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苏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9.39 KB
- 文档页数:6
《渔父》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渔父》是高中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中的一篇文章。
在人生中,难免要遇到挫折和考验,现实与抱负总会有冲突,在这种状况下如何选择,就成了人生的一大思索。
《渔父》就是围绕这一话题可能做出的两种选择--生存与毁灭,采纳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教材内容的对立统一,构成问题情境,使同学产生剧烈的问题探讨愿望,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化理解“直面人生”的含义。
[教学目标]学问:把握文中的文言现象,能流畅的译成现代汉语。
力量:通过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两人的性格特点,并与司马迁做比较。
情感:通过比较,使同学在抱负与生命产生冲突时,能做出乐观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把握文言现象[教学难点]熟悉屈原的宏大人格[教学预备]同学:预习文章,圈点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句老师:预备新课导入的新闻资料、投影片[教学方法]预习:同学自主学习课堂:朗读、争论、沟通、感悟[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投影:新快报讯(记者王华平实习生项仙娥)昨天早上8时许,18岁的女孩阿萍(化名)从沙太中路某楼7楼跳楼身亡。
有人称阿萍自杀前留给其父母一封遗书,上面写有“没考上高校,真的无脸见人”的话。
南方网讯前日,青白江区弥牟镇曙光村4组,一名不满19岁的男生温某因高考成果不抱负,觉得愧对家人竟然轻生,将自己吊死在家中……师:同学们,像这样因高考落榜而轻生的大事每年都在发生,你认为他们怎么样?生:当自己的抱负临时不能得到实现,就选择死,这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师: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当他发觉自己的抱负不能实现时,他也选择了死。
但他却成就了人们心目中的伟人形象,他就是屈原。
这又是为什么?生1:这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关。
屈原生活的时代是黑暗的,他发觉他根本不行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就以一死来成就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宏大人格。
《渔父》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生与死的价值。
【教学重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由屈原的悲剧命运思考生与死的选择,【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课前预习:自主解决字词,翻译课文,划出疑难。
一、导入:“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对人生困境的发问。
生与死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选择的问题。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而我们的先辈孟子却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来解读生与死的内涵。
(屏显题目)二、朗读课文:1、范读(播放任志宏的朗读)2、生自由读(要求:准确、洪亮)三、检查预习:(生回答,师生共同明确)1、屈原既放:已经或……之后2、行吟泽畔:边走边唱3、颜色憔悴:脸色4、形容枯槁:形体容貌5、是以见放:被6、圣人不凝滞于物:被7、何故深思高举:思考深刻,行为高出于世8、吾闻之:音节助词9、安能以身之察察:结构助词,的四、分析课文: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屏显屈原和渔父的生平资料):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
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师生共同明确:两个问题,“何故至于斯?”“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分析中落实翻译)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教案:《渔父》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及屈原的生平。
o学生能够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2.技能与方法:o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解读《渔父》的内容。
o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艺术及人生哲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学习屈原坚持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
o培养学生尊重不同人生哲学的态度,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o《渔父》原文及注释。
o屈原及《楚辞》相关背景资料。
o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师准备:o设计文言文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渔父》内容。
o准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素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艺术及人生哲学。
o准备相关历史文献,以便学生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o展示屈原的画像或雕塑,介绍其生平及《楚辞》的创作背景。
o提问:“屈原为何被称为‘楚辞之祖’?他的《离骚》等作品是如何反映他的理想与追求的?”•学生活动:o观察图片,聆听教师介绍,初步了解屈原及《楚辞》的背景。
o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阅读指导与初步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o分发《渔父》原文及注释,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解读。
o提问:“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有哪些关键语句?”•学生活动:o仔细阅读原文及注释,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解读。
o标注关键语句,初步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内容。
三、深入解读与对话艺术分析(约20分钟)•教师活动:o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渔父》中的对话艺术,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o提问:“屈原和渔父在对话中分别表达了哪些观点?他们的观点有何异同?”o播放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背景。
•学生活动:o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对话内容,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渔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渔父》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中“直面人生”单元、“生存选择”模块的一篇课文。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所以,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使学生能够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2.能力目标: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对屈原和渔父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伟大人格。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难点: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四、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学生,已具备简单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他们在语文第三册时已经学过屈原的《离骚》,所以,他们对屈原已是有所了解,这对于今天《渔父》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找出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渔父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深得怀王信任。
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
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
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
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
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悲愤绝望,自沉于汨罗江。
三、诵读课文四、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苏教版)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二、关于本文:
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
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新浴者、新沐者:刚。
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
身之察察:
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问题探讨:
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
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
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见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比较阅读分析: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
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⑵《报任安书》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
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
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五、课外作业:
准备背诵全篇课文,下次课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