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0.50 KB
- 文档页数:11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句式;3.能够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进行课内外比较阅读;4.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言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课内外的对比学习;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词汇学习(10分钟)教师呈现文言文中常见的词汇,并解释其含义。
•士:指古代有士人身份的人;•心:指内心思考、感受的情感;•君子:指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是以:表示原因、结果的连接词;•乘:表示乘坐、搭乘的动作;•而:表示递进、并列的连接词;学生跟读并记忆这些词汇。
3. 句式分析(15分钟)教师选取一些文言文句子,带领学生分析句子的结构和用法。
例句:君子之所以敬天聪明、择善而行者,……为此道也。
•君子之所以:开头的主语从句,引出后文的原因;•敬天聪明、择善而行者:定语从句,修饰君子;•为此道也:表示结果的陈述句;学生通过分析句子结构,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4. 课内外比较阅读(20分钟)教师分发文言文课文,并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课内阅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相关问题,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课外阅读:学生自由选择与课内内容相关的文言文材料,进行对比阅读,并写下比较心得;学生通过课内外比较阅读,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文言文,不断提升阅读能力。
四、教学评估教师将根据学生的课内阅读情况、课外比较阅读的心得以及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评估,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反馈。
五、教学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或演讲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资源•教材: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课文材料:古代文言文作品、文言文阅读材料集等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导入-词汇学习-句式分析-课内外比较阅读-总结与反思等教学步骤,通过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并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和常用词语。
2.能在阅读中体会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加深对文化传统的了解。
3.能通过比较不同文本的写作手法,学会借鉴优秀的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的结构和特点。
2.比较两篇文言文的异同,理解作者的意图和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讲授
2.对比分析法
3.讨论法
4.解读分析法
四、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
第一步:导入(5分钟)
教师引入文言文的概念,让学生明确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为后续阅读做好铺垫。
第二步:文言文阅读体验(25分钟)
教师让学生阅读文言文,使其体会文言文的含义和文化背景。
教师从两方面出发:
1.比较两个不同的文言文作品,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讲解文言文中常见的结构和词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第三步:文言文比对(20分钟)
教师挑选两篇不同的文言文让学生进行比对,从结构、用语等方面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刻领会文言文的运用和魅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四步: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明确文言文的价值和意义。
五、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文言文的强调,通过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结构、特点和阅读体验,让学生在文言文中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通过对比分析法和解读分析法的运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增强对文化传统的认知和珍视。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教学案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
”“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1、明确中考文言文部分考点;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三、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1、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2、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四、实践阅读(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悉如外人悉:(2)无论魏晋无论:(3)临溪而渔渔:2.翻译下面句子。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
(4分)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滁西琅琊。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
(4分)(二)〔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古文对比阅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2. 培养学生对不同古代文化背景的认识与理解;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能力。
教学内容:1. 选取两篇古文进行对比阅读;2. 分析古文的文学风格、主题和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古文阅读的重要性和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分组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其中一篇古文,并理解其大意和主题。
3. 对比讨论:不同小组之间进行对比讨论,比较两篇古文的共同点和差异,讨论古文的文学风格、主题和情感表达。
4. 教师点拨: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文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5. 整合归纳:学生整理各组的讨论结果,归纳出对比阅读的共性和差异,并进行扩展思考。
6. 综合分析:教师带领学生综合分析不同古文在文化背景、时代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7. 个人写作:学生根据对比阅读的收获和体会,进行个人写作,表达对古文的理解和感悟。
8. 分享交流:学生进行作品分享,相互交流和评价,从中获得启发和提升。
教学评估:1. 团体评估:学生小组展示对比阅读的结果,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和建议。
2. 个人评估:学生个人写作作品的质量与思考深度,以及在作品分享中的表现等。
教学总结:通过古文对比阅读教学设计,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古文的解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对古代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通过对不同古文的对比分析,学生可以对文学风格、主题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个人写作中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能力。
古文对比阅读不仅是对文学的一种教学形式,更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的一次机会。
文言文比较阅读公开课课教案文言文比较阅读课教案课型:研究课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掌握、熟悉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组合形式。
2、了解比较阅读的三类基本题型。
3、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调动知识积累,完成划分节奏、字词解释、翻译等基础题。
