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经济学理论视角看企业竞争优势——兼议国际经济学优势思想的演进
- 格式:pdf
- 大小:720.40 KB
- 文档页数:6
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什么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详细说明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什么?不知道的小伙伴都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详细说明吧。
1.竞争位势理论80 年代初,波特(Porter,1980)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战略管理的主流,理论的核心是五种竞争力量模型,即企业竞争者、购买者、供应商、替代者、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
该理论认为:公司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即市场)是高度相关的,并且最关键的环境因素是企业所处的产业。
产业的结构影响着竞争的规则,五种竞争力量模型的综合作用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
因此,企业战略分析的基本单位是行业、企业和产品,关键点是通过对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确定企业在产业中的合理位势,通过战略的实施对五种竞争力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甚至可以改变某些竞争规则。
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的位势就成了竞争优势的来源。
为了保持这种优势,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和保持优势位势(从这里看出这种优势是外生的)。
该理论实际上是将以结构一行为一绩效(SCP)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有关产业理论,比如产业结构、产业内优劣对比、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壁垒后的相互勾结等,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
但理论致命的缺陷在于:(l)仍然将企业作为“ 黑箱”,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外部力量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的内部成长和自身力量的变化并不是现在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做了一定的修订,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干企业内部相互关联的活动,但从逻辑上,这是第二位的。
(2)波特是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
企业在进入一个新产业时,首先是根据产业的结构吸引力选择一个产业;然后,在竞争者理性的前提假设下,对其战略作一个合理判断后制定一个进入战略;最后,进行战略性投资,购买所需的资产,整合企业内部活动,参与竞争。
石沪敏:从国际经济学理论视角看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的一种优势地位,是企业在市场上获取更多利润的能力。
而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学者石沪敏,通过对比优势理论和内生增长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企业竞争优势。
本文将从国际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对石沪敏的研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石沪敏是一位著名的国际经济学家,他在研究企业竞争优势方面做出了很多贡献。
在他的研究中,他着重关注了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角色,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企业竞争优势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来实现的。
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也为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石沪敏提出的企业竞争优势是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来实现的这一观点与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有着明显的不同。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通过资源的差异来实现的,即某些国家或地区拥有特定的资源优势,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而石沪敏提出的观点则强调了技术和制度创新在企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企业通过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和制程,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
企业还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进而获得竞争优势。
这一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企业竞争优势。
石沪敏的观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企业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石沪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竞争优势的本质和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策略。
我们也可以借鉴石沪敏的观点,促进企业的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
企业竞争优势的演化—基于惯例的视角摘要:演化经济学为研究竞争优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基于有限理性假设,建立非均衡性和动态的理论框架,采用惯例作为企业演化的“基因”,注重多样性和新奇性,对于揭示竞争优势的演化过程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惯例的视角出发,基于竞争优势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企业竞争优势演化的过程,并提出了一个从惯例构建到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竞争优势惯例演化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The Evolution of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Advantage-Based on theRoutine PerspectiveAbstract: Evolutionary economics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to study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t bases on the bounded rationality assumption, builds a non-balanced and dynam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uses routine as the "gene" for the