治疗急性黄疸肝炎方1.清热解毒,利胆退黄法,此方法适用于湿热蕴结型。
用(龙胆草、茵陈蒿、虎杖、大青叶、连翘、栀子、茯苓、白茅根、大黄)或用(茵陈、鸡骨草、田基黄、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治疗,疗效甚佳。
治疗急性黄疸肝炎方2.温阳化湿,利尿退黄法;本法适用于寒湿困脾型。
方用(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加茯苓、郁金、黄芪治疗,疗效颇佳。
治疗急性黄疸肝炎方3.健脾化湿法,本法用于脾虚失运型。
以(党参、茯苓、白术、扁豆、炙甘草、山药、柴胡、白芍、五味子、山楂、黄芪)治疗成人脾虚及小儿急性肝炎,效果满意。
★三、急性黄疸型肝炎饮食急性黄疸型肝炎以起病较急、肤黄、目黄、小便黄为特征,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肝脏疾病。
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在接受治疗的时候,在饮食上也要注意。
急性黄疸型肝炎在饮食上的要求是:食物应新鲜可口、清淡、易消化、冷热适宜,无刺激性,适量,富于营养的流食、半流食、软食;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并要求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尤其烟酒(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进入血液后分解代谢需在肝脏进行,分解的代谢产物乙醛对肝细胞具有较强的毒性,能使已有病损的肝细胞损害程度加重)的基础上对急性黄疸型肝炎进行了辨证实施饮食护理指导。
护理查房: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例一、背景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黄疸、肝功能异常和病毒性感染。
护理人员在照顾这类病例时需要特别关注患者的黄疸程度、肝功能指标和病毒感染情况。
二、护理目标1. 减轻黄疸症状:通过适当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减轻黄疸症状,如皮肤瘙痒、黄疸加重等。
2. 管理肝功能异常: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如转氨酶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
3. 防控病毒感染: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避免病毒的传播,保护患者和其他医护人员的安全。
三、护理措施1. 严密观察患者的黄疸程度,包括皮肤、黏膜和巩膜的颜色变化。
记录黄疸指数,及时向医生汇报。
2. 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适当的饮食,避免肝功能进一步受损。
3. 保持患者的休息和睡眠,避免过度疲劳,有助于恢复肝功能和提高免疫力。
4. 推行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消毒措施和个人防护装备的正确使用,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5. 监测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凝血功能等,及时处理异常情况,如适当调整药物治疗。
6. 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的特点、治疗方案和预后,并鼓励积极的生活态度。
四、护理评估1. 黄疸症状:观察患者的黄疸程度是否减轻,皮肤颜色是否恢复正常。
2. 肝功能指标:监测患者的转氨酶、胆红素、凝血功能等指标是否恢复正常。
3. 病毒感染: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毒感染情况,如病毒载量是否下降,病情是否稳定。
4. 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是否有焦虑、抑郁等情绪反应。
五、护理记录在护理过程中,详细记录患者的黄疸指数、肝功能指标、病毒感染情况和护理措施的效果,为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六、护理宣教向患者和家属进行护理宣教,包括疾病的相关知识、护理措施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以及康复期的饮食和生活建议。
七、风险提示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患者的肝功能恶化、感染加重、胆囊炎等并发症的风险,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预防措施在各型肝炎中急性黄疸型肝炎最为常见,黄疸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巩膜、黏膜、皮肤和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
其来热较凶猛,发展迅速,症状突出,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则很可能出现渐进加重的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系统损伤,部分可发展为重症肝炎而危及生命。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1)对于乙型肝炎患者可不定隔离日期,对于住院病例,只要肝功稳定就可以出院,对恢复期HBsAg携带者应定期随访。
(2)对直接接触入口食品的人员及保育人员应每年定期作健康体检,急性期患者痊愈后半年内持续正常,HBsAg转阴者,可恢复原工作。
(3)慢性患者应调离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和保育工作。
疑似病例未确诊前,应暂停原工作。
按国家规定要求,严格筛选献血员。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卫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防止医源性传播,确保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提倡一次性注射器,对带血污染物品彻底消毒处理。
加强血液制品管理。
黄疸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1)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微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直径25~29nm,在外界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0℃60分钟。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