2、初步学会比较材料的基本内容、不同的情感倾向、写作手法等。
教学方法:研究探讨法归纳整理法练习归纳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讲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导)所谓“夫战,勇气也”,在中考复习中,同学们首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战术。
大家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很头痛,今天这节课就教大家一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战术。
二、熟悉战况(查)请同学们看文言文比较阅读讲义。
学生归纳:文言文阅读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多为两个,偶有三个。
有三种组合情形:一是课内与课内型;二是课内与课外型;三是课外与课外型。
三、了解题型(读)研读讲义中提供的5篇比较阅读练习中找出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题型。
同座位讨论明确。
基本题型:①划分节奏;②实词虚词的解释,句子翻译及运用;③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的题型。
四、作战要点(论)学生小组讨论,通过看讲义上的练习,联系自己的经验,概括完成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题目有哪些方法。
全班讨论,教师明确。
(一)、基本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找出练习中相应的例题。
解答基础积累题,如①②类题型,要利用一切提供的信息,包括出处、题目、注释等,并调动过去的知识积累,从中得到结论。
解答第③类题型,是比较阅读的难点(二)、文言文比较阅读基础题复习学生讨论明确。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本课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目标,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同一篇文言文文章,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文言文,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文言文阅读方法•同一篇文言文文章不同来源的比较教学难点•文言文阅读方法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教学方法•讲授•比较分析•听说练习教学内容Part 1:文言文阅读方法1.初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2.对每个句子进行分析,理解每个字、每个成语、每个句子的含义。
3.结合整篇文章的背景和文化知识,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
4.运用所学的文言文词汇,自己推断文章的意义。
Part 2:课内外比较本课将选取一篇文言文文章,让学生带着理解方法,分别从教材、课外读物和网络文章三个来源分别阅读、理解和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同一篇文章,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并能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Part 3:听说练习1.老师读一段文言文,让学生跟读,并提供音标和读音练习。
2.老师出题,让学生口头回答文言文相关问题。
3.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阅读方法,选取其他文言文材料,进行口语练习。
教学过程1.介绍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2.讲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文言文词汇。
3.在教材、课外读物和网络文章中,选取一篇同样内容的文言文文章。
4.让学生分别阅读、理解和比较三个来源的文章。
5.批判性分析三个来源的文章,找出差异,从而深入理解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6.做听说练习。
教学反思本课使用比较法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使学生对文言文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能够熟练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听说练习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口语练习的平台,使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概述此次教学课程为小学语文-教案设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古文阅读的比较阅读方法。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具备以下技能:•理解古代文章的内容、目的,进一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对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分析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教师先通过一段话或历史事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例如: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文人墨客,他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文言文是我们学习中华文化必须了解的一部分。
然后教师可以用一段名言警句进行点拨,引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文言文比较阅读在学生读过两篇文言文后,教师会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指将两个或多个作品之间的文本进行比较并分析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
比较阅读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整体把握将两篇文言文分别阅读一遍,掌握文章整体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
第二步:相似之处在理解整体情节后,找到两篇文章之间的相似之处,并进行标注和比较。
相似之处通常是指人物形象、情节、主题、描写技巧、语言气氛等。
第三步:不同之处在找到相似之处后,找到两篇文章之间的不同之处,并标注比较。
不同之处通常是指作者的表现手法、思考的问题、故事结尾等。
Step 3: 课外阅读在学过比较阅读后,鼓励学生到学校或图书馆借阅相关文物图书,在外面做以阅读练习。
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记忆,以期让他们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
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古文阅读的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技巧,并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广泛影响。
教师要结合课程实际情况,适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
中考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文言文阅读中考部分考点;2、学会文言文归类比较复习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
难点:点评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教学步骤:”一、导入:用培根的名言导入,“知识就是力量。
”“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
(一)什么是文言文比较阅读文言文比较阅读是把两则或两则以上有某种联系的文言语段作为阅读材料,要求在文章内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技巧、语言特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比较的阅读形式。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选材原则选文原则1、选段之间必定存在着“联系点”,课外文段往往是课内文段的补充或延伸,在文体、主题、题材、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要素中有一个或多个相同(相近)之处。
2、选段之间必定存在着“可比点”,或同中存异,或异中有同。
3、课外选文与课内选文难易程度相当,均为浅易的文言文。
4、从选文内容看,以写人叙事类为主,选文侧重于忧国忧民、选贤举能、展示个性、伤时感怀、抒写志趣、哲学思辨、勤学励志等。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考题有哪些?1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理解。