enterprises evolution, and focuses on diversity and novelt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veal the evolution of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From the routine perspective and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evolutionary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puts forwar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rom routine construction to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advantage formation.Keywords: competitive advantage; routine; evolution自从张伯伦(Chamberlin)1939年的著作《垄断优势理论》中提到竞争优势以来,竞争优势已经成为经济学家和管理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
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剖析经济学理论的演进路径作者:赵昱来源:《商情》2013年第48期【摘要】纵观经济学发展史,不同理论的动态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若能对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剖析,寻找到其间的规律,将为理论研究者的研究和学习打开方便之门。
比较优势理论作为国际经济学不可动摇的理论基石,为研习经济学的人们所熟知。
从作为基础的绝对比较优势学说、相对比较优势学说,到进行了重要推进的要素禀赋理论,再到应时兴起的新贸易理论和新兴古典学派内生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沿革历程内容饱满、活力充沛,为分析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关键词】比较优势理论发展剖析演进路径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历程(一)绝对比较优势。
亚当斯密在其1776年出版的代表著作《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绝对比较优势理论。
他认为,社会各微观经济主体按照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并通过市场进行交易,最终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当这种交易活动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产生了,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成本或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绝对优势既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每个国家都具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条件,进行专业化生产后其生产成本较低,彼此交换产品对参与交换的所有国家都是有利的。
(二)相对比较优势。
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本国所需的所有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各国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中获得更大的利益,这就是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比较优势思想。
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既存在于绝对优势的最大优势里,也存在于绝对劣势的最小劣势中。
以相对比较优势为基础,世界各国进行产品贸易将使参与贸易的各个国家都获益。
(三)要素禀赋学说。
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在国际贸易中,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比较优势指的是某个国家或地区相对于其他国家或地区在特定商品或服务的生产上具有更高效率或更低成本的能力。
竞争优势则强调的是企业或产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和强度。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比较优势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并在后来被大卫·里卡多和埃尔斯特·奥廖森发展和完善。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资源配置和生产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有相对优势的商品或服务,然后通过贸易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交换,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和互利共赢。
比较优势的形成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自然资源:国家或地区拥有的自然资源种类和丰富程度会影响其在特定行业中的比较优势。
例如,油气资源富集的国家在能源领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2. 劳动力成本:不同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差异也是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
低成本的劳动力可以使该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具备竞争优势。
3. 科技水平:高新技术和创新能力是比较优势的重要来源,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4. 政策环境: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也会对比较优势的形成产生影响。
通过降低关税、取消贸易壁垒和提供相关扶持政策,政府可以促使某些产业形成比较优势。
二、比较优势的实践案例1. 沿海地区的出口加工区: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沿海地区设立了众多的出口加工区,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和设备,利用廉价劳动力和便利的海运条件,迅速崛起为全球制造业中心。
这是中国比较优势的一个典型实践案例。
2. 瑞士钟表制造业:瑞士钟表制造业长期以来以高品质和精准度闻名于世,这得益于瑞士在制表技术和工艺传统上的比较优势。
尽管瑞士成本高企,但其在高端钟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得益于优质的制造工艺和品牌形象。
企业竞争优势理论探讨摘要:竞争规律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在市场竞争中,竞争优势强,则企业生,竞争优势弱,则企业亡。
因企,企业必须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澄清了竞争优势的内涵,分析了竞争优势的经济学内涵和生命周期。
关键词:竞争优势;企业资源;核心竞争力竞争规律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关键在于竞争优势。
拥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继续生存、发展和壮大;缺乏竞争优势的企业,将会陷入危机,甚至破产。
因此,企业必须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对竞争优势的研究错综复杂,有关概念的应用也模糊不清,但是要研究竞争优势就必须先明确竞争优势是什么,这是进一步探讨竞争优势的必要前提。