(2)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为42nm双层外壳病毒,原称Dane颗粒。
直径为42nm。
可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血液透析等亦有感染HBV的危险。
(3)丙型肝炎病毒(HCV)直径为30~50nm,有一脂质外壳,为正链单股DNA。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本病约占输血后肝炎70%以上。
(4)丁型肝炎病毒(HDV)为一种缺陷性RNA病毒,直径为35~37nm,具有HBsAg的外壳。
HDV能导致病情加重和感染的慢性化,并可能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有关。
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类似,静脉注射毒品,男性同性恋、娼妓和经常应用血制品或肾透析患者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护理查房中的急性黄疸型肝炎1. 疾病概述急性黄疸型肝炎是一种由病毒、细菌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肝脏炎症,其主要症状为黄疸、肝功能异常和肝区疼痛。
该病严重时可导致肝硬化、肝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2. 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 黄疸:皮肤和黏膜发黄,尿色加深,大便呈白陶土色;- 肝区疼痛:持续性胀痛或刺痛;- 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肝脏肿大、压痛。
3. 护理评估在护理查房中,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 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 肝功能:血清胆红素、ALT、AST等指标;- 症状:黄疸程度、肝区疼痛程度、消化系统症状等;- 心理状态: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承受能力。
4. 护理措施针对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4.1 生活护理- 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的饮食,避免油腻、辛辣食物;-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 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病情变化的方法。
4.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尤其是体温、脉搏和呼吸;- 观察黄疸程度、肝区疼痛程度、消化系统症状的变化;- 定期检查肝功能,了解血清胆红素、ALT、AST等指标的动态变化。
4.3 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病毒、保肝、利胆等药物治疗;- 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 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药物的方法和剂量。
4.4 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疾病的病因、转归和预防知识。
5.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急性黄疸型肝炎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强调遵医嘱用药、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诱发或加重疾病。
6. 护理质量评价护理质量评价主要包括:- 患者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护理效果: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护理措施的疗效;- 护理安全性:检查护理过程中有无差错、事故发生。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急性黄疸型肝炎
导语:急性肝炎的患者已经很多了,患有肝炎后我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很多的影响,而且这一疾病是会传染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要做好预防,急性黄疸型
急性肝炎的患者已经很多了,患有肝炎后我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很多的影响,而且这一疾病是会传染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大家要做好预防,急性黄疸型肝炎就是急性肝炎中很常见的一种,它的病因有很多,一般患者的病程会持续2至4个月,在前期会出现关节酸痛,和低热的症状。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目前比较常见的疾病了,患者会出现很多不适的症状,这一疾病也分为不同的阶段,有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一定要及时的去检查,检查的项目也是很多的,并做出科学的治疗。
急性黄疸型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一个类型,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食欲减退,厌油,乏力,上腹部不适,肝区隐痛,恶心,呕吐,部分病人畏寒发热,继而尿色加深,巩膜、皮肤等出现黄疸。
本病的现代针灸治疗,始于五十年代初,1958年之后,陆续出现了具有一定数量样本的报道,但未能推广。
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来,针灸治疗本病已获得医务界的极大重视,在上海、湖北、江苏等10余个省市广泛开展了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
根据近年来临床数据的统计,针灸治疗本病,无论近期或远期疗效,成人或儿童,其治愈率均在85%左右[1]。
不仅复发率低,且和中药或西药比较,在恢复食欲,消退黄疸,改善肝功能等方面,针灸均略胜一筹[2]。
当然,针灸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也有一定适应症。
一般适于普通型,重型病人针灸只是综合措施之一。
其次,即使是普通型,也最好是单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