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第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白杨礼赞》导学案(无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6
《白杨礼赞》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并掌握坦荡如砥、婆娑、鄙视、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等词语。
2、学习象征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本文的感情基调,并反复朗读;2、根据“不平凡”这一抒情线索,理清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白杨树象征的正直、质朴、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2、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1、感受白杨树象征的正直、质朴、团结、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学习难点:1、学习并运用象征手法;2、体会作者借助白杨树来抒发对解放区人民的赞美之情。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
二、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三、预习检测1.生字注音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 虬.枝(qiú)婆娑.(suō) 秀颀.(qí) 倔强.(jiànɡ) 大毯.子(tǎn)主宰.(zǎi) 倦怠.(dài) 楠.木(nán) 旁逸.斜出(yì)2.生词注解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白杨树》导学案2012、2
课型:阅读课编号:002 主备人:陆
[学习目的]
1、掌握文章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2、结合时代背景,领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准确优美、富于感情的语言。
[学习重点]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学习难点]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一、初读课文,自己整理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音及义。
二、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搜集茅盾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三、通读课文,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并说说自己的整体感悟。
四、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
五、阅读第五自然段,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
说说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了什么。
六、反复阅读第七自然段,思考:
(1)本段可分几个层次?找出重点词语说说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并说说采用什么手法。
(2)探讨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七、阅读第2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与写白杨树有何关系?
八、阅读第9自然段,思考: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下面是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白杨礼赞》教案(优秀4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杨礼赞》教案篇一【教学目的要求】1.教育学生从小树立“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的志向。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白杨本质特性和爸爸的心愿。
难点:领悟爸爸的心愿。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1.向学生介绍沙漠和白杨树的有关知识。
2.准备一幅能够分步拼贴的教学挂图和幻灯片。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审题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呢?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二)老师范读课文(三)学生自学课文1.出示自学思考题。
学生自学:(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辨介绍抚摸表白沉思(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五)课内练习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高大挺秀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消失3.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的三个问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找出三个问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
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
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重点。
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小黑板出示: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习课文。
《白杨礼赞》导学案
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恹恹欲睡、秀颀”等常用词语
2、理解象征手法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4、感受中华儿女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把握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诵读品味法
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语文的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三、诵读课文,了解大意,体会文中的激情与豪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解题“礼赞”是何意?
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作者为什么礼赞白杨树?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2、这些句子中哪个词交代了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理清线索。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围绕着对白杨树“不平凡”的赞美,作者展示了几幅优美的图画?
(生长环境,外部形态,内在气质)
2、作者是否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借助白杨树表达对北方军民的崇敬和赞美,他为何要赞美北方军民呢?
四、小结。
1、白杨礼赞(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字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领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1.本文作者茅盾(1896-1981年),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
乌镇是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它紧邻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对形成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作品主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长篇小说《子夜》《腐蚀》等,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中篇小说《路》等。
茅盾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了毕生的努力。
他的小说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典型,并十分注重作品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和重大性,能反映时代全貌及其发展的史诗性, 提供了一幅中国现代社会演变的宏阔的历史画卷。
2.文章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抗日根据地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象征手法《白杨礼赞》运用了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1. 白杨礼赞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掌握文中的生字、重点词语的意义,积累语文基础知识。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指出文章的抒情线索。
3、找出文中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4、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5、理解本文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特色。
学习重点:利用工具书和文下注释,掌握文中的生字、重点词语的意义,积累语文基础知识。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指出文章的抒情线索。
学习难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理解本文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特色。
学习时间: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案一、预习指导:(1) 认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用红色圆圈圈出生字、用方框框出新词、为各自然段标上序号;(2) 掌握生字新词:记住注释中注音字的读音,如果注释中没有的生字,查阅工具书,并将读音标注在生字上面的行间;根据语境揣摩文中新词意思,再理解并记住注释中新词的意思,如果注释中没有的,查阅工具书,并将意思写在新词下面的行间中。
(3) 小声快速自读课文,记住文学常识,包括课文出处,文体、作家、作品等。
2. 释题:“礼”是,“赞”是,题目的意思是对。
3. 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教师补充: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 年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 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 年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白杨礼赞导学案(含答案)二《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1.积累重要字词,理解象征手法。
2.初步学会分析在记叙中穿插抒情的散文,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3.感受中华儿女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二、自主预1.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识记画线词语的意思。
大毡子(zhān)主宰(zǎi)倦怠(juàn dài)婆娑(suō)潜滋暗长(qián zī àn cháng)旁逸斜出(páng yì xié chū)无边无垠(wú biān wú yín)恹恹(yān yān)欲睡坦荡如砥(dǎng)秀颀(qí)虬(qiú)枝纵横决荡妙手偶得2.二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之情的语句。
答:白杨树,你是树中的伟丈夫。
2)在文中勾画出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或段落,概括白杨树的特点:答:它高大挺拔,树干笔直,树枝向四面八方伸展,叶子厚实茂盛,根深蒂固,不畏风霜,不屈不挠,是树中的伟丈夫。
3)文中除了描写白杨树外还写了哪些事物?分别列举如下:答:高原、大毡子、汽车、马、狗、草原、天空、星星、月亮等。
3.三读课文,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疑问摘要:无三、互动探究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内容。