本文将从竞争优势概念、竞争优势的经济学分析和竞争优势的生命周期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竞争优势概念“竞争优势”一词最早是英国经济学家张伯伦(Charaber-‰)于1939年提出来的,由Hofer和Schendel(1978)最早把它引入战略管理领域。
此后,对竞争优势的研究一直是战略管理研究的中心内容。
要对竞争优势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就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竞争优势概念。
从竞争优势理论发展历程看,学者们从外生论角度和内生论角度对竞争优势做出了不同概念界定。
(一)外生论角度外生论角度是指从企业所在市场和行业角度界定竞争优势。
在波特(1985)看来,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
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钱,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以低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效益,或者提供独特效益补偿高价而有余。
余光胜(2002)也认为竞争优势是指企业在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优势,依赖于这种优势,企业可以获得超过该行业正常收益率的回报。
贝赞可(Besanko,1999)等人在《公司战略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当公司的表现超出该行业平均水平,就认为它获得了竞争优势。
从国际经济学理论视角看企业竞争优势兼议国际经济学优势思想的演进Research on Corporations Competitive A dvantag e asV iew ed from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m ment on the Evolution of A dvantage T houghts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胡义HU Yi(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 430079)[摘 要]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国际经济学中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优势思想的发展和演进,说明了理论研究可以通过对各种市场结构的细分,把优势分析引入到企业内部,并通过对分工、市场结构与交易费用之间的矛盾关系的深入研究,探讨内生优势与外生优势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则是一个建立在企业自身独特能力基础上的、综合利用企业内外部各种比较优势的动态累积发展过程。
Abstract:T his paper retr ospects and analy ses the evo lution of advantage tho ug hts in theo ries of inter-natio nal tr ade and foreign dir ect investm ent(FDI),illuminates that reseach can intro duce internal facto r of cor por ations to advantag e s analy sis through studying all kinds of market structur e,and pro be into the re-lationship of endogenous and exog enous com parativ e advantages in virtual of inv estig ating the conflict of divisio n of labo r,market structur e and transaction cost The buildup o f Co rpo rations competitive advan-tage is a cumulate pro cess for corporatio ns to m ake use o f all sor ts of interior and exterior comparative ad-v antages based on their ow n unique competence[关键词]竞争优势 跨国公司 国际直接投资 国际贸易Key words:Competitive advantag e M 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M NC) Foreign direct investm ent (FDI) Internatio nal tr ade[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6)09-0072-06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其微观部分主要是探讨在世界范围开展资源配置的问题。
跨国公司作为当今世界实施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主导力量,日益成为国际经济学微观理论研究的中心。
而国际经济学对于跨国公司的深入研究,都可以归结为对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理论分析。
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既具有一般企业竞争优势的特点,又因其是国际性的企业,具有一些特殊的优势,竞争优势表现为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各方面、多元化的优势组合。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优势思想演变国际贸易理论是在限制要素流动的假设前提下讨论企业的贸易行为和国家的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理论所说的优势表面上看是各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竞争力高低,反应了国际分工和各国企业产品收稿日期:2006 5 30作者简介:胡义(1971 ),男,湖北京山人,经济学博士,现任教于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理论与实务。
选择上的进入和退出,实质上就是各国企业在生产不同产品上所具有的一般性的竞争优势,或者说是在不考虑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别情况下的各国企业平均的竞争优势。
1 从绝对优势到相对优势早期的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着重探讨了各国商品在国际贸易中优势的成因。
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是各国企业由于在生产同一商品时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别而形成的企业竞争优势,即绝对劳动成本优势;李嘉图所说的比较优势,是各国企业因为在生产不同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存在区别而形成的企业相对竞争优势,即比较劳动成本优势。
实际上,二者是在不同的假设前提下对同一事物所作的判断,只是李嘉图的假定更科学,其理论假设前提是存在着资源约束,比较优势的思想也就更接近于现实。
可以认为:如果企业经营不存在资源约束的话,仅具有相对优势(比较优势)的企业就不可能获利,能在市场中生存的企业都是拥有绝对优势的企业。
2 从单一优势到综合优势(结构组合优势)随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向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济学家对优势的来源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优势来源只有一个,即劳动生产率,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优势则是一个多重因素综合的产物。