3 .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4 .比较阅读材料,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比较角度二、常见题型例1、【甲】《马说》【乙】《桓公伐孤竹》(2016·山东省济宁市)【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是因为他相信(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例2、【甲】《醉翁亭记》【乙】《满井游记》山水风光,寄情于理。
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常见题型1——比较主旨情感异同例1、【甲】《曹刿论战》【乙】《秦攻赵长平》(2016·丹东市)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2、【甲】《唐雎不辱使命》【乙】《曹刿论战》(2015·莱芜市)请分别概括唐雎和曹刿的性格特点。
文言文比较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一直被认为是比较困难的一环。
为了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种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辨别文言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2. 理解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和篇章结构;3. 掌握比较文言文中的常用比较句式;4. 运用比较句式来分析和比较文言文中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引用一段文言文的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激发思考:a. 你觉得这段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之处?b. 你能否理解这段文言文的意思?2. 关键词汇辨析让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文言文,选出其中的关键词汇,并分析其意义。
随后,每个小组可以向其他小组汇报他们选出的关键词汇的意义。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会加深对文言文中关键词汇的理解。
3. 句子结构分析让学生分析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探讨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子结构类型。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例句,并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结构。
学生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句子结构,加深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
4. 比较句式掌握让学生学习文言文中的比较句式,例如“如何如何”,“不如不如”,“胜过胜过”等等。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句式的用法和意义。
5. 比较分析让学生根据所学的比较句式,选择一段文言文进行比较分析。
学生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进行比较,并书写比较分析的段落。
教师可以在此环节提供指导,并进行指导性评价。
四、教学评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1. 对学生的关键词汇选择和分析进行评价;2. 对学生的句子结构分析进行评价;3. 对学生的比较句式运用进行评价;4. 对学生的比较分析段落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其他类型的文言文比较阅读,如对比文学作品的风格、对比古代各地的礼仪习俗等等。
六、总结通过本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结构,提高阅读能力,并掌握比较句式的运用。
《卖油翁》对比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和小组课堂交流讨论,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及翻译方法。
2.通过比较阅读,理解文言句意,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态度。
3.通过对两文的对比分析,明白“熟能生巧”的道理,懂得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抓住描写人物的重点词语、句式,感受人物对话的语气,分析人物特点,体会小故事里的大道理、大智慧。
三、教学难点通过对比阅读从艺术和思想两个方面明确修改文章的意义。
四、教学方式朗读法,讨论法,小组展示法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今日学习之前,我们先一起朗读《卖油翁》。
(二)读一读,译一译1.断句朗读,呈现没有标点的原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在字音、断句和节奏上进行适度指导)2.翻译重点字句(1)翻译重点字公亦以此自冷有卖油翁荐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但微颔之但手熟与很安敢卷吾射以我酌油知之馀以和酌油沥之康肃笑地遣之2.重点句翻译,先呈现老师翻译,再学生进行纠正(1)尝射于家圃。
师译:他曾经射箭在自己家园子里。
生译:他曾经在自己家园子里射箭。
(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师译:康肃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生译:康肃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3)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师译: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没有被沾湿。
生译: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的方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通过错误译文和正确译文的对比,学生掌握了正确的翻译方法:倒装句的翻译法、字字落实翻译法、补充主语翻译法。
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第一章:文言文比较阅读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概念和意义。
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定义和重要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实践案例。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引入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概念,引发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兴趣。
1.3.2 讲解:讲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定义和重要性,介绍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3.3 案例分析:分析实践案例,让学生亲身体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过程和方法。
1.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文言文比较阅读,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心得。
1.4 教学评价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概念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学生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的情况。
学生在实践中的文言文比较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表现。
第二章: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2.1 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2 教学内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对译法、注释法、比较法、归纳法等。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
2.3.2 讲解:讲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举例进行说明。
2.3.3 实践演练:学生进行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实践演练,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
2.3.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心得。
2.4 教学评价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实践中的文言文比较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表现。