二)赏析白杨树的美1.朗读文中直接抒发对白杨树赞美的语句,初步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礼赞之情。
2.读文中描写白杨树的语段,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从外形与精神品质两个方面概括白杨树的特点)答:作者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是因为白杨树高大挺拔,树干笔直,树枝向四面八方伸展,叶子厚实茂盛,根深蒂固,不畏风霜,不屈不挠,是树中的伟丈夫,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和美丽的外形。
3.探究:作者所见西北高原具有什么特点?面对这样的高原作者产生怎样的感受?写作者对高原的“所见”“所感”对写白杨树有什么作用?答:作者所见西北高原具有辽阔、壮美、神秘、苍凉的特点。
组【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二遍。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无边无垠.()虬.枝()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婆娑.()秀qí()毡.()子主宰.()参.天()倦dài()旁yì()斜出纵横jué()荡bǐ()视3、文章的作者是,原名,字。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4、文章对白杨树一唱三叹,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在文章中找出那些直接赞叹白杨树的句子。
(划在书上)想一想它们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并注意它们表达上的变化。
5、二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提示:人+事+结果)(2)文章依次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白杨树?(3)本文的线索:6.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7.结合感情线索,文章可分成五段。
请划分段落并归纳段落大意。
8.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组9.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10.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你认为“极普通”和“不平凡”矛盾吗?说说理由。
11.体会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坐镇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12.这篇课文借物咏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13.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某些特征,来赞扬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的精神的?【仿写抒情句】(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杨礼赞》导学案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3.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4.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及象征的艺术手法;2.学习本文富有感情和含义深刻的语言。
【学习过程】一、基础积累(温馨提示:这是你学习能力的自我培养,也是对你的自觉性的考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参.天()毡.子()虬.枝()秀颀.()楠.木()外壳.()恹.恹欲睡()倔强.()潜.滋暗长()晕.圈()刹.那()倦dài()坦荡如dǐ()旁yì斜出()主zǎi()bǐ视()纵横jué荡()pósuō()锤liàn()积雪初róng()2.解释下列词语:伟岸:锤炼:主宰: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倔强:秀颀:3. 字音字形。
⑴字音关——下面各组字的注音中,每一组有一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A.坦荡如砥(dǐ)晕(yūn)圈潜(qián)滋暗长虬(qiú)枝()B.旁逸(yì)斜出倦怠(dài) 秀颀(qín) 无边无垠(yín) ()C.婆娑(suō) 恹恹(yān) 锤(chuí)炼不屈不挠(ráo) ()D.磨折(shé) 挺拔(bá) 楠(nán)木鄙(bǐ)视()⑵字形关——下面是高哲同学利用本课所学的生词写的一段话,请找出其中的错别字。
看旁移斜出的枝条,看耸入云霄的高枝,似乎永远都不会有倦殆。
无论我们怎样锤练自己的语言都无法描写出它的神奇的美。
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4. 词义关。
《白杨礼赞》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尊重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领悟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引导启发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品魅力。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方便学生跟读、模仿,提高朗读能力。
2. 生字词卡片: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PPT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直观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引导学生跟读。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指导。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学会运用。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作者写作手法。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进行造句练习。
(2)选取课文中的片段,进行角色扮演。
6.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
九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案九年级语文白杨礼赞教案这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的赞美,歌颂了华北 ___军民坚强不屈的品质。
本文抒情成分较浓,应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特别要加强感情朗读。
描写白杨树的形象、性格,以及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段落(第5——8段),应作为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安排上,可先突破重点,然后再分析描写黄土高原以及最后与楠木对比的作用。
2课时。
有关内容请参照“教学设计(A)”。
1.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疏通阅读障碍。
无边无垠(yín) 坦荡如砥(dǐ) 恹恹欲睡yānyān)虬枝(qiú) 婆娑(suō) 秀(颀qí)2。
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明确: ___勾勒、描绘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 ___图),每一幅图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
全文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部分(第9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通过上述划分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清楚全文的脉络。
1.文章的标题为“白杨礼赞”,细读全文,看看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
要求学生迅速默读全文,用笔在书上划出相关的句子和段落,然后由学生回答,相互补充,教师小结。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2。
___ ___要多次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白杨礼赞》预习提纲一、课前完成1. 掌握课后字词积累的音、形、义并用正楷抄写一至二次。
2. 认真阅读本文并找出你认为最好的地方,并阐明理由。
3. 你对作者知多少?a)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4. 你认为在学习中的重点是哪些?(各抒己见,或字词或修辞或写法)二、课前思考,课堂过关1、茅盾在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请你在文中划出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在这些句子中,你是否找到了本文的线索?2、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3、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农民的崇敬和赞美,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农民呢?4、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5、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6.请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
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7、再读第7自然段,讨论:(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8、第8自然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9、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10.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11、综合全文,概括本文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三、课后巩固拓展:阅读下面三个文段,然后答题[甲]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
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
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白杨礼赞》教学参考初中语文教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教案资料、试题资料、教程资料、课件资料、好词好句、诗词鉴赏、文学资料、知识科普、作文大全、古文杂谈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such a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test questions materials, tutorial materials, courseware material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poetry appreciation, literature materials,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s, ancient essays, etc.think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aterials, so stay tuned!《白杨礼赞》教学参考初中语文教案训练重点一象征二排比句和反问句预习提示本文写于1941年。
《白杨礼赞》导学案
编号:编制:王常胜修改王万莉使用:王万莉组长签名:胡广谋审批:芮守文使
合作探究案
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思考:1.承接预习第四题,看看作者从几方面来写白杨树不平凡?明确:三不平凡:生长环境美,外在形象美,内在精神美。
1.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找出本文写作线索。
(不平凡)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自由朗读第2段,看看这段写作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是否背题了?如何理解本段的内容。
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明确: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感觉:雄壮,伟大,单调。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4.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
(四)结束语
《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
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
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