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各国企业由于在生产同一商品时要素禀赋在国家间分布存在差别而形成的企业经营优势,他们所说的要素禀赋,最初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 资本和劳动的相对比例,当然也可以扩充为更多的要素。
而哈伯勒、勒纳、里昂惕夫和米德等人提出的将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集于一体的一般均衡分析新古典模型,通过对比较优势来源因素的解构分析和组合探讨,将国际贸易的动机归因于影响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多个因素的综合比较,可以认为是对各国企业经营优势的综合分析。
在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条件下,商品的国际流动起到了代替要素国际流动的作用,最终使得各国同质要素价格均等化,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最优配置,结果是各国企业逐步趋同,企业原有经营优势上的差别渐渐消失。
3 从静态优势到动态优势为了弥补静态比较优势理论将比较优势固定化的缺陷,1965年日本学者鬼城弍仁和宇泽把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动态化,提出:比较优势不应该被看成既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它是追随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而发展的。
随着一国要素供求状况发生变化,旧的比较优势将逐步丧失,新的比较优势将不断产生,当一国的比较优势发生变化之后,其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也将随之改变,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方向和贸易利益的分配。
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更是详细论述了在一个产品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中,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
他认为: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会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各国在产品的不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就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
在要素不能在国家间流动的情况下,这会带来各国企业在生产产品上各个时期的不同选择,也就形成了各国企业生产上的不同优势,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的方向及其变化趋势。
有关动态优势的理论研究是对要素禀赋理论静态优势分析的补充和完善,由于有了比较优势在时间维度和与产品相连的空间维度的动态变化,各国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形成了各国企业的多样性。
4 从外生优势(先天自然优势)到内生优势(后天获得优势)在完全市场条件下,企业被认为是一个投入产出的 黑箱 ,是被动的市场接受者,企业经营者只需根据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来组织生产,各企业之间没有差别,技术也是外在的和具有普遍性的,根本谈不上什么企业内生优势。
而现实经济中市场总是存在着或大或小的不完全性,以这一事实为理论前提,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也是国际贸易起因和贸易利益来源的另一个独参见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 比较利益解释项,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9-561页。
立决定因素,是各国企业的优势来源之一;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则认为分工和专业化是各国开展贸易的内生的比较优势,这些学说将对国际贸易商品的比较优势研究引入到对内生优势的分析。
内部规模经济、企业内分工是各个企业的内生因素,而外部规模经济、企业外部分工可以视为各国企业群落的内生因素,这些学说明确说明了各国企业和企业群落的内生竞争优势的来源,并将企业竞争优势研究带入到了外生和内生优势相结合的发展阶段,由于外生优势与内生优势的独立发展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各国企业之间纷繁复杂的竞争局面,也就不会出现按照新古典贸易理论推导出的必然结果 贸易发展将最终导致各国企业之间不再存在竞争优势上的差别。
需要指出的是:外部规模经济可以与市场结构无关,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的新贸易理论和基于比较优势的新古典贸易理论是可以较好结合的;基于内部规模经济的新贸易理论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由于理论前提对立而不相容;而新兴古典贸易理论以专业化分工来说明规模报酬递增,分工与市场结构没有必然的关联,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可以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结合起来,同时它还将市场的不完全与交易费用联系起来,认为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两难冲突,并将交易效率的分析引入到新贸易理论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模型中, 通过对专业化经济和交易费用的比较分析在一定程度解决了新贸易理论发展面临的障碍,从而有可能从理论上实现新古典、新贸易和新兴古典贸易三种主要理论的大综合。
以上可以看出,经济学家对于要素和市场的理解的不断加深,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从古典到新古典到新贸易再到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也带动了对各国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认识的不断拓宽。
5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给我们的启示贸易理论研究可以通过对各种市场结构的细分,把优势分析引入到企业内部;还可以通过对分工、市场结构与交易费用之间的矛盾关系的深入研究,论证内生优势与外生优势之间的对立统一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我们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所看到的企业竞争优势,不是企业在同一市场上直接展开面对面的竞争而显现的竞争优势,而是表现为:由于各国企业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别造成了各国产品在交叉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劣势,从而导致了各国企业在产品选择上的进入和退出的不同的企业经营决策。
国际贸易理论对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的认识,既包括企业外部的要素禀赋、消费偏好等环境因素,也包括企业自身的技术、专业化分工、内部规模经济等因素。
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分析相对国际贸易理论来说,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提供了一个在国际商品和国际资本都能流动的情况下对跨国公司竞争优势进行理论研究的分析框架。
大多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既探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成因,也分析了跨国公司的各种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