学生对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兴趣和主动性。
第三章: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实践案例一3.1 教学目标理解并分析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实践案例。
运用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2 教学内容实践案例一:选取两篇相关的文言文,让学生运用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进行阅读。
文言文比较阅读及答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运用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能够分析并比较不同文言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能够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文言文比较阅读概述1.1 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目的和方法1.2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第二章:一词多义2.1 学习一词多义的现象和理解方法2.2 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掌握一词多义的运用第三章:句式比较3.1 学习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3.2 分析并比较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和用法第四章:修辞手法比较4.1 学习文言文中的常见修辞手法4.2 分析并比较不同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用法第五章:文章结构和风格比较5.1 学习文言文中的常见文章结构和风格5.2 分析并比较不同文章结构和风格的特点和表达效果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句式,修辞手法,文章结构和风格等内容。
2. 比较法:引导学生对不同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特点和表达方式。
3. 实践法:通过例句分析和练习,让学生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1. 平时练习:布置一词多义、句式比较、修辞手法比较等练习题,检查学生的理解程度。
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
第六章:文本内容分析6.1 学习如何分析文言文的内容和主题6.2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第七章:文化背景知识7.1 了解文言文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7.2 学习文言文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和历史知识第八章:词义辨析8.1 学习文言文中词义的引申和转移8.2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准确理解词义的能力第九章:语法结构分析9.1 学习文言文的词法和句法结构9.2 分析文言文中复杂的语法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第十章:文学鉴赏10.1 学习文言文的文学价值和审美特点10.2 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文学鉴赏的能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文本内容分析方法,文化背景知识,词义辨析,语法结构分析,文学鉴赏等内容。
11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文言文开放性题型答题技巧——《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阅读三篇山水游记散文,积累山水记游类散文的阅读方法和经验。
2.体会古人寄于山水名胜的政治理想和忧乐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掌握文言文中考开放性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找出并诵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的写景文段,理解景物描写对抒发情感和表达志向的作用,在此基础上理解范仲淹“忧"和欧阳修“乐”背后殊途同归的政治理念以及张岱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教学难点:熟悉并掌握文言文中考开放性题型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任务一:回顾游记山水之美)(一)导入(2分钟)师:请同学们观看这段视频。
你们觉得我们祖国的山河美不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今天我们整合学习三篇山水记游散文的经典之作,三位作者是如何写山水的呢?他们眼里的山水仅仅是山水还是有所寄托?首先我们先回顾三篇游记的山水之美。
(5分钟)1. 《醉翁亭记》写景句段选录: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哮猿啼。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醉翁亭记》写景句段选录: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3.《湖心亭看雪》写景句段选录: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3.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表达思想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基础知识:字词、语法、修辞等。
2. 文言文阅读:选读经典文言文作品,如《论语》、《孟子》、《史记》等。
3. 文言文写作:模仿经典文言文,进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对比教学法:将文言文与现代文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学习文言文。
2.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文言文知识。
(二)新课讲解1. 文言文基础知识:字词、语法、修辞等。
a. 教师讲解字词、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
b. 学生通过例句,掌握基础知识。
2. 文言文阅读:a. 教师选读经典文言文作品,如《论语》、《孟子》、《史记》等。
b.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言文内容,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3. 文言文写作:a.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经典文言文,进行创作。
b.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点评。
(三)课堂活动1. 对比教学法:a. 教师选取一篇文言文和一篇现代文,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
b. 学生分享对比心得,总结文言文的特点。
2. 情境教学法:a. 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b. 学生根据情境,用文言文进行表达。
3. 小组合作学习法:a. 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b. 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言文的特点。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自己的疑问。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
3. 学生运用文言文表达思想的能力。
文言文比较阅读课教案课型:研究课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掌握、熟悉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组合形式。
2、了解比较阅读的三类基本题型。
3、掌握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调动知识积累,完成划分节奏、字词解释、翻译等基础题。
2、初步学会比较材料的基本内容、不同的情感倾向、写作手法等。
教学方法:研究探讨法归纳整理法练习归纳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讲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导)所谓“夫战,勇气也”,在中考复习中,同学们首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除此之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战术。
大家对文言文比较阅读很头痛,今天这节课就教大家一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战术。
二、熟悉战况(查)请同学们看文言文比较阅读讲义。
学生归纳:文言文阅读选文一般以文段形式出现,多为两个,偶有三个。
有三种组合情形:一是课内与课内型;二是课内与课外型;三是课外与课外型。
三、了解题型(读)研读讲义中提供的5篇比较阅读练习中找出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基本题型。
同座位讨论明确。
基本题型:①划分节奏;②实词虚词的解释,句子翻译及运用;③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比较材料中作品的不同情感倾向,比较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等,以及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的题型。
四、作战要点(论)学生小组讨论,通过看讲义上的练习,联系自己的经验,概括完成文言文比较阅读的题目有哪些方法。
全班讨论,教师明确。
(一)、基本方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是指通过比较阅读,进行甄别、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的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从现象入手,分析、剖析材料,弄清各自表达的内容,找出各自的个性,揭示个性特征。
找出练习中相应的例题。
解答基础积累题,如①②类题型,要利用一切提供的信息,包括出处、题目、注释等,并调动过去的知识积累,从中得到结论。
解答第③类题型,是比较阅读的难点(二)、文言文比较阅读基础题复习学生讨论明确。
划分节奏,句首发语词、关联词;主谓之间;谓宾之间;古二今一用此方法完成(08南京)第10题实词,主要掌握四种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完成(07盐城)第10题虚词,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于以完成(08南京)第8题翻译口诀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
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
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
实词活用,考查全句。
领会语气,句子流利。
对照原文,尽量直译。
用此方法完成(08孝感)第8题。
五、研讨文言文比较阅读比较点。
(讲、练)1、对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观点、事件、段意、人物形象等)进行比较分析。
先找出记叙要素,同时留心标志性的语言: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然后分别提炼信息,加以概括,观点、事件、段意就都有了。
而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或评价,则要善于把握事件,要在事件的前因后果中,辨别轻重,剖析人物言行,由事到人地进行提炼、概括。
(见08孝感中考第10题)10.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2分)A. 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 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 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D. 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学生独立完成后,谈体会。
2、对比较材料中作品不同的情感倾向的把握比较。
思路归纳:首先要融入文中,设身处地捕捉或微妙或含蓄的情感;其次要抓住文句追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言外之意,最后再对比区分两则材料中不同的思想感情。
(见08苏州中考第10题)10.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学生独立完成后,谈体会。
3、对写作手法及艺术特色的异同的比较。
这是难度较高的题型之一。
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是首要条件,在判断出基本的表达方式、叙事顺序、写人方法后,得依照要求抓两文的相同点,求同之余,再回过头来找寻异,在梳理异同中,完成比较。
(见07盐城中考卷13题)13题: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解题思路提示:精心比较可发现,两文段都是前面娓娓道来,之后得出观点:不过甲侧重做人,乙侧重处世。
这观点,在两文之中,又都是振聋发聩之语,点睛之笔。
卒章显志的写法就在比较里得出了。
4、对用文言文比较阅读材料链接相关资料,在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课内所学进行探究的题型,答题时,就必须认真阅读比较材料和相关链接,拓宽自己的思路,从材料出发,在链接中找出整合点,然后加以综合,再用流畅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试题举例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托孤》)问:读了这两段文字,联系你所了解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评价。
教师带领全班梳理解题过程。
1、链接的是我们对于诸葛亮的了解,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空城计、七擒孟获、舌战群儒.2、文段甲:报先帝忠陛下;3、文段乙: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综合以上三处:①忠心耿耿。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足智多谋,运筹帷幄。
④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
六、战场操练:(08•南京)(测)【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度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隔簋竹,闻水声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万钟于我何加焉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分)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5.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
(2分)答:▲6.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学生用总结的方法完成题目,并交流答案。
六、总结(结)这节课我们总结了一些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方法,希望对大家在后面的复习中有帮助。
掌握了方法,还要勤加操练,所谓“无他,但手熟尔”。
学生在讲义上完成方法归纳。
七、布置作业完成讲义上的其他题目。
板书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型方法节奏同中求异实词虚词翻译异中求同比较:基本内容梳内容再整理作者情感找句子探主旨写作手法忆手法细辨别链接知识析文段重积累中考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讲义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一、(2008年孝感中考)[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8.下列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沿溯.阻绝(逆流而上)B. 不以疾.也(快)C. 从.流飘荡(顺、随)D. 负势.竞上(势力)9.用现代汉语表达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0.对甲乙两段文字解读有误的一项是()(2分)A. 甲文先写了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不同特点,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和凄婉美。
B. 乙文不仅写出了江流婉转、随流飘荡的情形,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丽大自然的闲适心境。
C. 两文都写山水,所描绘的景色奇特秀美,山之奇、水之异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D. 形色相依、动静相杂、虚实相应、骈散相间是两文在写景上的共同特点。
11.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流的湍急,但描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甲文侧重于写水流之,乙文侧重于写水流之;甲乙两文都描写了难见天日之景,但着眼点却不同,甲文以“不见曦月”来写,乙文以“有时见日”来写。
(4分)二、(2008年苏州中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6一10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6.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4分)()(),横无际涯 B. 朝.而往,暮而归A.浩浩汤汤..媵人持汤.沃灌朝.服衣冠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 山间.之朝暮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E. 而乐亦无穷.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